辛奔奔
(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學)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出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確定了相應的目標,要求學生能夠形成從綜合的視角認識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的意識,對地理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有較強的分析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釋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在《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引領下,高考試題的命制越來越側重對學生綜合思維的考查。作為選拔性考試,高考地理試題常常以關聯(lián)的、動態(tài)變化的問題情境呈現(xiàn),對考生的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就動態(tài)變化而言,絕對變化和相對變化是其主要變化形式。
相對變化一般指的是空間相鄰的兩個地理事物在同一指標下,對應的數(shù)量絕對變化所導致的兩者相對大小的改變,為說明相對變化背后的絕對數(shù)量變化情況及兩者的關系,這里定義相關地理事物分別為甲、乙,則其絕對大小變化和相對大小變化狀況如表2所示。
表2 相鄰地理事物在同一指標下數(shù)量的絕對變化及相對變化
表2為師生理解相對變化的題目提供參考依據(jù),尤其是⑦⑧同增同減情形可有效避免異向增減的思維定式。
【例1】(2022年全國乙卷,1題)中心城區(qū)通常為城市中人口最密集的區(qū)域。表3數(shù)據(jù)顯示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四城市2010年中心城區(qū)人口比重及2010—2020年中心城區(qū)和中心城區(qū)以外地區(qū)人口數(shù)量的變化。據(jù)此完成1題。
表3
1.2010—2020年四城市人口變化的共同特點是
( )
A.總人口增加,中心城區(qū)人口比重下降
B.總人口減少,中心城區(qū)人口比重上升
C.總人口增加,中心城區(qū)人口比重上升
D.總人口減少,中心城區(qū)人口比重下降
【答案】A
【從相對變化角度解析】2010—2020年總人口增減情況考查的是人口數(shù)量絕對變化,它由中心城區(qū)和非中心城區(qū)人口變化之和確定,由于兩者之和大于0,因此總人口增加。中心城區(qū)和非中心城區(qū)人口比重升降問題考查的是人口的相對變化,它對應表2的⑥⑦兩類情形,因此比重相對下降。
【例2】(2022年全國乙卷,37題)(節(jié)選)影響海岸線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區(qū)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積、地殼運動、人類活動等導致的陸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蓋消融形成的消融區(qū)內(nèi),冰蓋重力導致的巖層形變緩慢恢復,持續(xù)影響著該范圍的海岸線位置。距今約1.8萬年,北美冰蓋開始消融,形成廣大消融區(qū)。圖1顯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巖海岸區(qū))、乙(位于墨西哥灣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兩站監(jiān)測的海平面的相對變化。海平面的相對變化是陸面和海平面共同變化的結果。
甲站
(1)分別指出冰蓋消融導致的海平面、消融區(qū)陸面的垂直變化,并說明兩者共同導致的海岸線水平變化方向。
(3)說明導致乙站所在區(qū)域海岸線變化的主要人為影響方式。
【從相對變化角度解析】第(1)問所要指出的冰蓋消融導致的海平面、消融區(qū)陸面的垂直變化為單因素分析,冰蓋消融,更多液態(tài)水匯入海洋,海平面上升;冰蓋消融,巖層承壓減輕,垂直方向反彈抬升。因此,海陸為同增模式,對應表1第⑦種情況。因此,當海平面上升高度大于陸面抬升高度時,海岸線向陸地方向推移,當海平面抬升高度小于陸面抬升高度時,海岸線向海洋方向推移。
【從相對變化角度解析】第(3)問海平面的相對變化導致海岸線的變化,陸面和海平面共同變化導致海平面的相對變化,因此首先要回答海平面變化方向,進而說明陸面和海平面的絕對變化過程,最后以絕對變化為指引說明影響方式。根據(jù)乙站海平面的相對變化曲線可知,密西西比河河口附近海平面相對上升,又因近年來海平面絕對上升,故陸面和海平面的絕對升降關系有2個,對應表2的⑥異向增減模式和⑦同增模式。但無論哪種模式,都要從海平面因素和陸面因素兩方面分析河流堆積作用減弱和海水侵蝕作用增強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全國乙卷第1題城區(qū)人口相對非城區(qū)人口變化是以前期(2010年)為基準點的順向比較,37題海平面(相對)變化則是以近期(2020年)為基準點的逆向比較。
諸多地理試題,通過互換設問角度或條件,就可改編成相對變化的練習題,通過反復地綜合訓練,可使學生的高階思維力得到充分發(fā)展。例如,把2021年全國甲卷第10題進行改編,能夠實現(xiàn)一題多用。
1.高考原題
(2021年全國甲卷,10題)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質石灰?guī)r,主要分布在熱帶淺水海域。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內(nèi)海域。圖2示意珊瑚礁發(fā)育的一種模式的不同階段。據(jù)此完成10題。
圖2
10.圖2所示④階段珊瑚礁的形成過程中,海平面可能
( )
A.先升后降 B.先降后升
C.持續(xù)上升 D.持續(xù)下降
【答案】A
2.改編試題
10.圖2所示④階段珊瑚礁形成過程中,火山巖可能
( )
A.先升后降 B.先降后升
C.持續(xù)上升 D.持續(xù)下降
【答案】B
【解析】珊瑚一般生活于海面以下的表水環(huán)境,但圖④珊瑚礁部分礁體暴露于海平面以上,結合火山巖形態(tài)可知,相對于海平面,火山巖先下降,淺水海域適合珊瑚礁的生長,使火山巖的上部形成珊瑚礁,而后火山巖上升使形成的珊瑚礁出露,最后形成④所示景觀。
日常的教學實踐中,地理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合理開發(fā)教學資源,滲透相對變化思維。引導學生多關注生活、地理雜志等媒介中時效性強的、具有相對變化思維的地理素材,與已學知識進行聯(lián)系、對比研究,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思維興趣。
1.相對變化思想考查的題目設計
【素材來源】知網(wǎng)論文《秦皇島海平面變化與地殼升降》
【試題設計】秦皇島海岸帶地處燕山褶皺帶東南邊緣,該處地質構造比較復雜,新構造運動比較活躍。海平面的相對變化是陸面和海平面共同變化作用的結果。表4為秦皇島海平面年變化速率。圖3為秦皇島海岸帶現(xiàn)代地殼垂直運動速率等值線圖(1968—1992年)。
表4 秦皇島海平面年變化速率
(1)根據(jù)海平面年變化速率,指出秦皇島海平面變化趨勢。
(2)在全球海平面變化趨勢背景下,說明秦皇島海平面相對變化的影響方式。
【答案】(1)渤海海平面年變化速率隨時間序列的加長而趨于穩(wěn)定且逐漸變小;多年平均海平面隨時間序列的加長而緩慢降低;秦皇島海平面呈起伏式下降。
(2)秦皇島地殼上升速率大于全球性海平面的上升速率。秦皇島海岸陸面以垂直抬升為主,渤海拗陷運動明顯;河口泥沙淤積降低海平面相對高度。
【從相對變化角度解析】海平面的相對變化是陸面和海平面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全球性海平面及中國沿岸海平面變化呈總體上升的背景下,秦皇島海平面變化呈波動性下降趨勢是由于地殼上升速率超過了全球性海平面的上升速率。另外不同岸段地殼的升降速率不同,對海平面變化的影響也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