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浩遠 黃瀅
摘要:文章以后疫情時代為背景,將唐納德的情感化設計理念應用于景觀設計中以指導治愈性景觀設計實踐,使治愈性景觀更具條理性與科學性,發(fā)揮更佳的治愈效果。從本能層、行為、反思三個層面分析了設計對象在疫情背景下的身心需求,歸納總結不同景觀元素對設計對象的影響,從而找出最有宜于公眾身心健康療愈的景觀元素并應用治愈性景觀設計中。以分析結果為基礎從不同層次為治愈性景觀提出了設計原則與策略,為之后的治愈性景觀設計實踐提供了理論指導,促進了景觀設計多樣化、多學科交叉化發(fā)展。在情感化設計理論指導下的治愈性景觀設計能夠更加深入地從多個層次對設計對象心理狀態(tài)進行理解與分析,從而發(fā)揮出更加具體明確的治愈效果。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 情感化設計 治愈景觀 以人為本 人性化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3)05-0076-04
Abstract:With the background of the post-epidemic era,this paper applies Donalds emotional design concept to landscape design to guide the practice of therapeutic landscape,so as to make the healing landscape more organized and scientific,and to play a better healing effec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needs of the design objects in the context of epidemic disease from three of instinctive levels,summarize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landscape elements on the design objects,so as to find the most suitable landscape elements for public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herapy and apply them in the therapeutic landscape. Based on the analysis results,the design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for healing landscape were proposed from different levels,which provided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subsequent practice of therapeutic landscape design and promoted the diversified and multi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design.Therapeutic landscape under the guidance of emotional design theory can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design objects from multiple levels more deeply,so as to give play to a more specific healing effect.
Keywords:Post-epidemic era Emotionalization therapeutic landscape Peopleoriented Humanized
自2019年以來,新冠病毒席卷全球,經(jīng)歷過疫情爆發(fā)時期“居家隔離”的居民們無論是生活方式、社交習慣、工作模式還是心理狀態(tài)都產生了不小的變化,隔離產生的一系列負面情緒如困惑、悲傷、焦慮等負面情緒正在造成一種社會性的心理危機。面對著公眾日益增加的心理重擔,設計界需形成新的設計策略以迎合后疫情時代公眾身心需求變化,治愈公眾亞健康的身心狀態(tài)。
本課題以情感化設計為導向,結合治愈性景觀理念,從本能,行為,反思三個層面分析疫情對公眾的影響,通過訪談,行為觀察等方式總結后疫情時代背景下公眾在景觀空間中的活動類型、心理變化及行為需求,提出基于情感化設計理論的治愈性設計方法,為治愈性景觀設計實踐提供理論指導,打造更為適合當下公眾需求的景觀空間環(huán)境。
(一)情感化設計
1.情感化設計概述
設計界對于形式與功能之間思考從未停止,但無論是形式至上還是功能為主的設計理論,究其本質都是為了設計對象的情感滿足,因而從某種程度上講,情感上的舒適感與滿足感才是設計的最終目的,設計對象的情感體驗才是設計的最終落腳點。美國西北大學心理學教授、認知與心理學家、工業(yè)設計師唐納德·A·諾曼在其著作《情感化設計》中將對設計的研究與馬斯洛的人類情感需求層次聯(lián)系起來,將情感化設計分為本能、行為和反思三個層次,將情感理論引入產品設計之中,并提出了情感化設計的概念。
2.情感化設計在治愈性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分析
(1)本能層應用分析:本能層設計更加注重產品外觀,景觀設計中的本能層設計關注設計對象的視知覺體驗,從人類的五感體驗出發(fā)思考不同圖形、色彩、材質與人的心理感受的關系,利用藝術性治療方式,達到環(huán)境治愈效果。
(2)行為層應用分析:行為層更加關注產品的使用過程,景觀設計中的行為層設計從設計對象心理需求出發(fā)思考使用者行為需求,從空間體驗、交通系統(tǒng)、功能布置幾個方面入手優(yōu)化用戶景觀參與過程。
(3)反思層應用分析:反思層的設計注重用戶情感需求,景觀設計中的反思層設計從文化傳承、場所精神、人文關懷等精神層面優(yōu)化設計對象情感體驗過程。
(二)治愈性景觀設計
1.治愈性景觀設計概念
治愈性景觀又稱康復景觀,人們接受景觀的過程是從感知到感受的過程,感知是對景觀對象的形態(tài)、色彩、尺度進行的基本判斷,是人眼對景觀元素的第一反應,而感受的過程則是對景觀信息的加工處理后得到的心理上的反應,是在外部景觀信息以及自身心理處理雙重作用下對心理產生影響的過程。治愈性景觀便是利用這一特性,調節(jié)景觀色彩,控制特定景觀內容,通過景觀感知作用于景觀感受,營造出能夠改善人身心狀態(tài)的自然景觀環(huán)境。
2.景觀治愈原理
(1)運動:適量的運動是緩解焦略情緒改善心理與生理狀況的有效手段。治愈性景觀設計中多設置運動場地,同時針對使用者喜好設置景觀節(jié)點與游覽路線,利用節(jié)點實現(xiàn)景觀激勵,激發(fā)設計對象活動欲從而達到身心治愈的效果。
(2)親近自然:人類對自然的親切感生俱來,與自然交融是人生命本身的需要,良好的自然接觸是緩解公眾壓力,改善公眾焦慮心理的有效途徑與方法。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前蘇聯(lián)和德國就已經(jīng)使用“園藝療法”來治療抑郁癥和失眠癥,結果顯示,大多數(shù)患者在與自然和各色花卉景觀親密接觸之后病情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
(3)壓力回避:現(xiàn)代都市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與工作模式給公眾帶來了極大的生活壓力,城市中車水馬龍的喧囂與擁擠給人們帶來了極其負面的五感體驗。心理學研究表明,身處綠色積極的景觀環(huán)境中能讓人產生暫時逃離消極壓抑的生活環(huán)境的心理,從而得到放松,許多醫(yī)療機構的工作人員也會利用植茂豐富的公園景觀暫時改善不良情緒,釋放工作壓力。
(一)公眾生理層面需求
突如其來的疫情浪潮打破了我們長期以來習慣的社會秩序和生活習慣,面對疫情,人們逐漸意識到自身身體素質的提升才是對抗病毒最強大的武器,但是在“全民居家”的背景之下,大多數(shù)人并不具備足夠的空間與條件運動,除此之外,居家期間電子產品,虛擬空間的概念成為主流,長期面對屏幕所帶來的視覺疲勞,公共空間里長期泛濫的消毒水的氣味,社區(qū)長久以來關于疫情的廣播與廣告,這些因素都對公眾五感體驗產生了極其負面的影響。
(二)公眾行為層面需求
疫情爆發(fā)期間,人類的社交行為被迫受到限制,虛擬社交、線上教育、數(shù)字娛樂、云端會議,線上醫(yī)療代替線下活動成為生活主流,但與此同時,虛擬社交與經(jīng)濟的加速發(fā)展的也對線下活動造成了嚴重擠壓,“社交恐懼癥”成為疫情平復后的網(wǎng)絡熱詞。長時間的室內生活讓人們更加渴望能夠在綠色生態(tài)的自然環(huán)境中釋放自我,因此能夠積極引導公眾社交行為,實現(xiàn)實體社交激勵,營造自然綠色的景觀空間緩解公眾壓力,是后疫情時代景觀設計的另一重要目標。
(三)公眾情感層面需求
疫情期間的“宅”居生活雖然有效阻止了疫情的傳播和擴散,但也給人們帶來了如焦慮、孤獨、壓抑等負面情緒,長期處于這樣活動范圍受限的環(huán)境中,往往缺乏理性思考的參照,人們更加容易產生大幅度心理波動;因此后疫情時期的治愈性設計應積極引導設計對象對特定景觀元素的進行感知、分析與詮釋,營造親切溫和具有安全感與強烈人文關懷的自然環(huán)境。
(一)本能層面的治愈性設計
1.設計原則
本能層的治愈性設計,應設身處地對他人情感進行認知性的覺知、把握與理解,從景觀感知與感覺兩個層面分析不同色彩、材質、造型與空間給人的心理感受,在這些科學合理的數(shù)據(jù)與理論基礎上選擇景觀元素以達到良好積極的治愈效果。
2.設計策略
(1)鋪裝設計:基于治愈性理念的鋪裝設計聚焦于公眾感知體驗從材質、圖案、色彩幾個方面考慮鋪裝類型;人們對于鋪裝材質的感知體驗是在視覺與觸覺共同作用下產生的,設計時應多選用質地柔軟、觸感舒適、色彩中緩的材質避免對公眾造成應激性負面情緒,根據(jù)空間類型篩選能夠引導公眾積極情緒的暖色系且具有柔和肌理的景觀材質,避免大面積使用大理石、水泥等冰冷灰暗的材質;場地內大型廣場的鋪裝圖案應以圓形或多棱角多邊形這類溫柔平和的形式為主,采用幅度平緩、排列整齊、慢節(jié)奏的動態(tài)性鋪裝形式,避免因尖銳形式產生的距離感與刺痛感;小型休憩空間鋪裝形式可采用不斷變換的曲線鋪裝,給人強烈的律動感與視幻效果,緩解設計對象于空間內的緊張狀態(tài),激發(fā)其正向感知體驗。
(2)光環(huán)境營造:舒適的光照環(huán)境的對于人群情感治愈有著積極的促進效果,實驗表明:低于100lx照度的暖色系光源會讓人感覺輕松安逸,產生昏睡感,高于300lx照度的冷色調光源會讓人精神亢奮,減少工作錯誤率。光環(huán)境設計應統(tǒng)籌運用不同類型的自然或人造光源,根據(jù)不同景觀空間類型選擇相應的光照方式,保證各空間采光與照明適宜合理。例如廣場多為種植稀疏的開敞空間,可適當增加一些遮陽設施如遮陽棚、張拉膜、廊架等,避免長時間光源直射給人帶焦灼暴躁等情緒;休閑空間更適合采用自然光照,通過光照分析確定光照方向與時長,選擇最適宜的位置以激活空間內舒適的溫度感知,營造樹影婆娑的林下空間;私密區(qū)與林蔭小道這類樹植遮蔽比較茂盛的室外空間,則需在自然照明的基礎上配合人造光源進行設計,燈光色彩以黃色,橙色、洋紅色等暖紅色為主,光照強度控制60-150lx之間,營造寧靜平緩的自然環(huán)境。
(3)配套設施:自然造景相比于人工設施更加具有生態(tài)性與美觀性,但也存在一定功能局限性,基于五感治愈的景觀設施應結合疫情背景在改善自然造景的基礎上優(yōu)化空間功能,突出藝術性、互動性、趣味性,優(yōu)化場地聲光體驗,發(fā)揮更佳的空間治愈效果。例如芝加哥兒童醫(yī)院屋頂花園的設計(圖1、2),設計師利用彩色的樹脂墻環(huán)繞柔美的曲線,墻中心設置互動型LED燈,孩子們觸碰屏幕會激起彩色漣漪然后轉化成劇烈的色彩氣泡,樹脂墻周圍散布著以回收的木雕制成的玩具和座椅,小患者們的手是感應器,孩子們把手放在木雕上就會傳來木頭說話的聲音或者流水聲,這樣的裝置設計保證了良好的視知覺體驗,配合場地豐富的綠化設計,將空間的治愈效果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4)綠化設計:基于本能層的綠化設計應從公眾視覺與嗅覺的感知出發(fā)選擇植物組合,注重空間內植物豎向層次變化與色彩搭配,適當減少場地內硬質鋪裝,增加草坪與花境的種植空間;喬木類可選擇廣玉蘭,桂花、櫻花、銀杏、梧桐等此類觀花類或具有良好樹形的植物,配合薰衣草、鼠尾草、二月蘭、鳶尾等具有芳香型氣味的灌木,激活設計對象嗅覺體驗,道路及座椅兩側避免采用如夾竹桃、月季、玫瑰及其他易引起過敏反應的植物,利用泥土、草地或鮮花的清香,消除公眾疫情期間因化學藥水產生的生理與心理上的消極影響。
(5)聲境營造:治愈性理念下的聲境設計應以深入測試周邊噪聲強度與范圍為基礎,利用跌水,植物種植或其他聲音隔離設施消化侵入空間內的噪聲,增加喬木種植比例引入自然聲音,減弱場景中會引起使用者消極情緒的負面聲音;不宜大面積綠化種植的場地也可配合人工設備播放一些能引起公眾積極情緒反應聲音如流水、鳥叫、鐘鳴、風聲等。
(二)行為層面的治愈性設計
1.設計原則
行為層面的治愈性設計,應聚焦疫情背景下公眾新的行為需求對傳統(tǒng)景觀空間進行改造與優(yōu)化,打造安全性、全齡化的,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新型景觀空間,著力于滿足當下公眾親近自然的需求,運動健身需求與實體社交需求,營造更加具有趣味性,更加突出人文性,能夠引起公眾共鳴,具有藝術性與使用價值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2.設計策略
(1)道路系統(tǒng):基于行為層面的道路系統(tǒng)設計,應增加更多更加具有生態(tài)性質的游覽路線滿足公眾親近自然的急切需求,營造多種交通類型滿足疫情后公眾多層次的活動需求如游覽、跑步、騎行等;分散設置多個出入口避免單個出入口出現(xiàn)大量人員聚集,不同道路系統(tǒng)借助鋪裝、導視系統(tǒng)或其他趣味性景觀節(jié)點進行人群引導,創(chuàng)建一個充滿活力、功能多元的動態(tài)景觀風景帶。例如成都沙河源公園的景觀設計,公園將社區(qū)文化活動與生態(tài)健康教育相融合,設置各具特色的水道、車道、跑步道,打造一環(huán)三線的公園形態(tài),道路之間利用鋪裝進行區(qū)分,兩側設置特色花境與休閑節(jié)點打造良好的風光帶,呈現(xiàn)碧水長流,生機盎然的活力園路系統(tǒng)(如圖3、4)
(2)空間營造
①優(yōu)化半開敞型空間:半開敞式空間包含了休憩、觀景、閑坐等功能,然而當下休閑景觀中各種刺眼的安全警示標識和其他關于疫情管控的廣播與標語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場地的休閑性,給公眾造成了較強的心理壓力。治愈性景觀設計主張通過設計進行行為引導,例如可利用散布的小塊水景隔離各個休憩空間,在休閑座椅之間設置草坪、花境或綠籬遮擋保證安全距離,地面采用暗示安全距離的趣味鋪裝,同時配置具有自動消毒或體溫監(jiān)測功能的景墻或廊架等構筑物,安放無接觸垃圾桶等,在保證安全性的基礎上豐富景觀內容,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實尋求安全與功能需求之間的平衡。
②分割開敞型空間:疫情背景下傳統(tǒng)的大面積開敞式集散空間已不能適應當今的疫情防控需求,后疫情時代的景觀空間設計可考慮將開敞式空間打散,拆分成一個個單獨的微型空間,空間與空間之間利用高差、水景或者綠化進行隔離,將部分小型休閑空間架空抬高以獲得開闊的視野,架高的設計可以將室內空間引到室外,處于不同高度的人群可以互相看到或感受到,從而營造出一種參與感破除封閉感與界限感,高臺下方順應結構設置臺下休閑空間,配合音樂噴泉,特色花境等構筑物,從視覺,聽覺,嗅覺三個方面思考景觀感受,為公眾創(chuàng)造一個能夠真正放松情緒,治愈心情的戶外休閑場所(如圖5)。
③改造私密型空間:疫情期間,公眾的社交需求被迫受到壓制,虛擬社交平臺成為公眾情緒發(fā)泄的主要場所,長時間的室內生活降低了公眾對私密性空間需求同時也增強了對于自然景觀的向往。因此后疫情時期的私密空間應當在增加原有綠化率的基礎上完善場地社交功能,建立防疫性社交空間。具體設計可在原有空間布局基礎上繼續(xù)細化,利用高低適宜的綠籬或者灌木圍合小型交流空間,采用=用軟硬質交替出現(xiàn)的趣味性鋪裝暗示安全距離;也可在私密區(qū)一側營造專門的社交平臺,利用醒目鋪裝以及明確色彩暗示空間種類與區(qū)域劃分,在實現(xiàn)社交激勵的同時滿足安全與疫情防護的需要。
④添加運動空間:在經(jīng)歷疫情較長時間的隔離之后,公眾身體素質與心理狀態(tài)都普遍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傳統(tǒng)景觀設計中單調的運動設施已不能滿足公眾的活動需求,因此疫情后的景觀設計應在原有空間布局基礎上增添自然野練與健身空間,倡導全民的運動行為?!皯敉庖熬殹笨臻g從便利性,體驗性,安全性等方面進行考慮,打破室內外的空間限制,將健身空間實現(xiàn)從室內到室外的轉變,在場地內設置能夠滿足不同年齡段使用者需求的運動設施,打造有氧無氧交替的多樣性運動模式,讓周邊居民可利用任何碎片時間進入健身場地而不再受到具體空間與時間的限制,利用運動緩和疫情給身心帶來的負面影響(如圖6、7)。
⑤融入自然空間:長時間局限的室內活動增強了公眾對于自然生活的向往,在這種背景下,后疫情時期的治愈性設計應擁有更加豐富的混合型景觀功能,嘗試將室內功能與綠色生態(tài)的室外空間相融合,將原本封閉局限的如工作、學習等室內活動的一部分轉入種植豐富的樹林或花叢中,實現(xiàn)室內外空間的融合與統(tǒng)一,在更具生態(tài)性的場所里營造專門的室外辦公及閱讀空間。例如由snohetta建筑事務所設計的挪威戶外療養(yǎng)樹屋,這座林中樹屋內設置了休憩、觀景、閱讀、娛樂等多個空間,陽光下木質的室內裝飾散發(fā)出陣陣香氣,室外蟲鳴鳥叫,流水潺潺,有效緩解了患者治療產生的負面情緒(如圖8、9)。
(三)反思層面的治愈性設計
1.設計原則
反思層設計是對設計對象思想與感情層面的需求滿足,是基于本能與行為層產生的更高層面的生理感受,反思層面的治愈性設計更加關注設計對象的情感價值實現(xiàn),注重文化性、人文性、突出記憶性,營造和諧親切的景觀氛圍,通過場所內涵激發(fā)設計對象情感互動,引起情感共鳴。
2.設計策略
(1)增強公眾文化認同感:場地的文化性是一種精神力量,是作用于公眾的認知層次的中性概念,是設計的精神核心,靈魂所在。優(yōu)秀適宜的文化設計具有更加強烈的感染力與感召力,更能引起設計對象的情感共鳴,增添場地親切感,因此在治愈性景觀空間的設計中,更加應當深入挖掘并提取當?shù)靥厣幕?,利用藝術手法進行抽象化處理,使其具象為某種藝術符號或某種特定的空間形式并應用場地設計之中,利用文化符號或空間布景傳遞特異性文化信息,增強場地歸屬感,讓公眾能夠在場地內感受到更多的親切感,引起公眾情感共鳴。
(2)增強空間歸屬感:心理學上對于歸屬感的解釋為個人或集體對于某一事物或者某種現(xiàn)象認可并發(fā)生關聯(lián)的密切程度,圓滿的家庭,穩(wěn)定的工作都可以給人們帶來歸屬感,可以說歸屬感實際上來源于絕對的安全感。景觀空間的歸屬感營造主要從功能舒適感,符號識別感,場地安全感幾個層面進行考慮:第一,基于人體工學原理設置小品與相關景觀設施,深入考慮場地通風與采光條件以保證良好舒適性。第二,提取當?shù)匾鬃R別且具有特異性的文化符號作為精神堡壘增強公眾文化認同感。第三,增加休憩空間的綠化率與封閉性,營造安全親切的交流場地,增強設計對象個人與社會認同感。
(3)突出人文關懷:反思層面的治愈性設計應深入思考設計對象心理變化,關注不同年齡段人群的使用要求,在滿足基本人群使用需求的基礎上,也積極鼓勵其他人群進入,設置各年齡人群都能夠參與使用的景觀小品,迎合其他特殊人群使用需求突出人性化設計。具體設計可在景觀座椅兩側增添扶手,座椅高度控制在40cm左右以方便老年人使用,對空間內較為尖銳的折角進行倒角處理避免造成磕碰,空間中設置色彩鮮明的導視系統(tǒng)提供空間環(huán)境信息,增添盲文、盲道、有高差的部分設置無障礙通道以適應各種人群的使用需求。
(四)情感化設計導向下的治愈性景觀設計優(yōu)勢
1.本能層理念導向下的景觀設計優(yōu)勢
本能層理念指導下的治愈性景觀設計更加關注設計對象的五感體驗,使場地營造、空間處理、植物設計等設計過程更加具有條理性與針對性,不同于傳統(tǒng)景觀設僅專注于場地功能性、美觀性或生態(tài)性,治愈性景觀在此基礎上對每個空間的視、聽、味覺、嗅覺深入考慮,打造更加具體完整的景觀知覺系統(tǒng),力圖營造最佳最全面的景觀感受,將自然環(huán)境與人工設施充分融合使其具有真正的心理療愈效果,發(fā)揮更佳的景觀治愈效果。
2.行為層理念導向下的景觀設計優(yōu)勢
基于行為層面的治愈性景觀設計,從分析當下設計對象心理層面需求出發(fā),提出行為層面的設計策略,戶外野練場地改善了疫情后居民普遍的身心亞健康狀態(tài),利用綠化與鋪裝控制安全距離的方式消除了過于簡單生硬的防疫措施給公眾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室外營造更加具有生態(tài)性的辦公與學習場地也是一種新的設計嘗試。相比于傳統(tǒng)景觀設計,行為層面的治愈性景觀在滿足國家相關防疫措施和需求的同時,營造出了更具特色、更加適合后疫情背景的景觀環(huán)境,滿足了公眾疫情背景下特殊的景觀需求,更加聚焦于景觀與人身心健康的關系,更能迎合當下特殊的時代需求。
3.反思層理念導向下的景觀設計優(yōu)勢
反思層面的治愈性景觀設計是基于精神層面的需求滿足,提取不同地域文化并進行抽象化設計的方式對增強民族凝聚力、社會認同感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從反思層面思考治愈性設計,增強空間歸屬感與人文關懷的設計策略使景觀場所更有溫度感,更有利于增強設計對象的空間認同感與滿足感,打造具有情感內涵及記憶性的景觀空間。
唐納德的情感化設計理念為治愈性景觀設計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模式,使治愈性景觀設計不再是一種只局限于心理治療的抽象概念,而是一種從景觀空間的感知、情緒、功能三個具體的層面發(fā)揮作用的新的設計與思考模式,從本能、行為、反思三個層面對設計對象進行分析并提出具體治愈策略的設計方法更加具有邏輯性與科學性。隨著疫情時代逐漸結束,將情感化設計理念與治愈性景觀相結合營造出新型的治愈性城市景觀空間,將會是改善疫情后期公眾身心亞健康狀態(tài)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傅昊.基于行為心理學理論的盲童幼兒園公共空間設計研究[J].設計,2021,34(19):64-67.
[2]于斯淼,張耿.疫情后基于視覺心理效應的大眾化藝術治療設計研究[J].設計,2020,33(11):55-57.
[3]張偉明,孫劍橋.反思層面的冰雪主題公園景觀情感化設計研究[J].設計,2020,33(23):58-60.
[4][美]唐納德·A·諾曼.何笑梅譯.設計心理學-情感化設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66-70.
[5]董晨.虛擬社交下的“群體性孤獨”研究[J].法治與社會,2021(05):119-120.
[6]劉一凡.景觀形式設計中的情感語言及其邏輯秩序[J].美術文獻,2020(08):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