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雨斐(湖北省襄陽市第五中學8 班)
楚王失弓,釋然不尋,認為該弓自有楚人得之,王之失,民之得,亦樂意而歸。就此事,孔子后稱之“人失之,人得之”,老子又提煉出“失之,得之”的“天道”。
由是觀之,“失”,也自有大小之見。在某些情況下,恰恰是個人的“失”成就了他人的“得”、社會的“得”、國家的“得”?!笆е?,得之”,得失觀的最高境界可以闡釋為“得失本相生,寬廣有大義”。
不計個人之“失”,成就他人之“得”,是心系蒼生、兼濟天下的仁愛。云南滇池的“守護神”張正祥將個人得失置之度外,勇守滇池,東奔西走,為滇池筑起萬里長城,為我們留下自然本色之“得”;塞罕壩機械林場的劉軍、王娟夫婦不顧個人之“失”,把“家”搬到山上,白天每15 分鐘瞭望一次,在重點時期夜間還要每小時通報一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只為成就自然的美麗安寧之“得”……一代代人,一代代魂,樸實的人們用他們雖平凡卻寬廣的胸懷向我們闡釋了“得失”之理:為他人、為社會而“失”,雖“失”無悔。
不計個人之“失”,成就國家之“得”,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大愛。寫下《與妻書》的林覺民,革命時舍我其誰,身赴刑場時鎮(zhèn)定自若,雖失了生命,卻助力了家國安寧、六合時邕;國界線上,面對來犯的外國勢力,“00 后”戰(zhàn)士陳祥榕以血肉之軀,保衛(wèi)國土不受侵犯,“清澈的愛只為中國”;中國醫(yī)生曹廣和中國援非醫(yī)療隊,冒著生命危險,與埃博拉病毒展開艱苦卓絕的戰(zhàn)斗,以勇氣和科學筑起銅墻鐵壁……如此得失,何嘗不是孔子所言“人失之,人得之”的真正內(nèi)涵呢?得失之間,閃爍著一顆顆無怨無悔的赤子心,彰顯人間大愛與大義。
“失之,得之”,老子所言充滿著思辨。但看淡得失、心懷大義,并不意味著放棄自己,以犧牲自我來成全別人。在合理的范圍內(nèi)不計“得失”以成全“大義”是勇敢、仁智、忠義的表現(xiàn)。而在超過個人承擔的范圍時,大談特談“不計得失”,卻是不切實際且無意義的。
新時代青年應該曉暢得失相生之理,心懷大德,追尋大義,明志篤行,以小我成就大我,譜寫新時代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