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認為多吃魚不僅能有助于降低血脂和膽固醇,還能補腦;但也有不少人說魚肉吃多了可能會汞中毒。那么,到底哪種說法是正確的,魚肉吃多了真的會汞中毒嗎?
日常飲食中多用魚肉替代部分畜類肥肉,的確有助于降低血脂和膽固醇;而魚肉吃多了導致汞中毒的情況,主要是因為經(jīng)常食用或過量食用了某些深海魚類。
魚肉脂肪含量相對較低,且含有較多不飽和脂肪酸,與豬牛羊等紅肉相比,它們的膽固醇和飽和脂肪含量更低。目前,我國多數(shù)居民攝入的畜肉相對較多,禽肉和魚類相對較少,而這種飲食習慣與很多慢性疾病發(fā)生的關系較大,所以建議日常飲食中多用魚肉替代部分畜類肥肉(肥肉即脂肪含量超過30%的肉,比如五花肉)。
而吃魚補腦的說法則不完全靠譜。魚肉含豐富的人體必需脂肪酸——n-3脂肪酸,這種脂肪酸中的EPA和DHA兩種氨基酸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大腦發(fā)育十分重要。不過,它們只對胎兒或嬰幼兒管用,對成年人大腦沒什么影響。也就是說,成年人即使每天吃很多魚,也不會變得更聰明。
至于人們擔心魚肉吃多了會汞中毒,是因為有些魚特別是深海魚含汞較多。汞,俗稱水銀,是常溫常壓下唯一以液態(tài)形式存在的金屬。食品中的汞有無機汞和有機汞兩種,都對人體有害,其中有機汞的毒性更強。人通過食物攝入體內的汞,主要來自魚類。
魚中的汞,是一種毒性很高的有機汞——甲基汞。它是脂溶性物質,且胃腸道吸收率很高,被吸收后能穿過血腦屏障,蓄積在脂肪含量高的腦組織中,逐漸引起腦功能受損。
不過,不同魚類的甲基汞含量差別較大。魚體內的汞是通過食物鏈層層累積起來的,因此處于食物鏈頂端的、體型較大的遠洋魚類,往往含有較多甲基汞,如鯊魚、劍魚、鯖魚、方頭魚、金槍魚、旗魚等; 而一些小型魚類或淡水魚,汞含量相對較低,如鯰魚、鱈魚、羅非魚、比目魚、沙丁魚、三文魚、梭魚等。
以往,人們吃海魚較少,且常吃的海魚大都是體型相對較小的近海魚,如烏魚、比目魚等;現(xiàn)在,喜歡吃魚且能吃到深海魚的人遠多過從前,所以發(fā)生汞中毒的風險確實比以往要大。
研究發(fā)現(xiàn),發(fā)育中的大腦對甲基汞的毒性作用更敏感,所以孕婦和兒童食用含甲基汞魚類的中毒風險更高。除了避免食用汞含量高的魚類,建議孕婦及嬰幼兒選擇從頭到尾基本不超過一個盤子大小的小型魚類,并且控制食用量。
目前,食用魚類的風險與受益方面的評估還沒有明確和統(tǒng)一的結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吃魚并非越多越好?!吨袊用裆攀持改希?022)》建議成年人平均每天攝入魚肉的總量為120~200g,相當于每周吃魚2次或300~500g。而如果要吃深海大魚,一般來說,一個體重50kg的人,一星期只能吃“半個巴掌大”也就是大約80g的魚肉。
同時,建議盡量只吃魚肉,避免可能富集汞等有害物的魚頭、魚皮、內臟和脂肪等部位,以減少食入有毒化學物質的概率。
(摘自《中國消費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