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銅石鎮(zhèn)中心校 王小榮
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平邑街道第一中心校 王 濤
電化教學是指教師利用電化媒體展開教學活動的現(xiàn)代化教學形式,包括但不限于電子計算機、電影、錄音、投影、幻燈片的應用。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合理應用電化教學手段,不僅能打破一直以來沉悶的教學氛圍,為課堂注入活力與生機,對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以及展示語文課程魅力有積極作用。在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國家號召下,教師應巧妙地運用電化教學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確保學生在高質量的語文課堂上學到知識,并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貫徹落實“雙減”政策,本文對此展開討論。
信息技術具有資源共享的特征,這也是電化教學的優(yōu)勢。在小學語文電化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獲得豐富的課程資源。比如,語文教科書上的每一篇課文所對應的教學設計、課件、題庫等,網絡上都有相應的資料。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獲取這些信息,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借鑒同行的優(yōu)秀教學經驗。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網絡及時了解最新的教育政策,再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從而有效保障教學的先進性、時代性等。
傳統(tǒng)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通常采取“講解—接受”式教學法,顧名思義,教師在臺上照著課本、教參等講知識,而學生則在臺下聽和記。教學方法單一且滯后,課堂教學氛圍沉悶,但電化教學可以打破這種局面。借助現(xiàn)代化設備與技術的介入,教學形式也變得更加多樣化,如教師可以基于信息化平臺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法,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等。這樣一來,語文教科書上的知識以更多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被喚醒。
在電化教學背景下,語文課堂上融入了新的教學元素,學生除了看課本以及聽教師講解之外,還可以在教師的帶領與指導下觀看形象生動的圖片、動態(tài)化的視頻等。這些元素的介入讓課堂氣氛變得更加活躍、歡快,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語文課堂使學生身心放松,會表現(xiàn)出更高的參與積極性,這既減輕了教師的管理負擔,又能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
信息技術在如今社會上得到廣泛應用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它的互動性、便捷性。通過網絡平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不再受到時間、空間等因素的限制。小學語文電化教學充分利用了這一優(yōu)勢,教師可以隨時隨地與學生互動,如課前與課后,即使教師與學生不在一個空間也能溝通、交流。與此同時,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實現(xiàn)與全體學生的交流,教學不再受到有限課時的限制,師生的互動變得更加便捷、高效,這對提升語文教學水平有積極作用。
在語文課堂上,小學生經常因為思維不夠敏捷、知識儲備不夠豐富、理解能力有限等因素而無法跟上教師的思路,導致學習效率低。這樣的語文課,教師教起來比較費力,往往一個知識點需要重復講解才能讓學生聽懂,而學生學起來也比較吃力,既要消化知識又要跟上教師的腳步,心理壓力也比較大?;陔娀虒W構建高效語文課堂教學,教師可以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法,將學生的學習重心適當前移,引導學生課前自主學習,使學生擁有更高的聽課起點。這樣一來,學生在課堂上聽課就會變得輕松,能及時消化并儲備教師所講的知識,而教師教起來也比較輕松,很多知識只需要輕輕點撥就能讓學生理解和吸收。以《夜書所見》一課為例,在講解這首古詩詞之前,教師可以綜合教學目標、重點與難點以及相關資料制作視頻,介紹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詩人的生平經歷等,同時包括對重點生詞的解讀以及對句子的品讀等,附上學習任務單。接著,將這些學習資源通過“釘釘”平臺或其他云平臺分享給學生,要求學生課前自主預習。學生依據這些資料預習這首古詩詞,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既了解作者葉紹翁,也充分體會了詩歌情感并感受詩歌的意境。有了這些知識儲備,學生在課堂上聽課就會游刃有余,從而出現(xiàn)“教師教起來輕松、學生學起來高效”的局面。
“課堂導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其質量直接影響整體課堂教學質量。小學生具有注意力難集中的特點,而且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正因為如此,語文課堂上經常出現(xiàn)“課前亂”的問題。顧名思義,課堂教學活動已經正式開始,但是仍然有學生還未進入狀態(tài),比如找課本、找學習用品和同學說話、思想開小差等。這個時候,如果教師不做任何處理而直接開門見山地講課,教學效率必然會受到影響。為了解決“課前亂”的問題,很多教師通常提高聲音,口頭上要求學生集中注意力學習新的一課,但是效果往往不理想。實際上,教師可以利用電化教學手段,貼合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去設計趣味性導入,如展示圖片、播放視頻等,這些直觀形象的畫面能快速吸引學生眼神,從而達到集中學生注意力的目的,為課堂開一個好頭。以《景陽岡》一課為例,教師在正式講解這節(jié)課之前,利用多媒體播放“武松打虎”的視頻片段。這個時候,學生的注意力必然都集中到大屏幕上,認真觀看武松打虎的過程。教師趁機對學生說道:“這個打虎的人叫武松,是不是很厲害?我們都知道,人虎力量懸殊,一個人想打敗一只虎并不容易,很少有人能安全脫離虎口,但是武松做到了。武松為什么要打虎,武松又是如何打敗老虎的呢?我們今天來學習這篇課文《景陽岡》。”教師可以這樣有效地引入主題,幫助學生調整好聽課狀態(tài),為高效教學奠定了基礎。
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需要學生有靈活的思維,還要有較強的審美意識與鑒賞能力,能透過文章本質體會和感受文中的情感美、意境美、自然美等。然而,小學生年齡小,無論認知水平,還是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十分有限,這讓教師在傳授語文知識的過程中往往遭遇挫折。尤其是一些有著深層內涵的課文,學生因受到共情、理解、抽象思維等因素的限制而無法理解,難以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導致學習效率低。而在電化教學背景下,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通過以形象為主體且具有情緒色彩的生動場景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思想內涵。以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富饒的西沙群島》為例,很多學生并未去過西沙群島,甚至任何島嶼也未去過,所以對文章中作者所提到的海魚、貝殼、珊瑚等,無法在腦海中勾勒出相應的畫面。為了讓學生精準理解文本中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提升其閱讀質量,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平臺搜索關于西沙群島的精美視頻、高清圖片等,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觀察圖片的方式進入虛擬的“西沙群島”,看到并感受形狀各異的貝殼、全身是彩色條紋的蝴蝶魚、如花朵般綻放的珊瑚、五光十色的海水等,從而實現(xiàn)與作者跨越時空的對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學生充分感受到自然美、意境美,理解了作者字里行間的深意,更體會到作者在看到這些美景以及創(chuàng)作時的心境,從而與作者共情,產生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有效突破教學重點及難點。
信息技術具有資源共享的優(yōu)勢,教師在電化教學環(huán)境下應充分利用這一優(yōu)勢,通過互聯(lián)網開發(fā)課程資源,立足教材拓展延伸教學內容,在拓寬學生視野的基礎上提升其語文素養(yǎng)。眾所周知,由于版面的限制,語文教材中的很多內容都具有壓縮性、簡潔性的特征,作為教學組織者,教師應發(fā)揮自身指導作用,多渠道地挖掘與延伸,將課本上的知識以更加豐富、立體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這樣既可以深化學生對文本內容與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又能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與綜合素質。以《草船借箭》一課為例,僅僅依靠這一篇課文,學生對諸葛亮、周瑜等人物的認識比較片面,窺見一斑。因此,在指導學生學習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通過現(xiàn)代化設備與技術拓展更多的內容,即在課堂上引進更多關于諸葛亮、周瑜的資料,如以播放小視頻的方式介紹諸葛亮的“空城計”“七擒七縱孟獲”等經典故事,同時講述周瑜“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及其最終結局。這些資源的引進讓學生對周瑜、諸葛亮這兩個人物有了更加立體的認識,對文章主題也有了更加深刻、獨到的見解。當然,除了以節(jié)選課文為載體進行教學內容的拓展延伸以外,教師在電化教學環(huán)境下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拓展同主題的內容,以此升華學生的情感,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如講解《大禹治水》一課,故事的主人公大禹有著勤勞勇敢、艱苦奮斗的民族傳統(tǒng)美德,為了造福大家而奉獻自己的小家。教師可以以“傳統(tǒng)美德”為切入點拓展教學內容,引入關于介紹那些無私奉獻人物的視頻,如救死扶傷的白求恩、樂于助人的雷鋒等,以此升華情感,讓學生在這些故事的熏陶下向名人學習,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
師生之間的互動是構建高效課堂不可或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通過互動,教師可以實時了解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從而對薄弱環(huán)節(jié)予以強化,而學生也能通過互動真正參與知識建構,展示自己的個性等。然而,傳統(tǒng)語文課上,因為課時有限、學生數量多,教師無法實現(xiàn)與學生的逐一互動,只能在提出問題后找個別學生回答并針對答案予以補充,而其他學生則缺少了參與互動的機會。而在電化教學環(huán)境下,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不受時間、空間等因素限制的優(yōu)勢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一方面,真正實現(xiàn)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目的,滿足語文新課程標準;另一方面,學生擁有平等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且切切實實地參與知識建構過程,這可以讓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而且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與效率。具體來說,在電化教學環(huán)境下,教師利用現(xiàn)代化技術建設智慧課堂,如帶領學生去多功能教室學習,或者讓學生人手一臺平板,學生的客戶終端與教師的客戶終端相連。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通過網絡平臺向學生提問,學生則在自主思考后闡述自己的想法并提交給教師。這樣,教師就能了解所有學生的想法。對一些客觀題,系統(tǒng)甚至會自動地生成數據報告,展示每道題的正確率、錯誤率,這樣教師就可以直觀地了解學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針對錯誤率較高的問題加強鞏固,幫助學生彌補認知或思維上的不足。以《圓明園的毀滅》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課文題目是《圓明園的毀滅》,而作者卻大篇幅地介紹圓明園昔日的輝煌,這是否離題了?”然后,教師讓學生思考并將答案通過移動終端提交。接著,教師從學生所提交的答案中選出幾個有代表性的答案進行展示。這樣的課堂互動不僅可以提升學生聽課專注力,還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對構建高效語文課堂、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語文電化教學是大勢所趨,教師需要做到與時俱進,深入研究電化教學,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yǎng),了解最新的教育信息化政策,鉆研先進的現(xiàn)代化技術以及設備等,找準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相融的契合點,在這個基礎上構建科學的教學模式。文中所闡述的幾種電化教學手段對構建高效語文課堂有積極作用,但這些還不足以彰顯電化教學的優(yōu)勢,未來的工作中,我們任重道遠,會繼續(xù)探索、實踐,構建更加現(xiàn)代化、科學化的電化教學模式,使語文教學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