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能力;培養(yǎng)策略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采取有效措施,豐富朗讀教學內容與形式,激發(fā)學生朗讀學習積極性。
小學語文加強朗讀教學,能讓學生有效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所在,體會語言韻律之美,從而提高自身口語表達能力。在朗讀教學中,要讓學生融合自身情感,提升語文學習質量。另外,加強朗讀教學有助于學生對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文化魅力,深入體會文化精髓,提升學生文化自信感以及民族認同感,促進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1]。
在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要想提升朗讀質量,教師必須設定一個明確的朗讀教學目標,結合目標開展朗讀活動。目標的設置要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結合學生年齡特點以及知識的接受程度。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帶著情感去朗讀,促進學生朗讀效率的提高。以《小蝌蚪找媽媽》教學為例,教師要讓學生在學習中了解小蝌蚪那堅持不懈的精神,而在朗讀中,教師可以對學生實施分階段朗讀,了解各個階段的小蝌蚪后,針對不同階段分段朗讀,從而來形成新的理解,促進學生朗讀質量提高。
情境教學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在朗讀教學中同樣重要。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效的朗讀情境,讓學生在朗讀中加深自身的情感體驗。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圖片、視頻等方式吸引學生進行朗讀,結合課文內容設置有效的畫面吸引學生參與到朗讀中,聲音與色彩的刺激能營造朗讀學習氛圍[2]。以《難忘的潑水節(jié)》教學為例,教師在朗讀教學過程中,可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潑水節(jié)的一些習俗,學生充分了解到課文所講背景后,再進行朗讀指導,在朗讀中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在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教師不能局限于課堂教學,要利用課外閱讀來充分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習慣,引導學生選擇一些自己喜歡的讀物進行朗讀,豐富自身知識儲備能力[3]。以《女媧補天》為例,教師在教學之后,可以讓學生回家后尋找關于我國優(yōu)秀的文化故事,如《哪吒鬧海》《大鬧天宮》《大禹治水》《神農嘗百草》等,這樣學生在朗讀中將充分提升自身閱讀興趣,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朗讀質量的提高。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朗讀中提升自身的口語表達能力,并激發(fā)語文學習興趣。教師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培養(yǎng)學生朗讀習慣,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建舜.淺談目前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的若干問題[J].學周刊,2022,(30):109-111.
[2]袁秋紅.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現狀及策略研究[J].學周刊,2022,(29):15-17.
[3]韓麗.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的有效策略研究[J].學周刊,2022,(28):51-53.
(作者單位:江蘇省高郵市汪曾祺學校 楊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