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其林
(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qū)教育督導評估中心,福建 龍巖 364000)
“讓學引思”是一種教學策略,更是一種教學理念。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滲透“讓學引思”教學模式,其適合性更高,課堂教學效率會大大提升,也能夠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讓學生成為一個會學習的人,這是最有價值的教學實踐。創(chuàng)設適宜情境、設定懸疑問題、組織研學活動、延伸學科訓練,教師根據學生學習實際組織教學,將“讓學引思”作為學科教學重要模式和策略,能夠為學科教學注入豐富動力。
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引入“讓學引思”機制,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精選“讓學引思”教學內容,設計“讓學引思”教學方案,創(chuàng)造更多研學契機,順利啟動學生學科思維。
“讓學引思”是一種教學理念,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度研究,在學情分析基礎上展開教學設計,為學生順利進入“讓學引思”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造條件。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非常豐富,教師不能一味講解搞“一言堂”,唯有成功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才能贏得教學成效。初中生思維比較活躍,教師借助多種情境方式進行調動,對學生的感官形成觸動,以案例展示、媒體應用、問題設計、實物觀察、實地調查等不同情境方式展開教學應用,必然能帶來不同調度作用。
如教學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悄悄變化的我》,學生處于生理和心理成長關鍵期,出現各種心理問題是普遍現象,教師對學生關注點展開深度調研,針對性設計學習任務,利用活動打開教程,學生回饋更為主動。如看圖說話、話題討論、案例分析等,教師組織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參與學習活動,針對學生的學習反饋做出教學指導,列舉正面案例進行教育。以話題討論為例,教師設計思考問題:進入青春期,我們會發(fā)現身體有許多變化,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我們如何面對這些變化?學生對平時關注的內容比較感興趣,都能夠積極展開思考,主動進行話題討論。教師借助展示圖片、提出問題等手段組織教學,為學生提供深度學習機會,其助學效果顯著。
教師推出“讓學引思”學習方案,為學生順利進入研學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造條件?!白寣W引思”屬于比較成熟的學習模式,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必定會展開先期的研究和分析,對教學方案進行反復推敲,確保課堂教學程序順利展開。學生進入“讓學引思”環(huán)節(jié)后,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實時檢測,及時做出教學調整,確保教學計劃的順利落實。課堂教學需要優(yōu)秀模式的支持,“讓學引思”教學機制具有更高適合性,教師精心設計和組織,勢必創(chuàng)造良好學習環(huán)境。
學生進入青春期后,最大的變化在心理,雖然學生心理大多不夠穩(wěn)定,但對生活、生命、世界主動探索的熱情卻很高。教師深度研究學情,推出更多帶有“讓學引思”屬性的學習任務,能夠創(chuàng)造更多研學機會。如教學《青春飛揚》,教師先組織學生閱讀教材內容,然后要求學生結合自身生活經歷,深入生活之中,尋找一些現實案例,圍繞青春話題展開研學行動??梢允巧磉吺煜さ墓适?,也可以是生活典型案例,還可以是帶有轟動效應的事件,如講述自己的成長經歷,或者是學習樹立的正面典型人物事跡。學生深度思考相關問題,推出不同學習素材,教師主動篩選內容,設計教學方案,組織更多學習活動,課堂學習進展順利。
教師在“讓學引思”教學內容篩選、教學方案設計時,對學生的學習基礎、認知水平、興趣愛好、接受能力等進行全方位考量,對接學生日常生活,創(chuàng)設問題教學情境,以針對性的問題助力教學順利推進。問題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包含問題設計、問題投放、問題解答、問題評價等程序,教師對這些環(huán)節(jié)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為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促進學生學習思維的啟發(fā)。在面對一些有爭議的社會現象時,教師借助問題展開教學調度,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類比分析機會,讓學生在問題思考中開拓類比思維。
教師深度研究教材內容,設定一些問題,能夠對學生形成更多心理觸動。“讓學引思”是一種學習策略,教師科學組織學習任務,設計含金量更高的思考問題,其調度效果更為突出。
學生對懸疑問題有主動思考的意識,教師深度研究教學內容,利用問題展開教學調度,形成嶄新學習動機。道德與法治學科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高度對接,教師在問題設計時,要注意提升問題的啟迪性,讓學生深度思考,在主動探索中建立學科認知基礎。學生對教師設計的問題有選擇性,教師對此需要有清晰認識。
教師對學生的情緒管理問題最為熟悉,在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往往會列舉一些現實案例,組織學生進行針對性討論。如教學《情緒的管理》這部分內容,教師先利用多媒體展示一則現實故事:最近校園發(fā)生一起比較嚴重的斗毆事件,兩名男生因為一句話發(fā)生了沖突。大家對這個事件都比較關注,請你結合這件事展開思考:這兩名同學為什么會發(fā)生激烈沖突?如果是你面對這樣的情況,你該如何處理呢?學生對事件比較清楚,自然有各自的觀點,課堂研學氣氛就會活躍起來。這兩名男生為了一句話發(fā)生矛盾,本來是可以避免升級沖突的,結果卻失控了,這是情緒管理出現了問題。學生面對教師設計問題展開思考和討論,逐漸達成學習共識。
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方案執(zhí)行環(huán)節(jié),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反饋有清醒認識,隨時做出教學調整,對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組織、教學效果做出具體評估,引導學生快速進入到深度學習環(huán)節(jié),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教師重視教學設計,推出更多“讓學引思”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問題探究中形成學習認知。
學生對一些現實問題存在模糊認識,教師對此需要有清醒認知,以便做出最合理的判斷。如教學《在品味情感中成長》,教師設定的教學重點是如何獲取美好的情感,生命要追求質量,傳遞正能量是我們美好情感的基礎。為實現學科教學目標,教師要求學生先借助網絡搜集相關案例信息。學生積極響應教學設計,順利進入到研學環(huán)節(jié)。在素材案例講述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滲透一些個性觀點,課堂展示活動成為學生互動交流的平臺。教師適時介入其中,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觀察和評價,為課堂教學注入更多動力。教師設計任務,學生積極響應,學思結合更為緊密,學習效果顯著。教師有意識優(yōu)化教學方案,組織學生展開互動交流活動,能夠創(chuàng)造更多學習動機。
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課內外教學資源豐富,教師摒棄傳統的單純知識灌輸的教學模式,借助投放學習問題、優(yōu)化學習程序的方式,設定一些問題,讓學生在主動思考中啟發(fā)學習思維。在學習問題的設計、學習程序的優(yōu)化時,教師應尊重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以學生的年齡特點為抓手,結合當前時事,推出更多高度契合學生實際學習需求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質疑,探尋恰當時機,讓學生成為問題的設計者、執(zhí)行者、鑒定者。針對學生主動對教學內容進行質疑探索的行為,教師應及時給予正面肯定,為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提供有利條件。
教師有意識引入“讓學引思”教學機制,組織帶有研學性質的學習活動,學生在創(chuàng)造性學習中啟動學科思維,其學習體驗認知更為豐富。
“讓學引思”活動有明確的目標設計,教師在組織學生展開學習活動時,從研學目標設計、研學活動組織、研學效果評價等角度展開對應設計,學生積極響應教師設計,在活動參與過程中逐漸找到學習要點。學生對教師設定的學習任務有主動探索的熱情,教師在學習活動組織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估,對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和組織,無疑能夠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教師在研學方案設計時,要對接學生的學習心理,以提升教學組織效率和品質。在教學《集體生活邀請我》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在課堂導學環(huán)節(jié),推出一個集體互動活動:我們邀請一位能歌善舞的同學來表演,其他同學則要進行必要的協助。在學生掌聲中,教師要求一位學生上臺,現場為大家演唱一首愛國歌曲《我的祖國》,其他學生則拍手給予協助,形成音樂律動,活動氣氛高漲起來。學生演唱結束,教師提出思考問題:在大家的協助下,這樣的演繹活動獲得圓滿成功。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大家的配合,這個獨唱是不是很單調,演唱者也會感覺很孤單和尷尬。這個事情說明什么道理?學生接受問題后,都能夠從集體協作角度展開思考和討論,“讓學引思”獲得豐富成效。
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有豐富案例素材的支持,教師精選案例素材,借助案例內容設計學習活動方案,都能夠創(chuàng)造一些探索機會。學生對互動性、探索性、開放性學習活動有更高認同感,教師要注意做好教學分析和調整,對教學活動任務進行有效監(jiān)控。搜集生活案例、研討案例情節(jié)、實地觀察調研、案例信息搜集、情景再現設計等,都屬于研學活動范疇,教師精選活動形式,以強化學生“讓學引思”研討體驗。
學生的感知體驗是難得的教學資源,教師需要加以合理利用,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研學機會。在教學《集體生活成就我》這部分內容時,教師組織學生課前做準備,過濾自己的生活經歷,選擇最有代表性的個人精彩表現,在學習小組講述自己的經歷。學生大多都有自己輝煌的表現經歷,自然主動展開信息梳理,選擇適合的經歷事件,規(guī)劃講述方案。教師深入課堂,給學生提出不少建議。介紹自己的輝煌歷史不是要炫耀自己,而是要表達集體力量的支持作用,與學習內容高度對接。學生有自己的生活經歷和認知,都能自覺進入到角色之中,現場講述自己的生活經歷,表達對集體生活的向往和依賴。教師推出個性化學習任務,要求學生講述自己的經歷,展示集體生活的重要性,帶有鮮明的“讓學引思”效果。
“讓學引思”研討活動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多思維碰撞的機會,對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有更強促進作用,教師精選研討活動話題,針對當前學生普遍關注的熱點進行有機篩選。在研討活動組織時,為了避免學生偏離主題,教師設定研討的范圍,并創(chuàng)新研討形式,為研討活動增添趣味性元素,以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研討活動的動力。學生進入研討環(huán)節(jié)后,能夠讓思維處于活躍狀態(tài),呈現更多個性化觀點,教師針對學生的見解,給予正面引導,確保研討活動的順利推進。
學科教學離不開訓練的支持,教師精選訓練任務,增加“讓學引思”內容,給學生提供更多深度研學的機會,這與學科教學高度契合。
教師有意識延伸教學訓練設計,可以拓寬課堂訓練時空,也能夠創(chuàng)造更多與生活對接的機會。學生對生活案例最為熟悉,教師在訓練設計環(huán)節(jié)滲透一些案例內容,推出深度研學任務,提出明確的研究目標,可以為學生順利進入訓練核心創(chuàng)造條件?!白寣W引思”支持下的訓練設計,勢必對學生形成感官觸動,教師精心組織訓練方案和活動,為學生提供多重學習服務,能夠贏得更多學習動機。
學生對生活法律應用還比較陌生,如果教師能夠借助鮮活生活案例展開教學設計,勢必對學生形成心靈觸動?!渡钚枰伞愤@部分內容,主要講述生活中法律的實踐應用,學生年齡雖然不大,但也會涉及到法律保護問題。如校園欺凌現象,如何才能做出正確判斷,什么樣的現象適合法律干預范疇,什么樣的行為不能歸為法律問題呢?學生對這個問題比較關注,開始深入研討。教師列出一些生活現象,要求學生先期做判斷,然后結合教材學習,逐漸理清法律內涵,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概念。再如家庭暴力問題,如果家庭存在暴力行為,什么情況適合借助法律解決呢?學生大多沒有這樣的經歷,自然不能形成有形感知,教師列舉個別案例,要求學生結合案例展開思考,課堂研學漸入佳境。
課堂訓練內容眾多,教師從“讓學引思”角度展開訓練組織,要求學生主動進行研學行動,在積極探索中建立學科認知。延伸課堂訓練設計,教師有意識對接學生生活經歷,借助更多生活實踐機會組織訓練任務,能夠促進學生學科認知的順利內化。道德與法治學科訓練形式眾多,教師在“讓學引思”教學理念指導下展開創(chuàng)新設計,組織學生進入創(chuàng)意探索環(huán)節(jié),其助學效果更為突出。
學生法律保障意識的建立需要一個過程,教師多列舉生活案例,要求學生結合案例展開研學行動,由此建立起來的學習體驗認知會更為鮮活。在教學《法律保障生活》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設計生活案例調查任務:深入生活之中,通過多種途徑,搜集身邊的法律方面的案例,特別是違法傷害案例。學生對這樣的學習任務充滿好奇,其參與熱情很高,教師從調查程序設計、案例梳理和分析等角度展開具體指導,設定明確的目標。學生根據教師要求進入到生活調查環(huán)節(jié),在素材搜集、案例分析、互動反思中形成學習認知。教師借助生活案例調查機會滲透“讓學引思”內容,成功激活學生的學科思維,研學效果顯著。
在學科延伸訓練設計時,教師從內容整合、任務創(chuàng)新、維度拓寬等角度做出科學分析,為學生提供更多契合的訓練機會,讓學生在適合的實踐操作中加深學科認知。以往的學科訓練無非就是刷題,對于課業(yè)較重的初中生來說,增加了學業(yè)負擔,教師突破書面書寫作業(yè)的局限,從更多角度展開探索,布設信息搜集、數據分析、生活觀察、社會調查、案例分析、課堂辯論、游戲競賽、展示評價等多種形式的實踐訓練形式,提升學生主動完成任務的內驅力,幫助學生建構系統的、全面的學科認知體系。教師適時推出思維訓練任務,能夠助力學生快速進入學科核心。
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成功引入“讓學引思”教學模式,教師從不同角度展開教學設計和組織,讓學生順利進入到“讓學引思”環(huán)節(jié),其應用效果會更為突出。學生主動進入到“讓學引思”學習核心,在創(chuàng)造性學習中建立過硬本領?!白寣W引思”從教師和學生兩個角度展開設計,教師科學設計和指導,發(fā)揮調度作用,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啟動學科思維,師生關系唯有達成多重和諧,才能形成教學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