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梁啟超啟蒙傳播的知識分子人格形象自塑
      ——以辦報為主要視角

      2023-04-28 05:45:50閻春來
      文化與傳播 2023年4期
      關(guān)鍵詞:報館梁啟超愛國

      閻春來

      開始于18 世紀60 年代的工業(yè)革命,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生產(chǎn)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社會達爾文主義思想在歐美地區(qū)快速滋長和泛濫,經(jīng)過工業(yè)化洗禮的民族國家迅速向帝國主義國家轉(zhuǎn)化,世界經(jīng)歷著前所未有的大變局。而在東方,沉湎于天朝上國的清朝,似乎仍是一個春風不度的地方,直到1840 年,被英國人堅船利炮震醒了的一部分國人,才開始睜眼看世界。也就是從那時起,隨著民族存亡危機日益加深,文人碩儒走出書齋,執(zhí)筆為戈,奮身投入救亡圖存的社會運動中,實現(xiàn)自我身份的轉(zhuǎn)化,即向著具有真正近代意義的知識分子轉(zhuǎn)化。

      近代文人知識分子化,很多是通過參與報刊活動的形式實現(xiàn)的。近代涌現(xiàn)出王韜、何啟、胡禮垣、鄭觀應、陳熾、康有為、梁啟超、嚴復、譚嗣同、章炳麟等一大批報業(yè)實踐者,他們共同創(chuàng)造了中國近代民族報業(yè)由興及盛的高潮,更重要的是,他們以黑血金鼓①1912 年梁啟超結(jié)束流亡生活從日本歸國,在參加北京報界歡迎會上發(fā)表演說,陳述報章宣傳在推動革命成功方面的作用:“世人或以吾國之大,革數(shù)千年之帝政,而流血至少,所出代價至薄,詫以為奇。豈知當軍興前軍興中,哲人畸士之心血沁于報紙中者,云胡可量?然則謂我中華民國之成立乃以黑血革命代紅血革命焉可也?!薄昂谘币辉~即從此來,并為后之學者所引用。1991 年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劉望齡《黑血·金鼓——辛亥前后湖北報刊史事長編(1866—1911)》,進一步明晰了“黑血金鼓”作為報章革命救國的詞語含義。之力推動了改良與革命的政治進程,重塑了近代文人關(guān)心國家命運、促進社會進步、具有鮮明時代性和獨特民族性的中國知識分子形象。其中,“梁氏之從事報業(yè),有如巨石投江,激起層漲繼湧波瀾,產(chǎn)生宏大而深遠之影響”。[1]

      “余生同治癸酉正月二十六日,實太平天國亡于金陵后十年,清大學士曾國藩卒后一年,普法戰(zhàn)爭后三年,而意大利建國羅馬之歲也?!盵2]以名人、世事為自己的人生初度建立坐標,足見梁啟超從一開始就有著非同尋常的胸懷和意度。梁啟超一生志功多與報刊相聯(lián)系,從1895 年刊刻《萬國公報》算起,到1927 年出版《國學論叢》,前后閱33 年,期間主持或協(xié)辦報刊雜志有29 種之多,總計有1 400 萬字遺世。在近代文人中,這實所罕有,尤其是《時務報》《清議報》《新民叢報》的刊發(fā),一時洛陽紙貴。黃遵憲看到《新民叢報》后,難掩激動:“茫茫后路,耿耿寸衷,忍淚吞聲,郁郁誰語,而何意公之新民說遂陳于吾前也。罄吾心之所欲言,吾口之所不能言,公盡取而發(fā)揮之,公試代仆設(shè)身處地,其驚喜為何如也?!怨袢罩畬W說,之政論,布之于世,有所向無前之能,有惟我獨尊之概,其所以震驚一世,鼓動群倫者,力可謂雄,效可謂速矣?!盵3]胡適自傳中說到,任公掞藻,抱滿腔血誠,懷無限信心,以常帶感情之健筆,指揮無數(shù)歷史例證,使人鼓舞,使人掉淚,使人感激奮發(fā),稽之儔類,無有能逾之者。梁漱溟紀念梁啟超逝世14 周年為文云,方任公全盛時代,廣大社會俱感受其啟發(fā),接受其領(lǐng)導,其勢力之普遍,為前后同時任何人物,如康有為、嚴幾道、章太炎、章行嚴、陳獨秀、胡適之諸人所趕不及。[4]以梁啟超傳播實踐之富,撼動人心之深,影響社會之巨,后世稱其為近代啟蒙思想家,可謂名實相得。

      梁啟超的啟蒙傳播活動何以受到時賢后進的欽重?我們到底能從梁啟超思想啟蒙的敘事方式、敘事話語中,索解到什么樣的密碼?

      1901 年,梁啟超為乃師作傳回憶戊戌變法時說:“戊戌維新之可貴,在精神耳。若其形式,則殊多缺點。殆猶大輅之僅有椎輪,木植之始見萌坼也。當時舉國人士,能知歐美政治大原者,既無幾人。且掣肘百端,求此失彼。而其主動者,亦未能游西域,讀西書,故其措置不能盡得其當,殆勢使然,不足為諱也。若其精神,則純以國民公利公益為主,務在養(yǎng)一國之才,更一國之政,采一國之意,辦一國之事,蓋立國之大原,于是乎在。精神既立,則形式隨之而進,雖有不備,不憂其后之不改良也,此戊戌之真相也。”[5]任公貴戊戌之精神,后之人貴任公者何在?1957 年,曾為光復會成員的毛以亨為亞洲少年叢書“名人傳記”作《梁啟超》一書,其在該傳結(jié)語中說:“任公之精神,已非少數(shù)人之所得而私,蓋如飛花片片之散入各個人靈魂中,變?yōu)樾律鵀樾挛幕僭煲耘α??!盵6]毛氏復云,任公精神,變化氣質(zhì),敵友俱歆,蓋彼輩無人不受其影響也?!叭喂瘛保M不為肯綮之語!直到今天,我們?nèi)匀怀衅滗诐?,只不過,所謂擊壤而歌,不知帝力罷了。

      客觀地說,長期以來,梁啟超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思想史上一個重要人物,雖然關(guān)注和研究者甚多,然而狃于“流質(zhì)善變”浮言影響和受政治時空變遷的沖激,“任公精神”不單沒有得到應有公正的闡釋和揚歷,反而多有遮蔽。事實上,任公精神形成于世界大變局和晚清國危民困的雙重交迫背景下,固然他和那個大時代里的知識分子一樣矻矻經(jīng)年傳播啟蒙思想,然而惟斯人能“變化氣質(zhì),敵友俱歆”,端在于他以活潑潑的生命和活潑潑的文字,塑造出了一個風雨飄搖年代里的知識分子的人格形象,既感染著同時代人,也綿延不絕地激勵著一代一代后來者,仰之彌高,鉆之彌堅。2019 年1 月17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考察,他視察梁啟超舊居后指出,要愛惜城市歷史文化遺產(chǎn),在保護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保護。[7]“保護”什么?“發(fā)展”什么?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指示,為我們更深入理解梁啟超這樣一個歷史人物,在新時代繼承發(fā)揚好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供了重要指引和啟示。今姑且以辦報著文為主要視角,從四個方面對梁啟超人格形象作一探討,權(quán)作一次重新認識之旅。

      一、熔鑄愛國精神

      近代列強侵凌,極大地激發(fā)了國人愛國意識的覺醒。

      1899年,梁啟超撰《愛國論》①《愛國論》包括《愛國論一》《愛國論二》《愛國論三》,連載于1899 年2 月20 日、3 月2 日、7 月28 日的《清議報》,后收入《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三。長文,開以“愛國”為主題之輿論先河?!稅蹏摗房倿槿?,依次而論“不知有國”“何以不知”“愛之所由”,第一次清晰地闡明了國家觀念養(yǎng)成和愛國意識覺醒的路徑問題。縱觀其一生,事實上,從1895 年“公車上書”開始,梁啟超視“愛國重群為個人不可少之公德”,[8]764啟民智、張民權(quán)、倡新民、研政體、護共和,以言論覺天下,明愛國之義,以救國為己任,盡己躬之力,堪稱近代愛國知識分子的典范。

      在梁啟超的愛國敘事中,個人與國家的關(guān)系是這樣建構(gòu)起來的:“我等說要愛國,并非因愛國是當今一種美名,說來湊熱,實覺得非將國家整理起來,身家更無安全發(fā)達之望。須知有許多事,為我等身家所托命,但除卻國家之力,我等便有三頭六臂,自己卻是干辦不來。”[9]6575梁啟超不憚詞費,又反復申明:“我國民當知愛國之理,與愛我同……夫我身固我也,我家亦我也,我鄉(xiāng)亦我也,我國亦我也。我一身不能獨活,有許多事非合一家之力不能辦到,故既愛我身即不得不愛我家;又有許多事非合一鄉(xiāng)之力不能辦到,故既愛我身即不得不愛我鄉(xiāng);更有許多事非合一國之力不能辦到,故既愛我身即不得不愛我國。”[9]6577他還從陽明心學的哲學維度加以闡說:“吾心與國家為一體,所以愛國如愛未婚妻,以國之休戚利害為己之休戚利害。”[10]心外無物、心物一體,愛國是我們心靈生活的必然內(nèi)容。

      世之詬病梁啟超者,多以“流質(zhì)善變”為辭,尤其在梁啟超政治立場前后屢變的問題上,更是物議紛紜。梁啟超的一生,經(jīng)歷過維新、保皇、革命、立憲、共和,在他身上,典型地反映出晚清政治思想史復雜的情狀。不過,在外侮日疾、國家民族存亡絕續(xù)之秋,他每一次的政治判斷和政治抉擇,“對于救國,又何嘗有分毫的異處”。[11]摯友徐佛蘇記述道:“先生四十年之中,腦中固絕未忘一‘國’字?!盵12]蕭公權(quán)評梁啟超一生所深信不疑服膺不廢者:“梁氏之主張屢易,其愛國維新之心情則到底如一也?!盵8]716又說:“其一生奔走國事,無非出于愛國不已之熱忱?!盵8]716誠哉斯言!梁啟超于“愛國”二字,其初出,如長彗燭天,其守持,如霜檜不凋。梁啟超二十五歲時曾誓言:“吾國人不能舍身救國者,非以家累即以身累,我輩從此相約,非破家不能救國,非殺身不能成仁,目的以救國為第一義?!盵13]忽忽二十五年之后,其又自道心跡:“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愛國。我的一貫主張是什么呢?就是救國。我一生的政治活動,其出發(fā)點與歸宿點,都是要貫徹我愛國救國的思想與主張,沒有什么個人打算?!盵14]可以說,愛國救亡,是梁啟超精神世界里最響亮的聲音。

      愛國,梁啟超身體力行不已,也多通過新聞傳播實踐展現(xiàn)出來。

      梁啟超說,自己當初與國家發(fā)生關(guān)系,即自經(jīng)營報事始。幾十年來,梁啟超興辦報刊,傳播啟蒙思想,獻替于國家者,亹亹不絕。嘗“欲草一《中國通史》以助愛國思想之發(fā)達” ;[15]首提并闡釋“中華民族”概念②1902 年梁啟超在《論中國學術(shù)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首先提出“中華民族”概念。1905 年,梁啟超著《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分析論證了中國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悍然下一斷案曰:現(xiàn)今之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意在消除民族歧視與隔閡,鞏固大一統(tǒng)中國。他主筆《時務報》,追媲顧亭林所謂匹夫之責;興作《清議報》,陳宇內(nèi)大勢,喚東方頑夢;創(chuàng)立《新民叢報》,敬告同業(yè),當此中國存亡絕續(xù)之秋,報人功罪無可逃避。至于《政論》激發(fā)國人政治熱心,《國風》倡率健全輿論,《庸言》浚發(fā)治理本源,不一而足,凡以國家為念。

      梁啟超辦報,從未以謀利為目的,惟求“報國家之恩我者”。[16]187正因為有這樣堅定的目標,有這樣的國家情懷,所以才屢遭挫折而不餒。世俗或不明白梁氏何以如此自苦,甚至因政治異見而惡言相向,梁啟超這樣回答:“使鄙人而能忘中國者,則隨波逐流,自枉所見,迎合社會心理,而月賣文數(shù)萬言以自活,則亦何處不得區(qū)區(qū)齏鹽以為送老之具者,則舉國亦可以忘我,而相忌之言,亦可以永息矣。無奈稟賦之受之于天者,不能自制,欲餔糟啜醨,而衋然有所不能自安于其心,故常以一身為萬矢之的而不悔也?!盵17]2791-2792雖然也有傷心國事情緒沮喪的時候,但他從未懷憂喪志,卷懷投筆,“恒思作壯語留余望以稍蘇國民已死之氣”。[18]蕭公權(quán)作中國政治思想史,這樣評價梁啟超:“綜其一生,悉于國恥世變中度過,蒿目憂心,不能自已。故自少壯以迄于病死,始終以救國新民之責自任。”[8]714此可謂梁啟超之風概,也成為時賢及后學之雅范。

      梁啟超逝世后,摯友伍莊哭祭:望國門兮萬里,哀無女兮高丘。林志鈞軫念:斯人也,國之元氣。濟濟多士,竟以國魂視諸。

      二、揚厲進步觀念

      梁啟超的國家觀、社會觀、歷史觀,無不以“進步”統(tǒng)攝之,其傳播啟蒙思想,參與政治實踐,無不在于推動國家與社會進步。

      光緒三十年(1904 年)四月二十九日,《時報》出版,梁啟超撰《時報緣起》,揭橥傳播與國家社會進步的關(guān)系。文章強調(diào)兩層意思,即無論中國國粹還是歐陸文明,報館的責任在于爬梳剔抉,傳布有利于推進中國社會進步的內(nèi)容,同時,報館也要隨國家進步而追求自身的進步。這是梁啟超第一次明確提出關(guān)于“進步”的傳播觀。蕭公權(quán)說:“梁任公受康學春秋三世及西學物競天演之影響,其思想中始終包含一進步之觀念?!盵8]757這句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評價,既論定了梁啟超繁復思想中的主線,也闡明了其“進步”觀念的形成脈絡。

      早期,梁啟超影從康有為,信據(jù)亂、升平、太平三世之說,既循孟學,又抉破孟子治亂循環(huán)陳說,倡世道遞嬗進步之理:“吾聞之《春秋》三世之義,據(jù)亂世以力勝,升平世智、力互相勝,太平世以智勝……世界之運,由亂而進于平;勝敗之原,由力而趨于智?!盵19]梁啟超在他的闡說中強調(diào)的是進步,而非循環(huán),而他這一具有自身原發(fā)性質(zhì)的社會進步觀念,當遇到嚴復輸入的達爾文、赫胥黎天演學說,更是湯湯其流,沛然而莫能御。

      20 世紀初葉,梁啟超已然視進化論為思想界之神明,他說:“自達爾文種源說出世以來,全球思想界,忽開一新天地,不徒有形科學為之一變而已,乃至史學、政治學、生計學、人群學、宗教學、倫理學、道德學,一切無不受其影響。斯賓塞起,更合萬有于一爐而冶之,取至殽至賾之現(xiàn)象,用一貫之理,而組織為一有系統(tǒng)之大學科。偉哉近四十年來之天下,一進化論之天下也?!盵20]梁啟超攝服于進化論摧棄舊學激發(fā)新知的威力,欣然相從,且引為世界觀與方法論。這一時期,他在許多學術(shù)性文章中不吝筆墨,以富于激情的筆調(diào),為進化論鼓與呼。《論學術(shù)之勢力左右世界》這樣儆世:“前人以為黃金世界在于昔時,而末世日以墮落,自達爾文出,然后知地球人類,乃至一切事物,皆循進化之公理,日赴于文明。前人以為天賦人權(quán),人生而皆有自然應得之權(quán)利,及達爾文出,然后知物競天擇,優(yōu)勝劣敗,非圖自強,則決不足以自立。”[21]《中國專制政治進化史論》這樣斷言:“進化者,向一目的而上進之謂也。日邁月征,進進不已,必達于其極點。凡天地古今之事物,未有能逃進化之公例者也。”[22]《史學之界說》則為史學研究正義:“歷史者,敘述進化之現(xiàn)象也?!盵23]522梁啟超著力宣揚進化論思想,并且把它視為療治病國的藥方,這一具有歷史唯物主義色彩的認識,對他的傳播思想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

      梁啟超認為,報章所關(guān),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他以英國為例加以說明:國家保護報館,如鳥鬻子,國民嗜讀報章,如蟻附羶,報人殫心報事,如蜂釀蜜,由此推知,民之智愚,察其報章多寡良否,即可立判,也由此可知,報章關(guān)乎國家進步的責任有多重要。梁啟超流亡日本時,對其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日本學者松本君平就說:“夫新聞記者,既負有引導生民鞭策社會之大勢力,若不據(jù)近世文明之精神,而乘大勢所趨以俱進,則豈非負其責任耶!”[24]梁啟超對此是有深刻體會的,所以他在初創(chuàng)《清議報》時,就非常明確地提出,該報之對于國民,“一以天演學物競天擇優(yōu)勝劣敗之公例,疾呼而棒喝之,以冀同胞之一悟?!盵25]514其更在《清議報》出版一百冊祝詞中強調(diào),所謂報館者,能納一切,能吐一切,能生一切,能滅一切,并借西諺說:報館者,國家之耳目,人群之鏡,文壇之王,將來之燈,現(xiàn)在之糧。報館責任如此重大,因此必須常常喚醒和激勵報章雜志的主體性意識,在觀照社會和自我凝視中,“使常能與社會之進步相應”,[26]不斷加強自身能力建設(shè)。

      梁啟超一生標舉“進步為人生與社會正常之趨勢”,[8]764雖一介微莖,常懷亭林天下匹夫之責,于國危民艱之秋,大呼,美哉我少年中國,以一雞之唱,領(lǐng)百雞之鳴,蔚成近代中國求進步之洪波曲。他說:“吾輩食今日文明之福,是為對于古人已得之權(quán)利;而繼續(xù)此文明,增長此文明,孳殖此文明,又對于后人而不可不盡之義務也?!盵23]527梁啟超的懇摯話語,余音綿綿,仍然回旋于當今,它提醒著我們:揚厲進步,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歷史要求,也是我們不斷推進文明向前發(fā)展的時代責任。

      三、構(gòu)建批判理性

      《春秋》之用,褒則一字榮于華袞,貶則一字嚴于斧鉞,幾千年來,憂時君子以言責自命,諷喻廟堂,勸勵江湖,成為中國傳統(tǒng)政治、社會文明的一部分。

      梁啟超是有著典型的傳統(tǒng)士人精神的。

      無需言梁啟超1400 萬言,辟朝政、譏世卿、呵民德、厲風俗,僅以他創(chuàng)立報刊的公開主張,即可見其批判精神之一斑?!稌r務報》興,梁啟超“自著《變法通議》,批評秕政”。[27]戊戌變法失敗,梁啟超逃亡日本,“在橫濱開一《清議報》,明目張膽,以攻擊政府,彼時最烈”。[28]從《清議報》開辦到1901 年底報紙關(guān)張,梁啟超銜戊戌喋血余憤,家國情仇,寸管握斷,其辭鋒之厲,幾乎不能以“批判”之名來稱述。接著辦《新民叢報》,雖不欲作灌夫罵座語,然而“當時承團匪之后,政府創(chuàng)痍既復,故態(tài)旋萌,耳目所接,皆增憤慨,故報中論調(diào),日趨激烈。壬寅秋間,同時復辦一《新小說》報,專欲鼓吹革命,鄙人感情之昂,以彼時為最”。[29]1904 年,發(fā)行《時報》,“特置‘批評’一門,凡每日出現(xiàn)之事實,以簡短雋利之筆評論之”。[30]批評因“時”而出,頗受讀者歡迎。預備立憲時期,創(chuàng)《政論》雜志,梁啟超擬定章程,其中規(guī)定:《政論》“對于政府之行動加公正之批評,使國民周知政界情狀”。[31]政聞社和《政論》雖然存續(xù)時間不長,但實在讓清廷如芒在背。宣統(tǒng)二年(1909 年),創(chuàng)《國風》,梁啟超以“杜牧罪言,賈生痛哭”[32]自任,冀能造成一國健全之輿論。而《京報》增刊國文,梁啟超特意寫下祝辭說道:報之有益于人國者,“謂其對于政治上能為公平透亮之批評,使當局者有所嚴憚”。[33]綜核而言,“批判”的理念貫穿于梁啟超整個報業(yè)實踐,成為梁啟超辦報興刊不可改變的DNA。

      梁啟超辦報的批判性,是通過他界定的報館的兩個功能實現(xiàn)的,即監(jiān)督政府和向?qū)瘛?/p>

      報館之所以要肩起監(jiān)督責任,就在于報館與政府有各自特殊的性質(zhì)和特殊的關(guān)系,“政府受國民之委托,是國民之雇傭也。而報館則代表國民發(fā)公意以為公言者也。故報館之視政府,當如父兄之視子弟,其不解事也,則教導之,其有過失也,則撲責之”。[34]167報館代表公言,理當承鞭策政府之責。不過,以當時清政府的隳墮斁壞不堪聞問,梁啟超認為:“無論何種良政策,皆不可向彼開口,一開口則弊余于利。故吾之意,謂國中凡有言責者,惟當剪除閑言,單刀直指,一味攻擊惡政府而已?!盵17]2786-2787所謂報館“攻擊惡政府”,既是梁啟超憤激情緒的一種反映,也是報館監(jiān)督功能的極致表現(xiàn)。

      然而政府之良善,其根源在于社會,梁啟超對此是有深刻認識的,“吾以為官吏之可責者固甚深,而吾國民之可責者亦復不淺。何也?彼官吏者,亦不過自民間來,而非別有一種族,與我國民渺不相屬者也”。[35]實際上在辦《國風報》時,梁啟超就已明確提出,國風的好與壞,甚關(guān)國運民命,報紙必須擔當起建設(shè)良好國風的責任。所以對袁世凱政府徹底失望后,他決絕地辭去司法總長一職,對自己人生作了新的選擇:“吾何以報國者?吾思之,吾重思之,吾猶有一莫大之天職焉。夫吾固人也,吾將講求人之所以為人者而與吾人商榷之;吾固中國國民也,吾將講求國民之所以為國民者而與吾國民商榷之?!盵16]187梁啟超再次展開了共和時代的新民教育,他將報館與民眾之間的關(guān)系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大抵報館之對國民,“當如孝子之事兩親,不忘幾諫,委曲焉,遷就焉,而務所以喻親于道,此孝子之事也”。[34]170梁啟超自嘆,向?qū)д撸瑢嵞藞箴^諸職之干,實行起來也最難,原因在于,對“兩親”的批判,不能簡單粗暴,要講求批判的藝術(shù)。

      不管是“撲責”,還是“幾諫”,都蘊含了梁啟超一貫的批判精神,甚至常常是顛覆性地進行自我批判,不惜以今日之我難昔日之我。不定于一尊,不拘于一言,因時而變,依義而行,追求進步,彰顯了理性批判的品格。難能可貴的是,在國亡無日風雨如晦的年代里,梁啟超獨不畏艱巨險峻作汝南雞鳴,其批判精神,足以表率士類,裨益世風。而當歷史進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度演進互動的新階段,知識分子如何保持批判性警醒?我們不能不回首過往,向前賢致意。

      四、訓習辯證思維

      考察辯證法思想的發(fā)展脈絡可以看出,像赫拉克利特、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J.鄧斯·司各特、P.阿貝拉爾、費希特、謝林、黑格爾、馬克思、恩格斯等,論者迭出相望,俱若北辰,尤其是恩格斯將唯物辯證法總結(jié)為三個基本規(guī)律,即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質(zhì)量互變規(guī)律、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體系。在中國,雖然沒有近代意義的辯證法思想的論述,但先賢留給我們的思想遺產(chǎn),其所昭示于我們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比比皆是。梁啟超浸淫古賢,涵泳西論,得其中三昧,在啟蒙思想傳播中,展現(xiàn)出科學的辯證思維。

      比如梁啟超關(guān)于“服從”“自由”的意義辨析。在戊戌維新前后的一段時間里,無論是泥頑守舊者還是倡導改良者,甚至在維新黨人陣營內(nèi)部,關(guān)于“自由”的爭論都異常激烈,康有為對于標舉“自由”深惡痛絕,這在維新黨人中是有相當代表性的。不過在梁啟超看來,中國幾千年歷史,國人所受到的教育無非“服從”二字,君主獎勸,圣哲諄諄,父師訓勉,外俗摩蕩,皆以服從為人生天職,而戕害我民族國家者,莫如是毒。因此,梁啟超日倡自由,以為中國要立于世界萬國之間,“皆非發(fā)明此義不為功”。[36]不過,梁啟超并非簡單論述自由的重要性,他說:夫真愛自由者,未有不真能服從,因為,“人者固非可孤立生存于世界也,必有群然后人格始能立,亦必有法然后群治始能完。而法者非得群內(nèi)人之服從,則其法終虛懸而無實效。惟必人人尊奉其法,人人尊重其群,各割其私人一部分之自由,貢獻于團體之中,以為全體自由之保障,然后團體之自由始張,然后個人自由始固”。[37]自由固為“良藥”,然而自由的權(quán)力非無邊際,服從固有萬惡,然而服從的本意也絕非奴隸性,服從、自由貌若對峙,實相和合。梁啟超辨析服從與自由之義,不膠于一偏,不狃于成見,也可謂辯證之對立統(tǒng)一了。

      比如論辯君憲、共和制。梁啟超一度醉心共和,主張破壞與革命,曾抱著極大熱誠赴北美考察共和制度。然而,考察的結(jié)果使梁啟超認識到,中國實行共和的條件當時還并不具備,他慨嘆道:共和共和,“吾與汝長別矣”,[38]223從此改弦易轍,高舉君主立憲旗幟,并與革命黨人,各自通過《新民叢報》《民報》,就共和與立憲,展開了長達三年的激烈論戰(zhàn)。實際上,“君憲與共和之爭,即民主起步速度之爭”。[39]139辛丑年,梁啟超著《過渡時代論》,開宗即謂“今日之中國,過渡時代之中國”,[40]而過渡時代之中國,宜采用何種政體?梁啟超的答案很清楚,即君主立憲。1905 年,梁啟超發(fā)表長文《開明專制論》,認為,以今日國人之政治素養(yǎng),不特萬不能行共和立憲,并君主立憲亦不能行,如欲行之,必待開明專制之過渡而后可。對于自己在君主立憲思想上的進一步后退,梁啟超也自嘆:“吾之思想退步,不可思議,吾亦不自知其何以銳退如此其疾也?!盵38]223時人及后學多以“保皇”之名批評梁啟超,但今天我們回望歷史,尋繹其中道理,也不難理解,“他是一個漸進主義者,他認為社會發(fā)展從野蠻到文明,從專制到民主,從落后到進步,必須是分階段地一步步地上升前進,一段一段地過渡”。[39]119如果從哲學的高度分析,梁啟超的啟蒙傳播深契于社會演進的“質(zhì)量互變”規(guī)律,其漸進史觀閃耀著極其珍貴的辯證智慧。

      比如梁啟超研究社會變革及報紙因應之策。1901 年,梁啟超于《清議報》發(fā)表《十九世紀之歐洲與二十世紀之中國》一文,基本上闡明了社會運動、政治遞嬗的規(guī)律。他在文中說:“革新之機,如轉(zhuǎn)巨石于危崖,不動則已,動則其機勢不可遏,必赴壑而后止。故最要者莫過于動力。有動力必有反動力,有反動力必有其反動力之反動力,反反相續(xù),動動不已,而大業(yè)成焉?!盵41]報紙作為制造輿論、傳播知識的機構(gòu),“雖不能為其主動者,而欲竊附于助動者,未敢多讓”。[25]516梁啟超深諳此中道理,將社會運動的演進邏輯施之于傳播實踐?!澳骋詾闃I(yè)報館者,既認定一目的,則宜以極端之議論出之,雖稍偏稍激焉,而不為病。何也?吾偏激于此端,則同時必有人焉偏激于彼端以矯我者,又必有人焉執(zhí)兩端之中以折衷我者?;ハ噢?,互相糾,互相折衷,而真理必出焉?!盵34]168無論是動反相續(xù),還是互相掎矯,都反映出梁啟超啟蒙傳播中的一種斗爭哲學,一切事物都是在否定之否定中取得進步。

      清末民初,中國社會經(jīng)歷著前所未有的巨大裂變,披靡西風與守死善道相抵牾,狂飆突進與保守政治相膠葛,好學慕古與抑退傳統(tǒng)相捍格。社會深刻復雜演變,砥礪淬煉了梁啟超鮮明突出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深刻反映出大時代下一種唯物辯證精神與追求中道、和諧的美。

      愛國精神、進步觀念,是謂求善,批判理性,是謂求真,辯證思維,是謂求美,先賢求善求真求美的嘉言懿行,粲然星耀于中國思想史長河。學者曾濟群說:“在我國近代史上,梁任公先生無疑是一位十分重要之關(guān)鍵人物,其璀璨之生命所煥發(fā)之光與熱,至今依然炙人。”[42]2023 年是梁啟超150 周年誕辰,那個梁啟超深沉熱愛的少年中國,如今已豪邁地跨入新時代。面對中國社會、經(jīng)濟全面深刻的發(fā)展變化,尤其是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中華民族正經(jīng)歷著百年來偉大復興的關(guān)鍵時刻,當我們瞻望梁啟超等近現(xiàn)代知識分子人物畫廊時,“獻身甘作萬矢的,著論求為百世師”[43]的強音又回旋在耳畔,我們不能不意識到,養(yǎng)浩然之氣,塑人格形象,這既是知識分子的時代責任,也是歷史邏輯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歡
      報館梁啟超愛國
      梁啟超中國通史撰述略考
      印象·邵飄萍故居
      愛國擁軍矢志不渝 扶危濟困不遺余力
      公民與法治(2022年5期)2022-07-29 00:48:08
      朱俊杰:湖南農(nóng)民 集報第一人
      報館在中國新聞教育緣起與演進中的雙重角色(1912—1949)
      梁啟超:成為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人
      海峽姐妹(2020年5期)2020-06-22 08:26:12
      報上花花世界報下戚戚小人
      百家講壇(2019年23期)2019-05-29 08:12:42
      愛國學·曬佳作
      中國漫畫(2017年10期)2018-01-25 20:06:46
      愛國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青年歌聲(2017年9期)2017-03-15 03:33:18
      梁啟超的婦女觀研究
      文學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11
      临泽县| 达孜县| 五指山市| 明水县| 大同县| 张掖市| 庆安县| 漯河市| 拉孜县| 大宁县| 龙口市| 兴文县| 尼玛县| 河津市| 合肥市| 湘阴县| 嵩明县| 水富县| 武定县| 额敏县| 东乡县| 红原县| 景洪市| 江川县| 隆子县| 赞皇县| 鹤峰县| 韶关市| 福海县| 竹山县| 全州县| 沂南县| 嘉兴市| 阿巴嘎旗| 藁城市| 司法| 邓州市| 子洲县| 利津县| 宣武区| 平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