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香
摘要:時代在進步,教育在發(fā)展,現(xiàn)如今人們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的素質教育。而在素質教育的不斷滲透中,為使教學方式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教師應不斷對教學方式進行有效更新與調整,使學生逐漸成長為社會所需要的綜合性人才。
關鍵詞:全景式閱讀教學? 小學語文? 新課標
引言:語文貫穿學生整個學習階段的始末,且擁有三大特點,即工具性、基礎性、思想性。工具性,表達了語文的“社會屬性”,每個人在社會中都不是孤立的,需要時刻與他人溝通、交流,而語文便是我們與他人交往的橋梁;基礎性,語文是學生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若學生面對繁多的文字,連主要內容和關鍵信息抓不住,又該如何去正確理解所學內容?思想性,現(xiàn)代社會是文明社會,要求我們成為一個具有良好人文素養(yǎng)和文化品位的人,而語文的學習則正是一架啟迪我們思想,幫助我們樹立正確審美觀的天梯。因此,學好語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全面整合資源,讓文本“擴大”
新課標規(guī)定“教師應努力彌補課堂教學中的不足,充分考慮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和價值等諸多方面在語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提高教學整合程度,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yǎng)”。[1]評判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教師運用和整合學習材料和資源的能力,全景式閱讀訓練要求教師立足于課本和現(xiàn)有學習資料,同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和技能,調整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從而引導和幫助學生從單一文本轉向多元文本,從單一能力訓練走向多元技能掌握,最終樹立語文閱讀的大文本觀。
例如,在講授《村晚》一課時,教師可從三個層面分別入手,以充分實現(xiàn)全景式教學目標。第一個層面:從原詩出發(fā),通過整合文本原有信息,帶領學生邁出課堂學習的第一步;這一層面主要教學任務是讓學生充分掌握古詩中的單詞,消除閱讀中的主要障礙,使學生能夠正確讀寫文本,了解古文對現(xiàn)代文本的意義。第二個層面:著眼于技能訓練,整合聽說讀寫四項技能,引導學生進入語文閱讀學習的下一個臺階;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師將傾聽、表達、朗讀、記錄四項技能作為語文學科的基本訓練內容,且要貫穿于語文學習的全周期,在這一階段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選擇自己擅長或喜歡的方式,包括擴寫本詩、朗讀詩文、根據詩意描繪一幅村晚圖,等等,進一步領會全詩內容,體悟詩人的深厚情感。這一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充分采用分層訓練的教學理念,還可以將課標要求的語文基本訓練內容整合在一起,由此完成全景式閱讀教學的教學目標。第三個層面:走出課本,放眼于其他學習材料;在基礎內容講授完畢后,教師應大膽地走出課本,擴展學習內容,包括向學生補充其他描寫鄉(xiāng)村景色的詩句或此詩人的其他佳作等等,擴充學生的知識儲備,提升其文學素養(yǎng)。[2]
二、全元解讀文本,讓課堂“變深”
新課程的改革措施,一方面不斷推進著教師自身的成長,另一方面也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搭建了更加遠闊的平臺。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始終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此不斷培養(yǎng)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人翁意識。全景式閱讀教學的首要目標是調動每個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而教師的主要任務即為學生提供閱讀的“工具”以及思考的“切入點”,以此提升每個學生的閱讀和思考能力。[3]
三、全體參與評價,讓思維提升
新的課程標準表明,教師必須充分考慮語言課程評價對于語文課程的不同功能,特別是診斷、反饋和激勵功能,以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全景式閱讀應側重于評估的及時性和有效性,鼓勵多元評估,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估,從而實現(xiàn)客觀評估能力和診斷能力的進步與發(fā)展,為以后的鑒賞性閱讀和批判性閱讀奠定基礎。例如,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中,教師以讀導課,以讀評課,實現(xiàn)了較好的評價效果。在讓學生朗讀的過程中,教師抓住學生讀得精彩的地方,如:“紫貂捕到一只野兔當美餐……看看春天是不是快要來臨。”評價學生讀得精彩的原因是抓住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展現(xiàn)了小興安嶺冬季的生機與活力。[4]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全景式閱讀教學這一新型教學模式的引入對改善小學語文課堂效率和質量具有諸多作用,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幫助學生抓住課堂中的關鍵點,促進學生突破學習難點,因此教師應在充分掌握全景式閱讀教學優(yōu)勢的基礎上,開展更加科學高效的教學,完善教學效果,提升教學效益。
參考文獻:
[1]王永明.全景式閱讀教學法及其課堂實踐芻議[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2(08):117-119.
[2]何岳桓.試析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小學語文全景式閱讀教學實踐[J].新課程導學,2019(27):65.
[3]丁莉莉.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小學語文全景式閱讀教學實踐探索[J].小學語文教學,2019(05):3-5.
[4]張艷妮.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下的小學語文全景式大閱讀活動實踐[J].小學語文教學,2019(0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