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老話“民以食為天”。今天,我看了紀(jì)錄片《早餐中國》,更深刻地理解了這句話。
本片在陜西西安拍攝的是一家羊肉泡饃店。羊肉泡饃是西安的傳統(tǒng)美食,湯里有“羊雜七寶”,吃的時候,可以把饃掰碎,放在湯里吃,也可以直接拿著饃就著湯一起吃。
在重慶拍攝的是一家小面店,店里的兩位師父教了大家如何制作重慶小面,還講了他們平時的日常生活,讓我明白了美味早餐的背后是很多人在默默地付出。
在湖南長沙拍攝的是一家面館,里面的老板講了這家店的粉面之所以這么好吃,就是要把湯熬久一點兒。吃面的時候,可以加一些酸豆角、酸蘿卜這些配菜,這樣面會變得酸辣酸辣的。
米粉是長沙的傳統(tǒng)美食,一碗簡簡單單的米粉卻有著悠久的歷史。作為長沙人,我喜歡吃粉。粉分為扁粉和圓粉,我更喜歡吃扁粉。重挑、輕挑、帶信干……這些老長沙的傳統(tǒng)吃法,包含了長沙人對米粉的喜愛。
觀看了《早餐中國》紀(jì)錄片,我不僅了解了全國各地的美食,還更加喜愛我們的飲食文化。以后,我要成為美食家,吃遍這些美食!
(指導(dǎo)教師:桂陽玲)
家長陪伴觀影感受:
煙火總在街巷間
周末,和孩子一起觀看了紀(jì)錄片《早餐中國》,忽然喚起了兒時的很多回憶。
那個時代的早餐,并無“營養(yǎng)健康”的考量標(biāo)準(zhǔn),僅僅是達到“上午別餓著”的樸素目的。
作為長沙人,當(dāng)然是離不開米粉的。記憶中的味道來自20世紀(jì)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米粉攤點逐漸在街頭巷尾出現(xiàn)。夫妻倆在路邊擺些粗陋的桌椅,一排排的碗在案臺排開。碗底雪白豬油與深棕色醬油輝映纏綿,煮湯的大鍋熱氣騰騰……最簡單的大骨湯加上幾綹肉絲,與米粉一同臥入碗中,再撒上新鮮剁辣椒這種發(fā)汗神器,這一塊錢一碗的鮮辣,便足以讓孩子抵御上學(xué)路上的凜冽寒風(fēng)了。
世事變遷,有些傳統(tǒng)的東西總還是在的,就像紀(jì)錄片里展現(xiàn)的那些場景、那些味道、那些生活……畢竟,人間煙火總是藏在尋常的街巷里,恍惚之間,一如當(dāng)年。
(黃嘉羽的爸爸:黃上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