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聚焦既有對新聞媒體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建構研究過于集中在宏觀層面分析的缺陷,嘗試提出一種同時觀照語言概念化過程、話語敘事方式和話語傳播效果的多角度的研究路徑,可以將宏觀頂層邏輯設計和微觀語言表征形式相結合,進而提高研究的有效性。研究在語言學、傳播學、敘事學相融合的跨學科視角和研究方法下,以對外傳播中“講什么”和“怎么講”這兩個問題為中心,提出了將語言概念化、敘事過程和傳播效果統(tǒng)籌和一的研究路徑,并在該研究路徑下構建了包含主題內(nèi)容、框架結構、語言使用以及視角選擇四個層面的具體分析框架,旨在從“語言、敘事、傳播”三位一體的研究視角出發(fā)為今后新聞媒體對外傳播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建構研究視角提供一些方法和路徑上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新聞媒體;對外傳播;中國話語;中國敘事體系;研究路徑
中圖分類號:G21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3-0054-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遼寧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青年項目“認知—敘事視角下新聞媒體對外傳播中的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建構研究”成果,項目編號:L22CXW007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xiàn)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尤其是,新聞媒體在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建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如何創(chuàng)新新聞媒體對外傳播的話語體系和敘事方式,打破外國新聞媒體對中國話語敘事和中國國家形象建構的話語壟斷,是加強我國新聞媒體對外傳播的創(chuàng)造力、感召力、影響力和公信力,提高我國新聞媒體在對外傳播中的國際話語權和輿論導向能力的必要前提。
然而,目前對于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建構的討論多集中于單一學科,缺少跨學科的研究視角,尤其是新聞傳播學界的研究缺乏語言學理論的支撐,基本是在宏觀層面給予建議和啟示。而語言學等領域的研究對新聞媒體話語及敘事體系建構研究的關注度和積極性也并不高。因此,難以打破學科壁壘和界限,形成相互交叉融合的理論借鑒。鑒于此,本研究嘗試從語言學、傳播學和敘事學相融合的視角探索新聞媒體對外傳播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建構研究的新路徑,進而提出詳細、具體且可操作性強的研究框架,期待為今后該領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啟示和借鑒。
近年來,國內(nèi)專家學者展開了一系列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建構的相關研究[1-5]。其中,姜圣瑜(2021)以全國100份黨報、晚報、都市報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報道的頭版樣本,從“用新方法講好故事”的視角比較、分析各報版面和標題,探究“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的邏輯。曹進和趙寶巾(2022)指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亟須突圍“他塑”,不僅要讓中國文化“走出去”,還需要 “走進去”,并從現(xiàn)實基礎、實踐路徑、傳播效果三個方面對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建構提出了一些想法和思考。目前,新聞學、傳播學等領域的研究在宏觀層面為新聞媒體對外傳播中的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建構打開了廣闊的視角。然而,現(xiàn)有對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建構的研究基本局限于敘事結構、內(nèi)容和邏輯的宏觀設計,缺少對微觀語言表征方式的思考和建議。研究認為,話語與敘事體系構建不僅要關注宏觀層面的頂層設計,也要關注微觀層面的語言使用。因此,新聞媒體對外傳播中的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建構研究需要跨學科的理論支持。
當前,鮮有研究在跨學科的視角下對新聞媒體對外傳播中的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建構提出見解和思考,但對新聞話語,或新聞媒體話語建構的研究日益呈現(xiàn)學科間交融的發(fā)展態(tài)勢,特別是新聞傳播領域的學者從新聞學、傳播學和敘事學等理論融合的角度探討新聞話語建構。例如,曾慶香(2005)將新聞看作一種話語,結合符號學的分析方法與新聞研究,為新聞敘事學提供了一種科學的理論框架。此外,有語言學界的學者關注到了新聞話語建構的概念化過程和認知心理,嘗試將認知語言學融入新聞敘事和新聞話語建構的研究中[6]。例如,張輝和紀曉麗(2021)以心理空間和概念整合理論為基礎,討論中美新聞敘事的心理空間內(nèi)嵌和整合的具體方法,對新聞敘事話語進行批評認知分析[7]。由此可以看出,在跨學科的視域下研究新聞媒體話語及敘事體系建構是當前較為前沿的研究視角。
綜上所述,將語言學、傳播學、敘事學相融合探討新聞媒體對外傳播中的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建構具備一定的可行性和現(xiàn)實意義。這種同時關注語言概念化過程、話語敘事方式和話語傳播效果的多維一體的研究方法,可以將宏觀頂層邏輯設計和微觀語言表征形式相結合,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的建構提供更加全面的研究路徑。
基于既有研究成果理論和視角單一的發(fā)展現(xiàn)狀,研究認為有必要從語言學、敘事學、傳播學相互融合的視角構建新聞媒體對外傳播中的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建構的研究路徑。因此,本節(jié)將詳細闡述本研究擬搭建的跨學科視域下的研究理論框架,如圖1所示。
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的關鍵命題在于解決和明確對外傳播中“講什么”和“怎么講”這兩個問題。因此,在語言學、敘事學和傳播學融合的視角下探討這兩個關鍵問題可以有效地解決上述兩個問題。語言學框架下主要解決的是微觀層面“講什么”和“怎么講”的意義表達問題。其中,認知語言學(Cognitive Linguistics,簡稱CL)認為“語義即概念化過程(conceptualization)”,決定語義的變量包括概念內(nèi)容(conceptual content)以及識解概念內(nèi)容的方式。因此,在微觀層面可以聚焦新聞話語對外傳播中的概念化內(nèi)容和概念化方式,探討語言層面的新聞話語敘事過程。敘事學(narratology)把敘事分為“故事(story)”和“話語(discourse)”,故事即所指,話語即能指。新聞話語并非一種純凈、透明的話語,而是一種再現(xiàn)、建構的話語,新聞話語中的事實和對世界的敘述皆由特定的理念、立場所塑[8]。因此,可以從敘事故事和敘事話語兩方面出發(fā)分析新聞話語的敘事過程。同時,在傳播學(communication)的理論框架下,“講什么”涉及議程設置,指大眾媒介加大對某些問題的報道量或突出報道某些問題, 能影響受眾對這些問題重要性的認知[9]。而“怎么講”涉及事實建構,體現(xiàn)在新聞敘事過程中的語言使用和視角選擇。
基于上述內(nèi)容,在語言學、敘事學和傳播學相融合的研究范式下探討新聞媒體對外傳播中的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建構,可以將語言概念化,實現(xiàn)敘事過程和傳播效果統(tǒng)籌和一,較為全面地分析和闡釋問題。
基于上述理論框架,研究進一步提出該框架下具體的操作步驟,進而構建新聞媒體對外傳播中的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建構研究的分析框架,如圖2所示。研究主要圍繞新聞媒體在傳播中“講什么”和“怎么講”兩方面進行具體分析框架的搭建。其中,“講什么”指向的是“敘事故事”,可以從主題內(nèi)容和框架結構來分析和探討。主題內(nèi)容和框架結構可以基于傳播學的議程設置和框架等理論進行研究設計。同時,主題是文本內(nèi)容或意義的特征之一,從認知角度來看,主題具有主觀性[10],因此,對主題內(nèi)容和框架結構的討論還可以運用上面提及的認知語言學等理論和方法進行更深入的探討;“怎么講”指向的是“敘事話語”,主要考察新聞媒體在敘事過程中的語言使用和視角選擇。而語言使用和視角選擇又可以具體到詞匯選擇、句法選擇兩個方面,而語言學和敘事學的相關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和闡釋這兩方面。
鑒于此,在解決新聞媒體對外傳播中“講什么”和“怎么講”這兩個問題的基礎上,研究認為可以綜合語言、敘事和傳播三個維度,探討新聞媒體對外傳播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建構的有效路徑。
從跨學科、多視角的研究路徑下探討新聞媒體對外傳播中的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建構,可以在理論融合的觀照下運用內(nèi)容分析法、語料庫語言學分析法、歸納法等方法,展開自下而上,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的研究。進而,可以實現(xiàn)研究的有效性與創(chuàng)新性,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
首先,從認知—敘事的視角深入挖掘新聞媒體在對外傳播過程中的敘事結構、敘事方式、語言使用及其概念化過程,不僅關注新聞媒體對外傳播中位于宏觀層面的敘事主題和敘事框架,也涉及位于微觀層面的語言表征及其背后的認知機制,進而使新聞敘事話語體系建構的研究角度更加全面。同時,從新聞媒體對外傳播的視角出發(fā),探討新聞媒體在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建構方面的實現(xiàn)途徑。借此,既可以拓寬新聞媒體對外傳播的研究領域,又能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建構研究提供新的角度。
其次,在研究方法上,內(nèi)容分析法是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并重且高度結構化的研究方法。運用內(nèi)容分析法,在對新聞媒體話語建構的主題結構和語言表征進行標準化、數(shù)量化的統(tǒng)計分析的基礎上,以定性分析的方式推論語言使用的本質(zhì)性特征,可以讓研究結果更加標準和客觀。尤其可以充分發(fā)揮語言學中語料庫處理的研究方法的作用,采用以定性分析為主,定量分析為輔的混合式研究方法,由淺入深地分析和解讀新聞敘事話語建構,突破以往新聞媒體研究缺乏語言描寫以及中國話語敘事體系建構局限于宏觀闡釋的不足。具體而言,通過自然語言處理等定量研究方法把握話語的主題分類,明示話語在詞匯、句法各層次上的表征。在此基礎上,豐富的語言證據(jù),可以為新聞媒體對外傳播的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建構提供具體的語言策略,從而達到強化傳播的有效性的目的。
新聞媒體在對外傳播中的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建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會影響中國聲音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因此,需要采用科學合理的話語策略以優(yōu)化傳播效果。然而,目前對此的討論多集中于宏觀層面的頂層設計,對微觀層面缺乏關注,尤其是話語和敘事體系建構的研究無法脫離語言層面。鑒于此,本文通過全面梳理和批判性研讀前人的研究成果,歸納并分析其主要理論和前沿理論、研究方法、操作路徑等,同時,思考并總結前人研究中的問題點或有待發(fā)展和補充之處。在此基礎上,研究嘗試從語言學、傳播學、敘事學交叉融合的跨學科視角下提出新聞媒體對外傳播中的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建構研究新路徑及其具體的分析框架。在今后的研究中,將在上述理論框架和分析框架下具體討論和研究新聞媒體對外傳播中的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建構,進而提出詳細的中國話語及敘事體系建構建議。
參考文獻:
[1] 曹進,趙寶巾.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01-21(004).
[2] 姜圣瑜.從百家報紙的頭版樣本,看建黨百年大會報道的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J].傳媒觀察,2021(9):90-97.
[3] 全會,沙曉羽.論重構“中國敘事”的四種思維[J].國際傳播,2021(5):57-64.
[4] 沈小蒙.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的思考[J].新聞戰(zhàn)線,2021(17):42-45.
[5] 徐和建.構建中國話語體系和敘事體系的北京思考[J].對外傳播,2021(11):25-30.
[6] 張輝,紀曉麗.新冠疫情新聞敘事的批評認知語言學研究[J].當代修辭學,2021(4):42-56.
[7] 章曉英.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建構:一個敘事學視角[J].國際傳播,2019(1):1-7.
[8] 曾慶香.新聞敘事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2-22.
[9] 張洪忠.大眾傳播學的議程設置理論與框架理論關系探討[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22(10):88-91.
[10] 梵·迪克.作為話語的新聞[M].曾慶香,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36.
作者簡介 郭宇佳,講師,研究方向:國際政治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