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宇利
如果你常吃西餐,應該對蒔蘿不太?陌生,甚至很熟悉。它是歐洲傳統(tǒng)香料?植物,但中餐卻用得不多。
蒔蘿為傘形科蒔蘿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偶有兩年生,高可達?1.2?米,全株?無毛,有強烈香味;傘形花序,羽狀復?葉很像茴香。它的瘦果很像茴香籽,成?熟時也是褐色,因而又稱“土茴香”“刁?草”。
蒔蘿原產(chǎn)于西亞,后傳入地中海地?區(qū)乃至整個歐洲以及印度,成為歐洲和?印度傳統(tǒng)菜肴中不可或缺的一種重要香?料,根據(jù)產(chǎn)地有歐蒔蘿、印度蒔蘿等不?同品種。
蒔蘿在宋代前就已經(jīng)傳入我國。宋?朝唐慎微的《證類本草》中根據(jù)波斯語將蒔蘿音譯為“慈勒”,其他書籍中也有音譯?為“慈謀勒”的,隨著時代變遷,音逐漸變成?了“蒔蘿”。目前,蒔蘿在我國東北、西北、西?南等許多地區(qū)均有分布。
辨識
蒔蘿的外形與茴香十分相似,葉片都是?鮮綠色的羽毛狀。兩者只有等果實(常被誤以?為種子)干燥后才容易分辨。西餐中有時會將?蒔蘿與小茴香互代,實際上,蒔蘿在氣味上與?小茴香還是有很大差異的:茴香味甜;蒔蘿味?辛,聞起來更嗆鼻一些。
蒔蘿的味道有些像歐芹,但比歐芹濃烈,?有點類似奶油和蕓香混合的味道,但香味仍屬?溫和,刺激性不大,似乎還能舒緩情緒。?蒔?蘿?在?夏?季?開?花,在?秋?季?結?果。人?們?采?收果枝,曬干后打落果實,去除雜質,曬至干?透。
蒔蘿籽是一味中藥材,說是“籽”,其實?是果實,屬于瘦果,有明顯的主棱和兩個類似?翅膀狀的側棱,比茴香多一條邊,而茴香的瘦?果只有五個突起的主棱,且不明顯。
香料
公元前?1?500?年左右,埃及人就已經(jīng)懂得?如何使用蒔蘿了。他們將蒔蘿作為止痛藥的處?方成分。
中世紀時,蒔蘿常被稱為“禮拜堂種子”。?在教堂里做禮拜,成人咀嚼蒔蘿籽可保持鎮(zhèn)?靜,兒童咀嚼蒔蘿籽則安靜不吵鬧。蒔蘿的英?文名稱“Dill”也來自“安撫孩童”之意。
古希臘人會將蒔蘿的葉覆蓋在眼睛上,借?以助眠。古羅馬上層貴族經(jīng)常暴飲暴食,靠咀?嚼蒔蘿籽促進消化。角斗士出場表演前也吃覆?蓋著蒔蘿的飯食,他們堅信可賜予勇氣。那時?的人們甚至認為蒔蘿可以解除巫術的魔力,便?燃燒蒔蘿,以驅散雷云。
與其他香辛料一樣,蒔蘿還有一個重要用?途——防腐。
蒔?蘿?的?嫩?莖葉?可?作?蔬?菜?食?用,和?小?茴?香一樣,宜挑選葉片挺直、鮮嫩翠綠,且沒有黃?葉、爛葉的。
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里有?12?款菜譜用?到了蒔蘿。蒔蘿在清代腌菜中的地位遠在辣椒?之上,頻繁出現(xiàn)在湯汁和醬料中。蒔蘿葉用作?魚類佐料時,可使魚肉滑嫩爽口,因而被稱為?“魚之香草”,可增香去腥。
蒔蘿籽略帶苦味,更適宜焙烤食品,通常將?其曬干后磨成粉,在烹調中當作香辛料使用。
西餐中常常將蒔蘿用于增香調味,可直接?用于湯、沙拉、肉類等菜肴以及面包的配料,?通常與奶油、奶酪作伴,在保留菜品原味的同?時,增添了一抹獨特的味道。
蒔蘿也用于制作糖果、蛋糕、面包和蘋果?派。
俄羅斯人喜歡用蒔蘿腌制小黃瓜。中亞地?區(qū)的人們認為,蒔蘿作為調味品與牛羊肉最相?得益彰。印度多將蒔蘿用在咖喱粉中。
我國甘肅武威民勤縣是蒔蘿主產(chǎn)區(qū)。當?shù)?特產(chǎn)“小茴香茶”雖名為“小茴香”,實際上用?的是蒔蘿籽(果實),再配上少量鎖陽、蓯蓉?等原料制成袋泡茶。有趣的是,當?shù)厝藢⒄嬲?的小茴香稱作“大茴香”。
精油
蒔蘿的香氣來自精油(揮發(fā)油)。蒔蘿精油分別?萃取自枝葉或果實兩個部位,葉中含精油?0.15%、?果實中含?3%?~?4%,精油的主要成分是葛縷酮(即?香芹酮、藏茴香酮)、檸檬烯、丁香酚等。
蒔蘿精油可用于配制香精,用于化妝品,通?常用作香薰或沐浴精油。
蒔蘿精油的氧化產(chǎn)物會引起皮膚過敏,而且?蒔蘿還含呋喃香豆素,會增加皮膚光敏性,引發(fā)皮?炎,因而,如果發(fā)現(xiàn)刺激皮膚應立即停止使用。同?時,要避免蒔蘿精油直接接觸眼睛和其他敏感部位。
安全
適量食用蒔蘿是安全的。蒔蘿含少量強心苷和?蒽醌類物質,強心苷可影響心臟機能;蒽醌類物質?則有瀉劑樣作用,并且在動物實驗中發(fā)現(xiàn)與肝癌的?發(fā)生有關,長期攝入也會造成人體腎損傷。
正因過量食用蒔蘿可能存在安全問題,蒔蘿?只在我國個別省份的地方藥品標準里作為藥材,?《中國藥典》并未將其收入。
蒔蘿精油?可用于配制香精?用于化妝品?通常用作香熏?或添加到?沐浴水中泡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