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國榮
每逢清明時節(jié),在江蘇里下河地區(qū)有一個古老的民俗活動———溱湖會船。在溱湖會船節(jié)的那一天,四鄉(xiāng)八鎮(zhèn)數(shù)百上千條會船云集溱湖,上萬船民來此聚會,舉辦富有民俗特色的會船節(jié),其恢宏壯觀的場面、驚心動魄的爭賽、多姿多彩的表演,堪稱民俗文化之大觀、水鄉(xiāng)風情之博覽,溱湖會船被海內(nèi)外人士盛贊為“世界上最大的水上廟會”。
溱湖會船形成的歷史悠久,有著濃厚的地方特色,清代詩人朱余庭在《海陵竹枝詞》詩云:“包老湖通蝦子灣,上溪港口水回環(huán)。使船如使馬奔放,會看篙工第一班?!崩锩孀⒔猓骸袄锵潞痈髑f會船迎神,四面云集,篙手以爭先為勝,俗名篙子會是也。觀者如入山陰道中目不暇接?!边@些資料表明,清代中期會船活動就已盛行在里下河地區(qū)。 據(jù)考證,溱湖會船與南宋岳家軍抗金和明代溱湖船民抗擊倭寇有著很大的歷史淵源。
南宋建炎五年,岳家軍曾經(jīng)在溱湖和金兵鏖戰(zhàn),因時值清明時節(jié),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軍糧一時供應(yīng)不上,溱湖一帶的漁民積極支援岳家軍,他們將從湖里打撈上來的湖鮮一起合燉,送給岳家軍充做軍糧,解決了糧食盡絕的困境。士兵食過這美味的湖鮮,士氣倍增,很快將金兵打敗,當?shù)貪O民因為這道菜而立了大功,所以為了討個好口彩,而稱這道菜叫“一網(wǎng)打盡”,從這以后每年清明節(jié)期間,溱湖一帶的漁民都有清明會船,燒“一網(wǎng)打盡”。祭奠陣亡岳家軍將士的民俗,這在清嘉慶《東臺縣志》中可以查找到記載:“宋建炎年間,張榮、賈虎率義兵與金兵轉(zhuǎn)戰(zhàn)南下,與敵相遇于溱潼村,遂引兵佯敗,獲勝于興化縮頭湖?!?/p>
溱湖會船的來歷還有另外一種說法,相傳明代萬歷年間,倭寇從通州港口登陸北犯,侵入距溱湖不遠的東臺場一帶,燒殺搶掠。當?shù)卮駷榱吮<倚l(wèi)國,聚集了上百條木船,每船三十人左右,人人手持竹篙,撐船趕往戰(zhàn)場,在地方兵丁配合下,對入侵的倭寇進行了阻擊。當時,倭寇使用的倭刀,雖然“能曲為腰帶,挺為利刃”,但只宜近戰(zhàn)。船民們看到這一弱點,根據(jù)自身特點決定以智取勝。他們把隨船所帶的黃豆、豌豆,撒滿在倭寇必經(jīng)之道口,并埋伏在附近,又組織一部分人以鳴鑼為號,吶喊助威。果然,倭寇蜂擁而來,有的穿皮靴,有的穿木屐,當他們走到船民們早已設(shè)置好的豆子陣時,紛紛跌倒。這時,鑼聲四起,喊聲震天,埋伏在路旁的船民一起沖鋒,持長竹篙躍出迎戰(zhàn)。倭寇在驚慌中用倭刀亂砍,竹篙被越砍越尖,鋒利如同梭標,用來刺殺,殺得倭寇狼狽逃走,死傷無數(shù),船民們的“篙子軍”讓倭寇聞風喪膽,從此不敢再來犯。因船民聚集抗擊倭寇也是在清明時節(jié),故而每年這個時節(jié)船民們都以會船的形式聚集一起祭奠陣亡的船民,表達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
現(xiàn)在溱湖會船的主場地設(shè)在溱潼古鎮(zhèn)的喜鵲湖,因為這里水路通暢,船民都可以集中到一起,另外還由于這里水面寬闊,便于在水面上展開活動。會船節(jié)的規(guī)模盛大,參賽會船多達500余條,篙手上萬,觀眾達到十多萬人。
會船主要有貢船、篙船、劃船、花船、拐婦船等幾種類型,這些都寄寓了人們的美好愿望,祈求國泰民安、生活富裕、人世昌隆、五谷豐登。每年會船節(jié)首先駛?cè)氲氖秦暣?,貢船有點類似我們現(xiàn)在的花車巡游,不過是以船的形式出現(xiàn),貢船是整個會船活動中最大的船只,底層載人,形同客艙,四周飾有珠簾、布幔、宮燈、流蘇。上面兩層為表演平臺,頂部則裝飾如樓宇、宮殿樣式,遠遠望去,儼然一座水上樓臺、水上宮殿。每條貢船的船頭上排放著供品“六只眼”:豬頭、花魚、雄雞,用來祭奠英靈。船上搭臺,張燈結(jié)彩,懸掛橫幅楹聯(lián),表演臺上有文藝表演類的如戲曲、歌舞,還有各種各樣的民俗表演如舞龍、舞獅、花藍、花擔、蕩湖船、踩高蹺等,因貢船屬于巡游形式,所以均不參賽。
參賽會場主要是以篙船為主,每船30個人,人手一篙,篙尾扎紅布, 篙手們打著綁腿,身著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裝,他們整齊劃一的站立船上起篙下篙動作一致,看上去威武雄壯,篙船上插青龍或彩旗,有的旗上標村名,亦有寫“敬香大吉”。站船頭的為頭篙,負責指揮,另有一敲鑼的,稱為“揚鑼”,“揚鑼”的身披紅披風。傳達號令,隨著“當!當!”兩聲鑼響,篙手們齊聲大喊:“下! 下!”揚篙如長矛列陣,下篙如巨蟒入水。劃漿船是以婦女為主,每船9名女劃手,人手一槳,槳柄扎紅布,婦女們身穿大紅大綠的著裝,頭上插花,身著披風,英姿颯爽。劃船亦隨婦女們手起槳落,前俯后仰,如海燕飛掠水面。
會船節(jié)前10天要做選船、試水、鋪船三項準備??v橫數(shù)百平方公里的里下河地區(qū),村村豎起會船大旗,選用既新又輕的船,將參賽的船打扮得特別鮮艷,有的人家將船刷桐油,有的刷油漆,有的掛紅布,還有的人家干脆就有買新船供選,以爭臉面。撐船的竹篙都是竹廠精選出來的,若試水時損壞,可向竹廠無償調(diào)換。有會船的村子即豎旗桿,桿上插青苗或旗幡。試水,即操練,多為18歲以上青壯年,自告奮勇,每天在規(guī)定的時間段上船練體力、習動作,以達到竹篙下水步調(diào)一致,行船快速。凡是參賽篙手都是自愿報名參加,在里下河地區(qū)還有著這樣一條不成文的民俗,那就是參賽的選手必須連續(xù)參賽三年,若在這三年期間退出,即為不祥,對自己及家人不利。鋪船是在接近清明時各家對自己的船只洗刷,在船上鋪稻草、刷跳板,保證篙手站立平穩(wěn)。
按慣例,賽船前,各大村莊的商董或頭面人物,提前做好露天搭臺唱戲謝神的事宜。戲臺搭建好以后主要表演揚劇、淮劇、京劇、黃梅戲、雜技、魔術(shù)等村民喜聞樂見的節(jié)目,在會船結(jié)束的當晚開演。也有的莊子為了省錢,不請戲班子,則由本莊的文娛愛好者組織起來,吹吹打打、說說唱唱,也熱鬧上一整夜,祈天謝神,主要是以求國泰民安,五谷豐登。如果這天晚上要是沒有演出活動,莊上人就會覺得不痛快,不盡興,沒有面子,也不好意思到別的莊上去看演出。
節(jié)日凌晨,各莊先會船祭掃神靈,船在各個水道游弋,每當船到莊子的小橋下時,村民們自發(fā)組織人員在橋兩邊巡邏,不許游客在橋上逗留,不許小孩在橋上小便,以防沖撞神靈。祭掃完畢,各村的船只隨鑼聲駛進賽區(qū)。此時,參加廟會的人從四面八方涌來,兩岸人聲鼎沸,鑼鼓聲、鞭炮聲、攤販叫賣聲響成一片。河面上,插著各式彩旗的篙船、劃船、貢船云集,鼓樂聲鳴,載歌載舞,盛況空前,溱湖水面成為一片歡樂的海洋。近中午時分,隨著“當,當,當,當!”的鑼聲響過,獲得優(yōu)勝的會船,發(fā)出收篙的號令,會船的每一條船上都選出一名公認的“頭篙”,然后將“頭篙”的竹篙作為吉祥物,敲鑼打鼓送給婚后未育的好友,祝愿其早生貴子,接受頭篙人家要鳴放鞭炮迎接,得子后那就熱鬧了,首先要為這一船的篙手每人添一根新篙,富裕者還自動置辦酒席,宴請全體篙手, 整個會船節(jié)期間,一條會船有一根頭篙,一個村莊上,多少船,多少頭篙,牽動著多少處歡樂的人群。不僅要宴請篙手致謝,還得買篙還愿,溱湖會船已經(jīng)成為里下河地區(qū)盛大的節(jié)日。
“天下會船數(shù)溱湖,溱湖會船甲天下?!爆F(xiàn)在,溱湖會船節(jié)已蜚聲海內(nèi)外,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水上廟會,同時也是中國十大民俗風情節(jié)日之一,并于2007年入選江蘇省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千百年來,溱湖會船已經(jīng)逐漸形成了一種團結(jié)拼搏、奮發(fā)向上、激流勇進、一往無前的會船精神,這種精神可以凝聚人心,可以振奮人心,可以在建設(shè)美好社會,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產(chǎn)生巨大的精神動力。
(責編? 許?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