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古典詩詞里的大美河南

      2023-05-09 10:38:44西門杏庵
      南腔北調(diào) 2023年4期
      關(guān)鍵詞:盧仝

      西門杏庵

      “中原要出彩,文化更應出重彩、出濃彩。

      “河南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強烈的使命擔當,堅決扛起文化大省的責任擔當。2022年4月,我省啟動實施河南興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工作,在中原大地掀起新時代文化研究熱潮?!盵1]

      “河南博物院游人如織,中國文字博物館甲骨學堂書聲瑯瑯,二里頭遺址、仰韶村遺址輝耀華夏之光……作為文化大省、文物大省、考古大省,河南素有‘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兩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的美譽。文化的力量如同奔騰不息的黃河,源源不斷地滋養(yǎng)著這片沃土。面對祖先留下的文化寶藏,不僅要保護好、宣傳好,也要發(fā)展好、利用好。激發(fā)人民群眾的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全面展示河南文化對中華文明、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不斷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用心作答。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河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fā)源地,把歷史文脈傳承好,讓文化清泉汩汩涌出,中原兒女責無旁貸?!盵2]

      河南地處中原,在華夏5000年的歷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地位。中原文化反映了中華文明發(fā)展的軌跡,在華夏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

      四書五經(jīng)第一部書《大學》開篇即講:“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蔽覀儗ふ胰A夏文明,就應該有始有終。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

      炎黃二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神農(nóng)氏以教民種植谷物而為后世稱頌;黃帝軒轅氏,統(tǒng)一中原各部族,創(chuàng)建“龍文化”。炎黃二帝,中華始祖;面向黃河,文明流芳;千秋壯舉天下定,教化眾生社會興。

      “九曲黃河,奔騰不息,哺育了無數(shù)炎黃子孫。始祖黃帝,肇造文明,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文脈起點。

      “黃河、黃帝,5000年前的相遇,給中原大地留下重要的文化坐標——河南新鄭黃帝故里。2022年4月3日成功舉辦的壬寅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再次吸引全球華人的目光?!氯蒈庌@的傳統(tǒng)習俗一路走來,并成為凝聚炎黃子孫共同情感的精神紐帶。

      “河南新鄭,古為有熊氏之國。軒轅黃帝降于軒轅之丘,定都于有熊。仰韶村、雙槐樹、大河村……從這些散落周邊的文明遺址中,也點滴可見黃帝時期先民繁衍生息的生動圖景?!包S帝故里在新鄭”這一觀點被眾多歷史學者和考古專家充分認可。

      “據(jù)史料記載,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新鄭就有‘三月三、拜軒轅的習俗。炎黃子孫恭拜先祖黃帝的儀式,從唐代以后漸成規(guī)制,一直綿延至今。

      “尊宗敬祖,是中華文明綿綿永續(xù)的精神密碼,也是加強中華兒女大團結(jié)的重要紐帶。每年拜祖大典都會組織系列根親文化活動,包括黃帝文化國際論壇、‘老家河南文化活動周、微電影大賽、世界旅游市長論壇等。這些活動展現(xiàn)了中原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蘊,有力凝聚了世界華人共識,增進了中華兒女大團結(jié)。”[3]

      春龍翹首,萬物復蘇。如何充分利用和發(fā)揮河南的歷史文化資源優(yōu)勢?如何讓書寫在古籍里的詩詞、豫劇等文字都“活”起來?如何將興文化工程打造成文化強省建設(shè)的響亮品牌?這是我們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文以載道,歌以詠言,詩以言志?!敝袊且粋€詩的國度??鬃诱f:“不學詩,無以言?!睆哪撤N意義上而言,一部悠久的中國文學史,主要就是一部中國詩歌發(fā)展史。

      詩詞是中華文化的濃縮,每一寸河山,都飽含文人騷客的詩情畫意和濃烈情感。詩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最鮮活的血液。所謂“逐鹿中原”,并不僅僅表現(xiàn)在政治、經(jīng)濟方面,在詩歌藝術(shù)領(lǐng)域也曾經(jīng)創(chuàng)造過無數(shù)的輝煌。

      “如果說鄭州人在《詩經(jīng)·鄭風》中意蘊悠長的吟唱,助推起中國文學發(fā)展的第一座高峰,那么唐代鄭州詩人的筆墨,完全夠得上書寫一座古典詩的‘珠穆朗瑪——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劉禹錫、鄭虔、李頎、崔曙……難以想象,缺少這些鄭州詩人的身影,唐詩的江湖該有多么失色!

      “從為民代言的‘三吏‘三別,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春望》等詩作,杜甫的作品無不與所處的時代和人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以現(xiàn)實主義手法深刻反映唐代由興盛走向衰亡時期的社會面貌,激蕩著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熾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犧牲的高尚精神。他的作品也由此成為‘詩史。元稹這樣評價杜甫:‘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秦觀也認為:‘于是杜子美者,窮高妙之格,極豪逸之氣,包沖淡之趣,兼俊潔之姿,備藻麗之態(tài),而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眾家之長,杜氏亦不能獨至于斯也。

      “出生成長在鄭州新鄭的另一位詩壇大家白居易,詩作雖也與時代緊扣、與人民同行,但他似乎更擅長以通俗易懂的詞句寄托諷喻之意義,取得‘平地驚雷的藝術(shù)效果,其敘事詩更是登峰造極?!咏庖鳌堕L恨曲》,胡兒能唱《琵琶行》,是白詩藝術(shù)成就和影響力的生動體現(xiàn)。更為有趣的是,白居易的詩在當時流傳廣泛,上自宮廷、下至民間,處處皆是,其聲名還遠播我國新疆和朝鮮、日本。據(jù)稱白居易的詩歌在日本的影響最大,是日本人最喜歡的唐代詩人。此外,白居易的詩歌對后世文學影響巨大,晚唐皮日休、宋代陸游及清代吳偉業(yè)、黃遵憲等,都受到白居易詩的啟示。

      “‘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念念不忘自己是鄭州滎陽人的劉禹錫,一生仕途跌宕,然從未自甘沉淪。其詩無論短章長篇,都簡潔明快,風情俊爽,格調(diào)激越,充滿哲人的睿智和詩人的摯情,‘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等,具有振衰起廢、催人向上的力量,向為志士仁人銘志效仿。

      “‘檀山滎水,實為我家的李商隱,登‘鄭州八景之一的夕陽樓,感懷身世寫下《夕陽樓》詩:‘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4]

      文藝理論家魯樞元教授說:如果德國是“哲學的國度”,那么,中國就是“詩的國度”。盡管世界上每一個國家都會擁有讓自己民族引以為榮的詩人、視為瑰寶的詩篇,但是,恐怕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在自己漫長的歷史年代中擁有如此多的優(yōu)秀詩人,擁有如此多的美妙詩篇。我一直堅信,漢語言就是一種詩語言,一種最富含詩性的語言。

      古詩詞既可收獲久違的恬靜,更喚醒了溫暖的文化記憶。透過歷史的煙云,一代又一代詩人,無不與山水結(jié)下不解之緣?!靶腥f里路,破萬卷書”是先賢們的大境界、大智慧。曹操北征烏桓,不忘登山觀海,《觀滄海》一詩傳至后世;李白目睹滾滾黃河,寫出“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佳句;蘇軾足踐大江南北,寫下“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名句。

      河南的歷史人物、山水名勝、文化傳奇實在太誘人。行走于中原大地,風兒清爽,花兒爛漫,傾聽神話與傳說,觸摸蒼茫歲月,感受厚土情深。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關(guān)于戰(zhàn)爭描寫的名篇《東山》以周公東征為歷史背景,敘述了一名參戰(zhàn)士兵東征平亂勝利后、歸家前的復雜內(nèi)心感受?!拔裔迻|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我東曰歸,我心西悲?!?/p>

      《詩經(jīng)》中的《國風·豳(bīn)風》向來被認為是與周公有關(guān)之詩?!搬佟睘楣诺孛?,《豳風》共7首。其中,與周公東征有關(guān)的詩有《鴟鸮(chīxiāo)》《東山》《破斧》,這三首詩分別從不同角度講述了周公東征的故事。漢代的《毛詩序》認為,《鴟鸮》這首詩是“周公救亂”之作,實際上是借“鴟鸮”之口表達了對管、蔡、武庚、東方夷族等為亂者的斥責,并訴說艱難守衛(wèi)周王室的苦心。

      《詩經(jīng)》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305首詩。從《詩經(jīng)》開始,我國歷代文人墨客就喜歡游歷名山大川,寄情于詩,或一覽眾山小,或愴然而涕下,或悠然見南山。

      河南名山甚多,當然也成為他們吟詠的對象。

      “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薄对娊?jīng)》的首篇《關(guān)雎》就誕生于濟源。濟源境內(nèi),有個地方名叫西灘,原為萬里黃河幾千年來唯一有人居住的河間島嶼?!蛾P(guān)雎》是在這兒誕生的。

      濟源地處黃河中下游交界處,北依太行,南臨黃河,與九朝古都洛陽隔河相望,從東周至五代,濟源屬于京畿之地,山清水秀。走進煙塵滾滾的歷史深處,腦海中浮現(xiàn)出這樣的畫面:漂亮的小姐姐在河邊拿棒槌捶洗衣服,放牛的老農(nóng)累了,雙手捧起濟源的溪水,喝上幾口,甘甜清爽。河里覓食的水鳥毫無顧忌地飛翔。

      城中有山,山上有城,山下有水,山水輝映。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有一首詩《濟源上枉舒員外兩篇因酬六韻》:

      歇手不判案,舉頭仍見山。

      雖來鞍馬上,不離詩酒間。

      濟源三臨泛,王屋一登攀。

      猶嫌百里近,祇得十日閑。

      明朝卻歸府,塵事如循環(huán)。

      猶聽瑤華曲,稍開風土顏。

      白居易三次游濟源,為濟源寫詩12首。此詩是白居易對自己多次來濟源市、王屋縣游歷的總結(jié),而且是在濟源寫的。

      詩歌的大致意思就是:我累了,來濟源玩了,玩了三次,都是泛舟濟水和枋口,去王屋登過一次山。時間總是短暫的,明天又要去上班了,不能再沉浸在濟源的靈秀山水間了。濟源這么大,我好想去看看。

      “濟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边@是一千多年前白居易游覽濟源枋口后,為濟源做的一個“廣告”。何出此言?君如不信,有詩為證——

      濟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

      常日聽人言,今秋入吾手。

      孔山刀劍立,沁水龍蛇走。

      危磴上懸泉,澄灣轉(zhuǎn)坊口。

      虛明見深底,凈綠無纖垢。

      仙棹浪悠揚,塵纓風斗藪。

      巖寒松柏短,石古莓苔厚。

      錦坐纓高低,翠屏張左右。

      雖無安石妓,不乏文舉酒。

      談笑逐身來,管弦隨事有。

      時逢杖錫客,或值垂綸叟。

      相與澹忘歸,自辰將及酉。

      公門欲返駕,溪路猶回首。

      早晚重來游,心期罷官后。

      白居易這首描寫濟源山水的名詩,叫《游坊口懸泉偶題石上》。

      唐代大和五年(公元831年)九月,時任河南尹的白居易來到濟源枋口。一番游玩后,白居易仍流連忘返,贊不絕口,于是寫下《游坊口懸泉偶題石上》。他說自己退休后會歸趨佛老、知足保和,效法陶淵明,還要來濟源旅游,“早晚重來游,心期罷官后?!?/p>

      《游坊口懸泉偶題石上》寫得淡泊醇厚,像一壺老酒。

      濟源是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名城,有4000多年歷史,夏代建都原城在濟源廟街;濟源是愚公的故鄉(xiāng);濟源也是代表國家名山大川“四瀆之一”濟水的發(fā)源地。

      《舊唐書·地理一》載:“濟源,隋舊縣。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西濟州,又分置湨陽、蒸川、邵原三縣。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廢西濟州及湨陽、蒸川、邵原三縣入濟源,改隸懷州?!币寻l(fā)現(xiàn)的栗樹溝、曲陽、留村等仰韶文化遺址證明:早在公元前5000年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早期,即母系氏族公社時期,人類就已在此形成部落,定居生活。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風物。濟源乃歷代名人薈萃之地,歷史名人眾多,比如戰(zhàn)國時期的俠士聶政和漢代的俠士郭解,比如五代時期畫圣荊浩、秦漢四皓,比如張禹、徐有功、張廷珪、溫造、裴休等漢唐賢相名臣,比如藥王孫思邈,比如和茶圣陸羽齊名的茶仙盧仝等。

      話說孫思邈(公元581年—682年)雖是京兆華原(今陜西耀州區(qū))人,但晚年隱居濟源王屋山中,采藥種藥,為人治病?!稘纯h志》載:明憲宗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陳貴《游王屋山記》說:“聚虎坪下翠微庵,昔孫真人曾于此置貨藥坪?!?/p>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解五毒》篇中說 :寧服鴆毒、野葛,不服五石;其書可焚,不可效尤。并列舉梓州刺史李文博等服五石口舌焦干而死為例,以警示眾人,挽救了多人的生命。后人評其學術(shù):“上識三皇之奧,下垂百代之功,誠為醫(yī)中之圣,藥中之王?!睂O思邈卒后葬于何處,并無一個令人信服的說法,一個頗為流行的說法是:葬在濟源境內(nèi)的王屋山天壇峰下。清代乾隆年間修編的《濟源縣志》記載:“王母洞洞南,峰水環(huán)秀者,孫真人塋也?!?/p>

      濟源境內(nèi)的王屋山是中國九大古代名山之一,為道教圣地,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愚公移山》故事發(fā)生地就在這兒。

      王屋山主要包括陽臺宮、天壇山、天壇湖、五斗峰、清虛宮、九里溝、玉陽山七大景區(qū),以太古宇、元古宇、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為主,被地學界稱為“五世同堂”。主峰天壇山海拔1715米,軒轅黃帝設(shè)壇祭天之所,世稱“擎天砥柱”“太行之脊”。5000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曾在王屋山頂祭天,戰(zhàn)勝蚩尤,統(tǒng)一華夏,形成中華民族。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中寫道:

      仙人東方生,浩蕩弄云海。

      沛然乘天游,獨往失所在。

      魏侯繼大名,本家聊攝城。

      卷舒入元化,跡與古賢并。

      十三弄文史,揮筆如振綺。

      辯折田巴生,心齊魯連子。

      西涉清洛源,頗驚人世喧。

      采秀臥王屋,因窺洞天門。

      每一首詩,都有心事,或關(guān)于人或關(guān)于城;每一座城,都有故事,看不盡,醉不醒,這戀戀風塵。

      《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中描寫的古老的村落,松柏夾道,曲徑幽回,那是一些深遠而舒緩的時光堆積起來的文化符號。這些文化符號折射的光芒,形成了濟源獨特的地域魅力。

      濟源究竟有多美,我們再看看濟源詩人侯立德的《石橋春望》:

      一灣瀧水駕長虹,人在欄桿復道中。

      織柳嬌鶯藏不住,銜泥燕子背翻風。

      侯立德,清代濟源人,曾任濟源縣丞。石橋即望春橋,建于金代。古代每年清明前后,紅男綠女紛紛過橋春游。站在橋上,居高遠眺,見河水清悠,岸柳成行,草木蔥蘢,野花斑斕,百鳥飛鳴,一派春色盡收眼底,故稱望春橋。

      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大凡中國古代詩詞的內(nèi)容多半是與自然山水有著密切關(guān)聯(lián)。

      “一灣瀧水駕長虹,人在欄桿復道中?!睘{水:發(fā)源于山西省陽城縣,到和溟水交匯處止的蟒河,古稱瀧水。望春橋位于瀧水之上。復道:高樓間或山巖險要處架空的通道。一座城市有了水,就有了靈性,生活在那里的人也就有了“菊繞枕邊月,閑云撩詩行??吹凵⑹拢螝q月暖涼”的灑脫美,也平添了“一岸曉風”般的恬淡的向往和美麗的哀愁。

      《石橋春望》,寥寥四句,勾畫出一幅春游圖:瀧水上一座石橋如長虹飛架,人群過石橋出郭游玩。走出城外,只見原野上,“織柳嬌鶯”,筑巢的燕子,上下翻飛。再看一首侯立德的《王母仙燈》:

      光來天上炤天明,夜半雙雙空際行。

      應是瑤臺迎法駕,故教玉女捧仙燈。

      夜已沉默,心事向誰說。不敢回頭,所有的愛都錯過。本是青燈不歸客,卻因濁酒戀紅塵。

      在歷史的煙塵中,夜晚的王屋山,群山如墨,萬籟俱寂。忽然有一束燈光,像從天上來的一樣,忽明忽暗,飄移不定。人們說那是王母娘娘出行,迎接玉皇大帝,鑾駕前宮娥列隊,宮燈閃爍。

      初時有兩隊,漸漸增多到數(shù)隊,甚至會有二三十隊;仙燈或兩盞,或兩三盞,或四五盞,斷續(xù)不絕。時間大約在一更至二更。這種奇觀遙看約有二三十里遠,登山去看,有十數(shù)里遠,終是沒人能到跟前。

      讀了濟源詩人侯立德的詩之后,是否有了口渴的感覺?那我們就來品一下茶仙盧仝的《七碗茶歌》吧。

      唐代詩人、茶仙盧仝(公元約795年—835年),也是濟源人。盧仝,祖籍范陽(今河北涿縣),“初唐四杰”之一盧照鄰的嫡系子孫,生于河南省濟源市武山鎮(zhèn)(今思禮村),自號玉川子,與孟郊、賈島、劉叉等均為韓愈門人。

      盧仝是韓愈門人。韓愈何許人也?“韓愈(公元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內(nèi)河陽(今河南孟州市)人。自言郡望昌黎,故后人多稱韓昌黎。”明代人推韓愈為“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的哲學名作《原道》,是道統(tǒng)觀念確立者、宋明理學奠基者。韓愈《師說》《進學解》《馬說》等教育論文,影響深遠。蘇東坡評價韓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表n愈死后謚“文”,世稱韓文公,又被后人稱為“百代文宗”。韓愈名“愈”,愈者,力求超越、不甘平庸也。潮州人稱韓愈為“百世師”。只因韓愈做了八個月潮州刺史,影響潮州的文風達百世之久。韓愈是哪里人呢?是咱們河南孟州人。1998年9月20日,國學大師饒宗頤到孟州韓愈墓園拜祭,稱:“我七八十年前,繼承父業(yè),從事地方志的研究和編撰,韓公在潮州的豐功偉績,愛民如子之心,已熏陶、感染了我的幼小心靈。如今年逾八旬,能來到韓公故里,代父祭拜,實現(xiàn)了我的夙愿?!薄白鞴盼膽獜捻n文入手,先立其大,韓文可以養(yǎng)足一腔子氣。這是作文正途?!?/p>

      韓愈這么厲害的一個人,肯收盧仝為弟子,可見盧仝的學養(yǎng)也差不到哪里去。

      盧仝的《七碗茶歌》大名鼎鼎。那么,這到底是一首什么樣的“歌”呢?“歌”聲中又有什么樣的故事呢?

      話說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清明后的某一天,盧仝寄寓在揚州朋友家。日上三竿,睡得正酣,忽聞軍將打門聲,驚醒了好夢。原來是在常州做諫議的好友孟簡,讓下屬送來了一包貢茶級別的明前茶——陽羨茶。

      孟簡是孟郊的叔叔。孟郊是誰呢?就是那個寫“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詩人。盧仝和孟郊是好友。盧仝和孟簡也因孟郊而相識。

      陽羨茶產(chǎn)自宜興,袁枚把它列為僅次于龍井的好茶。袁枚的原話是這樣說的:“其次是陽羨茶,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較龍井略濃?!碧扑螘r期陽羨茶是貢茶中的上品。

      得到這般好茶,豈能無詩。于是,盧仝信手揮灑了一首雜言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又名《七碗茶歌》《七碗茶詩》)。全詩分為三部分:

      (一)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云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中,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jié)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二)

      柴門反關(guān)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三)

      山中神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合得蘇息否?

      盧仝的《七碗茶詩》之所以流傳千古,不僅僅是因為他描寫了口腹之欲(飲茶感受),更在于他表達了強烈的悲天憫人情懷——“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p>

      全詩意境開闊,寓意雋永?!镀咄氩柙姟凡粌H“外相”好,“內(nèi)質(zhì)”也佳。一首好詩應該也做到“外相”與“內(nèi)質(zhì)”的協(xié)調(diào)融合。換句話說,好詩必然是思想內(nèi)核與優(yōu)美外形的統(tǒng)一,二者缺一不可。

      全詩雖然寫茶,但也說“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多少透出點兒不羈的意味。

      盧仝開篇就寫道:打開封泥、宛如見到了孟簡的面。寄來的茶葉像月團一樣(他輕輕用手拂拭)。三百片大概是虛數(shù)。

      聽說新年過后茶農(nóng)來到山中,正是驚蟄時節(jié)、春風吹起的時候。聽說天子要吃陽羨茶,其他的百草“嚇得”不敢先開花。春風惠及花草,可以稱之為仁風,仁風悄悄結(jié)出了小珠一樣的蓓蕾,又在春天最早抽出了金色的葉芽。茶農(nóng)辛辛苦苦采摘、烘焙好了之后,孟簡封好寄給自己。這么奢侈的東西,除了至尊就是王公在享用,怎么就落到了自己這樣的草民的手中呢?

      關(guān)上柴門家中沒有俗客,戴上紗帽,自己煎茶來吃。茶葉在水中漂蕩,碧云引來的風也吹不散茶香,浮出的白沫凝結(jié)在了碗面上。

      盧仝喝茶,為什么要戴上紗帽呢?一來是喝茶的禮儀,顯得鄭重;二來,可能與他的脫發(fā)有關(guān)。說來話長,這是一個悲慘的故事?!短撇抛觽鳌分杏涊d,唐文宗太和九年(公元835年),發(fā)生了一樁大事:唐文宗不甘為宦官控制,就和李訓、鄭注謀劃,欲誅殺宦官。12月21日,唐文宗以出現(xiàn)祥瑞甘露為名,想把宦官仇士良騙至禁衛(wèi)軍的后院殺掉。沒想到仇士良發(fā)覺不對頭,雙方激戰(zhàn)一番,結(jié)果李訓、王涯等朝廷重要官員被宦官殺死,其家人也受到牽連而滅門。事變后受株連被殺的一千多人,史稱“甘露之變”。而盧仝,就是甘露之變的受害者之一。當時盧仝正在宰相王涯家中做門客,因為留宿在王家,所以在宦官命吏卒突然實施抓捕的時候,盧仝也成了目標之一。盧仝解釋說:“我只是個普通的隱士,跟諸位并沒有什么怨恨,何罪之有?”吏卒則反問:“既然說是隱士,那么來到宰相家做客,難道不就是罪過了嗎?”因為盧仝沒有頭發(fā)(脫發(fā)),宦官就在他的腦后加了釘子,將他害死。

      盧仝給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出生的次子起名叫“添丁”,本意是要兒子種地、報效國家,但由于這種奇異的死法,很多人都以為這是個不祥的預兆。元和六年(公元811年),他住在洛陽。這一年二月下大雪,連著下了一個月,家里缺米少柴,生病的妻子用濕柴做飯,眼睛熏得淚水直流。家中剛出生不久的次子“添丁”嗷嗷待哺。盧仝出門,市場上沒人肯用物品換米,酒家也不肯賒欠。更可怕的是,大雪把房子的梁柱都壓斜了,居所成了危房。可見盧仝的家境多么凄慘。韓愈的《寄盧仝》詩中這樣記載:“玉川先生洛城里,破屋數(shù)間而已矣 。……少室山人索價高,兩以諫官征不起?!?/p>

      韓愈《寄盧仝》詩里還有兩句“春秋三傳束高閣,獨抱遺經(jīng)究終始”,寫的是盧仝在儒學上的成就。清代浙東著名藏書家盧址,把書齋命名為“抱經(jīng)樓”,便是受了這兩句詩的影響。盧仝的交際圈很狹窄,韓愈《寄盧仝》詩中說他“先生結(jié)發(fā)憎俗徒,閉門不出動一紀”,這大概與他的身世有一點兒關(guān)系。盧仝是范陽盧氏,真正的士族出身,但盧仝祖上從河北遷居濟源,可能從此就家道中落了。到了盧仝一代,日子更加艱難,“至今鄰僧乞米送,仆忝縣尹能不恥”,別人齋僧,他卻要僧人送米度日,可見日子的艱辛。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性格的孤僻。一世多艱,寸心如水。也許,盧仝的悲劇在于他生錯了時代,若在今天,借改革開放東風,憑他的手藝開個名茶連鎖店,或者申請一個抖音賬號、開個網(wǎng)絡直播,賺的錢不會比董宇輝少吧。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北R仝詩中這兩句成了千古名句。他說,陽羨茶有多名貴呢?名貴到令百草不敢先期而開。宋人方逢振《茶具一贄鮮于伯機》一詩中“惠山天下第一泉,陽羨百草不敢先”,便是化用了盧仝的句子。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寫盡了陽羨茶的難得,更寫盡了茶農(nóng)的辛苦。盧仝這首詩的原題目,卻遠不及它的俗稱《七碗茶歌》知名度高。諸君看到這個俗稱《七碗茶歌》的第一反應,大約都是舌下生津:“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庇袔准也枭岵荒眠@一段招徠客人呢?假如僅讀這一段,那詩中盧仝形貌有如仙人,處乎茶香水洌之間。

      然而現(xiàn)實中的盧仝,上面我們說了,窮困潦倒,他本人的相貌也和“帥”無緣,被稱為唐代詩人中第一流的畸人。而詩中的他,在做高人、散人之外,還有一副儒者心腸。

      在“乘此清風欲歸去”后,末段他寫的卻是:“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鄙扇胩欤瑔柕膮s是蒼生能否得到休養(yǎng)生息。

      盧仝并非一味贊揚好茶,也非一味哀傷凄惻,其中仍然有著一種抑塞不平之氣。

      盧仝的詩風特異、辨識度高,這一點很多人都認同。在后人的詩話中,雖然對盧仝的成就高下評價不一,但“奇怪”二字卻是近乎公認的。比如《滄浪詩話》說:“玉川之怪,長吉之瑰詭,天地間自欠此體不得。”《唐才子傳》說:“仝性高古介僻,所見不凡近。唐詩體無遺,而仝之所作特異自成一家,語尚奇譎,讀者難解,識者易知。后來仿效比擬,遂為格宗師。”《吳禮部詩話》說:“盧仝奇怪,賈島寒澀,自成一家?!薄短圃娖贰氛f:“仝山林怪士,誕放不經(jīng),意紆詞曲,盤薄難解。此可備一家,要非宗匠也。夫鐘鼎之器,登于太上,要之目可別識,不至駭心。至于蛟螭罔象,出沒寄詭,其取疑招譴,情理亦定。仝之垂老,一宿權(quán)家,遽沾甘露之禍,豈其氣候足以自致耶?”

      《七碗茶歌》影響深遠。趙樸初為陳彬藩先生所著《茶經(jīng)新篇》題詩曰:“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粘智О儋?,不如吃茶去?!?/p>

      “吃茶去”,這三個字大有文章,很有說說的必要。趙州從諗禪師,是一位壽星,活到120歲(公元778年—897年)。他在趙州(今河北趙縣)觀音院禪修時,有僧來拜謁,他問來者:“曾到此間否?”答:“曾到?!睆恼斦f:“吃茶去!”又有僧來觀音寺,從諗問“曾來此間否?”答:“未曾來?!睆恼斦f:“吃茶去!”

      院主不解其意,遂問師曰:“何以來者說‘曾到或說‘不曾到都說‘吃茶去?”從諗照說:“吃茶去!”

      “吃茶去”,深蘊禪機,可以達到“頓悟”。心里突然覺得開了竅。

      真正領(lǐng)會“吃茶去”的深刻含義,不但可以指導僧人“心注一境”,虔誠修行,而且可以啟迪常人日常生活的許多方面,從而達到一個新的境界。

      “吃茶去”,不是“吃咖啡去”!

      茶讓人安靜平和,咖啡則令人熱情奔放,從而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害得你“進入狀態(tài)”, 支支吾吾、扭扭捏捏。如果改成“吃咖啡去”,那么,一杯咖啡之后,原本平靜的情緒就開始蠢蠢欲動了,甚至可以間接催生愛情。

      神經(jīng)科學家說,咖啡令人著迷的原因是咖啡富含咖啡因??Х纫蛑灰?5分鐘就能透過胃腸進入血管,剩下的事情就是等著體內(nèi)多巴胺水平的提高啦??Х纫虻淖饔脵C理如下:咖啡因進入人腦后,阻止腺嘌呤核苷與它的受體結(jié)合,提高神經(jīng)細胞的活動水平、提高腎上腺素和多巴胺水平。而腎上腺素、多巴胺等化學物質(zhì),能左右人的行為,給我們興奮、愉悅、暢快等感覺。它們還參與情愛過程,激發(fā)人對異性的情感,產(chǎn)生愛,真是浪漫極了。人類最偉大的情感,愛呀什么的,歸根結(jié)底,竟然是人腦里的一系列化學反應。你以為的“初戀”,不過是一個大腦的生化過程。

      所以,趙州從諗禪師說“吃茶去”,不是“吃咖啡去”。

      當你正當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時,突然遭遇人生挫折,熱血冷卻,理想破滅,不知所措,在十字路口徘徊、彷徨時——吃茶去!

      當你幾經(jīng)周折感覺生活枯燥無味,百無聊賴,覺得英雄無用武之地時——吃茶去!

      當你在錯綜復雜的人際關(guān)系中,左磕右絆,被人誤解,受盡委屈,甚至遭人暗算,而心靈受到創(chuàng)傷時——吃茶去!

      當曾與你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甜甜蜜蜜的戀人,忽一日棄你而去,傍上大款或權(quán)貴,不啻晴天霹靂令你目瞪口呆,甚至欲想尋短見時——吃茶去!

      “吃茶去!”多么豁達的胸懷、多么灑脫的人生、多么自在的境界!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但不管生存狀況如何,遂意也罷,逆境也罷,都不要把它太當作一回事,不可過于執(zhí)著于身外之物。即使泰山崩于前、猛虎追于后,也一樣優(yōu)哉游哉地“吃茶去!”

      良田千頃、廣廈千間,未必就能快樂、滿足。一個人真正的快樂是:心中有智慧,有行動力,沒有掛礙。而終日鉆營抑或忙碌于商場、職場、情場云云者,與“吃茶去”無緣。

      既然明白了這事理,何不趕快“吃茶去!”

      生活中有茶,茶中亦有禪,故而禪的智慧便隱匿于我們的生活之中。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焚上一支檀香,泡上一杯茶,看那香煙裊裊雜著些許塵煙,飄散于空中,身處繁華繚亂的紅塵中的你,興許也能品味出另一番“吃茶去”。

      禪與茶帶給我們的是直面與安寧,是問心無愧。

      “游”了王屋山,接下來該“游”嵩山了。先讀一首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五言律詩《歸嵩山作》: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迢遞(tiáo dì)嵩高下,歸來且閉關(guān)。

      王維(公元約690年—761年),外號“詩佛”,河東蒲州人(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太原祁州。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jīng)》,是維摩詰向弟子們講學的書,王維很欽佩維摩詰,他的字就叫摩詰。

      在眾多詠河南山水名勝的詩詞中,唐代大詩人王維《歸嵩山作》可謂別具一格。他說,嵩山的風光無限好,清澈的河水可以當鏡子,沿岸的草木茂密、旺盛,就連車、馬也都是悠閑自得的樣子。流水如有意,暮禽結(jié)伴而歸。

      “暮禽相與還”一句,化自陶淵明的“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一聯(lián)。

      “落日滿秋山”,這畫面美極了。嵩山的秋天,淡煙細雨,古樹風閑,一年中最好的季節(jié)?!对铝钇呤蚣狻丰屧唬骸扒?,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蔽嗤暵湎乱粌善~子,以寓報秋。在民間,男女都戴楸葉,以應時序。秋收冬藏,古人一直很重視“秋”這個節(jié)氣。秋季是豐收的季節(jié),一串串葡萄沉甸甸地掛滿枝丫,芝麻莢日漸飽滿。在二十四節(jié)氣中,處暑的命名是與眾不同的。因其以“暑”名之,常被認為這是一個夏天的節(jié)氣,殊不知,此時時令已入秋;這里的“處”意為“出”,指暑氣的終結(jié),表示一種狀態(tài)。處暑后,“秋老虎”日漸衰弱,氣溫逐漸下降,隨之而來的就是天高云淡、秋風送爽的金秋時節(jié)。入秋以后,雨會忽然多起來,田里的雜草不再瘋長,農(nóng)人們盡可靜心等待田禾的成熟。秋意漸濃,正是暢游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jié),王維寫“落日滿秋山”,正是感懷秋天如日薄西山,猶如花開突然遭遇狂風,花瓣跌落泥土,生之壯烈不過如此。而且,到了秋季,嵩山上的菌類甚多,比如松茸。將松茸清洗干凈,與半只鴨一起燉湯,鮮美至極,讓人垂涎欲滴,故被稱為“山珍”。

      高高的嵩山下,茅屋一間,王維在此辭官歸隱、閉門隱居,為追求恬靜淡泊的閑適心情。想自己的大半輩子,顛沛流離,官做得不算成功,對于家事的處理也不好,朋友相處得也一般,但自己就喜歡寫詩,只寫詩——不管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一輩子把一件事情做好,做到極致,就很了不起。面對復雜,保持簡單。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歸嵩山作》寫王維在嵩山隱居生活的情趣,描繪了沿途景色。嵩山,在《詩經(jīng)》時代就聲名顯赫?!对娊?jīng)》中有“嵩高惟岳,峻極于天”的名句。

      嵩山是五岳的中岳,由太室山與少室山組成,共72峰,最高峰連天峰1512米,東西橫臥,古稱“外方”,夏商時稱“嵩高”“崇山”,西周時稱天室山,素有“汴洛兩京、畿內(nèi)名山”之稱。

      中岳的“中”字,大有學問。一個“中”字,與河南結(jié)下不解之緣。

      “以‘中為基點,河南出土的甲骨文中,‘中似風中飄揚的旗幟,便有了四面八方。

      “由‘中而‘中原,‘瞻彼中原,其祁孔有,《詩經(jīng)》的吟唱在大地回響。

      “由‘中原而‘中國?!袊挠≯E由此鐫刻進世界文明史冊……

      “行走河南,隨處可聽到‘中。它是這片土地不可分割的文化基因,深深融入中原父老的血脈,帶著肯定和自信。

      “考古學家劉慶柱說,中國的核心基因是‘中,‘中是東西南北的匯聚,‘中就是根。中國是從‘中來的,建國要立‘中,建都也要立‘中,皇宮要建在都城正中間,皇宮里象征國家的大朝正殿要建在皇宮的正中間?!剂⒃谀睦铮烤土⒃谥性?,最后國家也叫‘中。

      “中原,是中國的縮影,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地方。

      “這里是地理概念上的‘早期中國。

      “文化學者閻鐵成說:根據(jù)文獻記載,古代多把嵩山周圍、伊洛地區(qū)稱為‘中國。2010年,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成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就是最好的證明?!盵5]

      “‘中國為什么叫中國,因為她形成于中原地區(qū),中原地區(qū)為什么叫中原,源自這個地區(qū)人們形成的‘天地之中古老宇宙觀。

      “在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由于生產(chǎn)、生活的需要,‘時空是最早需要認識和確立的概念,河南嵩山地區(qū)的人們在實踐中形成‘天圓、地方、身在中央的宇宙觀,進而將自己所在的地方確定為‘天地之中,并且,以自己所在為基準點觀測天象,總結(jié)制定出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重要指導意義的農(nóng)時歷法。在與周邊地區(qū)文明的競爭發(fā)展中,嵩山地區(qū)文明的先進性日益凸顯,他們制定的歷法被周邊人們所接受,他們的宇宙觀得到其他地區(qū)人們的認同,他們‘天地之中的區(qū)位得到天下人們的確認。盡管嵩山地區(qū)以外的一些地區(qū)也曾探尋和自稱過‘天中‘地中,但天下最終只認同嵩山地區(qū)為‘天地之中,將這里稱為中土、中原、中州,將建立在這里的國家稱為中土之國、中原之國、中央之國,簡稱‘中國。

      “‘中國概念在3000年前已很清晰,西周青銅器‘何尊就記述,人們將嵩山地區(qū)稱為‘中國。戰(zhàn)國時期,范雎在為秦王謀劃兼并天下之策時說得更明白:‘今夫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王其欲霸,必親中國以為天下樞。將位居嵩山地區(qū)周邊的韓國、魏國稱為‘中國。顯然,這個時期人們不僅有了‘中國概念,而且,明確了其所在,即以今天鄭州嵩山為中心、東起開封、西到洛陽的區(qū)域?!袊辉~既指建立在這個區(qū)域的某一個具體國家,也泛指建立在這里的其他國家。嵩山人的古老宇宙觀自此開始轉(zhuǎn)變?yōu)榈乩砀拍?,地理上的‘最早中國由此誕生。隨著夏、商、周王朝在中原地區(qū)的連續(xù)建都和一統(tǒng)天下,他們被尊為中央王朝,地理上的‘最早中國概念再演變?yōu)檎胃拍睿瑢⑾?、商、周以及繼承了其政治衣缽的后世國家以‘中來命名,稱為‘中國‘中央政權(quán),政治上的‘中國就此形成。

      “行走河南,徜徉鄭州‘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世界文化遺產(chǎn),可以讀懂中國先民測天量地的智慧,可以讀懂中國先民由宇宙觀衍生的中道思想,可以讀懂今天無處不在的仍然指導我們生活的‘中文化,可以讀懂今日中國何以中國。”[6]

      我們把話題拉回到王維的五言律詩《歸嵩山作》。

      這首詩作于開元二十二年王維隱居嵩山之時。開元九年,王維中進士后任太樂丞,因伶人舞黃獅子案被貶為濟州司倉參軍,五年后離任。有一種說法是:王維離任并非常人理解的所謂淡泊名利,而是因為官小地僻,俸祿微薄。這也沒有什么,筆者覺得是人性的自然表達。此后幾年,王維過著隱居修禪的生活,其間妻子不幸離世。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王維閑居長安,秋赴洛陽。

      他為什么要去洛陽呢?學界有不同看法。其中一個觀點是:為了求官而去。唐代有東西兩京,西京長安,東京洛陽。雖然以長安為主,但武則天和唐玄宗都喜歡到東都洛陽去。于是一些熱衷求仕的人,便喜歡到長安附近的終南山和洛陽附近的嵩山隱居,以便干謁和見知于當?shù)?,此之謂“終南捷徑”或“嵩山捷徑”。當然,也有另一種說法,嵩山隱居可以更真切地看清滾滾紅塵中的世態(tài)百相,從而世事洞明、人情練達、方圓相濟。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薄扒宕ā蹦撕铀宄骸㈥柟馔傅椎暮恿?,唐人多以“川”稱“長江”“黃河”之外的河流,此一用法影響到日本,皆稱江河為“川”。長薄者,江邊連綿成帶之草木也。秋天紅黃的樹葉倒映入清澈而泛著波紋的河流中,不啻為一幅美麗的印象派圖畫。

      我們再看一首王維描寫鶴壁風光的詩——《淇上田園即事》:

      屏居淇水上,東野曠無山。

      日隱桑柘(zhè)外,河明閭井間。

      牧童望村去,獵犬隨人還。

      靜者亦何事,荊扉乘晝關(guān)。

      他說:我在淇河邊隱居,最喜歡看淇河落日、人畜晚歸的景色。東野無山,空而寬闊。太陽隱藏在桑木與柘木之外,淇河的水從村落流過。牧童望村去,獵犬隨人還。像我這樣的“靜者”(深得清靜之道﹑超然恬靜的人),何事之有呢?柴門趁著天尚未黑,就關(guān)了。

      該詩是王維隱居淇河邊(今鶴壁淇河)時所作。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描繪了淇上小村傍晚時優(yōu)美恬靜的田園風光。

      淇河流域為殷商古都之所在,淇水流金溢玉,兩岸千峰競秀,自古負有盛名?!对娊?jīng)》中有十余篇寫到淇河,比如《竹竿》:“淇水悠悠,檜楫松舟,駕言出游,以寫我憂?!痹俦热纭睹ァ罚骸八妥由驿浚劣陬D丘?!苯翠克缈匆寥?。那時的淇河清澈見底,用淇河水泡的茶醇香甘洌,久而不會變味。用淇河水做成的豆腐,細嫩雪白,渣少味美。

      《淇上田園即事》最可玩味。

      王維開元九年(公元721年)中進士。四年后棄官離開濟州,隱居淇上兩年。

      “靜者亦何事,荊扉乘晝關(guān)”,王維自詡為“靜者”,且在白晝閉關(guān),味外有味,弦外聽音。他對淇上田園風光非常滿意,說這里是“屏居”的理想環(huán)境,特別安靜。就連落日都那么美好。這里可以說是孤獨者的最佳隱居之地。自由的靈魂必然是孤獨的,那又如何呢?

      王維選擇了隱居淇上。

      王維的詩是人的心靈棲息之地。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之所。人要詩意地棲居,王維的詩就可以作為人的心靈的寓所,安妥我們?nèi)找嬖陝拥撵`魂。

      張志和的“桃花流水鱖魚肥”、王安石的“避世不獨商山翁,亦有桃源種桃者”以及蘇東坡的“竹外桃花三兩枝”,都無法和王維的《淇上田園即事》相比。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無論是張志和、王安石還是蘇東坡,都讓后人記住了他們詩中一兩個名句。王維的《淇上田園即事》,有一句婦孺皆知的名句嗎?沒有。也就是說,王維的《淇上田園即事》好就好在“此種詩不宜摘句”。換句話說,其精彩不只表現(xiàn)在一兩句上?;蛘哒f,詩不以漂亮的句子取勝,詩中也沒有什么漂亮詞句可摘取,而是要從整體上去解讀。這種所謂的“有篇無句”,是詩歌高度成熟的重要標志,也是盛唐山水詩區(qū)別于齊梁山水詩的一個重要特征。

      《淇上田園即事》讓我們讀到王維的“人”。他不是范仲淹那樣類型的人,所以寫不出“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這樣熠熠生輝的文字;他不是李白,寫不出“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之類的詩歌。面對著潮起潮落的生活,我們應該怎樣看待?王維平淡地說:“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p>

      讀王維的詩就有一種置身于鳥鳴山更幽的境地之感,可以一洗俗世的浮塵,使躁動的心靈得到休憩?!都t樓夢》第四十八回《濫情人情誤思游藝,慕雅女雅集苦吟詩》中描寫香菱拜黛玉為師學詩,在讀詩時倆人有這樣一段對話——香菱道:“我只愛陸放翁的‘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說得真切有趣?!摈煊竦溃骸皵嗖豢煽催@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你只聽我說,你若真心要學,我這里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細心揣摩熟透了,然后再讀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讀李青蓮的七言絕句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這三個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淵明、應、劉、謝、阮、庾、鮑等人的詩一看,你又是這樣一個極聰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p>

      中國古典詩詞之美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音聲之美,對應感性的能力;第二是意境之美,對應審美的觀念;第三是品格之美,對應道德的境界。讀詩讀到最后還是讀人,好的詩會引發(fā)讀者思考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王維的詩把屬于心靈的那份情趣融化到自然中,并通過清新的自然表現(xiàn)出來。王維意在把淇上寫成一個清靜無礙的隱逸勝地、一個淳樸無染的心靈原野。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居靜守潔之人何事之有呢?“靜者亦何事”,意在強調(diào)“無事”。白樂天有詩曰:“無事日月長,不羈天地闊。”無事不是無所事事,而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人生觀念,一種生存智慧。因為無事,所以孤獨;因為孤獨,所以安靜。

      再讀一首婦孺皆知的名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是王維于重陽佳節(jié)登焦作云臺山茱萸峰時,有感而寫。在創(chuàng)作這首詩時,王維只有17歲,在長安謀取功名。九月九日:即重陽節(jié)。農(nóng)歷的九月初九,古以九為陽數(shù),故曰重陽。重陽節(jié)有哪些習俗?古人在重陽節(jié)要登高望遠、遍插茱萸、觀賞菊花。山東:這里泛指華山以東地區(qū)。王維遷居于蒲縣(今山西永濟縣),在函谷關(guān)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王維說,獨自離家在外地漂泊謀生,作為異鄉(xiāng)人,每逢佳節(jié)來臨格外思念親人。遙想往日的朋友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都插著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寫出了游子的思鄉(xiāng)懷親之情。無論世事如何變遷,世界如何躁動,他總會用心靈的筆尖醮滿清泉,浸潤自我。

      王維屬禪,禪是佛道的結(jié)晶,是佛的中國化,王維的詩是入了禪境的。王維的詩空亮明靜,表面淡然,而內(nèi)含機趣。粗看淡茶一杯,細品卻意蘊豐厚綿長。

      王維登高處,為云臺山茱萸峰。茱萸峰山勢突兀,為云臺山的主峰,海拔1308米,是登高遠望的好去處。據(jù)傳,真武帝在此苦志修行成仙而去。明、清《修武縣志》云:茱萸峰為方圓五百里之最。山上原始次生林茂密,奇花、異草、珍禽、名獸繁多,據(jù)考查,各種中草藥就達470余種,并有1500余年古楓樹和1000余年的紅豆杉樹,已被批準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遍插茱萸少一人”,這一句,看似平常,讀起來卻令人揪心,常常讓人想起世事無常。正如一首流行歌曲所唱的那樣:“我們不慌不忙,總以為來日方長;我們等待花開,卻忘了世事無常?!?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3/05/11/qkimagesnqbdnqbd202304nqbd20230402-2-l.jpg"/>

      茱萸是一種落葉小喬木,開小黃花,果實橢圓形,紅色,味酸,可入藥。果實稱“萸肉”,俗名棗皮,供藥用,味酸澀,性微溫,為收斂性強壯藥,有補肝腎止汗的功效。茱萸有特殊香味,分為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常綠帶香的植物,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佩茱萸,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節(jié)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在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時爬山登高,臂上佩帶插著茱萸的布袋(古時稱“茱萸囊”),是當時流行的習俗。而端午節(jié)的習俗則是飲菊花酒、雄黃酒、懸艾葉等。端午節(jié)和重陽節(jié),一是春夏交替,一是秋冬交替,都是疾病容易流行的時節(jié)。這也反映了我們祖先具有預防疾病的科學思想。

      《中國藥學大辭典》解釋,本品(茱萸)南北皆可,入藥以“吳地”為佳,所以又稱吳茱萸。所謂的“吳地”,即歷史上的吳國。茱萸的名字,也是來自一個傳說:相傳,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弱小的吳國每年都得按時向強鄰——楚國進貢。有一年,吳國的使者將本國的特產(chǎn)“吳萸”藥材獻給楚王。貪婪無知的楚王愛的是珍珠、瑪瑙、金銀財寶,根本看不起這土生土長的中藥材,反認為是吳國在戲弄他,于是大發(fā)雷霆,不容吳國使者有半句解釋,就令人將其趕出宮去。楚王身邊有一位姓朱的大夫,與吳國使者交往甚密,忙將其接回家中,加以勸慰。吳國使者說,吳萸乃我國上等藥材,有溫中止痛、降逆止吐之功,善治胃寒腹痛、吐瀉不止等癥,因素聞楚王胃寒腹痛的痼疾,故而獻之,想不到楚王竟然不分青紅皂白……聽罷,朱大夫派人送吳國使者回國,并將他帶來的吳萸精心保管起來。

      次年,楚王受寒,舊病復發(fā),腹痛如刀絞,群醫(yī)束手無策。朱大夫見時機已到,急忙將吳萸煎熬,獻給楚王服下。片刻止痛。楚王大喜,重賞朱大夫,并詢問這是什么藥?朱大夫便將吳國使者獻藥之事又講了一遍。楚王聽后,非常懊悔,一面派人攜帶禮品向吳王道歉,一面命人廣植吳萸。幾年后,楚國瘟疫流行,腹痛的病人遍布各地,全靠吳萸挽救成千上萬百姓的性命。楚國百姓為感謝朱大夫的救命之恩,便在吳萸兩個字之間加上一個“朱”字,改稱“吳朱萸”。后世的醫(yī)學家又在朱字上加個草字頭,正式起名為“吳茱萸”,并一直沿用至今。

      “游”了王屋山、嵩山,接下來,該“游”老君山了。

      老君山,位于洛陽欒川縣境內(nèi),是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山勢雄偉,群峰競秀,其山頂?shù)牡烙^更是歷史悠久。

      道家文化源遠流長。伏牛山的主峰之所以叫老君山,是因為:據(jù)說當年老子(太上老君李耳)寫罷傳世之作《道德經(jīng)》,便自函谷關(guān)駕青牛來到一座高山上煉丹修道。這個高山就是后人說的老君山。

      老君山高2100多米,乃伏牛山之高峰。崇山峻嶺,風光旖旎,天地靈氣,匯聚一山,盡收眼底,令人驚嘆大自然之鬼斧神工。老子在此看石林,觀群峰,睹奇景,望蒼松,賞花草,聽鳥鳴,心曠神怡,如神如仙。極目遠眺,凝神沉思,發(fā)幽古之情,頓悟生命之真諦、自然之神奇。老子駕的青牛,亦坐化成峰。后人為紀念老子,便把此山叫做老君山。

      山水有靈,自然傳神。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無法和老君山的旖旎風光相媲美。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不遠人,觀察自身和身邊的現(xiàn)象,就可以推測其他。

      大巧若拙、復歸于樸,也許冥冥中老子和欒川有一種緣分。

      老子來欒川,成就了老君山。山因人而名,人因山而貴。用現(xiàn)代人的理念來說,擁有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山水,當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二者相映生輝是現(xiàn)代旅游的黃金追求,故老君山有“北國張家界”之美譽。老君山主要景點有老君廟、龍吟閣、太清觀、老子文化苑等。主峰玉皇頂,乃八百里伏牛山主峰。

      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47章中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辈怀黾议T,可以知道天下事;不看窗外,可以知道季候的輪轉(zhuǎn)。人們出走得越遠,懂得的真知大道越少。所以圣人不遠行就能獲得真知,不接觸事物就能知其概念。到了老君山,也許,你就更容易理解老子所講的“道”。

      在鬼斧神工的自然面前,我們無法不謙卑,無法不放慢腳步。

      緩一緩,靜一靜,等一等,欲速則不達!人的一生總是在忙忙碌碌,總是在和時間賽跑。生活中的人們也總是在忙著追逐,追逐愛情、追逐金錢、追逐地位、追逐名利。貧窮的追逐富有,富有的追逐快樂,快樂的追逐長生不老。沒有窮盡的理想,不斷膨脹的貪欲,誘惑著人們事事追求高效速成,遇事浮躁缺乏耐心。怎么辦呢?不如靜下來,到莊子的誕生地——民權(quán),和莊子相遇,或者,再讀讀莊子寫的《逍遙游》吧。

      《逍遙游》中記載了一段對話:“堯讓天下于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熄,其于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于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尸之,我自視缺然。請致天下?!贝笠馐钦f:當光明永恒的太陽、月亮都出現(xiàn)的時候,我們還打著火把,和日月比光明,不是太難了嗎?大雨落下來了,萬物都已經(jīng)受到甘霖的滋育,我們還挑水一點一滴地澆灌,對于禾苗來說,不是徒勞嗎?我看到你就知道,我來治理天下就好像是火炬遇到了陽光,好像是一桶水遇到了天降甘霖一樣,我是不稱職的,請允許我把天下讓給你。

      “堯讓天下于許由”,許由是何許人也?明代詩人付梅有詩《許由》云:“獨愛云林境界幽,綠蔭蔽日翠共浮。率瓢崖畔挑煩熱,洗耳溪水枕細流。每有涼風來樹底,更無塵事到心頭。許由高士今何在,千古箕山五月秋。”

      許由,古時著名隱士,高潔賢德,恬淡曠遠,古時許人(今許昌鄢陵)。相傳堯帝要把君位讓給他,他推辭不受,逃隱箕山,間培棗栗、事農(nóng)耕、植園林,為世人所仰慕,至今不衰,以致被后人奉為隱士的鼻祖。

      許由的故事要從中國的禪讓制說起。中國禪讓制的第一人是堯,這位老人年老時力排眾議,沒有把部落首領(lǐng)的位置交給自己的兒子丹朱,而是禪讓給了賢德勤奮的舜。相傳,堯生十子,丹朱為其“胤嗣子”(嫡長子)。丹朱開通聰明,智慧極高,但其個性剛烈,做事堅決有主見,但欠和順,被堯視為“不肖乃翁”。在那個天下災難頻發(fā)的年代,堯本著“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的胸懷,為能有一個帶領(lǐng)大家克服天災的繼任者,重點培養(yǎng)了沉靜內(nèi)斂并有謙讓孝行的舜,還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了他。經(jīng)過考驗,堯最終把帝位“禪讓”給了舜,此乃“禪讓制”的肇初,也是千秋萬代化家為國“公天下”的典范。不過,據(jù)說舜其實還只是“退而求其次”的第二人選,堯最開始鐘意的人卻是許由。

      唐代宗大歷年間“大歷十才子”之一的錢起,曾寫過一首很有名的《謁許由廟》,詩云:“故向箕山訪許由,林泉物外自清幽。松上掛瓢枝幾變,石間洗耳水空流。綠苔唯見遮三徑,青史空傳謝九州。緬想古人增嘆惜,颯然云樹滿巖秋。”

      回到《逍遙游》。在《逍遙游》中,莊子寫道:“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擊水,不起浪花,也泛漣漪。此句極美,行云流水。音韻相和,驚之如雷。動靜出,變化現(xiàn),感神鬼。字句之間若隱若現(xiàn),言短而意長。不受束縛,輕靈自由。原來,文字是可以飛起來的。古今逍遙者,莊周矣。

      請注意,《莊子》三十三篇所講的是一種意境,而不是一種理論,更不是一種觀點。

      我們所讀的文字只是為了達到了解莊子的意境的目的,卻不可執(zhí)著于文字。如果執(zhí)著于文字就會如同乘舟過河,迷上了舟的外表,而忘了過河的目的。所以我們讀《莊子》要形隨意走,形神相隨,方有所得。

      下面通過禪宗的一個公案來說明這個意思:說一個和尚口才很好,經(jīng)常說大話很多人都不能把他辯倒。有一天他碰到一位得道高僧,高僧說:“我不和你辯,任你辯才了得,你只要能回答我一個問題,我就認輸。”和尚說:“你說來聽聽?!备呱f:“你能用一句話說出你父母本來的相貌嗎?”這和尚聽了啞口無言,不能回答。后來進山閉關(guān)修了五年道,還是不能回答。直到有一天,他在一片竹林打坐的時候,一顆小石子打在竹子上,“啪”的一聲響,他才豁然開悟,就去找到那位高僧,感謝高僧讓他悟到了道。

      在孔子論語《衛(wèi)靈公》第一五·二六篇里,第一句說的是“巧言亂德”,在英語諺語中,有一句“A great talker is a great liar.”直指華麗言語(大話)背后隱藏的黑暗。中國是文字之國,言語之美俯首可拾。這里的“巧言”有如下的解釋:“巧言”,不只是“聰明巧妙的話”,而是指表面上冠冕堂皇的大話,悅耳動聽,背后卻見不得陽光。我們自己經(jīng)常說,當你講第一個大話的時候,你就需要想第二個大話去掩蓋它,于是大話越講越多,最后自己也忘了真相。這就是所講的“巧言亂德”,亂的是自己的心智。在城市寫字樓工作,職場上要巧言的機會很多,聰明的老板會警惕“巧言亂德”的現(xiàn)象。

      原來,語言是不能完全表達人的意識的,言不盡意嘛!何況萬象皆在變化。這就如同佛陀所說的,萬象皆空??詹皇菦]有,而是在有和無之間。如同海浪,海浪這個象本來是有的,但它只是水的變化而已,它的本質(zhì)是水,無論怎樣變化都是水,從水的角度看,海浪也可以說沒有。相對海浪來說,空指的是水。即海浪是水,水也是海浪。推而言之,海浪是空,空是海浪。這就是《心經(jīng)》上講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意思??梢姡罩傅氖鞘挛锉举|(zhì)的東西。再想想,相對水來說,空又指什么呢?相對空來說,色又指什么呢?

      許由接下來的回答更為絕妙:“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就是說:一只小鳥在森林里棲息,它能筑巢的也只有一根樹枝。一只小鼴鼠在河里飲水,它頂多喝滿它的小肚子就好了。你還是打消念頭回去吧,天下對我來說沒有什么用處。

      在許由身上,我們仿佛可以看到后來莊子道家思想的源頭活水。難怪戰(zhàn)國時的荀子由衷稱贊說:“許由善卷,重義輕利行顯明?!?/p>

      莊子《逍遙游》中那種“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與超拔的想象力,開啟了后世文人(尤其詩人)“天人合一”的詩思。

      10年之后,筆者再讀《逍遙游》,10年之中,世俗沉淪,物象萬千,發(fā)現(xiàn)自己竟沒有了當年的“逍遙”,不勝唏噓,嘆年華之易老,悲死生之一瞬!

      莊子《逍遙游》的整篇中心思想在以下原文中:“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shù)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shù)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數(shù)數(shù)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數(shù)數(shù)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大意是說:北之極有深邃、渾厚的大海,是一個像天一樣大的池子。有魚,它的身軀有幾千里那么廣闊,沒有誰知道它具體的長度,其名字叫鯤。有一只大鳥啊,名字叫鵬,其背若山大,翅膀仿佛天上壓下來的黑云,和著臺風和龍卷風直上青天達九萬里以上,到了那樣的高度,上面已無云氣,仿佛立于青天之上,然后準備向南飛,到南之極的大海去休息。斥鷃聽了,笑道:“哈哈!你這樣何必呢?我一伸腳就飛上去了,不用多遠就又飛下來了,在草叢中任意翻飛,這也是一種飛翔的極致啊。哎,你這又是何必呢?”這就是小和大的不同。

      看列子這個人駕馭著風任意飛行,輕妙極了,半個月才回來。他算是到了地仙的境界了,一般人是沒這個福分的,但還不是至高的境界。他這樣雖然不需行走于陸地了,但還要有風才能飛,沒風他也無可奈何!所以他還是有所依靠的。如果是這樣,任意行走于無限的空間,隨心所欲于任何的時間,不受時空的束縛而游于無窮,你說,他還需要什么依靠呢?所以說:做人做到了極致的人在下意識中是沒有“我”這個詞匯的,做了神人是不會自己來居功的,真正讓天下祥和的圣人是不會在乎什么名聲的,他們看起來就和普通人一樣。

      說說小鳥和大鵬。我們并不能輕視小鳥,不能因為它的小而看不起它,小有小的好處,小中亦有大,這一點莊子在《齊物論》中也講過。小鳥說的也對,的確是這樣的,它想飛就飛,想下就下,在草叢之間穿行,未嘗不是一種自由。這也是飛翔的另一種極致。螞蟻有螞蟻的幸福,別人吃一碗不夠,它只要一粒米就足夠了。莊子的意思,不是讓我們?nèi)ケ容^誰大誰小,而是讓我們看到大和小之間的不同,讓我們知道我們認識的世界總是有局限性的一面。關(guān)鍵是不要去笑話“大鵬”,不要輕視你不了解的事物。

      莊子在文章中講了四類人:

      第一種是很有本事的人,他們有能力,有智慧,也有道德,并且別人都佩服他們。按道理講,這種人已經(jīng)很了不起了,莊子卻說,不,還有更了不起的人。

      第二種是已經(jīng)不被外物所迷惑的人,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四十而不惑”的境界。這種人已經(jīng)有了相當?shù)亩α?,有相當?shù)莫毩⑿浴,F(xiàn)代稱這種人叫思想家。這種人一旦認定的東西,就可以為之舍身取義。

      第三種人,大家可別理解錯了,以為是可以在天上飛的人,那就搞錯了。莊子是用了一個比喻。用孔子的話來理解,是到了“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莊子說的“猶有所待”的“待”,就是孔子說的這個“矩”字。用現(xiàn)代的話來說,就是那種自由自在、不受名利束縛的人,但這種人還有一個缺點,就是以這種自由自在為樂,被這個自由自在所束縛了。

      第四種人是什么人呢?就是在內(nèi),有上面三種人的逍遙;在外,卻不表現(xiàn)出來。亦不執(zhí)著于這種逍遙。他們?nèi)缤踩耍瑓s有圣人的心態(tài)。這個世界已經(jīng)沒有什么可以束縛他們了,不管是時間還是空間。不論是死還是生,他們都能坦然受之。他們像水一樣,能圓能方,能上于九天,亦能下于深海,能屈,能伸,靜如止水,動如馬奔。他們澤被蒼生卻不和蒼生爭利,有不世之功卻不居功,弄臟自己去清潔別人,他們普通得讓我們感覺就好像不存在一樣。所以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這也是佛的境界。

      要做到莊子所說的第四種人,難嗎?也簡單,保持一顆無私的心就行了。人生不過短短數(shù)十年,什么都是過眼云煙,有什么比我們快樂地活著更重要呢?怎樣才能真正享受生命呢?就是隨時保持一顆純真的心??吹缴?,去感受山的雄渾;看到水,去體會水的溫柔。不去苛求什么,隨意而安。也不隨便“躺平”,默默努力。知道生命之有終,明白通之有時,臨富貴而不驕,遇大難而不懼。淡定,從容且平靜地期待著,感悟著。能做到這樣,還有什么煩惱呢?這樣才算是真正在這世間走了一遭,然后平靜地逝去,歸還到我們本原的狀態(tài)。因為我們知道,有生必有死,造化讓我們生,也讓我們死,能生一次,從草木樹石化為人,化為萬物之靈,我們已經(jīng)很滿足了。

      還有什么值得自私的呢?天和地運行,生育我們?nèi)祟惡腿f物,它們有說過萬物是它們的嗎?天普照萬物,地滋養(yǎng)眾生,天何言哉?地何言哉?天自私嗎?地自私嗎?

      這,就是老子所說的道。

      我們再看看明代詩人李袞寫的《詠老君山》:

      青牛老子幽關(guān)去,遺廟蒼山萬仞巔。

      流水湯湯仙路遠,寒林棲棲草樓懸。

      煙橫萬里凝觀海,雪擁千峰欲到天。

      惆悵霓旌尚來往,便又董沐扣重元。

      李袞描寫了巍峨險峻的老君山的自然風光,比如“煙橫萬里”“雪擁千峰”。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彼f這里是神仙住的地方,異峰如塑,怪石紛呈,這里的路是仙路。無論是常年不化的積雪,還是蒼山的遺廟,都是旅游觀光、休閑養(yǎng)生、避暑度假、尋古探幽、繪畫寫生的好地方。

      有人不認同這個說法,說河南省旅游觀光、休閑養(yǎng)生、避暑度假、尋古探幽、繪畫寫生的好地方多著哩,比如雞公山。這個我們不爭論,畢竟,眾口難調(diào),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風景。

      走,咱們就“游”一下雞公山吧。

      雞公山是中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素有“天然植物園和天然中藥園”之美譽,也是我國南北方天然分界線,有“青分楚豫”之稱。“佛光、云海、霧凇、雨凇、霞光、異國花草、奇峰怪石、瀑布流泉”被稱為雞公山的八大自然景觀,山上有清末民初不同國別和風格的建筑群,有“萬國建筑博物館”之美稱。

      明代詩人岳東升在《雞頭石》一詩中贊美了雞公山的美妙山石:

      突起云霄疑健斗,乍驚風雨欲長鳴。

      絳冠日攻丹霞擁,繡羽春暉錦樹生。

      身世百年真一肋,夜深起舞不勝情。

      雞頭石是雞公山上的著名景點之一,又叫報曉峰,因為酷似一只引頸啼鳴的雄雞而得名,雞公山就是因為這座山峰而得名的,而報曉峰就是雞公山的象征。半山腰有一石刻為“天下第一雞”,是云南江川李金碧所題。

      接下來,“游”一下三門峽吧,相信你一定不虛此行。

      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quán)有一首詩《砥柱》:

      禹鑿鋒芒后,

      巍峨直至今。

      孤峰浮水面,

      一柱釘波心。

      歲月沉浮,不過一字微詞。大好山河,唱盡天地遼闊。

      在三門峽谷激流中有一巍然矗立的石峰,人們稱其為“中流砥柱”,相傳是大禹治水時留下的鎮(zhèn)河石柱,是三門峽的象征。成語“中流砥柱”便由此而來。中流:河流中央。砥柱:黃河三門峽東的石山。“中流砥柱”的意思是:像屹立在黃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樣,比喻堅強獨立的人或集體能在動蕩艱難的環(huán)境中起支柱作用。寥寥幾句,道盡人生滄桑。

      話說上古時代,黃河三門峽河道狹窄處有一座山矗立在黃河的急流中,影響河水的通行,大禹治水時把兩邊的河道鑿寬,這樣這座砥柱山就像一根柱子一樣立在急流之中。三門峽分人門、神門及鬼門,其中鬼門最險,而砥柱卻巍然屹立在急流中。冬天水淺的時候,它露出水面兩丈多;洪水季節(jié),它只露出一個尖頂,看上去好像馬上就被洪水吞沒,驚險萬分。中流砥柱就成了峽谷中的航標,船只駛過三門以后,就要朝砥柱直沖過去。眼看船就要與砥柱相撞時,砥柱前面波濤的回水正好把船推向旁邊安全的航道,使船只避開了明島暗礁,順利駛出峽谷。千百年來,無論狂風暴雨的侵襲,還是驚濤駭浪的沖刷,它一直力挽狂瀾,巍然屹立于黃河之中,如怒獅雄踞,剛強無畏,自古被喻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游”完三門峽,了解了成語“中流砥柱”。下一站去哪里呢?去商丘尋根吧,畢竟,那里曾經(jīng)是咱們的“祖先之國”。

      孔子把魯國(國都在今曲阜)作為“父母之邦”,而視宋國(國都在今商丘)為“祖先之國”。

      筆者的童年時代曾經(jīng)在河南商丘親戚家住過一段時間,對商丘的風土人情比較了解。商丘歷史文化厚重,在它厚厚的古遺址下,沉積著燦爛文明。

      自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有4000多年,商丘歷經(jīng)夏商周、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至今,曾一度為商國、宋國都邑。西漢時期,商丘赫然矗立“三百里梁苑”?!妒酚洝肪砦迨恕读盒⑼跏兰摇酚休d:“孝王筑東苑,方三百余里。廣睢陽城七十里。大治宮室,為復道,自宮連屬于平臺三十余里。得賜天子旌旗,出從千乘萬騎。東西馳獵,擬于天子。出言蹕,入言警。招延四方豪杰,自山以東游說之士。莫不畢至,齊人羊勝、公孫詭、鄒陽之屬?!?/p>

      言下之意,睢陽城(今商丘境內(nèi))周圍的三百里梁苑,有一個梁園作家群,文人墨客“莫不畢至”,其中就有西漢中期最有成就的辭賦家司馬相如以及枚乘、鄒陽等,魯迅稱“天下文學之盛,當時蓋未有如梁者也”。枚乘以《諫吳王書》《七發(fā)》《梁王菟園賦》等成為梁園及整個西漢文壇的領(lǐng)軍人物之一。到了唐代,李白從天寶三年(公元744年)至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客居梁園達10年之久,僅有關(guān)梁園的詩篇就有15首之多,且在此留下“千金買壁”的佳話。還有高適,“客居宋州(今商丘)達20多年,在宋州創(chuàng)作的詩歌多達69首”。而杜甫早年與李白、高適同游梁苑、集結(jié)宴會,在“梁苑三百里”廣結(jié)名流雅士,寫下了“醉舞梁苑夜,行歌泗水春”的名句。

      商丘虞城縣為花木蘭故鄉(xiāng),還建有木蘭祠。唐代詩人杜牧有詩《木蘭廟》:

      彎弓征戰(zhàn)作男兒,

      夢里曾經(jīng)與畫眉。

      幾度思歸還把酒,

      拂云堆上祝明妃。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即便走出閨房、“彎弓征戰(zhàn)作男兒”的花木蘭,何嘗不渴望溫柔似水的時光。誰不向往陳寅恪和唐筼式的“才子佳人”,或者楊絳和錢鐘書式的“靈魂伴侶”呢?“夢里曾經(jīng)與畫眉”,透過一雙輕揚的眼睛,沉醉在愛河里。四季更替,流年日深,琴瑟在御亦靜好。時光潺潺流淌,晚風的陽臺上,聽著鳥兒呢喃,我給你斟酒,你給我泡茶,就這樣什么也不說。不用微信,也很少看手機,生活過得比較封閉,和外界的聯(lián)系也不多。耕讀累了,就靜靜地在你身邊看你熨燙明天要穿的襯衣,你無意抬頭看我,我最愛你眼里我笑的樣子。

      這,就是幸福的樣子。

      “游”了商丘,該去南陽了。

      中醫(yī)人把河南南陽視為精神圣地,因為這里是醫(yī)圣張仲景的故鄉(xiāng)。作為“醫(yī)圣”后裔,南陽人自古以來信中醫(yī)、愛中醫(yī)、用中醫(yī),用博大精深的中醫(yī)中藥呵護健康,繁衍生息。

      其實,早在中學時代,我們就通過《出師表》知道了南陽?!俺急静家?,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敝T葛亮自稱南陽為其“躬耕地”?!肮亍辈⒉灰欢ㄊ窍绿锓N莊稼,有可能是隱居的意思,但更主要的是研討學問,關(guān)心天下形勢。

      不妨讀一下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南都行》:

      南都信佳麗,武闕橫西關(guān)。

      白水真人居,萬商羅鄽闤(chán huán)。

      高樓對紫陌,甲第連青山。

      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陶朱與五羖,名播天壤間。

      麗華秀玉色,漢女嬌朱顏。

      清歌遏流云,艷舞有馀閑。

      遨游盛宛洛,冠蓋隨風還。

      走馬紅陽城,呼鷹白河灣。

      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

      大約是在納涼夜談時,郭沫若說“李白曾三過南陽”。近年南陽學者考證,李白曾五游南陽。

      通過《南都行》,在滄桑久遠的時光中,如今依然可以感受到當年南陽的絕世風華。

      《南都行》的大意是說:聽說過南陽風景好。從長安過武關(guān)就到了。南陽城確實秀麗,武闕山橫亙在西關(guān)。白水城是劉秀的發(fā)跡地,這里財富聚集,萬商散布在市垣,簡直和長安的繁華差不多。高樓鄰紫色大道,豪宅相連到獨山。此地多英雄豪杰,事業(yè)高邈不可攀。

      陶朱公和百里奚,名播古今天地間。史載,陶朱公(范蠡)和百里奚(五羖大夫)都是南陽人。漢女麗華朱顏秀美,清亮歌聲遏流云。旅游在宛洛很盛行,權(quán)貴玩罷隨風還。南陽的貴族策馬疾走紅陽城,呼喊魚鷹白河灣。有誰賞識我這個與諸葛亮一樣有抱負的人呢?在長吁短嘆中蹉跎歲月,鬢發(fā)已經(jīng)愁白了。

      都說窮困學杜甫,無憂學李白??稍凇赌隙夹小防铮畎滓矐n愁啊,空自懷才不遇,年華早逝,徒傷悲。他說陶朱公和百里奚、臥龍諸葛亮,其實是暗喻自己的理想抱負。

      李白的《南都行》,因為朗誦難度大,難以傳播,諸葛亮的前后《出師表》,沒有一個晦澀難懂難寫的字,反而傳播很廣。

      臥龍是諸葛亮的雅號。南陽的臥龍崗是諸葛亮躬耕處。諸葛亮庵始建于魏晉年間,后改稱武侯祠。王琦注:“《三國志》諸葛亮字孔明,躬耕隱居南陽臥龍崗,好為《梁父吟》。先主屯新野,徐庶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

      南陽,被《國家人文地理》稱作“中國核心腹地”。它地處豫、鄂、陜?nèi)〗唤缣?,被秦嶺、大巴山、伏牛山、桐柏山呈馬蹄形包圍,還擁有白河、淮河、唐河、丹江四大水系。

      南陽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歷史文化厚重,從春秋戰(zhàn)國到漢代為全國六大都會之一,這里楚風漢韻,南北文化交匯。中國歷史上有一條非常早期的公路名叫夏路,由南陽經(jīng)方城通達中原。古代的南陽人稱自己是夏人,他們仰慕大禹。

      南陽的牛郎織女文化傳承,活色生香。唐代詩人杜牧曾路過南陽的一個村莊,寫下《村行》:“春半南陽西,柔桑過村塢。娉婷垂柳風,點點回塘雨。蓑唱牧牛兒,籬窺茜裙女。半濕解征衫,主人饋雞黍?!?/p>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痹谖覈r(nóng)歷七月初七,草木飄香,人們俗稱七夕節(jié)。七夕最初是“乞求智巧”之意,故而也叫“乞巧節(jié)”或“女兒節(jié)”,后被賦予牛郎與織女相愛的寓意。

      歷代歌詠七夕的詩詞作品不計其數(shù),比如書家鄭板橋的《七夕詞》:“歲月不留人易老,萬事茫茫宇宙。但獨對、西風搔首。巧拙豈關(guān)今夕事,奈癡兒、呆女流傳謬。添話柄,柳州柳。”寫這首詩的時候,鄭板橋用的是“六分半”體(板橋體),似楷非楷、似隸非隸,融楷、草、篆、隸為一體。用筆方法多樣,隨意賦形,另出機杼,結(jié)體肆意夸張,使長窄的字更長窄,寬的更寬,斜的更斜。在章法布局上,打破常規(guī),推陳出新,上下左右互相呼應,大小錯落且疏密相間,形成“亂石鋪街”的藝術(shù)效果。

      “七夕節(jié)”呈現(xiàn)的是傳統(tǒng)的男耕女織、夫唱婦隨的生活方式。在今天這個世俗化、商業(yè)化的社會,這種生活狀態(tài)離我們已經(jīng)越來越遠。但是,詮釋愛情真諦的方式從未改變。

      紅塵陌上亦相逢?!对娊?jīng)》中的《野有蔓草》講述了從相識到相戀,并且憧憬未來白首到老一生相隨的美麗故事,其中的迷蒙與空靈增添了畫面亦真亦幻的抒情效果。一位翩翩少年,在清晨原野里生長的蔓草中邂逅了一位美麗的姑娘,喜歡啊,又是生命中放不下的姑娘,便直言不諱,信誓旦旦地說“與子偕臧”。竟然沒有任何患得患失、愛恨交加的感覺。詩寫得自然、真實、感性、自由。更有“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的詩句,開始徐志摩式的“人間四月天”一般的愛情歌謠。

      中原大地,保留著許多神話傳說,它們是信仰的源頭,深蘊著民族文化的精神之根和意識之芽。

      作家白落梅說:“這人間,最風塵、最蒼茫,也最無情。”上天給了人們一顆豐富的心,卻沒有安排棲息的角落安放心靈。人生來就是孤獨的。所以,從踏入塵世那一刻起,我們就在不斷尋找同伴,尋找溫暖,尋找可以走出孤獨的心靈安放地。也許,李白五游南陽,正是為了尋找心靈安放地。

      詩中李白以諸葛亮自喻,以“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的詩句來感慨自己懷才不遇。李白認為自己也像諸葛亮那樣具有安邦濟世的管樂之才,感嘆自己不為人識,功業(yè)未立,故有“愁鬢斑”之嘆!并熱切地盼望能有一個像徐庶那樣的伯樂來推薦自己。

      南陽臥龍崗有一佳聯(lián),上聯(lián)是“牧二州、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在李白眼里,諸葛亮是一位有著雄才大略、具有安邦定國之能的偉大政治家和軍事家。他不贊成那些“魯叟談五經(jīng),白發(fā)死章句。問以經(jīng)濟策,茫如墜煙霧”的書生,而對于諸葛亮這樣觀書能得其大要,將古人智慧和歷史經(jīng)驗化為己用,作出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和運用十分欽佩。對于諸葛亮的豐功偉績,李白則有著很高的評價。

      李白的詩為什么不叫《南陽行》,卻叫《南都行》呢?原來呀,東漢時南陽被稱為“南都”、帝鄉(xiāng)。也就是說,在東漢時南陽是陪都。二十八宿故鄉(xiāng)都在南陽,是僅次于東漢首都洛陽的第二大城市。《南都賦》中云:“夫南陽者,真所謂漢之舊都者也?!惫世畎最}詩名《南都行》。

      因為漢光武帝劉秀起兵于此,并娶南陽美女陰麗華為皇后。陰麗華貌美品潔,天下無雙,劉秀年輕的時候就發(fā)出“仕宦當做執(zhí)金吾,娶妻當?shù)藐廂惾A”的向往和感嘆。

      公元730年,李白初次到南陽,就被南陽的風土人情所吸引,情不自禁地揮筆寫下《南都行》?!澳隙夹偶邀?,武闕橫西關(guān)。白水真人居,萬商羅鄽闤。”南陽北靠伏牛山,東扶桐柏山,西依秦嶺,南臨漢江?!案邩菍ψ夏埃椎谶B青山。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南陽自古多英豪,涌現(xiàn)出“商圣”范蠡、“科圣”張衡、“醫(yī)圣”張仲景等名人。

      “陶朱與五羖,名播天壤間。麗華秀玉色,漢女嬌朱顏。”李白想到了功成身退、辭官從商被尊為“商圣”的陶朱公范蠡和五羊大夫百里奚,這兩位都是南陽歷史上的名人,南陽至今還有路以“百里奚”命名。

      唐代劉禹錫的《陋室銘》中有“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的名句,諸葛廬就是南陽的武侯祠。白居易的《詠史》寫道:“先生晦跡臥山林,三顧那逢圣主尋。魚到南陽方得水,龍飛天漢便為霖?!闭f明唐代的武侯祠就有很高的知名度了。

      北宋思想家、政治家范仲淹在《覽秀亭》曾吟詩,嘆曰:“南陽有絕勝,城下百花洲,謝公創(chuàng)危亭,屹在高城頭?!庇[秀亭是南陽鄧州花洲書院的著名景點。

      “南陽山水秀,文采亦風流。”信然。是故,李白也忍不住感慨:“余亦南陽子?!?/p>

      河南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fā)祥地之一,文化積淀深厚,特色鮮明,資源豐富。河南也是非遺大省,種類眾多,涉及生活方方面面,比如傳統(tǒng)工藝、傳統(tǒng)美食等。暢游河南,想去的地方太多,篇幅所限,只能拋磚引玉——跟著古典詩詞,“游”了幾個文化景點。更多的好看、好玩的景點靠讀者諸君自己去“發(fā)現(xiàn)”了。

      不忍說再見,又不得不說再見。最后,我們一起跟隨《河南日報》記者的報道,走進河南博物院,以此希望大家對河南的文化和自然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

      “走進河南博物院,人們還能在基本陳列‘泱泱華夏擇中建都中,感受到中原大地名都相望,城垣相疊,斯文在茲。

      “在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發(fā)展歷程中,其中 3000年以河南為中心;在中國大一統(tǒng)的11個朝代中,7個在河南建都。鄭州、開封、洛陽、安陽,中國八大古都河南有四個,占了半壁江山。

      “打開典籍,可以對話諸子先賢。

      “皇皇二十四史里,有列傳的名人共5700余人,僅漢、唐、宋、明四個朝代,河南籍名人就達912個,星光熠熠。

      “鹿邑的老子、南陽的張仲景、漯河的許慎、新鄭的白居易、鞏義的杜甫、沁陽的朱載堉……他們留下的不僅有音樂、詩歌、繪畫,還有智慧、勤勉、善良。河南,是最適合華夏文明生長的土地。

      “看河南文化,可以有小目標:開封的夜市、龍門的微笑、少林的禪意、信陽的茶香……知中原歷史,可以有大方向:16條文化主題線路豐富多彩,人類的起源、元典思想,治黃史詩、科技發(fā)明、紅色中原……

      “一處處遺跡、一座座博物館、一件件文物,無數(shù)次讓我們深情觸摸華夏文明根脈,感知厚重中原文化底蘊,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盵7]

      參考文獻:

      [1]陳小平.興文化 勇?lián)敗幽吓d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工作綜述[N].河南日報,2023-02-27.

      [2] 悅連城.讓文化之光照亮出彩之路[N].河南日報,2023-02-28.

      [3] 劉亞輝,陳小平.弘揚黃河文化黃帝文化 凝聚中華民族智慧力量——拜祖大典 這樣走來[N].河南日報,2022-05-18.

      [4] 左麗慧.唐詩中的“鄭州方陣”[N].鄭州日報,2013-09-12.

      [5] [7] 陳茁,張體義,溫小娟,劉春香.中華文明探源中的河南擔當——寫在第17個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日來臨之際[N].河南日報,2022-06-09.

      [6] 閻鐵成.行走河南何以讀懂中國[N].河南日報,2022-04-06.

      猜你喜歡
      盧仝
      韓愈與盧仝
      名作欣賞(2025年2期)2025-02-11 00:00:00
      醉花陰·品茶
      盧仝茶文化與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融合模式分析
      奇詭托諷與詩派建構(gòu)
      文史哲(2021年2期)2021-04-07 10:47:55
      盧仝《茶歌》的發(fā)散效應
      書屋(2021年1期)2021-01-27 02:25:17
      平生四十年,惟著白布衣
      遼河(2020年4期)2020-04-23 09:34:56
      盧仝:與陸羽齊名的茶人
      月讀(2019年6期)2019-06-18 11:40:36
      透過五大茶詩家看唐宋茶詩文化
      夜話《七碗茶歌》
      傳統(tǒng)文脈在旅游景區(qū)建筑裝飾設(shè)計中的應用
      ——以九里溝景區(qū)盧仝茶社的規(guī)劃改造為例
      新田县| 景东| 奉节县| 宁津县| 隆安县| 长汀县| 龙川县| 乌海市| 正蓝旗| 辰溪县| 黎城县| 奉新县| 米易县| 洛川县| 营口市| 兴国县| 天门市| 和静县| 太谷县| 双城市| 伊春市| 宜黄县| 晋江市| 洮南市| 鹤岗市| 邯郸市| 祁连县| 广宁县| 香格里拉县| 灵台县| 水城县| 开平市| 洮南市| 南雄市| 南川市| 尤溪县| 敦煌市| 清丰县| 建阳市| 西贡区| 浦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