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集傳》為元、明、清時代影響最大的《詩經(jīng)》學著作,是《詩經(jīng)》研究從經(jīng)學走向文學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對于深化《詩經(jīng)》文學屬性、推動《詩經(jīng)》的文學研究,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漫長的《詩經(jīng)》學史上,從漢代毛亨的《毛詩故訓傳》算起,留存下來的箋《詩》、注《詩》、解《詩》之作數(shù)不勝數(shù),更有一些著作或因?qū)W者學識獲得后人尊崇,如鄭玄的《毛詩箋》,或因統(tǒng)治者的支持而成為主流,如孔穎達的《毛詩正義》。朱熹的《詩集傳》則于二者兼而有之。
去《序》言《詩》
朱熹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面對內(nèi)憂外患不斷的南宋朝廷,他曾有入仕之志。宋孝宗即位之后詔求直言,朱熹即上書直陳反佛崇儒、反和主戰(zhàn)、任賢使能等主張。但時局復雜,其主張終未被采納。此后,他將重心放在了悟道、講學、著述之上。白鹿洞書院、岳麓書院、鵝湖書院、問津書院,或因朱熹重建而復興,或因朱熹講學而聞名。作為宋代理學道統(tǒng)的傳人與集大成者,朱熹成為南宋最有影響力的學者之一,被尊為“朱子”。紹熙五年(1194年),受當時執(zhí)政大臣趙汝愚的舉薦,朱熹出任煥章閣待制兼侍講,因此被卷入趙汝愚與韓侂胄爭權(quán)奪利的斗爭當中。在歷時六年的“慶元黨禁”之禍中,朱熹被斥為“偽學魁首”,落職罷官,至慶元六年(1200年)去世。兩年后,學禁弛解,朱熹被宋寧宗追謚為“文”;至宋理宗時,又被追封為信國公,后改封徽國公,故世稱其為“朱文公”。
朱熹一生門生眾多,著述等身。據(jù)學者統(tǒng)計,其著作共144種,涉經(jīng)、史、子、集四部。其中《詩經(jīng)》學著作存世者主要有《詩集傳》《詩序辨說》《詩傳綱領(lǐng)》等。朱熹去世之后,他的《四書章句集注》《儀禮經(jīng)傳通解》等書即被立于學官。到了元代,《四書章句集注》等被確定為科舉考試的課本,朱子學說遂成為由元迄清維護社會秩序的精神支柱?!对娂瘋鳌愤@部在當時即因朱熹學識見解而聞名于世的著作,之后又借助于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推動,成為元、明、清時代影響最大的《詩經(jīng)》學著作。
根據(jù)《朱子語類》的記載,朱熹作《詩集傳》,曾兩易其稿。兩稿最大的區(qū)別集中表現(xiàn)在對待《詩序》的態(tài)度上。其初稿尊《序》,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所引“朱氏曰”就保留了初稿尊《序》解《詩》的部分文字。二稿則受鄭樵廢《序》之說影響很深,認為《詩序》實不足信,明確宣稱解《詩》“須先去了《小序》”。對于這一變化發(fā)生的過程,朱熹在回答“《詩傳》多不解《詩序》,何也”的疑問時,說得比較詳細:“某自二十歲時讀《詩》,便覺《小序》無意義。及去了《小序》,只玩味詩詞,卻又覺得道理貫徹。當初亦嘗質(zhì)問諸鄉(xiāng)先生,皆云《序》不可廢,而某之疑終不能釋。后到三十歲,斷然知《小序》之出于漢儒所作,其為謬戾,有不可勝言。東萊不合只因《序》講解,便有許多牽強處。某嘗與之言,終不肯信。《讀詩記》中雖多說《序》,然亦有說不行處,亦廢之。某因作《詩傳》,遂成《詩序辨說》一冊,其他謬戾辨之頗詳?!保ā吨熳诱Z類》卷八十)這里提及的“東萊”,就是曾與朱熹往復駁辯,評價朱熹“唯太不信《小序》一說,終思量未通”的呂祖謙。
正是因為認定《詩序》之不可信,所以朱熹提出了以“詩”言《詩》的解讀方法:“學者當興于《詩》,須先去了《小序》,只將本文熟讀玩味?!庇终f:“讀《詩》正在于吟詠諷誦,觀其委曲折旋之意,如吾自作此詩,自然足以感發(fā)善心?!保ā吨熳诱Z類》卷八十)他主張以“自作此詩”的態(tài)度,通過吟詠諷誦、熟讀玩味來體會詩歌的意蘊,“大率古人作詩與今人作詩一般,其間亦自有感物道情,吟詠情性”(《朱子語類》卷八十)。
《詩》之立教
這樣的讀《詩》態(tài)度與方法,讓朱熹從《詩經(jīng)》中發(fā)現(xiàn)了“里巷歌謠之作”:“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于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保ㄖ祆洹对娂瘋鳌吩颍对娊?jīng)》中一直被包裹在“美刺”觀念背后的男女情思,就這樣被真切實在地展現(xiàn)在了讀者的面前。朱熹認為:“詩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詩集傳》原序)因此,這些男女相與詠歌的作品中存在“有邪”的情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朱熹解《詩》時也坦然地認可了這一類作品的存在:
《邶風·靜女》:此淫奔期會之詩也。(《詩集傳》卷二)
《衛(wèi)風·氓》:此淫婦為人所棄而自敘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詩集傳》卷三)
《鄭風·山有扶蘇》:淫女戲其所私者曰:“山則有扶蘇矣,隰則有荷華矣。今乃不見子都,而見此狂人,何哉?”(《詩集傳》卷四)
《鄭風·狡童》:此亦淫女見絕而戲其人之詞,言悅己者眾,子雖見絕,未至于使我不能餐也。(《詩集傳》卷四)
《鄭風·褰裳》:淫女語其所私者曰:“子惠然而思我,則將褰裳而涉溱以從子;子不我思,則豈無他人之可從,而必于子哉?”“狂童之狂也且”,亦謔之之辭。(《詩集傳》卷四)
除了在具體的詩作下指認“淫詩”之外,于《詩集傳》卷四之末總說《鄭風》時,朱熹還比較了鄭、衛(wèi)兩國“淫奔之詩”的不同:
衛(wèi)詩三十有九,而淫奔之詩才四之一;鄭詩二十有一,而淫奔之詩已不翅七之五。衛(wèi)猶為男悅女之辭,而鄭皆為女惑男之語。衛(wèi)人猶多刺譏懲創(chuàng)之意,而鄭人幾于蕩然無復羞愧悔悟之萌。是則鄭聲之淫,有甚于衛(wèi)矣。
對于深具懷疑精神的宋儒而言,廢棄《詩序》甚至指出《詩經(jīng)》中存在“淫詩”并不困難,真正的困難在于確認《詩經(jīng)》中存在“淫詩”之后,如何解釋孔子的“《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從《朱子語類》卷二十三中所保存的大量關(guān)于“思無邪”的問答,可知“淫詩”一說所帶來的沖擊。在回答該如何理解“思無邪”的問題時,朱熹堅持了“教人思無邪”“讀之思無邪”的“《詩》之立教”的立場:
此《詩》之立教如此,可以感發(fā)人之善心,可以懲創(chuàng)人之逸志。
《詩》有善有惡,頭面最多,而惟“思無邪”一句足以該之。上至于圣人,下至于淫奔之事,圣人皆存之者,所以欲使讀者知所懲勸。其言“思無邪”者,以其有邪也。
“思無邪”,乃是要使讀《詩》人“思無邪”耳。讀三百篇詩,善為可法,惡為可戒,故使人“思無邪”。若以為作詩者“思無邪”,則《桑中》《溱洧》之詩,果無邪耶?
《詩》恰如《春秋》?!洞呵铩方詠y世之事,而圣人一切裁之以天理。
以“天理人欲”的理學思想為基礎,朱熹站在“《詩》之立教”的立場上,雖然努力化解“淫詩”說引發(fā)的解釋問題,在自己的理論系統(tǒng)中實現(xiàn)了解釋上的圓融,但其后續(xù)影響仍然是巨大的。一方面,是以王柏為代表的激進的理學家提出刪去“淫詩”的主張;另一方面,是對朱熹“淫詩”說前赴后繼的批評。如明代何楷《詩經(jīng)世本古義》中就多次出現(xiàn)“朱子改為男女相贈答之辭,無稽甚矣”一類的評說。清初學者姚際恒在《詩經(jīng)通論》一書中,也對“淫詩”一說提出了嚴厲的批評:
《集傳》紕繆不少,其大者尤在誤讀夫子“鄭聲淫”一語,妄以《鄭詩》為淫,且及于衛(wèi),且及于他國。是使三百篇為訓淫之書,吾夫子為導淫之人,此舉世之所切齒而嘆恨者。(《詩經(jīng)通論·自序》)
《集傳》使世人群加指摘者,自無過淫詩一節(jié)。其謂淫詩,今亦無事多辨。夫子曰“鄭聲淫”,聲者,音調(diào)之謂,詩者,篇章之謂。迥不相合。(《詩經(jīng)通論·詩經(jīng)論旨》)
盡管如此,朱熹所倡導并在《詩集傳》中得到充分運用的“吟詠諷誦”“只玩味詩詞”的讀《詩》方法,還是獲得了姚際恒的認同與發(fā)展。
以文學說經(jīng)
在朱熹的基礎上,姚際恒提出了“惟是涵泳篇章,尋繹文義,辨別前說,以從其是而黜其非,庶使詩意不致大歧”的解詩方法,希望以此保留“原詩之真面目”。誠如顧頡剛《詩經(jīng)通論·序》中所言:“姚首源先生崛起清初,受自由立論之風……實承晦庵之規(guī)模而更進者,其詆之也即所以繼之也?!鳖欘R剛充分肯定了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在方法上對朱熹的繼承所帶來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以文學說經(jīng),置經(jīng)文于平易近人之境,尤為直探詩人之深情,開創(chuàng)批評之新徑?!?/p>
《詩經(jīng)通論》與崔述《讀風偶識》、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因為“以文學說經(jīng)”受到了新文化運動領(lǐng)軍人物的重視。他們所采用的“體會經(jīng)文,即詞以求其意”(《讀風偶識》卷一),“反覆涵泳,參論其間,務求得古人作詩本意而止”(《詩經(jīng)原始·自序》)的讀《詩》方法,均與朱熹“只玩味詩詞”的“吟詠諷誦”一脈相承。因此有人把《詩集傳》視為《詩經(jīng)》研究從經(jīng)學走向文學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也有一定的道理。
除了在讀《詩》方法上開啟了“以文學說經(jīng)”的先河之外,朱熹在孔穎達“三體三用”說的基礎上對“六義”也進行了重新定義?!帮L者,民俗歌謠之詩也”“雅者,正也,正樂之歌也”“頌者,宗廟之樂歌”,精練準確地道明了“風”“雅”“頌”三類作品的來源與屬性;“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以彼物比此物也”“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則簡潔明了地總結(jié)了“賦”“比”“興”作為修辭方法的突出特征。這些認識,對于深化《詩經(jīng)》文學屬性,推動《詩經(jīng)》的文學研究,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通經(jīng)致用
朱熹的《詩集傳》是一部經(jīng)典的經(jīng)學著作,“通經(jīng)致用”的經(jīng)學立場決定了他對待《詩經(jīng)》的基本態(tài)度。因此,在確認《詩》中存在“淫詩”之后,他仍然要堅持“《詩》之立教”,要強調(diào)“《詩》之功用能使人無邪”。同樣,也是“通經(jīng)致用”的經(jīng)學立場,造成了他一方面明確宣布“《小序》無意義”,要“去了《小序》”,另一方面卻又無法在實質(zhì)上繞開《小序》來說解詩義的矛盾。激烈批評“淫詩”一說的姚際恒,明確指出了朱熹對待《詩序》時存在的深刻矛盾:“其從《序》者十之五,又有外示不從而陰合之者,又有意實不然之而終不能出其范圍者,十之二三。故愚謂,遵《序》者莫若《集傳》?!保ā对娊?jīng)通論·詩經(jīng)論旨》)
俞平伯在其《葺芷繚蘅室讀詩札記》(《古史辨》第三冊)中說得更加尖銳:“朱熹為攻擊《小序》之祖師,但他實往往做《小序》的奴才?!边@種實質(zhì)上的“廢而不棄”,讓《詩序》在經(jīng)歷了《詩集傳》被立為科舉取士課本的元明兩代之后仍然保持了強大的影響力。清代之后,毛、鄭詩學重新昌盛,朱熹的《詩集傳》受到多方面的批評,連乾隆皇帝讀《詩》也發(fā)出了“晦翁舊解我生疑”(《七十二候詩·虹始見》)的感慨?!睹娀啪帯贰睹姾蠊{》《詩毛氏傳疏》等尊毛重《序》的《詩經(jīng)》學著作相繼出現(xiàn),《詩集傳》的經(jīng)學影響才逐漸式微。
馬銀琴,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