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露
此前,山東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對此做過實驗,在未進行任何沖洗之前,先對兩個盤子進行菌落總數(shù)的檢測,第一個盤子的菌落總數(shù)是60CFU/50平方厘米,第二個盤子上的菌落總數(shù)是100CFU/50平方厘米。此后,模仿大家日常的行為,第一個盤子用100℃的沸水進行5秒鐘的沖洗,其菌落總數(shù)由60變?yōu)榱?5;第二個盤子用50℃的熱水進行5秒鐘的沖洗,其菌落總數(shù)從100變?yōu)榱?5(單位皆為CFU/50平方厘米)。
也就是說,經(jīng)過沖洗,經(jīng)過開水的淋燙,菌落總數(shù)的變化很小,殺菌的作用很小,其實更多所起的只是心理作用而已。
什么是高溫殺菌?從原理角度來看,真正意義上的“高溫殺菌消毒”既應(yīng)該達到固有的殺菌高溫,又要保證足夠消毒的時間。生活中容易傷害胃腸道的細菌大多需要加熱到100℃以上、保持1~3分鐘,或者加熱到80℃以上、保持10分鐘以上才會凋亡。換而言之,如果我們在用開水沖燙餐具的過程中可以共同滿足這兩個條件,才能起到消毒的作用。
外出就餐,到底是否應(yīng)該開水沖泡餐具?從近些年的案例資料來看,并沒有發(fā)生由餐具引起的食物中毒的大型事件。所以,大家先調(diào)整心態(tài),首先建議大家減少在外就餐的次數(shù),一旦就餐挑選大型、靠譜的餐廳;其次,既然在外就餐,就請認真品鑒美味,安全問題不必過分擔(dān)心。
其實,用70℃以上的熱水沖燙餐具15秒,就可以殺滅部分的有害微生物(當然只是部分);拋開微生物不考慮,開水沖洗也可以適當去除餐具上的雜質(zhì)、洗滌物質(zhì)、浮塵,從總體上看利大于弊,大家可以適當嘗試并堅持。
在外就餐,這樣做更合理、靠譜:(1)選擇餐廳要“動腦子”,盡量選擇大型、連鎖、知名度高的餐廳就餐,衛(wèi)生的達標度更高,安全系數(shù)更高,食材更放心,出現(xiàn)食品安全問題的風(fēng)險更小。如果你非常在意衛(wèi)生和安全,完全可以自帶餐具。(2)想要沖燙餐具,建議用燙一些的水沖泡更長的時間,保護自身舌尖上的安全。(3)在外就餐,注意點餐的“健康細節(jié)”,葷素搭配、粗細搭配、拒絕浪費。
真正意義上的餐具殺菌消毒,應(yīng)該這樣做:(1)定期的煮沸消毒很有必要。無論是剛?cè)爰业男峦肟赀€是舊碗筷,煮沸消毒很有必要。鍋中放入足量的水,沸騰之后放入餐具充分煮泡5分鐘以上,進行有效殺菌。(2)家庭配置消毒柜。家庭可以配置專業(yè)的消毒柜,用紅外線進行消毒,溫度達到120℃,殺菌效果更加徹底。家庭配置的消毒柜,不用很大,夠用即可。
安全、衛(wèi)生是飲食之本,食品安全,絕不僅僅只是食物本身,和它一切有接觸的物品都該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