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斯琦 王龍宇
【摘要】 孔子“仁”的觀念是其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使人成其自身的本質(zhì)??鬃拥牡赖吕硇允撬麑嵺`理性的本質(zhì),孔子也一生都在他的言行中表述一種天下歸仁的理想,對此,他將血緣關(guān)系作為構(gòu)建社會關(guān)系的基礎,再從人的實踐交往活動出發(fā),提出“仁”以“愛人”為先,再到習行忠恕之道,將其外化于禮;以人的和諧為內(nèi)在維度,達到人與自身、他人以至社會的和諧;以中庸為最高行動原則,表述其“歸仁”之向往,構(gòu)建出他面向社會、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實踐的仁學思想。
【關(guān)鍵詞】仁;和諧;中庸
【中圖分類號】B22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07-0070-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7.021
理性是伴隨哲學史長期發(fā)展的重要概念,也是重要之精神,它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都具有廣泛又獨特的影響。人的理性可以分成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兩個部分來進行探討,其中,實踐理性這一強調(diào)行動與主體意志之力量的概念,雖然在康德著作中多有論述,但并不代表其在系統(tǒng)的論述的過程中才產(chǎn)生,實際上每位哲學家都在自己的哲學理論與哲學實踐中,或直接或間接地傳遞了對于實踐理性的態(tài)度。在談到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時,可以說孔子實踐理性的本質(zhì)就是道德理性,孔子將具有自身特色的道德理性的發(fā)展詮釋于自己的哲學理論的理性光芒之中。本文旨在研究在中國哲學中占重要地位的孔子哲學思想中的理性、實踐理性精神體現(xiàn)的基本內(nèi)涵與內(nèi)在邏輯,探索孔子核心思想仁學所建構(gòu)的和諧社會的特色與價值。
一、孔子實踐理性的核心內(nèi)容:“仁”
(一)孔子實踐理性的感性特點:仁者愛人
在記錄孔子與其弟子的語錄集《論語》中,“仁”這個字就出現(xiàn)了一百余次,從古至今,大多數(shù)學者也認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建立一個和諧有序的社會、天下歸仁是他最高的社會政治理想,使得所有人都能夠成為“仁人”,既是“天下歸仁”的過程和條件,同時又是倫理生活中評價人們品德的根本尺度,所以孔子思想也被稱為仁學??鬃釉谂c其弟子的交談學習中對“仁”從不同方面和不同境況中做了全面深入的闡釋來體現(xiàn)他對“仁”的態(tài)度,也足以體現(xiàn)了“仁”在其思想中的核心地位。
在《論語·顏淵篇》中記載了樊遲向孔子求教什么是“仁”:“樊遲問仁。子曰:‘愛人’。”①這里孔子沒有像過去一樣,讓學生在生活事件中體驗它的內(nèi)涵,而是直接賦予它“愛人”的定義。這里的“愛人”指的是廣泛地去愛眾人而對有仁德之性的人親近的一種價值觀,是由于血緣家庭關(guān)系而演化出的合乎人情感的具有等差屬性的愛,但又是以“親親”的內(nèi)在走向外在的社會交往的愛。這樣的愛我們最初開始體驗于父母,也是從與父母親人之間的交往現(xiàn)象之中自然萌生的敬愛之情,“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②,孔子認為孝悌之道是人之根本?!墩撜Z》中還記錄過這樣一段:“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③孔子這里以間接的方式讓孟武伯去感受孝道,讓他去回憶自己生病的時候父母的焦急與擔心,就知道如何去盡孝,了解孝道原來就是以同樣的心情去對待與回報父母,用“入則孝,出則悌” ④來要求自己,這即是“愛人”的起點??鬃拥赖聜惱淼幕痉懂牸词切?,只有從懂得孝順父母、關(guān)愛親人才使得人能對他人也擁有仁愛之心,善待他人,為國家盡忠。
孔子的仁愛是從家庭血緣親情中引申出來的,只有這樣的愛,才是真實的、非功利性的自然的愛。這種仁愛雖然是從親屬關(guān)系開始起步的,但不僅僅局限于其中,而是延伸為“泛愛眾”,強調(diào)廣泛地將仁愛之心傳遞給大眾,學會推己及人,這種“泛愛眾”的態(tài)度,其實就是對人的尊重、同情、關(guān)愛,也是仁的宗旨之一??鬃诱J為仁德就在我們身邊,正所謂“我欲仁,斯人至矣?!?⑤
(二)實踐理性的行動準則:忠恕之道
曾參將孔子的“道”用一句話總結(jié)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⑥孔子所講的“仁”實際上包含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方面是仁愛之心所展現(xiàn)的忠誠之心,這是消極準則之“恕”;另一方面是仁愛之心表現(xiàn)出來的推己及人的寬恕之心,這是積極準則之“忠”。
子貢向孔子請教是否有一句話能讓自己終生奉行呢?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⑦“恕”就是為人的行為方式劃定一個下限,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強加到別人身上,在要求別人做什么事情的時候,首先自己本身也要愿意這樣做;自己做不到就能要求別人去做到??鬃诱J為人應該以對待自己同等的方式來對待他人,人身在世并不是只有自身的存在,他人同樣也是我們所需要關(guān)切的,待人處事應寬容、尊重、平等,與他人交往時將心比心。
如果說恕道是為人的行為劃出一定的下限,那么忠道則是人的積極的行動準則??鬃诱f:“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⑧,這里闡明了在處理人與人關(guān)系時,“仁”的積極準則是推己及人,想要自己能夠立足,先要有一顆幫助他人立足的心;想要自己通達于世,在社會中發(fā)揮自己的作用,首先要有發(fā)自內(nèi)心為社會做奉獻的推己及人精神,由個人推及天下,這也是通過以禮修身的“克己”來進行自我塑造達到推廣“仁”于社會關(guān)系建設之中最好的詮釋。
(三)仁的外在形式:禮
“禮”是孔子實行仁政的基礎,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社會秩序混亂,因此孔子試圖通過恢復西周時期的制度和道德規(guī)范來維護社會秩序。他設想如果社會各個階層都能恪守自己的職責,克制自己以“禮”作為行動準則,社會就會協(xié)調(diào)穩(wěn)定。但孔子所主張的“禮”的內(nèi)容并不完全與周禮相同,他所言的“禮”意為正確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包括社會風俗、禮節(jié)、制度等方面,要求融合在自身的行動規(guī)范之中,將“仁”通過 “禮”的一些外在形式所體現(xiàn)出來,最終又回歸于“仁”,使“禮”成為人與人相處時候必要的內(nèi)在約束條件。孔子將“親親”的家庭中的“仁”推及社會,在繼承周禮中的民本思想的同時,建立起了全新的規(guī)范體系與社會政治秩序,他更加強調(diào)溫和地去維護氏族統(tǒng)治??鬃印岸Y”的溫和特征主要就體現(xiàn)在他將“仁”作為復“禮”的最終歸宿,“禮”的根本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行為主體的內(nèi)心,于是孔子提出了“克己復禮為仁”。“克己”是前提,是人的實踐方式;“復禮”是結(jié)果,是為天下歸仁的目的而服務的。
孔子所說的“仁”與人是相聯(lián)系的,人要在社會關(guān)系中生存,就要與外與自身都打好交道,所以要“克己”,“克己”就是不符合“禮”所要求的事情就不去做、也不去聽。從兩方面講,首先“克己”是一種在修己之中完成的對自我的克制約束和修身培養(yǎng),這是一種主動性的人天性中所特有的行為;其次在面對他人的時候“克己”也是一種無己忘我的人性特有的精神品質(zhì)的磨煉。對于這兩個方面來說,修身以禮就是實現(xiàn)這個“克己”的關(guān)鍵,強調(diào)的是用禮的社會約束性去戰(zhàn)勝自己的欲求。通過以禮修身的克己,將追求仁為目的之行為外化為禮,每個人都自覺地通過這些行動使得自己成為真正的人,這就是走向天下歸仁的過程。
二、孔子實踐理性的內(nèi)在維度:和諧
(一)“樂”通倫理
孔子仁學的目的是使“仁”在人身上外顯于行,內(nèi)化于心,“仁”對國家而言就是作為社會和諧穩(wěn)定運行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而這種道德理性的內(nèi)在維度在于人與人、人與社會關(guān)系的和諧。
一般來說,人的行為是既有外在規(guī)范,又有內(nèi)在表述的?!岸Y”是節(jié)制人外在行為的仁學概念,內(nèi)在的感情的表達訴求,孔子則交給“樂”來完成?!皹氛?,通倫理者也?!雹帷岸Y”與“樂”本質(zhì)上是相通的,它們都是規(guī)范人的行為、調(diào)解人際關(guān)系的文化。這里的“倫理”是指事物的規(guī)律或秩序,樂曲的形象性與倫理相通,“樂”就是反映生活現(xiàn)實的音樂藝術(shù)??鬃铀f的“樂”指的是那些能配得上“樂”之名的給人美感的高尚的音樂作品,樂為禮用,所以也要合乎“禮”之標準。這種美感就來源于一種自然的和諧,而只有這樣的“樂”才恰好服務于成“仁”的宗旨。“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雹庖魳肥侨饲楦械陌l(fā)生,是自然反應,也是人存在的基本事實,不同的情感形成不同的“樂”,就像敬畏導致柔和之聲、傷心導致沉重之聲等,“樂”就是對人倫的一種陳述,故樂通倫理也。
由于孔子所強調(diào)的仁愛是起源于孝悌、由近及遠推廣的仁愛,是一種有等差的愛,封建社會中人際關(guān)系的等級之差是不可回避的問題,“禮”作為限制內(nèi)在地維護著這些等級,而“樂”則是在維護這種等級差別中的和諧,使得國家和諧。既然“樂”與倫理相通,那就能表述感情,也能影響感情,影響到人們的價值觀念與道德原則,典雅之“樂”可以使人關(guān)系融洽和諧,使人行為向善,從而達到天下歸仁之善,這就是孔子將“樂”作為和諧之聲的理由??鬃诱f過“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說明人性教化可施,具有社會屬性的善也可以通過在實踐中給予正確的引導來正確認識;由于“習相遠”,孔子才認為應當推行禮樂教化,以“樂”治這種平和又易于接受的方式來實現(xiàn)對人的教育感化,培養(yǎng)人美好和諧的感情,將“樂”與“禮”二者深深地根植于人的內(nèi)心情感之中,并作用于人的理性,讓人“立于禮,成于樂” ?,使得“樂”治與“禮”治相互滲透,人人受到“樂”的熏陶養(yǎng)成公正、善良的性格,再于現(xiàn)實活動中將其表現(xiàn)為行動準則,在這之中讓人與自身、與他人相處更加和諧和睦,在培養(yǎng)理想人格的過程中健全美好社會。
(二)“義”的自我命令
“義”與“宜”是相通的,有應當?shù)暮x,“義”也可以說是合理、正直,它既可作為價值判斷的善,又可作為事實存在的合理性。如果說“禮”是生活中許許多多的規(guī)矩,那么“義”就是在生活的諸多不被“禮”所覆蓋到的情境之下的一種正當?shù)男袨檫x擇,它是一種可感的道德事實,它自發(fā)地產(chǎn)生于人的內(nèi)心,也是人內(nèi)在的最高道德行動準則之命令??鬃幼非蟆叭省?,其實也是追求善,“仁”所約定的道德原則就是對“義”之道德事實的描述。孔子說,仁者愛人,愛人的首先是要愛自己的親人,體現(xiàn)為孝,孝就是對于“義”之道德事實的表述??鬃诱f:“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犬馬都知道養(yǎng)活,何況是人呢?如果對父母沒有孝順的心,該用什么區(qū)別孝順和養(yǎng)育呢?所以孝為人本能自然的屬性,每個人天生就應當懂得孝道、行孝道,這是作為人最基本的現(xiàn)象。由此可見,“義”與孔子的“仁者愛人”一致,是基于血緣之上對于親親尊尊倫理關(guān)系的內(nèi)在行為準則。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這句話看似在說一個人具有的良好的仁德品質(zhì)與“禮”之間的關(guān)系,還是重在“禮”的約束作用,實際上蘊含了內(nèi)在道德品質(zhì)之“仁”與外在規(guī)范準則之“禮”的互相作用的互補關(guān)系,但無論是內(nèi)在道德品質(zhì)的外化還是外在規(guī)范的內(nèi)化都需要一個溝通的橋梁,孔子認為,那便是“義”對自我的命令。
孔子說“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以義修養(yǎng)自己的根本品質(zhì),用“禮”加以推行,用謙遜的語言來表達,用忠誠的態(tài)度來完成,“義”就是對德性的追求,也是一種正面的道德向往。“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不但是在講君子與小人在面對“利”與“義”之時體現(xiàn)的區(qū)別,而且是在講如何向更高層次的做人的目標邁進,強調(diào)了“義”的最高地位。君子內(nèi)心就注重“義”,將利益置于后,不為五斗米折腰;小人卻只計較自己的私利,追求溫飽與安逸。而正確的行動標準是懂得“義”的重要性,發(fā)自內(nèi)心地將其作為道德之高標準,可以說“義”與“仁”“禮”的關(guān)系是層層遞進的,“義”為行動準則,“禮”是具體的行為規(guī)范,兩者共同的指向就是“仁”這一最高道德范疇,孔子就是要通過人對“仁”的追求向往,以“禮”進行具體要求,使他的道德品質(zhì)與行動方式內(nèi)化在心中的“義”之中。但要注意的是,孔子并沒有把“義”和“利”對立,他認為君子也不是完全不求利的,“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 ?,無論如何一日三餐衣食住行這些基本生活需要也是應該被基本滿足的,如果拋棄人的基本需要去追求“義”也是完全沒有價值的,所以在追求利的時候應該建立在“義”的基礎上。
三、孔子實踐理性的重要原則:執(zhí)兩用中
(一)“中庸謂之德”的處世之道
中庸的概念是孔子首先明確提出的,但思想淵源可追溯到堯舜時期,在堯讓位之時給舜傳授如何執(zhí)政,說“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就講到在政治事務中堅持以“用中”之法應對,才可讓社會穩(wěn)定運行,江山穩(wěn)固??鬃拥闹杏顾枷胫幸灿信c之相似之處:“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在孔子的仁學思想中,中庸是一種德行,是孔子思想的方法論原則,是最高的道德原則,也是孔子崇高的實踐理性,同樣體現(xiàn)了“用中”之法則。中庸二字在《論語》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僅此一次,但孔子的思想中無不閃耀著中庸的理性之思?!爸杏怪^德”中的“德”指的是倫理意義上的美德,在行動準則中向他人傳遞幸福的德行。孔子講再向上一個層次就是“至德”,就是能夠表現(xiàn)出對社會以及他人關(guān)愛的、符合“仁”之要求的德行,也就是超越諸德之上的最高之德??鬃釉谡劶爸杏箷r說到“民鮮久矣”,孔子相信有這樣一段風俗美好社會、具有普遍的中庸民風的一段人們集體生活互助互愛的歷史,所以在孔子的觀念中“中庸”是自然地在“三代之民”中普遍作為行為準則的“德”,可以明確地說,這種“德”就是在指作為普通人都能并且應該做到的一種向全社會無私奉獻的德行,它所表現(xiàn)的既是一種行為方式,也是處世之道。
作為一種行為方式,中庸的基本要義就是“執(zhí)兩用中”,“兩”代表著事物之中對立的兩個方面,“用中”就是處理事情時候始終不會背棄中庸之道,在思考問題時堅持全面的觀點,認真對待矛盾的兩個方面,一分為二,兼顧兩個方面的具體情況以做出合理、穩(wěn)定又和諧的判斷。在社會關(guān)系中,孔子總是強調(diào)以“仁”為核心的和諧,無論是人際、理政都要以“和”作為最理想的狀態(tài),而中庸就是在追求這種在持有不同兩方面觀點之時的和諧境界。但這種和諧也是有要求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見,“和”不是盲目附和與他人相同,而是在堅持一定的原則之下的、堅持自己信念操守的求同存異中的和諧。
(二)“過猶不及”的處事之度
孔子在《論語》中提中庸二字很少,對其解釋更多是收納于日常言行的態(tài)度之中,主要是要求人們在學習與日常行為之中要合乎一定的“度”來避免引起事物的兩個方面的矛盾激化。把握與認識事物的度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可以通過“過”和“不及”這樣一組相對的詞來進行理解。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痹唬骸叭粍t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孔子認為,“過”與“不及”都是不值得追求的不中正的狀態(tài),他強調(diào)“過猶不及”,在為人處世遵循適度的原則,以不偏不倚的中正態(tài)度探求與把握矛盾雙方相互依存表現(xiàn)出來的“度”才是對待事情的最佳做法。
做到符合這個“度”要求的是人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這也是符合人的心中之“義”的,因為“度”也是追求和諧平穩(wěn)、追求善、追求“仁”的。為了達到這種無過也無不及之“度”,從言談、處事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與標準:“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自己不談論怪異、勇力、叛亂和鬼神,他強調(diào)以自己政治的信念為主,即使鬼神之事存在,也要敬而遠之,不為其所干擾自己平穩(wěn)的心;“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自有氣節(jié),不爭強好勝,團結(jié)卻不結(jié)黨營私;孔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溫和不失嚴厲,威嚴卻不兇猛,莊重又安詳,其中適度之思清晰可知。
中庸作為“仁”與“義”,道德與理性結(jié)合的至德,通過一定的“度”之約束,在個人道德修養(yǎng)、治國齊家平天下等方面都提供了方法與原則,遵循這樣普遍和諧的原則,將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看作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人力求達到和而不流,中正不移,剛?cè)峤Y(jié)合的境界,就會讓人與人的關(guān)系和睦、社會秩序展現(xiàn)出全面發(fā)展與和諧穩(wěn)定的形態(tài)。
(三)中庸行仁道
孔子的仁學包含著豐富的倫理內(nèi)涵,他的最高社會理想是“天下歸仁”,“仁”就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應當追求的目標。為了進一步讓“仁”得以融合在社會之中,需要讓社會中的每個成員都自覺地以社會規(guī)范“禮”與內(nèi)心強烈的向善之“義的命令”來克制自己的欲望,做符合中庸之道的事情,所謂為仁由己,達到孔子的理想社會是需要每一社會成員的個人能動性,人是行為與信念的綜合體,他的信念就通過他的言行來表示,在通過一定的社會規(guī)范“禮”的調(diào)節(jié)的同時,更加重要的是心中正直之“義”,從而不斷提升自己,使人向著仁德的方向不斷追求,既能修身,又能協(xié)調(diào)與他人之間的關(guān)系,從而促進社會關(guān)系的良好運行與和諧發(fā)展。
我國所要建設的和諧社會就是一個各盡所能、各得其所的人能夠全面發(fā)展自己的社會成員又能相互配合的社會,孔子仁學實踐理性之智慧在其中也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從個人方面講,我們都應該更加關(guān)愛自己的親人朋友,關(guān)心自己的國家,做到真誠、好學、勤奮,在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與知識儲備之時不斷完善自己的理性與判斷能力,一心向善,積極響應與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為國家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從社會方面講,每個人都自覺做到既能忠心,又愿意寬恕他人,把握事物的“度”,可以將人與人的關(guān)系變得更加和睦、緊密更具有凝聚力,對建設和諧社會、使社會平穩(wěn)運行具有積極作用;在國家層面,學習與研究以中庸為最高原則的孔子仁學思想對傳承與發(fā)展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實現(xiàn)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國之夢也具有重大意義。
注釋:
①張燕嬰(譯注):《論語》,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82頁。
②張燕嬰(譯注):《論語》,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2頁。
③張燕嬰(譯注):《論語》,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5頁。
④張燕嬰(譯注):《論語》,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4頁。
⑤張燕嬰(譯注):《論語》,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99頁。
⑥張燕嬰(譯注):《論語》,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46頁。
⑦張燕嬰(譯注):《論語》,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241頁。
⑧張燕嬰(譯注):《論語》,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83頁。
⑨楊天宇:《禮記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70頁。
⑩楊天宇:《禮記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67頁。
?張燕嬰(譯注):《論語》,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263頁。
?張燕嬰(譯注):《論語》,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09頁。
?張燕嬰(譯注):《論語》,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5頁。
?張燕嬰(譯注):《論語》,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05頁。
?張燕嬰(譯注):《論語》,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239頁。
?張燕嬰(譯注):《論語》,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47頁。
?張燕嬰(譯注):《論語》,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42頁。
?張燕嬰(譯注):《論語》,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83頁。
?張燕嬰(譯注):《論語》,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99頁。
?張燕嬰(譯注):《論語》,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59頁。
?張燕嬰(譯注):《論語》,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95頁。
?張燕嬰(譯注):《論語》,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240頁。
?張燕嬰(譯注):《論語》,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03頁。
參考文獻:
[1]閻韜,馬智強.論語注評[M].南京:鳳凰出版社,
2006.
[2]沈順福.儒家道德哲學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
[3]李振綱.王曉樸.儒家實踐理性原則——孔子“中庸”方法論管窺[J].河北大學學報,2013,38(3):1-5.
[4]陳開先.孔子仁學思想及其現(xiàn)代意義[J],孔子研究,2001,(2):47-55.
[5]白奚.儒家禮治思想與社會和諧[J].哲學動態(tài),2006,(5).
作者簡介:
郭斯琦,女,土家族,貴州凱里人,廣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倫理學。
王龍宇,男,苗族,貴州凱里人,廣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倫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