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積極語言;心理輔導課;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04-0086-04
【作者簡介】何婷,濟南稼軒學校(濟南,250100)教師,一級教師。
【設計理念】
語言是人際溝通的重要工具。初中生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容易受他人消極語言的影響,自己也會有意無意地使用消極語言與人溝通,影響自身身心健康和人際關系。
本課通過“語言能量瓶”“語言變變變”活動,讓學生感受積極語言的正面影響和消極語言的負面影響,學會有意識地使用積極語言進行交流。
【教學過程】
一、暖身階段:山谷的回音
PPT展示圖片,圖片為幽靜的山谷。
教師:在幽靜的山谷里,如果大喊一聲會怎樣?
學生:會有回聲。
教師:請大家來當“山谷”,老師來喊話。
教師喊話:你們好!/認識你們,真高興!/你們每個都很棒!
師生活動。
教師:同學們想不想試試?這次我們有規(guī)則,聽到愿意聽的話時,請給出回聲;聽到不愛聽的話時,請捂住嘴巴,不要給出回聲。
教師邀請學生,隨機喊出以下話語:你真細心!/相信自己,你可以的!/離我遠點!/出門要戴口罩!/請多保重!/真令人討厭!
學生活動。
教師:誰來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學生:有些話讓我們聽了很溫暖、很舒服,愿意回應它;有些話聽著不舒服,甚至讓人有些生氣,不愿意回應。
教師:可見,語言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不容忽視。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語言的世界,探索語言的力量。
設計意圖:通過活動“山谷的回音”,引導學生認識到語言是人際溝通的重要工具,不同的語言會引起對方不同的情緒與態(tài)度。
二、轉(zhuǎn)換階段:蓄杯理論
教師:美國親子教育專家勞倫斯·科恩提到過“蓄杯理論”,即每個孩子的內(nèi)心好像天生自帶一個杯子,父母可以通過表達愛、滿足孩子的內(nèi)心需求為孩子蓄杯,而懲罰和責罵的方式則會加速空杯。其實,在人際溝通中,不同的語言也會給我們的內(nèi)心帶來不同的能量變化。今天,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
PPT展示兩段話:
學生卡片留言:感謝老師曾經(jīng)的幫助,我畫了一幅肖像畫給您,希望您喜歡。您是個溫柔的人,如果我是蓮上的一滴露珠,那您就是蓮下無盡的甘露。
家人對自己說的話:你備課怎么這樣費勁,以前已經(jīng)備過很多課了,難道都是紙上談兵嗎?
教師:如果你是老師,聽到這兩段話你有什么感受?
學生:卡片上的話讓我感覺很溫暖,家人說的話讓我難過。
教師:今天,我們用2個“語言能量瓶”來收集大家過往經(jīng)歷中的部分語言,探索不同語言帶給我們的感受。
設計意圖:通過“蓄杯理論”,幫助學生理解“不同語言帶給人們的不同能量變化”,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索的興趣。
三、工作階段:語言魔法師
1.語言能量瓶
教師播放輕柔音樂,帶領學生冥想。
冥想語:請同學們閉上眼睛,用1~2分鐘的時間回想,在成長過程中是否有讓自己印象深刻、對自己影響深遠的幾句話?當時是怎樣的場景?你內(nèi)心是什么感受?你是如何回應的?那些話,那些感受,在此刻越來越清楚地出現(xiàn)在你的腦海中。
教師:請將給自己增加能量的話寫在粉色紙條上,將給自己減少能量的話寫在藍色紙條上。
學生活動并分享。
學生1:天冷了,媽媽專門來學校給我送衣服和零食。媽媽說“降溫了,多穿點,別著涼”。
教師:媽媽的話對你而言是什么?
學生1:關心、關愛。
學生2:小學時,一次籃球比賽輸了,我當時哭了。教練拍著我的肩膀說“一次比賽輸了,沒有什么大不了,好好訓練,繼續(xù)努力”。
教師:你當時有什么感受?
學生2:感覺很溫暖,教練的話給我鼓勵,讓我有勇氣繼續(xù)努力。
學生3:有一次,我和同學騎車出去玩。中途,自行車鏈條掉了,怎么也修不好。當時天很冷,也快黑了,我對同學說“你先走吧,別等我了”,同學說“沒事,我陪你一起,你一個人,我不放心”。
教師:老師想到了這樣的畫面——兩個少年推著車,一起向前。朋友的溫暖陪伴,讓我們在遇到困難時不孤單。
教師:剛才,大家不約而同地分享了溫暖、有愛的場景和語言。
學生4:我喜歡做手工,有次用紙折疊了1顆“小鉆石”給媽媽看,她卻說“你怎么這么無聊,有這些時間,多看點書吧”。
教師:你當時什么感受?
學生4:我很受打擊,自己本來想和媽媽分享喜悅,結果挨了一頓批。
教師:媽媽的不理解讓你感覺有點受打擊。
學生5:我有次考得不好,我爸說“你和別人交一樣多的錢,怎么和別人差那么多,你真笨”。
教師:這些話向我們傳達了什么?
學生5:批評、不滿、失望。
教師邀請學生將寫好的紙條放進相應顏色的能量瓶中,師生總結能量瓶中的語言特點。
教師:語言是有能量的。關愛、鼓勵、溫暖等積極語言能為我們的內(nèi)心增加能量。反之,打擊、批評、不滿等消極語言則容易消耗我們的內(nèi)心能量。
設計意圖:通過“語言能量瓶”活動,引導學生體會到積極的語言能為我們的內(nèi)心增加能量,消極語言則會消耗內(nèi)心能量。
2.語言變變變
教師:積極的語言與消極的語言帶給我們的感受如此不同,這給我們什么啟發(fā)?
學生1:我們不喜歡聽消極的語言,所以和別人交流的時候盡量不要說。
學生2:積極的語言能給自己和別人增加能量,我們要多說積極的語言。
教師:作為表達者,多說、常說積極的語言,少說、不說消極的語言,這能讓我們擁有好心情、好關系。作為接收者,如果接收到消極的語言時,又如何看待呢?如媽媽說“你怎么這么無聊,有這些時間,多看點書!”爸爸說“你怎么和別人差那么多,你真笨!”父母真的想打擊我們,對我們表示不滿、失望嗎?
學生:父母不滿的背后是期待,失望是因為對我們抱有希望。
教師:是啊,如果我們能夠看到消極語言背后的積極期待,就找到了處理它們的關鍵點。我們嘗試從接收者、表達者兩個角度,看看如何處理消極語言。
學生從藍色能量瓶中抽取紙條,把消極語言變?yōu)榉e極語言,并記錄到語言魔法卡上(見圖1)。
師生交流分享。
學生1(接收者視角):當我努力了,考試成績不理想時,父母曾對我說“考這么差,太讓我們失望了”,我理解父母這樣說是因為他們對我有很高的期望,我會這樣對父母說“爸媽,我知道你們對我有很高的期望,但是聽你們這樣說,我心里很難受,我希望你們看到我的努力,我也會好好分析原因,相信我能進步?!?/p>
學生2(表達者視角):當我和好朋友因誤會鬧矛盾時,我曾對他說“真討厭,不想理你”,現(xiàn)在,我會說“我理解你生氣是因為在乎我們的友誼,我希望我們能交流一下,解除誤會?!?/p>
教師: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語言的魔法師。作為“接收者”,在接收到消極語言時要從積極的思維視角看到消極語言背后的關心、提醒、期待,嘗試用合理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這樣可以增進人際了解,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作為“表達者”,好好說話是一種善良的體現(xiàn),也是積極生活的開始。希望大家今后要有意識地選擇積極的語言進行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語言變變變”活動,引導學生采用頭腦風暴的形式,嘗試將消極語言轉(zhuǎn)變?yōu)榉e極語言。
四、結束階段:探看我“心”瓶
教師:同學們,現(xiàn)在請打開這兩個語言能量瓶,看看它們的真實模樣,大家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學生打開瓶子外面的藍色和粉色包裝紙后發(fā)現(xiàn)瓶子是一樣的。
教師:有什么寓意?
學生1:每個人內(nèi)心的瓶子原本是一樣的,里面裝什么,外面包什么,看自己的選擇。
教師:里面裝的紙條和外面的包裝紙顏色一致,這又有什么寓意呢?
學生2:語言與想法對應,積極的想法產(chǎn)生積極的語言,消極的想法容易產(chǎn)生消極的語言。
教師:每個人的心中都有1個能量瓶,將什么樣的語言能量裝入其中,選擇權在我們自己。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如果人們改變說話方式,那么思考方式也會隨之改變。期待同學們帶著本節(jié)課的收獲,課后不斷收集積極語言放進“語言能量瓶”中,一起為成長賦能!
設計意圖:通過“探看我‘心’瓶”活動,升華主題——人人可以成為語言魔法師。鼓勵學生在生活中運用積極語言,為成長賦能。
【教學反思】
筆者根據(jù)課前問卷調(diào)查結果,將“引導學生認識到有意識地使用積極語言進行交流,可以增進人際關系”作為本課的“落腳點”。
筆者在“語言能量瓶”活動中運用2個顏色不同的能量瓶,引導學生將成長中遇到的積極語言與消極語言分類收集起來,將內(nèi)在感受進行具體而形象的外化,收到了良好的課堂效果,同時為“語言變變變”活動積累了鮮活的課堂素材。但是“語言變變變”活動由于時間不太充裕,導致學生討論交流轉(zhuǎn)變消極語言的過程略顯倉促,展示的例子也不夠豐富。結束環(huán)節(jié),用“探看我‘心’瓶”活動升華主題,進一步激發(fā)學生主動運用積極語言建立和諧人際關系,努力為成長賦能的意愿。
【點評】
該課基于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運用積極語言進行交流,該課有以下3個特點。
1.從選題本身來看,這是一節(jié)“有用”的心理課。該課考慮七年級學生成長中的心理需求,聚焦他們在日常語言溝通中經(jīng)常遇到的問題,從引導學生成長的視角設計了該課。
2.從活動組織來看,這是一節(jié)“有趣”的心理課。該課選取了活動體驗法,用“山谷的回音”“語言能量瓶”“語言變變變”“探看我‘心’瓶”活動,螺旋上升式推進課堂,非常有趣。
3.從課堂效果來看,這是一節(jié)“有效”的心理課。師生一起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暢談中分享,在內(nèi)省中成長,完成了一段獨特的學習歷程,較好地達成了課堂目標。
需要注意的是,授課教師可在“語言變變變”環(huán)節(jié)給予學生更多的分享機會,如嘗試用“魔法大接龍”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頭腦風暴,展示自己的所思所悟,進而鞏固課堂收獲。
(點評嘉賓:石建軍,山東省濟南市教育教學研究院心理健康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