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應該是學習活動中最積極的一分子甚至是主人公,教師應該是教與學的設計者和組織者,更應該是參與者及引導者。不斷創(chuàng)設文字交流的各種情境,是教師的職責。師生之間互換角色,讓學生來評改教師的作文,學生會很自然地調(diào)動自己平時閱讀的經(jīng)驗,推敲文字乃至標點。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那些充滿智慧的見解給人驚喜。
關鍵詞:初中語文;評改作文;互換角色
身為教師,我們大多有這樣的體會:有的學生愛表達,也不懼評判;而有的學生則顧慮重重,該發(fā)言時老是怕自己說錯,索性不開口,下筆時更是千難萬難,痛苦不堪。出現(xiàn)這種情況,可能是學生本人的性格使然,也可能是學生害怕得不到認可,甚至被批評。教師應該理解學生—總是處于“被評判”的位置,有這種感受實屬正常。
問題是,如果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個學生長期處于這樣被動的位置,他又如何能成為愿意主動和持續(xù)學習的人?所以,師生之間能否嘗試互換角色呢?比如,讓學生來評改教師的作文。
教師的作文,常被稱為“下水文”,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給學生當“范文”用的。這樣做或許可以激發(fā)一部分學生的寫作興趣,也能讓一部分學生獲得寫作技巧方面的啟發(fā)。但這對于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作用是有限的,甚至不可持續(xù)。既然目的是為學生提供一次從鑒賞到修改的實踐,使他們的寫作水平真正有所提高,就不能不動腦筋想一想,自己的作文如何去用才會有更好的效果。何況,我向來不覺得自己的文章就一定能為學生作出示范。相反,局限于個人的立場、視角以及水平,文章很可能破綻百出。對此,我從不諱言。
所以,我常在跟學生同題以及同時寫作之后,將這些文字作為學習材料提供給他們,鼓勵暢所欲言,盡情批評。在這樣一種真實而又寬松的交流中,換了角色,學生自然也換了一種心態(tài)。學生的狀態(tài)更放松,無論是欣賞還是批評,都不由自主地達到了某種高度。他們能關注到文章視角的獨特:
與人們討厭雨天,討厭濕漉漉,討厭不能享受陽光的想法不同,作者卻認為雨是一個美好季節(jié)開始的標志,視角很獨特。
—點評《下雨的天兒》
他們能關注到文章的描寫與表達情緒的關系:
閑適、自得其樂之情貫穿全文,瑣碎小事讓人更感親近,讓讀者看罷不禁心生輕松之感,笑意不由地在嘴角蕩漾。只是為什么不描寫一下當時“音樂攪和在一塊”的聲音呢?說不定能讓文章增色不少。
-點評《散步》
灰色的天空,蒙蒙的雨絲,加上斑斕的傘花。對比多么強烈的畫面!相信作者當時一定有感動、傷感,還有重拾生機的勇氣吧……
—點評《下雨的天兒》
他們能關注到一些語句的特殊作用:
文中多次出現(xiàn)了“帶傘啊”這句話。這句看似簡單的話卻引出了兒時的頑皮與歡笑,引出一個母親對女兒深深的愛,真是妙不可言??!
—點評《下雨的天兒》
反反復復出現(xiàn)的“帶傘啊”引起了作者的回憶。本文和張曉風的《地毯的那一邊》風格有些相似,道出了作者與雨割舍不斷的聯(lián)系。
—點評《下雨的天兒》
在咬文嚼字方面,也可能更精準。比如,針對“每當春風嗚嗚地掠過大地,黑土地便會咔拉咔拉地從冰殼中掙脫出來,失去了沉重的束縛,厚重的土地似乎喜不自勝”,學生批注:這里的“沉重”“厚重”兩個詞有點重復,可以改掉或者刪去一個。針對“園子里熱鬧起來,我家園子四周都長著芥末,開花了,金黃的小花托在翠綠的葉子上,星星點點,非常可愛”,學生批注:此處可以把“托”改為“舒適而愜意地躺”,這樣表達更生動。針對“我也就跟那些瓜果蔬菜一樣,擁有了永遠鮮活的生命”,學生批注:這里可以改成“絢爛的生命,彩色的人生”,立意就更深刻了。針對“轉(zhuǎn)過幼兒園那五顏六色的卡通院墻,就快到家了。手里拎著沿途買來的早點,心里盤算著要為家里人做怎樣的一頓營養(yǎng)早餐,我不由得加快了腳步”,學生點評:建議結尾用省略號,這樣可以引起讀者的無限遐想。
身為點評者,學生會很自然地調(diào)動自己平時閱讀的經(jīng)驗,推敲文字乃至標點。那種自然的探究、自信的表達、平和的交流,在常規(guī)的課堂問答中并不多見。我也注意到,在這種情境下,學生的關注點并不僅僅局限于寫作技巧。在閱讀老師的文章時,這幫初中生對于自己的生活,乃至于人生,會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感悟。而這些感悟,也會自然地用文字表達出來:
隨著年齡的增長,“責任”這個沉重的負擔也會越來越重,這是客觀事實。
-點評《春游小記》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但心靈的窗戶不只是眼睛!透過窗,讓外面的光線穿過我們的眼睛,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窗外的世界或許是陌生的,卻也散發(fā)著迷人的氣息。
-點評《窗外》
人如此,花亦如此,變老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們要珍惜每一寸精彩時光,活出自己最瀟灑、最美麗的人生,才不枉來世走一回。
-點評《窗外》
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那些充滿智慧的見解,讓我不斷發(fā)現(xiàn)他們豐富細膩的精神世界。這些,時常給我驚喜,讓我感覺教和學都是生動而美好的事。我和學生建立起了一種平等的文友關系:我可以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一定會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利,并且,欣賞你的自信。
在這些討論中,我尤其注意學生想法的“不一致”。不一致,則會產(chǎn)生碰撞,這種碰撞使得學生的想法不再局限于在一個平面上滑行,他們的思考會不斷深入,交流也有了更多的價值。比如,對于我的一篇長文《戲班子》,學生的看法見仁見智。有的學生認為文章的選材距離他們的生活太遠,因而很難引起他們的興趣;有的學生覺得,文章雖然寫了他們不熟悉的生活,但是可以聯(lián)想魯迅先生的《社戲》,因而也能品出味道。有的學生認為文中關于場面與人物的描寫可以更細致些;有的學生認為根據(jù)寫作意圖的需要,只需夾敘夾議即可,描寫要適當。有學生認為結尾過于含蓄;有的學生認為,就是因為含蓄才會引人思考。遇到這樣的問題,我會提供機會,讓學生深入交流,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產(chǎn)生的根源”到“試試看,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同題寫作,師生互評,學生幫助教師修改文章,而今已經(jīng)成為我的教學常規(guī)。新課程強調(diào)了學生要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大膽質(zhì)疑,敢于向權威挑戰(zhàn)。這一切,都促使教師的教學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順應這種變化,教師必須創(chuàng)造性地教,更藝術地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學,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適應性、實用性和發(fā)展性,關注教學的隨機性、策略性和交往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學生應該是學習活動中最積極的一分子甚至是主人公,教師應該是教與學的設計者和組織者,更應該是參與者及引導者。不斷創(chuàng)設文字交流的各種情境,是教師的職責。
其實,生活中也有不少“可遇而不可求”的情境,要善于發(fā)現(xiàn),善加利用。我曾經(jīng)參加全國教師作文大賽,從初賽到復賽,我的學生全程參與,他們對我的文章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意見和建議,其中有很多意見都對我的修改有很大的幫助。經(jīng)過現(xiàn)場答辯,最終我獲得了那次大賽的特等獎。在第二輪參賽文章《味道》的寫作感言中,我說:
像以往一樣,我曾把這篇文章與我的學生共享,讓他們盡情地評點。因為那些跟我一樣喜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學生是我的朋友,也是最苛刻、最公正的評論家。謹以此文答謝與我共同創(chuàng)造了如此美好記憶的他們。
在參加競賽的半年里,學生目睹了我是怎樣把一堆雜亂的材料組織成一篇篇有條有理、文采斐然的文章的。這種難得的經(jīng)歷和直觀的感受,比任何一節(jié)精心組織的作文課,都更能激發(fā)他們寫作以及修改的熱情。而作為我的“競賽輔導老師”,學生親眼見證了“英子老師”參賽獲獎的過程,那種成就感,相信他們會一直記得。
(殷會荻,上海市民辦立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