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天打開了麗一的文集《瓦藍色天空下》,讀著讀著就覺得麗一端坐在我對面,輕聲細語地給我講她的故事,故鄉(xiāng)、童年、德令哈;講她銘記在心的親人、朋友;講曾經觸動過她的人與事,漸漸地時間開始旋轉,接著湍急得像洶涌澎湃的洪水將我卷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自己的童年、自己的親人身邊……那一刻意味著我和麗一攜手一起回憶,一起歌哭……
一
我一直覺得散文寫作,客觀陳述是次要的,真正的創(chuàng)作,取決于一個人寫作時的心態(tài),這個心態(tài)其實就是你的主觀意識,直接關系到你的經驗、知識、涵養(yǎng)、世界觀以及眼界。面對往事的麗一,有著極強的自我認知能力,筆下的人文地理潤澤且遼闊,有著文化厚度以及歷史的大時空;兼具繪畫、詩歌、音樂的藝術元素,這些豐厚的經驗使得她擁有了一顆開放的胸懷。
在第一輯:大地與人的關系中,顯現出一種纏綿且迷人的記述狀態(tài),麗一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長大,整個童年都奔跑在這片土地上,她喜歡用溫暖的“黛青色”這樣的詞,寫故鄉(xiāng)、草原、巴音河,描寫的情境上升到極有詩意的高度,并將歷史的記憶、長輩的生活和童年的往事融入其中。這個時候海西在讀者眼中便有了神韻,一個成年人再回首“童年經驗”時,拉開了一個橫跨歷史時空的大海西,這里是絲綢之路上遺留了祖先步履的驛站;是父輩融入了青春和熱血的溫熱大地,多少“人與事”撞擊并撫慰著麗一的心靈,個體生命的風云,依托在人文地理的曠美之上,麗一在散文集首篇《又見巴音河》中說:
歷史上,古羌族群、吐谷渾王國、吐蕃、東蒙古土默特部、西蒙古和碩特部都曾進駐柴達木,在這里留下了厚重的文化印記。想來他們也一定在巴音河邊流連徘徊過吧?浩瀚的戈壁灘上,有這么一條碧波盈盈的流水,多么讓人驚喜!正是這河水,孕育出綠色和生命,讓德令哈成為戈壁荒漠中一片搖曳溫情與詩意的綠洲。
她首先將溫熱的歷史鋪向這片戈壁荒漠,接著去說巴音河,這片地域在讀者眼里立刻有了家園感,在世俗世界里,我們習慣把自己出生的地方稱之為家園。當麗一走出家園,10年的時間,在回歸家園時,德令哈的許多地方變成了陌生的模樣,麗一在記述往事的過程中,表現出了一種憂傷的情緒,我們回歸的是否是當初的家園,其實在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家園是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對每一個人而言,都是這個規(guī)律。麗一不屬于那種一直在亢奮的記述中勇往直前的人,她懂得停下腳步,在小憩中思考社會反省自己,冷靜地面對眼前的發(fā)展變化。一座城鎮(zhèn)是否能為離鄉(xiāng)的人保留一條老街、一座小橋、一棟老房子,讓游子有一個認祖歸宗的地標,那片散發(fā)油墨清香的八月星空,那條在城郊才恢復了兒時熟悉的模樣的巴音河,那幢仍留有父輩們爭論余音的不起眼的老樓,在麗一眼里遠勝過那些燈紅酒綠的熱鬧城區(qū),它們在歲月更迭中顯得厚重且泛著人性的光彩。她寫道:
這笑聲,這場景,讓我不由得想起父親年輕時在德令哈和他的伙伴們一起創(chuàng)辦《瀚海潮》時的激情噴涌。那時,物質條件相對匱乏,父親比我現在還年輕吧?我的少年時光最常有的記憶片段就是父親和他的那些文學伙伴們在家中高談闊論,甚至爭得面紅耳赤的情景……
這一切對一座城鎮(zhèn)來說何等重要,說到底就是在吁請要留住一個城市的根和文脈……家園或故鄉(xiāng)深深地印刻在兩個地方,一個是有形的地理區(qū)域,人們通過經歷從中汲取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作激情:
茶卡、察汗諾、希里溝,一個個熟悉的名字點點滴滴喚醒著曾經的記憶??斓綖跆m時,一片片連綿的山脈遠遠映入眼簾,緩緩起伏的山峰和谷地在陽光下呈現著黛青的色彩,有深有淺;山腳下,是巨大而平整的流水沖積扇,沖積扇上,長滿茵茵的綠草……山脈與草地相映成趣,顯得博大、深邃,無以言表……這是我從小在海西見慣的色彩與地形,尤其是那讓人無法描述的黛青色,正是海西獨一無二的色彩!內心忽然就有了一點潮濕。我以為我已忘記這風景!
另一個是純粹精神性的故鄉(xiāng),它存在于麗一的語言之中,麗一朝氣蓬勃地生活在自己的語言當中。海西德令哈是麗一生命中永遠的黛青色的遠山,它就高聳在那里,成長的整個過程,作為麗一的一個地理抑或故鄉(xiāng)的標志,離她的地理距離越遠,精神距離卻越近。在不同成長階段,童年、中學、大學工作后,每每想起故鄉(xiāng),不同的時空形形色色的“我”便潮水般涌來,將故鄉(xiāng)的恩賜與厚愛,完完全全地釋放出來,這個真理就是離開故鄉(xiāng),客居他鄉(xiāng)時,你才深切地體會到故鄉(xiāng)存在的力量。麗一在第一輯中有一段挽歌式的表達:
那些曾令我們繾綣迷醉的往事,在時光的隧道中和那個“漂流瓶”一樣,大多都已無從尋覓……或許,正因為人生充滿惆悵和憂傷,也才充滿尋覓與探求吧!
麗一將這些迷惘、憂傷的情緒表現得很克制,反而讓讀者產生了一種美感。散文的美感,就是在這種“克制”以及假設的“可能性”中產生的,并且麗一的散文使我們得以在感受到歷史深度的同時,客觀地認知不斷變化發(fā)展著的家園。
麗一的寫作狀態(tài)始終抱有一種與客觀事物平等相處、和諧溝通的狀態(tài),并將有血肉之溫的“人與事”建構在平等交流之中,表達出來的情緒是一種自然之在……這樣克制的寫作,是典型的濟慈所說的創(chuàng)作中的“消極感受力”。麗一的創(chuàng)作品質在于“感受”、接受并尊重與客體交流時的種種體驗。
一個寫作者的底蘊就在于她在語言中找到了返回童年、少年的途徑,經歷人與事的過程,無疑從不同的方面成就著一個人。人通過自己的機遇形成了多樣的社會關系,在關系中交流、交往,繼而產生了故事,這些故事在悲歡離合中構成了生活的意義。
海西不僅僅是麗一生長的沃土,日后更成了她久久不能忘懷的精神沃土。麗一的記述充滿愛與發(fā)現,她準確地抓住了自己的感受,在憂郁和懷念中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聯(lián)想空間:
在這樣的荒原曠野,我不僅領略了一份難得的草原之美,也觸摸到了民族文化交流、碰撞的溫度,感受到了那一份從來不曾中斷的文學脈動。是的,在這片看似荒涼的土地上,誕生的卻不是荒蕪,從來不是。相反,那豐盈的精神之美,那需要世代相傳的文脈一直都在。
二
我更愿意將麗一文集的第二輯和第五輯合起來讀:她通過這兩輯來展現自己成長關鍵期的個人歷史。她筆下的人與事常常是在事件的展開中豐富深化著自己的精神世界。是的,這樣的記憶,其實是一種回望;回望,便有了認識,繼而有了自我反省的意義,這個過程關乎能力的提升,而且涉及德性的養(yǎng)成,意義的本身首先承載著時間的風雨。事件的意義既可以呈現于當下,也影響了麗一較長一段的歷史時期。
往事與經歷,歷練了麗一的精神力量,恰恰是無數次的悲歡離合,讓她對生活和社會有了深層的體驗,最終構成了她超越自己的底蘊,達到了更深一層的思考,那就是愛與死亡;人性的善、痛苦、遺憾、快樂交集在一起,就像用千萬個“解”去猜想破解生活之謎,在迷失中尋找……這種主觀意識其實構成了麗一深刻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狀態(tài)的深度有時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它自然而然地牽引著你,在意外發(fā)現中達到了某種表達的深度。
作為同行,我特別喜歡讀麗一對人物深刻而細致的描述,是林錫純老師曾經夸贊過的:“她的創(chuàng)作是貼著人物寫?!边@句話的出處來自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散文,其中提到了沈從文先生講寫作課:“沈先生經常說的一句話,是要貼著人物來寫,很多同學不懂他的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我以為這是人物寫作的精髓。據我的理解,沈先生這句極其簡略的話,包含著這些意思:作者的主觀抒情和議論都只能附著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離,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樂,作者的心要隨時緊貼著人物,作者敘述語言要和人物相協(xié)調。我以為沈先生這些話浸透了淳樸的現實主義精神……”
麗一筆下的為人忠厚的外婆,熱愛秦腔的爺爺,去西藏支教的大學同學,女生宿舍的守門人以及中學同學姚家惠,還有散落在城市碎片中的普通人,鞋匠、母與子、軍嫂吳、小芬,她記敘的這些人物都是“貼得住”的,這些人物在麗一記憶的集市上來來往往,相遇與離別,快樂與不幸,這些性格迥異的人構成了麗一豐富的人生經驗,她準確地抓住了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其筆下諸多人物的境遇、舉止、語言都是帶有鮮明地域特色的:
每年一到農閑時節(jié),爺爺就會和他的秦腔搭檔們四處“喧荒”。他拉著板胡,邊拉邊唱,好不陶醉。 無論是《周仁回府》《三滴血》,還是《五典坡》《火焰駒》等秦腔經典,他都一概爛熟于心。聽父親講,爺爺此生最大的夢想就是去大名鼎鼎的西安“易俗社”看一回戲。他老人家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有啥煩的,聽聽戲就好咧!”
對爺爺來說,秦腔是他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凡是和秦腔有關的,他都感興趣,他都盡可能地予以了解、熟悉并且當成樂事掛在嘴邊。正是從那些高亢激越的秦腔演唱中,爺爺感悟到了人生的波瀾起伏;正是從那些回腸蕩氣的戲曲故事里,爺爺尋找到了心靈的慰藉。秦腔是爺爺最好的精神寄托,憑著那些秦腔戲文和秦腔旋律,爺爺度過了人生最艱難最抑郁的時光……
這段描寫特別符合爺爺的人物身份,他身上所帶有的地域特性,準確展示了一方水土之人,讀起來像喝一杯原汁原味的飲料,順暢、舒服之余,你已從他的習性中獲得其文化身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當我再次翻動麗一的散文集時,我漸漸地從平靜到不平靜直到驚訝。許多章節(jié)段落展示的正是我的體驗,我的希望,甚至我在其中碰觸到了我自己……麗一以她的學養(yǎng)和智慧,以她豐沛的情感為自己的經歷做出了精彩的印證。所以我要說麗一有一雙訓練有素的眼睛和感官,她能從往事中撿拾起那些重要的有意義的人與事:
曉民狹小但極為整潔的單身宿舍里,除了書,便是靠墻放著的一輛帶橫梁的自行車。曉民看著自行車,對我解釋說:“西藏讓人想去的地方太多了,一個人騎車走走看看,覺得挺幸福?!薄斑€是帶橫梁的?”“嘿,我是農民的兒子,騎這種車騎慣了,可以捎些東西還可以送送學生。再說這種車結實,適宜跑遠路,我想騎著它好好看看阿里曠野的荒城,看看古格王國的遺址……”曉民的眼神中流露出對這些地方的無限神往。我的心里,有一些溫熱的東西在涌動??磥?,西藏真是一片讓人誕生激情的土地。在這里更重要的不是麗一敘述了些什么,而是她怎么說的;換句話說,重要的不是見解,而是她陳述內心的狀態(tài)時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內心世界,無須任何理性的分析,人物的語言、舉止自然生動地顯現了出來。也正是這種坦誠的心態(tài),讓作者與讀者彼此充滿信任,心靠得更近,進入一種對話和友愛的關系里。我們可以在其中感受到愛與光明,也同樣會感受到與個人生存相似的悵惘與憂傷。在閱讀的過程中彼此奉獻出的悵惘與憂傷,產生了一種淡淡的“溫蘊”,最終是一種人性的慰藉。
三
麗一所持有的眼界和胸懷,不僅從文學,而且從音樂、繪畫電影中汲取營養(yǎng)和靈感。當讀到她的第三輯:音樂筆記系列時,心里漸漸潮潤起來,感覺到麗一對世界對生命的詩性一般的感恩,“音樂筆記”是麗一迎風唱出的生命組曲,帶著青春的夢和對生命的熱愛。世界在每個人的心里是不同的,音樂同樣如此,每一個生命個體就是一個心靈的世界,其對人生及對音樂的感悟都是獨特的、唯一的,比如談及《悲情難抑的愛爾蘭民謠》時,她寫到:
樸素是藝術最本真的力量。以敘事療傷,用自然賦予音樂以靈感。民謠本該如此,它應當是最接近自然、接近純真的表現形式之一。
在悠長婉轉的音樂聲中,我們仿佛踏入歐陸海隅的愛爾蘭高地,但見芳草萋萋,花朵競相盛放,遠方綠樹婆娑,鳥兒嚶嚶歌唱……那葉片縫隙間灑下了斑駁的光與影,年輕美貌的女主人公正與她年邁傷感的父親在樹下傾心交談,有埋怨、有悲愴、有爭辯,更有理解……
一曲終了,那種滲入骨髓卻又淡到極致的哀傷令人心弦為之顫動……
這種感受和體驗他人無可替代,只有自己去獨自咀嚼品味,有時會到了無以表達的地步。經歷不同,給人帶來的精神體驗以及各方面的感受也不相同。音樂所能帶給人的精神作用,自古以來、不分國界,盡管我們經常忙碌于工作和生活,不懂音樂,更不會音樂創(chuàng)作,但我們可以聆聽音樂。在我們放下手里的活計時,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主題曲旋律的悲傷與溫情仍然會伴我們左右:
但見指尖滑動,琴弦抖顫,整個世界寂靜無聲,除了琴音,別無所有……陽光是那樣炫目,能照見空中翻飛的微塵,琴音就在那間并不寬敞的教室流淌,緩慢卻又堅定地將我們帶離了身邊的世界,使我們置身另一個時空現場——冷酷的戰(zhàn)爭、悲愴的死亡、歷史的傷痛、灰暗的天空,到處是凄楚和陰冷的畫面,看上去并不完美的辛德勒身上卻散發(fā)出人性的溫暖和光芒……
黑暗與光明在音樂聲中交織,美好與罪惡在音樂聲中纏綿……
小提琴以它寬廣的音域和無與倫比的藝術表現力,就這樣娓娓動聽地為我演繹著一段悲愴的歷史,講述著另一個時空現場殘酷與溫暖并存的故事。
前些年,我在北京圖書館意外發(fā)現加博·塞普雷吉所寫的《頓悟時刻》,那時我辦過北圖的臨時借書證,有幸借出來認真地讀了一遍,并做了筆記。他說,六種時刻可能給人的生命帶來重大變化:作出決定的時刻;脫離現實的時刻;遇到人生楷模的時刻;沉浸在異國文化中的時刻;聆聽震撼音樂的時刻;以及踐行道德行為的時刻。
是的,在這里我們只說“聆聽音樂的時刻”,從某種角度說,音樂藝術體現了人類的理想,音樂表現的最高境界是滿足人類追求精神情感的渴望。人類的情感在追求真善美的本能,在音樂的時間里,現在、過去、未來可能交替出現,讓我們看看麗一是怎樣以古典之心,記述那首迷人的歌曲《斯卡布羅集市》的:
也許,每個人的心底,都有這樣一個集市:安放著自己的青春和夢想。就在那豐滿的和聲和憂傷、迷惘的旋律中,我們仿若看到往事迷離的光線,看到那些依舊年輕挺拔的身影,那些細碎纏綿的往事,那些燦爛抑或哀怨的笑容,看到英格蘭小鎮(zhèn)集市上那熱鬧的場景,看到戰(zhàn)爭過后湛藍的天空、輕柔的夏季的風、云中的鴿哨、大地上伸展著的每一個枝丫的表情和心事……
你要去斯卡布羅集市嗎?
歐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
沒有什么樂器能像一把吉他那樣直抵青春的心房。
欣賞音樂的過程就是情感體驗的過程,它既是欣賞者對音樂感情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同時也是欣賞者自己感情和音樂中表現情感相互交融共鳴的過程,麗一以良好的音樂聽覺引領讀者走向更深層的情感體驗……從這段文字中升騰起一個現場——小鎮(zhèn)的“集市”,集市是多么清新又熱鬧的一個現場,這個現場包容著青春夢幻、朦朧的愛情、過往的人群以及迷離的往事,麗一強大的音樂感受力優(yōu)雅從容地顯現在這段音樂筆記中。
每一個聽眾都能夠以自己的方式來建構自己的時空,并在這個時空來滿足自我情感的需求。假如音樂的語言如果可以翻譯成邏輯語言的話,音樂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在音樂面前我們只能談個人感受,之所以喜歡麗一的這組音樂筆記是她啟發(fā)性地觸動了我的靈魂,從而打開了我沉潛在內心的悲喜和牽念……這就是音樂之美的秘密和美妙所在。從熱愛開始,音樂,積蓄并滋養(yǎng)了麗一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更多的音樂記憶刺激著她的創(chuàng)作激情。這就是麗一音樂筆記的力量,她能夠借音樂打開讀者的心魂,讓你獲得你想要的感受。
阿根廷作家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說:“任何生命,無論多么漫長和復雜,實際上都是由一個特定時刻組成的——一個人永遠了解自己的時刻?!逼鋵嶑雎犚魳?,就是自己遇見自己的時刻,遇見自己的過往,與自己低聲交談、握手、和解。
蘇聯(lián)作家、詩人、帕斯捷爾納克說:“人不是活一輩子,不是活幾年幾月幾天,而是活那么幾個瞬間。”無論古典音樂《藍色的多瑙河》、還是通俗音樂許巍的《藍蓮花》《像風一樣自由》都是滋潤我們靈魂的涓涓泉水……它可以給不同的人帶來不同的感受,最終,音樂的力量能夠使人的靈魂變得高尚。所以說,麗一在音樂中頓悟的瞬間,也是她不斷成就和完善自己的“人生瞬間”。
麗一專注于自己的思考,同時構建著“我與你”的交流空間,并用一種人性的光輝照亮客觀事物。她一直在豐富著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驗,通過回憶、親歷、聆聽,她的這些記述終將與心相關,與心相依偎,麗一淳樸又深沉的創(chuàng)作風格,在盛極一時的抒情花哨的寫作背景中顯得更為沉厚。
所有覺察到變化都在于麗一個人所具有的反思精神,她的文筆清新而動人,以最自然的方式記錄篩選思考,闡述自己的立場價值觀,在對往事、對生活、對生命認知中完成創(chuàng)作,散文集中的每一篇都是別樣一個新的角度,一種新的體驗。這一點無疑是她天然的藝術感受力所成就的,在閱讀散文集《瓦藍色天空下》時,是那種古典的“明朗和精致”自始至終環(huán)繞在我的閱讀過程中……
趙秋玲 中國作協(xié)會員,青海省作家協(xié)會主席團委員。著有文學作品集《心靈的方舟》《青?!衿娴娜础?,作品多次獲全國報紙副刊獎金獎、銅獎。2005年榮獲青海省第五屆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