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
詩人趙曉夢在長詩《山?!分?,希冀表達的便是能穿過滄海桑田般的城鎮(zhèn)變化,網(wǎng)絡上真假難辨的熱點事件,世俗意義上成敗轉(zhuǎn)換的瞬間,抵達人生的真諦——平淡的心境與平順的生活。
詩人趙曉夢的詩作第一次進入我的閱讀視野,是于2019年至2021年長詩《釣魚城》及其評論所引發(fā)的“《釣魚城》熱”。其1300行的長篇巨制、戲劇化的表達方式、多場景多人物之復雜關系的陳述是長詩《釣魚城》引起熱議的關鍵所在。因而,對于詩人趙曉夢,我留下這樣的印象:熱衷于鴻篇巨制的、熱衷于個人化歷史敘述的、熱衷于鉆研精致文本結(jié)構的、具有工匠意識的詩人形象。長詩相對于短詩,或是相對于由多首短詩任意堆砌組成的組詩而言,更加需要詩者一以貫之的詩韻詩氣和焚膏繼晷的耐心底氣。長詩創(chuàng)作需要詩者反復地打量詞句文本,反復地琢磨文本各部分的結(jié)構布局,在多次打磨修改中以期完成一種如白透水晶般的精美工藝品。如何看待詩人趙曉夢在《鐘山》(2021年第4期)上發(fā)表的詩作《山?!纺兀坷響獙⑺旁?1世紀前20年長詩創(chuàng)作的序列之中,自詩人柏樺的《水繪仙侶》和“史記”系列、西川的《萬壽》、蕭開愚的《內(nèi)地研究》、歐陽江河的《鳳凰》等作品以來,長詩創(chuàng)作在21世紀前20年成為一種詩壇新風尚。
當代詩歌,自第三代詩歌以來,詩人們都爭相擺脫“革命時代”的大結(jié)構、大敘事對自身的桎梏,而選擇一種個人化的(甚至是世俗化的)表達策略。但即便詩家們有效地去除了原有的意識形態(tài)內(nèi)涵,但無法擺脫他們這一代人身上對歷史文化的偏好。從一個巨變時代走來的詩人們不斷地在感知著歷史文化對他們的“召見”,在個人化表述與歷史性表述中不斷踱步,來回橫跳。個人化敘述的輕率有時將他們更加推向文化歷史一邊,而文化歷史的龐大“不及物”又把他們無奈地推回個人化敘述一邊,在20世紀90年代,便處于“蕩秋千”的狀態(tài)。近年來,一些長篇巨制的長詩的出現(xiàn)則提供了這樣一條路徑,將個人化表述和歷史意識有效地聚合在一起。其路徑可以是柏樺的“史記”式的,在歷史敘述中粘連現(xiàn)實性表述,以此具有“偽史書”的性質(zhì);可以是歐陽江河的“鳳凰”式的,“神的工作與人類相同”,具有超驗與現(xiàn)實相互印證的關系;也可以是諸如新歷史觀一樣的,以“稗史”的視角,個人化的詩意,與龐大的歷史現(xiàn)實纏斗的書寫體制。從個人化歷史敘述的角度觀看長詩《山海》,可以探究詩人趙曉夢處理個人與歷史之間的展開方式。
一
詩名《山?!啡∽员彼卧娙藦堮绲耐L律 《山海》,詩人趙曉夢向來擅長從古典詩歌中搜尋出文化意象,延伸出一種歷史場景,并糅合著現(xiàn)實處境,雜合于一,構制出一種具有歷史與現(xiàn)實交融性質(zhì)的當代長詩。張耒詩中有句“深谷為陵岸為谷,海水亦有揚塵時”,以此表明個人成敗在宏大的歷史變遷中是蒼茫而又虛無的,人生之真諦在于個人飽暖、個體幸福。趙曉夢在長詩《山?!分欣^承了海-河流的形象,以河流的流貫與個人行船所見所聞作為主要線索,串聯(lián)起歷史的變化與個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遭際。
《山?!饭灿惺拢空掠蓛啥谓M成,每段十行,全詩共計200行。在整飭的文本結(jié)構下,趙曉夢的思維在不斷跳進跳出,并在這種跳脫中,無盡轉(zhuǎn)換詩的場景。這種場景可以是超驗的世界,可以是歷史的場景,也可以是現(xiàn)實處境,但其中有一些“中心意象”在不斷顯現(xiàn),比如河流、船、數(shù)字“三”、城市(城市的隱喻)、大山、梧桐樹……它們在不同章節(jié)的顯現(xiàn),使得長詩更加具有結(jié)構感與整一性。
誰都不想在雨點千行下躲避宿命。被
時間充滿的局部永遠是長亭更短亭,
下山很久了,我還能聽到他們的心跳
與喘息。理想和垃圾被一鍵清空,
報應和真相迅速登上熱搜……
現(xiàn)代人生活在一種井井有條的制度之中,這種井然有序既是社會環(huán)境中的,也是生存狀態(tài)上的?,F(xiàn)代人的時間被工作、事業(yè)、社會性事物占滿,他們沒有喘息之機。很多時候,他們的理想如電腦上的垃圾一樣被一鍵清空,拋在腦后。現(xiàn)代人的休閑時光也不是賦予自己心靈的,而是被熱搜——網(wǎng)絡上不斷翻轉(zhuǎn)著真相與陰謀的事件所覆蓋。此段點出了“下山”,“下山”原意有“入世”的意思,一個人在山上修煉本領,磨礪心性,下山即是投身到社會,以現(xiàn)實生活中的所見所處進一步淬出自己的純真心性。而此處的“下山”,抑或指一種“下山的狀態(tài)”,從歷史的高度上下放到個人體驗,以個人體驗編織對歷史的真實感知。詩人在山下磨礪得如何呢?由長詩最后一句“世界急劇縮小收攏到船身下,/我在船頭甩了甩高貴的袖子:只有清風”來看,詩人在山下走一遭后,依舊持有山上的狀態(tài)——飄忽的、豁然的,正如張耒詩的末句“俯眉袖手飽飯行,那更從人問通塞”。
同時,“植物正在下載泥土的高危隱私,那些正在/刪除船只瀏覽的痕跡”(刪除網(wǎng)絡瀏覽印跡)、“即使城市開始取代山林,簡潔靈動的家具/也阻止不了水波搖晃岸邊的沙地”(城鎮(zhèn)一體化)、“捍衛(wèi)書店的讀書人,從屁股到腦袋/都不準備認輸”(獨立書店倒閉)等都有如上段“時間充滿的局部永遠是長亭更短亭”(時間連續(xù)性)一樣具有個人化歷史敘述的特點。作為此文的論述關鍵點,“個人化歷史敘述”可拆分為三個組成部分,即個人化、歷史、敘述。個人化是90年代詩歌引入的一個重要概念。它可作為90年代“個人寫作”的定語修辭中心,此詩學概念主張取消了所謂的“集體寫作”,而鼓吹一種個人化的寫作,即強調(diào)寫作風格、寫作路徑、表達策略的多樣化和差異化,形成一種多元化的詩歌現(xiàn)場。而具體到每一代人,這種所謂的個人化又會表現(xiàn)出一些集體特征。就趙曉夢這一代人而言,天生對歷史具有好感,希望附有文化傍身。一般而言,歷史是指一種立足于時空語境的客觀現(xiàn)實,可以是過去的,也可是現(xiàn)實的。引入歷史,在于增加文本厚度、文本質(zhì)感,破除個人化書寫的單一性,豁開詩歌文本的多個缺口以使它擴大歷史容量。詩人趙曉夢在《釣魚城》中的書寫,其歷史的指向更具有“稗史”特征,希望在文本中建構一種個人化感知的歷史,重現(xiàn)個人角度(攻城者、守城者、開城者)的宋元釣魚城之戰(zhàn)。而《山?!分械臍v史呈現(xiàn),更多是一種文化歷史,他在文本中大量引入具有歷史意識的文化符號,這些符號既含有文化意味,又透露出一種文化史、人世史。敘述,特別是詩歌中的敘述,更多展現(xiàn)的是一種多方要素相互摩擦嚙合相離的展開方式。它不同于“詩人改造經(jīng)驗記憶表象而創(chuàng)造新形象的能力”,敘述只作為一種構制文本、推進文本的方式。
具有強烈的個人化歷史敘述風格是詩人趙曉夢《山?!妨艚o我的印象,以此作為立足點,展開《山?!穬?nèi)部的藝術特征顯得恰如其實。
二
對于篇幅巨大的長詩而言,要有效地撐開它的內(nèi)部,并在內(nèi)部構制一種充實的質(zhì)地,就需要有大量的語言信息。對信息的輸入、篩選、掌控則體現(xiàn)了詩人的功底,既能切題,又能撐開詩歌的內(nèi)部,展現(xiàn)多種語義的、感覺的、詩意的可能性。
《山?!肺谋局邪写罅康奈幕?、文化信息。一類是古今詩歌歌詞的引用、化用,(一)中“長亭更短亭”出自李白的《菩薩蠻》,而詩人趙曉夢則用此句表明時間的連續(xù)性,將主觀上匆忙的時間感受化為空間上長亭緊接著短亭的空間擁擠感。(三)中“一條河一條船,/沿著花楸樹贊美的黎明與黃昏出發(fā)”使讀者可以察覺出其中的幸福主題,這種幸福原型源于海子在《幸福一日》所寫到的——“從黎明到黃昏/陽光充足/勝過一切過去的詩/……我愛你,花楸樹”。詩人趙曉夢在此處將下一行“村莊與城市提供了一條可供追憶的線索”中的“線索”具體化為“從黎明到黃昏”的內(nèi)容,同時,“花楸樹”“黎明”“黃昏”等意象也烘托出傳統(tǒng)鄉(xiāng)村的美好氛圍。另一類則是古今文化符號在文本中的再現(xiàn),例如“楚辭漢賦”“瘦金體”“世說新語”“梅蘭竹菊”“晚熟的人”“滄海桑田”“青銅復制品”“湯湯水命”等。詩人趙曉夢揮霍著這種在文本中加有文化符號的能力,信手拈來,雜合于一,合成為一種恣意汪洋的行文風格。個人化感知性闡述與文化符號之間相互配合,交相輝映,彼此引義。既加大文本的深度、內(nèi)涵,又給個人化的表述注入質(zhì)感和內(nèi)容,這是一種飽含有歷史意識的書寫方式。
同時,《山海》在飽含有大量文化符號、文化信息的基礎上,還具有歷史與現(xiàn)實相互穿插的特點。除了上文提到的“理想和垃圾被一鍵清空,/報應和真相迅速登上熱搜……”(一),還有“被誤解燃燒的內(nèi)存深度加速,這無法/逆轉(zhuǎn)的旅途,猶如一粒沙走進沙漠”(三)、“耕地和房屋占據(jù)從前的航道,/植物正在下載泥土的高危隱私,那些正在/刪除船只瀏覽的痕跡”(四)、“最好的年華都在隨手點贊的半道上休息。/群山鞋底滾燙,路過泥土的嘆息。/掩蓋真相的借口因為一滴眼淚,不得不重新/發(fā)送驗證碼”(五)等都穿插著詩人的現(xiàn)實情景,甚至是詩人在電腦前寫作時所聯(lián)想到的現(xiàn)實處境。而每一種現(xiàn)實處境在文本中都有具體指涉,(三)中被誤解太深就像文件占取內(nèi)存太多一樣,需要深度加速,深度清理誤解,而這種誤解可能是無法解除的,無法穿越的,就像一粒沙子走在沙漠之中。(五)中的“點贊”具體指涉的是當今青年在休息時將大量時間花在網(wǎng)絡瀏覽點贊上,而并未付出實際行動?!鞍l(fā)送驗證碼”是指通過閱讀網(wǎng)絡文章而判斷一個事件的真?zhèn)危W(wǎng)絡事件往往充滿了不斷的反轉(zhuǎn),而觀眾只能通過不斷地接收新的爆料,以探明事實的真相,當然這樣的真相往往也是不可靠的。詩人趙曉夢就是通過這樣的現(xiàn)實細節(jié)的展示,來表明世事的詭譎、社會的浮躁變幻,而這一切也與《山?!返闹髦枷鄬?,以凸顯詩人的豁然心境與向往平和的狀態(tài)。
要完成現(xiàn)實與歷史的不斷穿插不斷洄溯,就需要詩的攝像頭可以隨意地縮放。在現(xiàn)實與歷史之間的不斷縮放,便是長詩《山?!返挠忠惶卣?。長詩《山?!芬院恿鳛橹行模娙司拖袷窃诙纱系囊晃粷O公,穿梭在山水之間,不斷拉近或是放遠自己的鏡頭,依次觀察著城市、鄉(xiāng)村、山野,不斷洞察著人世變化的詭譎和城鎮(zhèn)命運的輾轉(zhuǎn)。有時是遠鏡頭,時代的、山河的、天空的、遺跡的;有時是近景特寫,“藝術當然不是鎖在抽屜/里的那封信”“雕花的門窗從來不具備抗拒時間的力量”。自第三章起,“是時候一個人出發(fā)了。一條河一條船”,詩人開始自己“下山”后的行程。他的詩的觸角,觸碰到鄉(xiāng)村與城市——城市的命運、城市人的生活狀態(tài)。也有眼下情景的特寫,電腦上的下載、瀏覽、刪除、點贊的行為。至第六章,又將筆觸推到了大山、大海,轉(zhuǎn)而又拉進到書店、門下。詩人在歷史與現(xiàn)實中不斷游走,像是一位背誦著古詩文和《世說新語》的古代秀才,又像是在電腦前打字撰文的現(xiàn)代文人。在古與今、現(xiàn)實與歷史的對照中,不斷聚焦、虛化;在古與今、現(xiàn)實與歷史的恍惚之中,反映出這個時代變化的詭譎與社會的浮躁。順河流而下,由此時此地騰挪到下一個時空,背景的山水風光,眼前的遼遠廣闊的生活世界,就這樣虛擬地、實在地展開著。
三
這種觀察視角不斷縮放的個人化歷史敘述方式成為趙曉夢長詩《山?!返囊淮筇卣?。在長詩表達中,單純的個人化表述已不再成為可能,其構造詩歌的單一性思維已無法支撐起具有龐大體制的詩歌,內(nèi)部的封閉性和同一性也已引起了讀者和詩人自己的反感。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種“異質(zhì)混成”的詩歌慢慢浮出歷史的表面。個人化,抑或是更為深刻的、單純的“此在性”歷史和生存經(jīng)驗的寫作,已不再具有深度上的支持,慢慢退化為一種私語性寫作或是一種只夠自己消遣的讀物性寫作。因而詩人們開始以更為獨立、也更有力量的話語方式去處理我們的生存、歷史、時代的問題,這種“異質(zhì)混成”,既能展現(xiàn)個人性,又能展現(xiàn)深厚的歷史感。而這一切的問題都指向于“歷史意識”,艾略特曾說,一個詩人在25歲之后,寫作要帶有歷史意識。我們不必關心“25歲”這個時間節(jié)點,關鍵是一種真正的詩人寫作要帶有歷史意識,不再是一種生活表面的套寫和模擬,能透過生活表面的假象,直擊生活中的真實。
詩人趙曉夢在長詩《山?!分?,希冀表達的便是能穿過滄海桑田般的城鎮(zhèn)變化,網(wǎng)絡上真假難辨的熱點事件,世俗意義上成敗轉(zhuǎn)換的瞬間,抵達人生的真諦——平淡的心境與平順的生活。在這樣的主題下,不斷穿梭著歷史的痕跡,或是詩詞中的豁達觀,“甩了甩高貴的袖子,只有清風”,或是文物中的青銅遺跡,見證文明的興衰更迭。誠然,我們無法推測詩人趙曉夢是否思考過關于真實、關于存在的哲學命題。但他在詩歌中展現(xiàn)的歷史意識毫無疑問地佐證了瓦茨拉夫·哈維爾的說法:“沒有一種歷史尺度的私人生活展示,只是一個表象和一個謊言。”他試圖抵達這樣的真實——個人化敘述的真實,具體時代語境的真實以及兩者相互見證、彼此打開的真實。
能有效地實現(xiàn)個人化歷史敘述需要詩人自己的寫作策略,而寫作視角的不斷縮放可能是詩人趙曉夢為自己設計的一條寫作路徑。它要求詩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具有當下關懷精神、縮放自如的“鏡頭”,對現(xiàn)實生存、生活處境能帶有恰如其實的個人化關注和帶有深邃理解和自主建構的歷史意識,并將兩者有效地扭結(jié)為一體,有效處理當下生活與歷史文化之間的關系。而不斷縮放式的寫作視角即可完成這樣的工作,個人化的,歷史性的,不斷整合,從而形成一種體制巨大的、氣勢雄渾的詩歌。
而個人化歷史敘述能在多大程度上具有一定社會學意義,或者是觸及到社會的內(nèi)層呢?這還需要有待觀察,但一些新的契機可能在這種寫作方式中產(chǎn)生。個人一定是歷史敘述的前綴嗎?那不一定,如果有一種社會學意義上的歷史敘述,可能會再一次加厚加深個人感知。是的,正如社會學家米爾斯所言,“具有社會學的想象力的人能夠看清更廣闊的歷史舞臺,能看到雜亂無章的日常生活經(jīng)歷……在這樣的雜亂無章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社會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