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
1.皮下血腫 皮下組織和血管在外力作用下受到擠壓損傷,引起一定范圍內出血,但皮膚表面未破。早期可冷敷(24小時內),用毛巾包住冰袋或其他冷凍物品敷在血腫部位,以減少皮下出血;待皮下出現(xiàn)瘀斑(24~48小時后)可改用熱敷,促進血腫吸收。注意:血腫部位不能手揉。
2.擦傷 表層的皮膚被擦破,形成開放傷口,伴有少量的血液流出。(1)將紗布覆蓋在傷口,用手指直接壓迫止血。(2)血止后,用肥皂和流動水清洗傷口,然后用綁帶包扎。(3)如果血無法止住,應立即送往醫(yī)院。
3.鼻出血 讓孩子坐著,用大拇指和另一手指夾住鼻子的柔軟部分,向面部骨頭方向輕輕地捏壓住鼻子,保持按壓姿勢5分鐘。期間不要停止按壓,適當局部冰敷。如果鼻出血無法控制,應到醫(yī)院檢查。注意:頭后仰是不正確的方法,會使血液從鼻后孔流入氣道,引起窒息;或流入食管,進入胃內引起嘔吐。
4.燙傷 立即脫離熱源,燙傷部位用冷水沖淋。如果有些部位不方便用冷水沖,可用冷濕毛巾覆蓋在局部以降溫;皮膚未破、有痛的感覺時,可局部涂抹藍油烴或燙傷膏;有小水皰不能挑破,用敷料覆蓋表面以保護水皰;水皰直徑>2.5厘米,應及時去醫(yī)院就診。如果水皰破開,與開放性傷口處理方法相同。當衣服和皮膚有粘連時不要強行剝離,用剪刀剪掉粘連周圍沒有粘牢的衣服,呼叫120送醫(yī)院。
5.骨、關節(jié)及肌肉損傷 在某些情況下,一個很小的外力作用就可能導致孩子關節(jié)脫位,比如孩子在路上絆倒時,大人突然牽拉孩子的手;或者幫助孩子穿衣服時用力牽拉動作。對嬰幼兒不應該通過拉他們的手或者手腕將他們抱起,正確的方法是把手放在孩子的腋下將其抱起。
對受傷孩子進行現(xiàn)場救助的家長,可能無法判斷孩子究竟是骨折還是關節(jié)脫位,但均應由專業(yè)急救人員進行固定制動處理,不建議家長自己進行固定。
脊柱是包繞和保護脊髓和脊神經(jīng)的骨性柱狀結構。脊髓支配著人體的感覺和運動。脊柱損傷可能導致脊髓受損,嚴重的脊髓和神經(jīng)受損會致受損部位以下身體的癱瘓,喪失感覺和運動功能。
兒童脊柱骨折并不常見。如果孩子發(fā)生脊柱損傷,孩子表現(xiàn)出對外界沒有反應時,應高度懷疑有脊髓損傷。如果讓一個脊柱損傷的孩子坐起,或者被不恰當?shù)匾苿?,都有可能損傷神經(jīng)導致其癱瘓,甚至死亡。要確保孩子沒有移動,也沒有其他人動他。不要強迫孩子做什么,或者強迫其躺下。呼叫120將孩子運到醫(yī)院。
如果因為孩子處于危險環(huán)境中,需要轉移,則采用拖肩法進行。雙手分別放在孩子的肩膀上,并用雙前臂夾住孩子的頭防止頭的轉動,慢慢拖動孩子到最近的安全地方。除非環(huán)境不安全,我們一般不移動孩子。
異物吸入并導致兒童出現(xiàn)呼吸困難,在年幼兒童中并不少見。常見原因為食物、異物、水嗆入氣管、急性過敏反應等。
首先請家長先了解兩個概念。①快速將阻塞氣道的物體(稱異物)去除,使空氣能進入肺部,這叫呼吸道阻塞處理。②氣道阻塞了就不能呼吸。通過人工方法將空氣重新送入已沒有呼吸的孩子肺部,此過程稱為呼吸急救。
如果孩子咳嗽或作嘔,說明他的氣管沒有全部堵住。在這種情況下,繼續(xù)咳嗽是排出氣管阻塞物最有效的方法。如果寶寶不能把阻塞物咳出來,馬上叫人打120并開始給寶寶急救。對家長來說,最重要的是能識別孩子呼吸困難的體征。
呼吸困難的常見體征如下。流涎:呼吸費力而難以咽下唾液時,就會流口水。點頭呼吸:孩子呼吸費力時,會出現(xiàn)頸部肌肉的強力收縮,這會導致孩子出現(xiàn)頭部晃動和胸部上提的點頭樣動作。鼻翼扇動:每次呼吸時,盡力打開鼻尖部兩側的鼻翼,以吸入更多的空氣。深吸氣姿勢:孩子頭輕微抬高,并且身體稍向前傾,好似聞鮮花香味的姿勢,這樣試圖吸入更多的空氣到肺部。三腳架姿勢:孩子身體向前傾斜,通常雙手撐在膝蓋上使呼吸肌發(fā)揮最大的作用。呼吸性喘鳴:孩子呼氣時發(fā)出的像吹哨子一樣的聲音。
1.窒息(1歲以內) 小心地把寶寶的臉朝下趴放在你的前臂上,用你的手托住他的頭部和頸部,把托寶寶的手臂放在大腿上,讓寶寶的頭部低于身體的其他部位。然后用手掌根部拍擊寶寶的背(肩胛骨之間的部位)5次來排出阻塞物;用兩三根手指,將指肚放在寶寶的兩個乳頭中間略向下位置,垂直向下按壓大1.3~2.5厘米。連續(xù)做5次拍背和5次胸部按壓,直到阻塞物被強行排出,或寶寶開始咳嗽。如果咳嗽了,就讓他自己把東西咳出來。
2.腹部推壓法(1歲以上)家長站在孩子后面,一手握拳,放在孩子肚臍上方、胸骨下方,使孩子緊緊貼近家長,用握緊的拳頭快速向上、向內連續(xù)的推壓孩子的腹部,直到見到異物排出。
3.開放氣道意識不清,沒有自主呼吸的兒童緊急救助:無脊柱損傷時,采用壓額抬下頜法開放氣道,急救者一手放在嬰兒或兒童的前額,使孩子的頭輕輕向后傾斜,另一手的手指放在孩子的下巴下,輕輕向上抬起下巴;小心不要壓住下巴的軟組織。
如果懷疑孩子有脊柱損傷時,應采用推下頜法開放氣道,而不能用抬高下巴頭后仰的方法。固定孩子頭部,救助者的手放在孩子下巴最靠后的拐角的地方,將下巴向前推,這時不能移動頭部。
4.看、聽和感受呼吸 嬰兒和兒童正常呼吸時胸部和腹部是起伏運動的。此時查看孩子是否還存在這種起伏運動。救助者耳朵靠近孩子的口鼻,聽和感受孩子是否有呼吸,此時要保持氣道開放狀態(tài)。同時看孩子胸部、腹部是否隨呼吸有起伏運動。這樣的判斷在10秒鐘內完成。
5.觀察口腔內異物 觀察孩子口內是否有易于取出的異物,不要盲目地用手指在口腔里亂掃,這樣有時反而會把異物推入氣道內。
6.呼吸急救 如果急救者沒有看到孩子口內有異物,在開放氣道后也未見孩子有呼吸,應馬上給予2次人工呼吸,看到小兒胸部起伏時,人工呼吸才算有效。對嬰兒和兒童人工呼吸的方法有所不同。對<1歲嬰兒施行人工呼吸時,嬰兒頭處于氣道開放位,救助者的口封住嬰兒的口鼻,對嬰兒的口鼻吹氣。對>1歲兒童施行人工呼吸時,救助者以一手捏住孩子的鼻子,然后對孩子的口吹氣。
每次吹氣要使空氣進入小兒的胸部。每次人工呼吸總共2秒鐘,其中1秒鐘時間吹氣使空氣進入胸部,另1秒鐘時間使氣體從胸部排出。給予第一次人工呼吸后,如果沒有見到胸部起伏,重新定位孩子頭和下巴使氣道開放,再補給一次呼吸。
胸部按壓30次、人工呼吸2次交替進行。胸部按壓時,胸部下陷的深度為胸廓厚度的1/3~1/2。在孩子出現(xiàn)自主呼吸前或急救中心專業(yè)人員趕到前,要連續(xù)進行人工呼吸和胸部按壓。對嬰兒和兒童進行胸部按壓的方法不同。對嬰兒要用兩手指按壓在兩乳頭連線中點往下一橫指的胸廓上,對兒童則用掌根部按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