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康
摘 要:瀘州是國務(wù)院公布的“中國歷史名城”,曾經(jīng)狀元楊慎品題,江山勝跡,情景交融,詩中有畫。近世川南國畫名家曾一魯?shù)姆勰剿稙o陽八景圖》則惟妙惟肖,在似與不似之間狀寫瀘州人文風(fēng)物,與楊狀元的詩交相輝映,畫里有詩。
關(guān)鍵詞:畫意詩情;曾一魯;楊慎;《瀘陽八景圖》
川南國畫名家曾一魯先生的粉墨山水《瀘陽八景圖》,畫的是民國年間瀘州的“八景”。
曾一魯(1914—1987),瀘縣特興鄉(xiāng)人,世業(yè)農(nóng)耕,瀘縣簡易師范學(xué)校畢業(yè),就小學(xué)教席??谷哲娕d,1938年,他偕夫人劉志瓊赴延安,報國請纓,入魯迅藝術(shù)學(xué)院專攻美術(shù);畢業(yè)后奉命向重慶八路軍辦事處報到,未果,返瀘,旋投筆入國民革命軍任少尉司書,晉少校,辦理抗日宣傳,為文職軍官??箲?zhàn)勝利后,他退伍執(zhí)教瀘縣。
1949年,陰懋德先生創(chuàng)辦“瀘縣南洲藝術(shù)學(xué)院”,曾一魯出主教席。是年瀘州解放,藝院停辦,曾一魯轉(zhuǎn)瀘州市第二中學(xué)美術(shù)教席。1951年春期,他兼任初中第四班級任導(dǎo)師,永康忝列門墻,受業(yè)為弟子。
“文革”板蕩,時曾一魯先生正執(zhí)教瀘州四中,被誣為“叛徒”“反革命分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撥亂反正,先生得以平反昭雪。1987年先生辭世,享年78歲。
曾一魯先生國畫名重一方,尤長寫馬,有《百駿圖》《瀘陽勝景圖》諸巨制;又有柯羅版彩印《曾一魯國畫選》傳存。書畫名家于右任、潘天壽、喬大壯并蔣兆和、陰懋德諸瀘州前輩學(xué)人,分別為之題跋。
八景十景,處處有之。沒有,也一定要拼湊出來。如此俗套,曾先生為什么要寫《瀘陽八景圖》?“八景”本不俗套,皆因附庸風(fēng)雅之人,把這高雅的事物弄俗套了,就像歪嘴和尚把本來不歪的《經(jīng)書》念歪了一樣。
“八景”肇自唐時。王維狀元及第,體面風(fēng)光。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漁陽鼙鼓動地來”,安祿山攻陷長安。這狀元逃跑不及,被強迫作了偽官。后來叛亂平定,追究附賊臣僚。唐肅宗念他雖受偽職,卻曾詠詩“百官何日再朝天”,心念朝廷,便沒砍他人頭,只是不再重用。這樣,王先生回到陜西藍(lán)田,買下輞川田宅,與裴迪秀才朝日優(yōu)游其間,見到好去處,就賦詩唱和,一景一詩,一詩一景,情景交融,含蓄、空靈、簡凈,韻味悠長,意境幽美。其所賦二十個去處,也就被稱為“輞川二十景”。
“輞川二十景”是風(fēng)雅的。才人楊升庵充軍云南,也在他居住的高峣村弄了個“高峣十二景”,一景一詩,云南人至今傳唱。
而“瀘陽八景”也是由楊升庵篩選認(rèn)定的。其后500年至今,又得王士禎、卓秉恬、趙藩、趙熙、劉光第、黃炎培、章士釗、茅盾等眾多鴻儒、名宿先后品題。
明代狀元楊慎晚年流寓瀘州,在為費苔磯所繪反映瀘州風(fēng)物的素屏題畫詩《苔磯費生畫屏歌》中,明確提出以“寶山春眺、龍?zhí)稌r雨、海觀秋瀾、方山霽雪、白塔朝霞、東巖夜月、荔林書錦、余甘晚渡”為“江陽八景”[1];又賦《詠江陽八景送客還滇南》[2]組詩八首,逐一題詠和展示這八景的由來、價值及其藝術(shù)形象。
地老天荒,楊狀元的“江陽八景”,景觀自然也有變化。風(fēng)流異代不同時。曾一魯先生的《瀘陽八景圖》便反映了這種變化,與楊狀元的“江陽八景詩”交映生輝。楊狀元的詩,詩中有畫;曾先生的畫,畫里有詩。
《瀘陽八景圖》寫于1981年,知音善刀而藏,完好保存至今。2012年,筆者通過原國營瀘州市瓷廠宣傳科長邱繼揚同志介紹,有幸得以觀之,并由邱繼揚同志拍照。
該組畫與500年前苔磯費生畫作一樣,也是直軸條屏,也是八幅。每幀幅面面積各約95×42.5平方厘米,紙本,彩色粉墨。紙質(zhì)未見發(fā)黃發(fā)脆,由于未能恒溫藏放,微有浸潤,其中幾幀甚至有三五個0.5平方毫米左右的淺灰色霉點。畫上分別鈐印曾先生不同的書畫章。上方各有“標(biāo)題”“題記”?!皹?biāo)題”直接隸書民國時瀘人對于“瀘州八景”的定性描述語,字大如桃;“題記”各約百字,字大兩個厘米見方,行楷而間草書,記述畫中景區(qū)景點的由來、基本情況和特色,末署成畫地點、時間。作為學(xué)生,我認(rèn)得曾先生的筆跡,熟悉他運筆、著色的方式,畫法和畫風(fēng)。我確認(rèn):這八幀粉墨山水,都是曾一魯先生真跡。
畫上,無論中規(guī)中矩的隸書,還是那些瀟灑活潑的小字,都不是先生所書。先生的畫,每自擬稿,倩托書家代題。這些題墨,便即此類。
《瀘陽八景圖》的特色,歸結(jié)到一點,就是曾先生用他獨特的眼光,去觀照這些景區(qū)景點的無窮景色,攝取最精彩的景物,最精彩的瞬間,將其寫進他的畫圖。
中國畫的最高化境是傳神寫意,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通過某種形、相,畫出自然物(具體到這八幅圖畫,就是瀘州八景的山光水色)的神、靈、玄,以自己的精神,創(chuàng)造出對象。曾先生著重于意境的刻畫,傳承王維的“破墨”和“渲染”的筆法,筆墨積微,氣韻俱盛,真思卓然,神形并美,從而與楊升庵狀元的“江陽八景詩”交相輝映,構(gòu)成對歷史文化名城瀘州的傳神寫照、壯麗的藝術(shù)奇觀。
第一幀:《寶山春眺收美景》
寶山又名忠山,瀘州附郭之山,今為西南醫(yī)科大學(xué)及其附屬醫(yī)院所在地。長、沱兩江,靜靜地從瀘州城下繞山而過?!队罉反蟮洹芬秷D經(jīng)志》云:“每春,人踏青其上,以為眺玩之所?!毕骂枪?,萬瓦鱗集,兩江合流。風(fēng)帆三五,水色天光,碧綠萬頃。楊升庵欣然為賦《寶山春眺》,作為他《詠江陽八景送客還滇南》組詩的第一首:“金維勝景寶峰端,萬象分明對倚欄。魯直江山寫平遠(yuǎn),丹淵晚靄畫橫看。西原遲日低秦樹,南浦風(fēng)光汛楚蘭。獨立蒼茫吟思苦,孤城白首望長安?!?/p>
醫(yī)院檢驗樓側(cè),舊豎石碑,高或2米而闊半之,鐫刻顏體真楷“寶山勝境”四大字。曾先生的畫境,便自“眺”字中來。
第二幀:《大江潮涌龍?zhí)稘q》
龍馬潭萬竿修竹,籠罩一泓清水,波心特特孤嶼,云氣羅浮,若隱若現(xiàn)。綠蔭掩映一帶碧瓦紅墻,舊是宋代敕建通誠古剎,故老易潤生先生云:潭上舊有“楊升庵先生讀書堂”。楊升庵《龍?zhí)稌r雨》詩云:“森森銀燭點橫塘,蠏隰鱗原接渺茫。海若望洋連貝屋,鮫人構(gòu)館近黿梁。夭夭碕岸桃花色,采采汀洲杜若香。坐見燈臺輝玉燭,行占開戶送金穰?!标P(guān)于這處風(fēng)景名區(qū)的由來,《明一統(tǒng)志》說:“龍馬潭,在州城東北二十里。唐王昌遇落魄仙,授以道術(shù),比歸,呼售馬送道童,于潭前得馬乘之,瞬息至家,而馬化龍入潭,因名”[3]。州人遇旱輒禱,禱輒必應(yīng),普降甘霖,農(nóng)田獲濟。
作為瀘州八景之一,500年至今,這里已自換過了好些名字:清季曰“龍?zhí)冻睗q”,民國改“搖竹現(xiàn)魚”;而在明代,則名“龍?zhí)稌r雨”,與祈年密切相關(guān)。在成都武侯祠留下“不審勢即寬嚴(yán)皆誤”名聯(lián)、引得毛澤東贊賞不已的趙藩,在任職駐扎瀘城做永寧道觀察使時,在這里修建樓宇,亦以“觀稼”為名。曾先生的畫面上,四山環(huán)合,山不高而秀麗,水不深而澄清。特特孤嶼,樓臺觀宇,竟在水中央。這是何等清幽的無邊風(fēng)景!
第三幀:《海觀秋涼亦快哉》
楊慎《海觀秋瀾》詩:“岧峣仙觀枕丹邱,匯澤秋濤似海浮。水漲金沙驚落雁,浪翻銀屋浴潛虬。魚舠曉泛楓香浦,神筏宵乘竹箭流。后夜懷君同賞處,昆池回首望牽牛?!?/p>
“海觀”有二。一是前代瀘州城墻東北角圍敵上方的臺觀。遺址在今館驛嘴。宋禮部侍郎閻蒼舒《海觀》詩云:“云南之陰大江東,二水奔流如海沖。誰能具此壯觀眼,南定樓中今臥龍。”[4]二是州城大江對岸茜草壩上的海觀樓,遺址在今日長挖廠區(qū)。民國《瀘縣志》:“海觀樓,在(瀘)縣城東對岸,有水一泓,經(jīng)冬不竭,夏秋水漲,兩江環(huán)合,彌漫浩渺,若大海然。創(chuàng)建自宋觀察使趙雄,明末毀于兵燹。清咸豐元年(1851年),巡道黃士瀛、知州李世彬、舉人鄒容彥倡募重修?!鼻迥菑U,改建為亭。楊升庵的“海觀秋瀾”,是館驛嘴處的海觀;曾先生狀寫的“海觀秋涼”,是大江南岸的海觀亭。
第四幀:《方山雪霽賽蓬萊》
方山坐落于瀘州城西,青翠聳拔,高方而平,下瞰長、沱兩江,森林茂密,云氣出沒巖壑,晴嵐浮游林表。山有九十九峰,奇峰挺秀,高聳秀削,冬春積雪,晴光遠(yuǎn)照如玉屏,因又號九十九峰山。山麓云峰古寺,相傳始建于唐。它是佛教華嚴(yán)正宗道場,蜀南黔北最大的十方禪林?!队罉反蟮洹罚骸胺缴?,瀘州之西南山也……青翠聳拔,高方而平,因名方山。山有八面,前二面之麓有二尖峰,周圍巒峰共九十九頂。山下有魏曹操廟。宋討乞弟,陰雨逾月,神宗皇帝封香禱焉,有應(yīng)。遂賜廟號?!睔v代名賢楊升庵、張問陶、江國霖、劉光第、晏安瀾、越熙、黃炎培、章士釗諸人,曾先后品題吟詠。
楊升庵《方山霽雪》詩云:“方山九十九奇峰,羅列同云第幾重?滴瀝寒聲鳴翠竹,曋崗朝旭影青松。瓊巒暇日摸蘿上,金灶多年駁蘚封。乘興不須回剡棹,藜燈秫酒盡從容?!?/p>
曾先生畫出了方山的“高而且平”。畫中初霽的雪,攀藤附葛而上山顛的彎彎石板路,同這“蜀南第一名山”的古剎名藍(lán),無限風(fēng)光盡收眼底。
第五幀:《靄靄朝霞懸白塔》
塔為八角重檐磚塔,高32.4米,底部邊長4米,直徑10米,聳立瀘州城心,蔚為壯觀。相傳南宋瀘州安撫使馮楫誕日大宴,在乞食群丐中認(rèn)回幼年離亂散失的生母,以為佛力,因建此塔以報佛恩。2013年,國務(wù)院公布其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楊升庵《白塔朝霞》詩云:“江城中有梵王宮,窣堵何年上碧空?鐵鳳影連銀界外,金鴨光閃玉毫中。雯華散綺先迎日,爽籟懸鈴獨喚風(fēng)。燕坐浮生閑半日,暝鐘還帶雨余紅?!?/p>
曾先生這幀畫,滿天霞彩紅燦爛;佛家舍利穿透塔頂,閃閃發(fā)光。先生真?zhèn)€把朝霞畫活了,把瀘州人對于美好生活、美好未來的期盼畫活了!
第六幀:《團團夜月映東巖》
東巖,在州城鉛店街(澄溪口)大江對岸,絕壁千尋。倚巖建寺,飛閣流丹?!队罉反蟮洹罚骸皷|巖,在瀘州汶江之東。紹興中開創(chuàng)大像,依巖不足以庇風(fēng)雨。往歲有庖者祈氏,親死廬墓,棄俗,奉香火于巖,邦人信之。不十年,重樓復(fù)閣,佛宮經(jīng)藏,甲于一境。又云:懸崖峭壁高數(shù)十丈,足帶江流,僧鑿為巖,鐫一石佛,高五丈許,夜,月出,經(jīng)其上,甲于一境”。[5]
南宋嘉定(1208—1224年)中,帥守曹叔遠(yuǎn)植桃千株,建錦浪亭。廢后,佛家因巖建寺,繼續(xù)為一方勝景。抗戰(zhàn)軍興,日寇狂轟濫炸瀘州,千百同胞罹難,城市半為焦土。1944年,國民革命軍第76軍上校秘書、富順蕭爾誠先生奮筆疾書“還我河山”四大字鐫刻巖頭,激勵我軍民驅(qū)逐倭寇,同仇敵愾。
楊慎《東崖夜月》詩云:“月上東崖祗樹林,江光晃漾翠微岑。仙宮涌出青銅鏡,禪觀镕成紫磨金。香梵恒依蓮漏演,清吟直待宴鐘沉。吹簫有客停舟望,去國懷鄉(xiāng)萬里心?!?/p>
畫面上,月出東山,華光如水。清風(fēng)徐來,鱗波晃漾,峰巒、林木倒映江心,與江水一般碧綠,竟分不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山,但覺無上清涼。天上明月團,仙宮涌出青銅寶鏡;月光下,山寺的筒瓦、紅墻交相輝映,金碧輝煌,恰似融成了熠熠生光的滿目黃金。月照東巖,月光如洗如練??陀写刀春嵳?,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之思油然而起;又覺滿眼寂寥,冷清襲人。楊狀元的詩,巧妙地把這種極端對立統(tǒng)一成為和諧的整體,余韻悠長,令人感慨。
夜,是黑的。夜黑而月明,明月團團照,波光晃漾,倒映翠微。曾先生畫的,正是這般光景。
第七幀:《小市余甘晚渡排》
余甘渡是沱江上宋代瀘州朝天門(民間稱大北門)北渡小市廂(今上碼頭)的渡口?!对唤y(tǒng)志》:“余甘渡。王象之《輿地紀(jì)勝》云:余甘,碧實圓脆。峰門渡口,依岸成林。魯國先生唐庚題瀘川縣樓所謂余甘渡頭客艇是也?!段魇窬帯吩疲捍镜v中,四川制置使余玠列戰(zhàn)船于此。范丁孫曰:‘今是余甘渡戰(zhàn)艦也?!盵6]
北宋詩人唐庚《瀘川縣城樓題壁》,已有“余甘渡頭客艇,荔枝林下人家”之句。楊狀元在這里看到的,是“余甘渡口斜陽外,靄乃漁歌雜棹謳?!盵7]其《余甘晚渡》詩云:“過雨人家正夕薰,江沱燕尾兩支分。三回轉(zhuǎn)折成巴字,萬壘縈紆類轂紋。滾滾江槎分玉浪,層層云樹接霞棼。子西山谷留佳句,唱作漁歌遠(yuǎn)近聞?!鼻迦撕五a璠的《余甘渡》詩,又添新意:
一水瀠洄繞郡城,余甘渡口暮潮生。
多情最是扁舟子,日夜殷勤送客行。
余甘渡下月籠沙,
兩岸人家水一涯。
何異秦淮三五夜,
蕩舟處處聽琵琶。[8]
開四川攝影業(yè)先河的夏繼虞先生,給我看過他1930年拍攝的《余甘晚渡圖》。畫面上,夕陽斜照,波瀾不生。上下天光,一碧萬頃。陽光灑落在河心渡船和老艄公正在劃動的船槳上,浮光耀金,一派輝煌。曾先生這幀畫,則把楊、何、夏、三先生的詩情景意,一并收入翰墨淋漓之間。
第八幀:《琴臺霜操獨調(diào)哀》
《廣輿記》:“撫琴臺,在州北二里,山石生成,周圍七尺,特立山腰?!毕鄠鳛o州是周宣王時太師尹吉甫的故鄉(xiāng)。吉甫兒子伯奇,賢而且孝,后母讒之,無以自明,投江絕命。吉甫不知其所之。夜夢伯奇,衣苔帶藻,始悟其已死,趕到江頭,但見浩浩東波,與船舟棹歌之聲相應(yīng)。哀痛欲絕,因援琴作《子安之操》。楊升庵有感于悠悠往事,因賦《江陽病中秋懷》之詩:“尹氏遺蹤百尺臺,招呼不見子歸來??蓱z文武為邦憲,卻泥嬋娟養(yǎng)禍胎。鳴牝掇蜂終古恨,衣苔帶藻至今哀。悠悠往事嗟何及,浩浩東波去不回?!盵9]楊升庵沒有把這處景點列入“江陽八景”,因為對于這個動人的故事,他是將信將疑。
絕壁千尋,下臨無地。巨石如磐,獨容伊人獨奏。浩浩江波,晝夜東流。逝者如斯,誠不知其所之也。
楊升庵“江陽八景”中的“荔林書錦”,曾先生沒有畫。因為在他生活的歲月,這處景觀已為上面的“琴臺霜操”所取代。州城沱江對岸五峰山麓,當(dāng)年有座小小園林,主人李姓,園中栽種荔枝,夏令果實成熟,枝頭紅綠相映,樹間涼風(fēng)習(xí)習(xí)。楊升庵把這里列為他的“八景”之一,賦詩《荔林書錦》紀(jì)勝:“水晶丸映絳紗囊,名字曾聞十八娘。錦作林時傳賦詠,繡成堆處獻君王。玉壺美酒開華宴,團扇薰風(fēng)坐午涼。纖手吳姬含笑贈,金盤何用薦檳榔?!?/p>
1983年,王文才教授訪問瀘州,永康陪同考察,小樓主人云,此即楊慎當(dāng)年賦詩處;遂覽景思人:“仙客歸何處,才人未可尋。瀘陽好風(fēng)景,亙古證丹心?!?/p>
注釋:
[1](明)楊慎:《苔磯費生畫屏歌》,《升庵文集》卷二十三,明萬歷十年蜀刻本,美·哈佛大學(xué)漢和圖書館藏存;并見王文才主編《楊升庵叢書》,天地出版社2002年版,第三冊,第394頁。
[2](明)楊慎:《詠江陽八景送客還滇南》八首,《升庵遺集》卷十,明萬歷三十四年蜀刻本,美·哈佛大學(xué)漢和圖書館藏存;并見王文才主編《楊升庵叢書》,第三冊,第857—859頁。
[3](明)李賢等:《明一統(tǒng)志》卷七十二《下川南道·瀘州》,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明)曹學(xué)佺撰、楊世文校點《蜀中廣記》卷一十六《名勝記·瀘州》,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170頁。
[5]《永樂大典》巖字卷九千七百六十六,中華書局影印本,1986年版,第4222頁。
[6](元)孛蘭肹等撰、趙萬里輯《元一統(tǒng)志》卷五,中華書局1966年版,第530頁。
[7]楊慎《病中秋懷八首》其四,《升庵文集》卷二十八,第三冊,第445頁。
[8]民國《瀘縣志》卷七《藝文志》。
[9]楊慎:《病中秋懷八首》其二,《升庵文集》卷二十八;并見王文才主編《楊升庵叢書》,第三冊,第444頁。
基金項目:本文是教育部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xué)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師范大學(xué)巴蜀文化研究中心2021年度重大研究課題《永樂大典瀘字校補圖注》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BSWHZD2101)。
作者:西南大學(xué)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瀘州市政協(xié)文史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