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線
2016年夏天,旗幟傳媒總經理王海龍和紀錄片導演陳英杰在路邊攤閑聊時提出想拍攝燒烤題材的美食紀錄片,這讓陳英杰眼前一亮。自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面世,中國的美食紀錄片井噴般涌現(xiàn),從地方小吃到廟堂佳肴幾乎所有的美食都被拍了個遍,而“燒烤”這個幾乎所有人都吃過的食物卻無人問津。
燒烤是很容易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美食,燒烤攤也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每個人的共同記憶,是這代人生活的共同主題,王海龍相信大部分觀眾對這個主題是很有感觸的,做紀錄片容易產生共鳴。終于,經過攝制組近兩年的努力,《人生一串第一季》于2018年6月20日正式上線。
第一季:沒了煙火氣,人生就是一段孤獨的旅程。從云南昭通的牛肉小串,到塔克拉瑪干沙漠的紅柳烤串,再到廣西百色的炭烤豬眼睛,燒烤攤遍布祖國大江南北,且極具地域特色。用鏡頭記錄街頭巷尾,講述平民美食和市井傳奇,以最獨特的視角真實展現(xiàn)燒烤美食背后的獨特情感。在展現(xiàn)每一串燒烤的魅力往事的同時,也表達出最真實的美味體驗。
第二季:少了故事,再好的美食都缺點“佐料”。風雪交加,獨食烤雞架,這是生活的成色;調料不夠,還要加點辣,這是放肆的癖好;菜單沒有,老板心里有,這是老饕的待遇;販夫走卒,湯面才管夠,這是搭配的講究;酒過三巡,點啥能壓軸,這是闌珊的意興;老炮揮手,知是舊人來,這是時間的沉淀。該片仍延續(xù)第一季“美食為主、故事調味”的敘事結構,深入隱藏在城市街頭巷尾的小店、小攤,真實記錄各種本土特色的燒烤美食,探秘其背后隱藏著的風土歷史和人情世故 。
第三季:珍饈百味易,人情味最難。投奔夜攤的日子里,我們吃了誘人的肉,喝了醉人的酒,聽了動人的故事。一路上,我們爬過拔地通天的大山,走過歲月包漿的小巷,見識過滄桑精干的老漢,遇到過異域風情的姑娘。街頭霓虹變幻,爐前炭火不熄,歸來的我們已經裝了一肚子故事。該片通過六個嚴整有序的分主題,在探尋美食的基礎上,挖掘美食參與者背后的故事,引申出美食所處的生活氛圍及飲食習慣,由此展開了一場美食與人情的親密互動。
《人生一串》系列在拍攝內容的比重上做到了嚴格控制,每集的內容基本保證了七成的食物、二成的人、一成的故事。大量的鏡頭瞄準爐火上滋滋冒著油的食物,各式各樣噴著熱辣香氣的佐料。首要目的是把觀眾看餓了,既然是拍燒烤,首先得讓人有食欲。拍攝團隊更多聚焦于二、三線城市,甚至偏僻的鄉(xiāng)鎮(zhèn)、農村,盡量回到美食的原發(fā)地,因為原發(fā)地最有燒烤的地域特色。
與大部分眾人耳熟能詳的常規(guī)烤串種類不同,《人生一串》在食物上的選擇絕對夠“冷門”,從四川西昌的涼山小豬肉、山東煙臺的烤海腸、重慶的烤耗兒魚,再到新疆烏魯木齊的烤羊腸、湖北武漢的烤干子,無一不是極具地域特色的深夜佳肴。對于一眾老饕而言,這類“冷門”佳肴即便是在各類餐館琳瑯滿目的大城市也難以覓得,也許只有前往原發(fā)地才能品嘗到此等美味。
《人生一串》系列雖著力刻畫食物,但并不意味著它刻意排斥食物背后的故事,只是它努力做到了不煽情、不刻奇、不喧賓奪主。很多觀眾一開始只是接受味蕾的誘惑,可一不留神就走了心。比如第一季第三集中,講到西南交大峨眉校區(qū)月牙山燒烤,食客主要是大學生,很自然地從燒烤攤的聚餐過渡到大學的友情、困惑與別離,令人心有戚戚?!度松淮废盗泻每吹牟粌H僅是美食,還有美食背后的市井煙火氣和“油滋滋的生命力”。
在西昌一帶,人們酷愛燒烤,當地人已經把燒烤當作晚上的主食,如果有一天不吃上一頓燒烤,那么這天的晚上大概就會睡不著覺,這就是西昌人的生活常態(tài)。但是對于燒烤的執(zhí)著追求,也讓西昌人在燒烤的各領域有著獨到的造詣,涼山小豬肉就是他們的杰作,海內外不少食客不遠萬里來到這里,就是為了品嘗一口涼山小豬肉的甜美。
并不是任何地方的小豬肉都能跟涼山小豬肉相比,正宗的涼山小豬肉都是從涼山圈養(yǎng)的豬崽中挑選出來的,小乳豬的肉質比起成年豬肉更加的軟嫩香甜,而在燒烤攤上,必須要用涼山小豬肉這種食材,才能做出讓挑剔的食客都能滿意的燒烤美味。這里的彝族人就是以飼養(yǎng)這種山豬為生,他們養(yǎng)的小山豬都供應給了燒烤攤的老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