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諺語是特定區(qū)域內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具有極強的生命力。滇池流域的諺語則帶有濃厚的地域特色,包括山川風物的獨特性、風俗習慣的多樣性以及依戀家鄉(xiāng)的情感性,這些是滇池流域地域特色的具體表征。而地域特色形成的原因則離不開多元文化的思想源流,包括和而不同、無為而治以及包容平等。在多元文化共生的路徑影響下,最終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滇池流域地域文化。因而諺語將地域文化的魅力表現(xiàn)出來,地域文化同時也豐富了諺語的內涵。
【關鍵詞】 滇池流域;諺語;地域特色
【中圖分類號】G12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11-0133-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1.043
地域是自然因素與人文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個綜合體,反映出人們對時空、人類活動因素、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的綜合認識[1]。地域既具有時空限制,又帶有明顯的邊界,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地域文化帶有明顯的差異性。滇池流域作為云南省昆明市發(fā)展的核心地帶,在其范圍內流傳的諺語帶有明顯的“滇”文化特征,因此表現(xiàn)出別具一格的地域特色。
滇池流域是指行政區(qū)劃概念,包括昆明市所屬范圍內的五華區(qū)、盤龍區(qū)、官渡區(qū)、西山區(qū)、呈貢區(qū)、晉寧區(qū)、嵩明縣,是整個昆明市發(fā)展的前沿地帶,人流集中,也是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的中心。
一、山川風物的獨特性
滇池流域山川秀麗,自然風物獨特,不僅曾被古今中外無數(shù)文人墨客所稱贊,也備受流域內民眾的青睞。獨特封閉的地理環(huán)境帶來了與眾不同的自然風光,也造就了具有獨特魅力的自然物產。
(一)山川湖泊
流域內山川綿延、河湖相間。境內主要包括梁王、拱王兩大山系,兩大山系進入流域內,由此延伸出眾多名山大川,包括西山、梁王山、大黑山等。
境內山地眾多,海拔較高,地勢起伏不平,壩子、盆地相間其中,由此有“九鄉(xiāng)山,一鄉(xiāng)壩”[2]704的說法。由于地勢起伏,給人帶來視覺誤差,則有“高山望平壩,望得見,跑死馬”[2]704的說法,這便是由于視覺誤差所帶來的錯覺,從高山上看見平壩,往往還要走上幾小時的路程。流域內民眾一般定居于壩子之中,但由于流域內地形的特殊性,四周均為高山,由此有諺云:“沙朗一口鍋,出門就爬坡。”[3]275
西山素有“睡美人”之稱,是流域內名山之一。古稱碧雞山,間隔滇池與金馬山遙遙相望。山上樹木蔥郁,風景如畫,自2008年更名為西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前來觀賞西山之美。有諺云:“西山不雨山常潤,龍門無云水自陰”[2]705,則生動地說明了西山風景如畫的特征。
當然,流域內還有大黑山、梁王山等一系列名山大川,諺語對其記載既表現(xiàn)在其對于天氣的預測,如“大黑山戴帽,大雨就來到”[4]114“看到梁王山戴帽,下雨一定可靠”[4]117;也表現(xiàn)為揭示生活哲理,展現(xiàn)生活智慧,如“一拳打不死老熊: 一步登不上烏蒙(彝)”[3]129。
而在環(huán)抱的大山中,藏著一顆高原明珠滇池。滇池湖泊總面積約為300平方千米,湖容量約為11.9億平方千米[5]116。滇池水系復雜,主要包含金沙江、元江、南盤江三大水系,各河流湖泊從流域內穿橫而過,不僅打造出溫暖宜人的春城氣候,也造就了壯美奇特的春城畫卷。諺云:“陽宗海無底,昆明海無邊”[2]702,昆明海即滇池,流域內民眾習慣將湖泊叫作“?!?,由此被稱為“昆明?!?。滇池流域面積廣大,素有“五百里滇池”之稱,由此人們認為滇池“無邊”。
此外,牌坊是流域內特殊的風景。牌坊是含有深刻文化底蘊的獨特建筑形式,將歷史事件、名人功績等融合于其中,最終形成獨具特色,帶有地方風韻的建筑。
有諺云:“昆明有四坊:金馬、碧雞一牌坊;忠愛二牌坊;天開云端三牌坊;萬壽無疆四牌坊”[2]703,這便是指流域內著名的四大牌坊。金馬碧雞坊位于市中心,始建于明朝,后被損毀,于1998年重建,它的建造與金馬碧雞的傳說密切相關。兩坊間隔數(shù)十米遙相呼應,是流域內的文化地標,承載著流域內民眾的深厚情感。忠愛坊則是為了紀念賽典赤·瞻思丁為流域做出的歷史功績而建,曾多次被損毀又多次被重建,與金馬碧雞坊呈“品”字而立。天開云端坊是為緩和民族矛盾、祈求國泰民安而建,但因日軍轟炸被毀,如今已消逝于人們的視野之中。萬壽無疆坊是為了感謝皇帝減免屯額所建,但于清朝期間已被損毀。
(二)氣候特征
較為封閉的地理環(huán)境帶來了溫暖如春的氣候,古諺云:“天氣常好二三月,花枝不斷四時春”[2]706,這是因為高山阻擋了冷空氣的入侵,加之滇池的氣溫調節(jié),使得流域內溫度宜人,素有“春城”的美稱。但流域內一旦開始下雨,則會導致氣溫驟降,使民眾有“四季無寒暑,有雨變成冬”[2]706的感受,這是由于低緯度與高海拔帶來的雙重作用。
高山帶來了垂直性明顯的氣候特征,而多山帶來了較強的獨立性,也產生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2]706的諺語。更因為山地的地形特點,帶來了降水分布的不連續(xù)性,諺云:“天不平,地不平,這邊落雨,那邊晴?!盵2]706
流域內的氣候特點十分獨特,既具有四季如春的穩(wěn)定性,又具有四季衣物同穿戴的復雜性。由此流域內關于氣候特點的諺語五花八門,從多方面體現(xiàn)出流域內特殊的氣候特征。
(三)自然物產
相對隱秘的地理環(huán)境帶來多樣的氣候特征,產生了豐裕的自然物產。溫暖濕潤的氣候特征加之復雜的自然條件,使得流域十分適合植物的生長。
流域內草藥種類多樣,儲藏資源豐富,是天然的草藥生長基因庫,有諺云:“一屁股坐下有三顆藥(苗)?!盵3]276此外,流域內茶葉長勢喜人,香氣綿長。民眾嗜茶,泡茶講究要用上乘水質方才能沖出茶葉的香氣,而流域內的十里香茶曾被列為貢茶,因此有諺云:“喝水要喝吳井水,吃茶要吃十里香。”[2]709
而野生菌是流域內民眾喜食的美味之一。端午前后正是采菌好時節(jié),雞樅、牛肝菌、見手青等從土里冒出,由此有諺云:“揀得雞樅丟雜菌。”[3]68
二、風俗習慣的多樣性
流域內相對封閉的地理環(huán)境衍生出獨特的風俗民情,加之多民族雜居的態(tài)勢,使得流域內民眾在融合了多民族風情的基礎上,又保留著本民族獨特的民情。而這種多樣的風俗習慣具體體現(xiàn)在生活民俗、婚姻民俗以及節(jié)日民俗之上。
(一)生活民俗
諺云:“云南十八怪,少見多怪,見慣不怪”[2]710,云南十八怪是外地商人來到云南之后,發(fā)現(xiàn)此地風俗奇怪獨特,所以謂之“怪”。而十八怪則包含了云南民眾飲食、服飾、交通等方面獨特的民俗,描繪了民眾生活的畫卷。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云南十八怪更新迭代,舊時部分十八怪隨之科技的進步已消失于生活之中,取而代之的是“新云南十八怪”。
而流域內的生活民俗主要包括飲食、歌俗和舅權三大方面。諺云:“云南一大怪,不放辣子不做菜”[2]740,這表明流域內的飲食風俗多以辣口為主,辣不僅能促進食欲,提升口感刺激,還能中和食物中的酸味,由此辣口成為流域內民眾備受歡迎的飲食風味。
歌俗則是指流域內山脈起伏,歌聲比說話聲傳得更遠,由此產生了對歌的習俗。諺云:“江上喊號子,山上對調子”[2]745,則表明對歌是民眾生活中常見的民情。加之流域內是多民族聚居之地,蘆笙也是備受民眾青睞的樂器之一。諺云:“看蘆情,敲鼓調(苗)”[2]745,蘆笙飽含著民族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由于聚居的環(huán)境,蘆笙和鼓也不僅僅只屬于某一民族,它是民族融合而形成的獨特文化圖騰。
舅權則是流域內特有的民俗風情,舅權表明舅舅在親戚之中的重要地位,諺云:“天上大不過雷公,地下大不過舅公(苗)”[2]729“樹最大的是杉樹,人最大的是舅舅(傈僳)”[3]317,這都生動地說明了舅舅在家族成員中的作用。舅舅不僅是家中的頂梁柱,具有主事的權利,同時也具有管教外甥的權利,由此民眾十分尊敬舅舅。
(二)婚姻民俗
婚姻是人生儀禮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儀禮結束代表民眾角色身份的轉換。隆重的儀禮加之各民族獨特的婚俗,成為流域內多彩婚俗的組成部分。
諺云:“青棚底下,三天不認大小(哈尼)”[3]317,這是指哈尼族婚俗一般持續(xù)三天,第一天請家中長輩吃飯,表達感恩和尊敬。第二天舉行婚禮,青棚就搭建于第二天的上午。選用青岡櫟的樹木搭建,四季常青的青岡櫟代表著新婚夫妻的感情牢固不破。一般在男方家中搭建好的青棚,青棚底下擺好婚宴習俗,宴請親朋好友。在婚禮期間,不分長幼尊卑,可以隨意逗鬧新娘、新郎,民眾認為鬧新房不僅能添喜辟邪,也預示著婚后吉祥如意的生活。在此期間,也可以在青棚底下玩耍嬉戲、載歌載舞,等盡興再歸家。第三天是婚俗的最后一天,將青棚拆下,曬干青岡櫟后可用作柴。
當然,還有許多不同民情的婚俗,但隨著時代發(fā)展,如今的婚俗與舊時相比都已相對簡化。但其中熱鬧、喜慶依然是婚俗中最核心的部分,趨吉也是民眾所追求的普遍心理。
(三)節(jié)日民俗
節(jié)日民俗是指在約定俗成的特殊日子中進行的一系列民俗活動。流域內民眾在不同節(jié)日中具有不同的民俗活動,但都表現(xiàn)出避兇求吉的文化心理。
諺云:“冬到年到,臘月二十四送灶”[2]747,“送灶”是流域內在小年這一天所舉行的民俗活動,用糖果祭祀灶王爺,希望灶王爺向玉帝回報時能封住嘴,多說好話。
“三十晚上莫吵嘴,大年初一莫說鬼”[3]318,三十晚上即除夕夜,除夕夜是辭舊迎新的時刻,吵嘴是不和諧的表現(xiàn),避免吵嘴祈愿新的一年和美平順;而民間認為鬼是不潔之物,在新年第一天提到會有晦氣之感。
“正月龍燈,二月風箏”[3]317,正月新春到來,通過“舞龍燈”表達民眾對于新的一年的美好祈愿,“龍燈”種類多樣,熱鬧非凡,是盛行于流域內的民俗活動之一;而“二月風箏”則指流域內孩童玩耍的況景,二月大地初春,伴著適合的風向放風箏,既能給孩童帶來愉悅之感,也有利于強健體魄。
“二月祭龍望豐年,中秋拜月盼團圓”[6]51,二月初二祭龍本是為求豐年,隨時代演變已成為一年一度的廟會活動;拜月則是一種古老的民俗活動,民眾希望通過拜月儀式能求得團圓的美好生活。
“三月三,耍西山”[2]747,這是十分具有地域特點的民俗活動,三月三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jié),民眾自發(fā)在西山上組織活動,來歡度這一天的民俗節(jié)日。
“年年有個七月半,前人做給后人看”[3]317,七月半即民間祭祖之日,通過放河燈、燒紙錢等習俗,表達對于逝去之人的懷念,也是祖先崇拜的外化形式之一。
三、依戀家鄉(xiāng)的情感性
家鄉(xiāng)承載著民眾深厚的情感。流域內民眾深愛這片撫育自身成長的土地,也深愛這片土地之上的自然萬物,他們濃烈的情感化作諺語在其中表現(xiàn)出來。而民眾的情感表達十分獨特,他們既十分直白地表述自身對于家鄉(xiāng)的熱愛,又由于在與外界接觸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文化、經濟上的不自信,從而反諷家鄉(xiāng)。但無論是何種表述方式,都表達了民眾對于家鄉(xiāng)的深刻情感。
(一)贊揚家鄉(xiāng)
對家鄉(xiāng)的依戀是營造地方歸屬感、增強區(qū)域凝聚力、塑造和諧環(huán)境氛圍的基礎。流域內宜居的環(huán)境和氣候、閑適恬淡的生活、多樣美味的飲食、如畫秀美的山川湖泊都成為民眾贊揚家鄉(xiāng)的具體因素。“水數(shù)家鄉(xiāng)好,月數(shù)故鄉(xiāng)圓”[3]3“美不美,家鄉(xiāng)水;親不親,故鄉(xiāng)人”[3]3,都是對家鄉(xiāng)最真切直白的贊揚。
個人的成長經歷、接受教育的方式、心里期待的機制都是在家鄉(xiāng)這片土壤根基上成長起來的,由此個人自身會對家鄉(xiāng)具有濃烈的眷戀之情。而流域內的地方特征,包括流域內多民族雜居的歷史背景、較具封閉性的地理環(huán)境、完善的基礎設施服務、包容多樣的文化特征等都是民眾的依戀之情產生的根本因素。此外,多元的宗教信仰、多樣的節(jié)日慶典、豐富的民俗風情,也是流域內民眾對本鄉(xiāng)土產生留戀之情的根基。
(二)反諷家鄉(xiāng)
較為邊緣的地理特征,帶來經濟與文化的不自信,民眾通過反諷家鄉(xiāng)的特殊形式,表達對于家鄉(xiāng)的依戀?!敖鸶C銀窩不如自家的草窩”[3]3“再破也是自己的土碗,再窮也是自己的家園(彝)”[3]3,諺語中用“窮”“土碗”“草窩”等詞來形容自己的家鄉(xiāng),表述了即使家鄉(xiāng)發(fā)展緩慢,但依然熱愛著這片土地的深切情感。
四、多元文化的共生性
多元文化的交融是流域內地域特色形成的基石。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互融之中逐步推進,最終形成既具有廣泛認同性,又具有強烈包容性的文化發(fā)展路徑,即文化共生。在多元文化中最具影響力的是儒釋道三家文化,分別包括和而不同、無為而治以及包容平等。
(一)和而不同
“和”是指包含多樣性的統(tǒng)一或尊重差異性的和諧,而“同”則是指排除多樣性與差異性的抽象的同一[7]。在儒家文化思想內核中“和”是人際關系的最高準則,這也是流域內地域特色的文化底蘊。
家庭關系的和睦、親鄰關系的和諧都是貴“和”思想的體現(xiàn)。諺云:“家人和睦,涼水也像美酒;家人反目,蜜汁也會苦口(彝)”[3]202“和睦的家庭,火塘總是熱的;吵鬧的人家,鍋里總是涼的(苗)”[3]203,這便說明貴“和”的思想已滲透至民眾的家庭觀念中,民眾以“和”作為家庭中的處事標準。而“鄰里有爭讓三分,不是親來也是親”[3]126“鄰居有好友,一生情似酒”[3]125,則表明“和”的思想內核已成為民眾處理人際交往的優(yōu)先標準。
在此思想內核的影響下,能進一步促進社會關系的和諧,最終達成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當然,這種思想內核在文化中也有體現(xiàn),流域內文化多元,來源龐雜,但多元文化在這其中卻能極好地交流融合,其中便蘊藏著貴“和”的思想。“不同”則體現(xiàn)在同生長于一片土地之上,但多元文化依然保有著自身的特性,能夠在差異性尋求共同發(fā)展的路徑。正是由于“和而不同”的思想內才逐步形成了多樣豐富的地域特色。
(二)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是指順應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實現(xiàn)其自在發(fā)展。而此思想來源與道家的最高法則“道”密切相關,順應自然而為,順應自然規(guī)律而為,才是“無為而治”的根本內核。諺云:“日月運行有常,花木榮枯有則”[2]8,則契合了道家世界觀的運轉法則。
而要實現(xiàn)“無為而治”除了正確認知道家的最高法則之外,還要做到“少私寡欲”,方能達到“無為”,這種價值觀的判斷與選擇,暗合了流域內民眾的思想性格特征,民眾知足常樂,自然清凈,諺云:“樂道安貧,一生太平?!盵2]568當然,僅知足是不夠的,需要真正做到不為富貴所迷,堅守本心。
這種“無為而治”的思想內核與儒家不同的是,其更偏重于天人關系的和諧。流域內樸素的生態(tài)保護意識暗合了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其中“以萬物為師”的自然和諧相處法則、“取用有節(jié)”的生態(tài)保護思想以及“萬物平等”的生態(tài)意識觀念,都是在道家思想影響下民眾無意識踐行的保護行為,由此出發(fā)最終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而在這過程中,不僅造就了天然的物種基因庫,也為多樣豐富地域特色的形成鑄就了堅實的自然條件基礎。
(三)包容平等
包容平等原是佛教價值觀的體現(xiàn)。佛教講究“眾生平等”,而其中的“眾生”包括有情眾生與無情眾生,將自然萬物皆涵蓋于其中,由此“眾生”的概念就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在包容平等的價值觀取向下,有助于維系社會穩(wěn)定,也有助于推動文化的和諧共生。
但這種“包容平等”的價值取向與前兩家不同的是,佛教更注重修心,由此它更偏重于對自身的修行。修“心”、治“心”,最終實現(xiàn)身心的和諧。而從“心”出發(fā)的民眾,則對多元文化秉持著高度的包容性,同時也具備著極強的開放性。地域承載者的性格特征決定了多樣豐富地域特色的形成。
五、結語
諺語中獨特豐裕的山川風物、別具一格的風俗民情以及民眾對家鄉(xiāng)濃烈的依戀之情是濃厚地域特色的集中展現(xiàn),而多元文化的共生性則是地域特色形成的思想根源。諺語對于地域文化具有極強的表現(xiàn)性,同時也反映了民眾高度認同的地域特質。通過諺語探尋地域特色的表現(xiàn)與成因,最終實現(xiàn)“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格局。
參考文獻:
[1]李清泉.基于地域文化傳承的美麗鄉(xiāng)村景觀構建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7.
[2]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文學集成云南卷編輯委員會.中國諺語集成·云南卷[M].北京:中國ISBN出版中心,2002.
[3]昆明市民間文學集成辦公室,王定明主編.昆明諺語[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1.
[4]羅家柱編.晉寧諺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
[5]昆明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昆明市志:1978—2005:全三冊[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116.
[6]昆明市盤龍區(qū)民間文學集成辦公室編.盤龍區(qū)民間文學集成[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
[7]邵漢明,漆思.“和而不同”:儒道釋和諧思想分疏及其當代啟示[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05):13-19.
作者簡介:
徐琛,女,湖南益陽人,昆明學院2020級中國語言文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