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淘 李巖
關鍵詞:城市廣場 座椅設施 行為規(guī)律 休憩行為 廣場活力
引言
城市廣場作為城市居民室外集中活動的載體,承載著城市居民休閑、娛樂、情感、認知等方面的需求,其重要性日漸增強。十四五規(guī)劃中也提出公共空間設施共建共享,實現(xiàn)環(huán)境綜合提升的發(fā)展目標。評價一個廣場質量好壞的重要指標就是公眾是否愿意在廣場上長時間停留。要讓公眾在廣場長時間停留,必然要有數(shù)量充足且設計合理的座椅設施。著名城市設計師楊·蓋爾(Jan Gehl)認為,“評定特定區(qū)域公共環(huán)境質量時,必須把是否為人們小坐提供更多、更好的條件作為最重要的因素來考慮”。[1]這說明座椅設施是影響廣場吸引力的決定性因素之一。為加強城市廣場活力,吸引更多市民參與到戶外活動中去,必須重視城市廣場座椅設施設計。
目前,我國城市廣場座椅設施經過了多年的發(fā)展,設計越來越成熟在功能主義和美學主義等方面都有較好體現(xiàn)。但是從使用者心理、行為和相互交往等方面的人性化考量仍有不足,導致城市廣場座椅設施不能滿足公眾的使用需求。人們的社會生活特性決定了對坐憩空間的需求,根據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孫莞博士論文的調查,超過50%的人認為公共空間中座椅設施對他們參與公共空間活動有影響或有很大影響[2]。由于公共座椅設施人性化考慮不足導致設施落后,產生一系列問題愈發(fā)明顯,不可忽視。
一、相關概念
城市休閑廣場是為了滿足居民休閑,娛樂,交流等各種需求而在城市空間中設立的一種以硬鋪為主,有一定綠化覆蓋的公共活動空間,是以市民休閑為主的城市廣場。[3]
公眾行為:行為是人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的心理反應,行為目的和動機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行為科學主要研究空間環(huán)境中人的行為活動規(guī)律,滿足人們對空間環(huán)境的要求,提高人在空間中行為活動舒適度、滿足度。[4]
二、廣場使用者對休息設施的現(xiàn)狀分析
為探討公眾對廣場座椅設施使用現(xiàn)狀與公眾對廣場座椅設施的使用需求,筆者對鄭州市綠城廣場進行現(xiàn)場調研,收集了部分廣場座椅設施使用者的使用反饋,并結合廣場座椅設施的整體布局,廣場公共座椅設施使用數(shù)據與廣場使用者行為活動的觀察,分析出城市廣場座椅設施設計與使用問題。
(一)調查結果
1.時間分布
根據調查顯示(圖1)城市廣場中總人數(shù)與休息人數(shù)大致呈正相關趨勢。但在18:00之后太陽落山,廣場微氣候變差,即使廣場總人數(shù)不斷增加,但使用座椅設施的人數(shù)也很少。
在各個時間段,廣場座椅設施的主要使用人群也有明顯不同。在8:00——10:00之間,使用者多為老年人,此類人群就坐區(qū)域集中于活動區(qū)域周邊。10:00——12:00和15:00——18:00之間座椅設施使用者主要是帶著兒童前來的父母、爺爺奶奶。此類人群集中于兒童活動區(qū)周邊。12:00——15:00之間,座椅設施使用者多為附近上班的中青年,此類人群多選擇廣場主流線周邊的座椅設施上就坐,停留時間較短。18:00之后廣場多為飯后散步鍛煉的人流,他們會在鍛煉結束后直接離開廣場回家,不會在座椅設施上就坐休息。
在城市廣場內滯留的人群中,(圖2)滯留時間2-3小時人的比例最高,這部分人群多為老年人。滯留時間在1小時以內和1-2小時時間段的活動人群則以年輕人和帶著兒童來游玩的父母為主。滯留3小時以上的人群比例最少基本都為老年人。
上述調研可知,老年人群體在城市廣場停留時間長、活動量大,使用座椅設施的比例最大,他們對座椅設施舒適性要求高并且休息時有較強的社交需求。帶兒童來城市廣場的家庭群體其休息區(qū)域集中于兒童活動區(qū)周邊,此類人群需優(yōu)先滿足兒童的娛樂需求。中青年多選擇廣場主流線周邊的座椅設施上就坐,停留時間較短。
2.空間分布觀察公眾使用座椅設施的情況,發(fā)現(xiàn)不同區(qū)域的座椅設施使用情況也有明顯差別。
發(fā)生活動的場地周邊座椅設施使用率最高。在城市廣場中能看到活動或者激發(fā)公眾參與熱情的區(qū)域,如健身區(qū)域、兒童游樂區(qū)域、廣場舞區(qū)域等,是公眾駐足的場地,此區(qū)域座椅設施使用率最高。在使用高峰期座椅設施不足的情況下,部分市民選擇在活動場地旁花壇邊緣以及臺階處休息就坐也不愿離開此區(qū)域休息。
公眾休息時選擇的位置多處于廣場的邊緣,如廣場硬質鋪裝和植被種植區(qū)的過渡地帶或者周邊有遮擋倚靠的區(qū)域,并且多傾向處于轉角。而道路兩側和遠離廣場主流線隱蔽處的座椅設施使用率較低。
小氣候舒適的場地受人歡迎。調研時廣場氣溫較低,廣場中休憩的人群大部分都選擇在有陽光的座椅設施就坐,處于陰影處的休息設施使用率很低,背風并且有陽光照射的地方更是受到喜愛。在太陽落山后,即便廣場總人數(shù)在不斷增加,但由于廣場微氣候環(huán)境變差,廣場中座椅設施也很少有人使用。
3.廣場活動類型分布通過觀察廣場使用者的活動發(fā)現(xiàn),盡管城市廣場的建設初衷是使人們駐留其間的空間,但有相當一部分廣場使用者的主要活動是以上下班、上下學等為目的的近路穿行。在周邊有地鐵站、公交站的城市廣場這類使用者更多,但下午放學、下班的高峰期,此類廣場使用者會在臨近地鐵站、公交車站的出入口附近駐足停留。城市廣場的座椅設施布局中也需要考慮此類廣場使用者的休憩需求。
觀察逗留在廣場上公眾的活動發(fā)現(xiàn),他們的活動可以分為依靠廣場設施(建筑,景觀,設備)進行的活動,如閑坐聊天、觀光、健身器材的使用;以及依靠廣場開闊的場地進行的活動如散步、跑步、遛狗、放風箏、溜旱冰等。兩種活動行為并沒有明顯界限,隨時會相互轉化。因此在座椅設施的布局中要充分考慮公眾活動流線以及與廣場的空間關系,在城市廣場中人群主流線周邊和空間交界區(qū)域合理布局提升其使用率。
(二)城市廣場設計與使用問題總結
廣場座椅空間分布不合理。城市廣場中大部分座椅設施都分布在道路兩側等座椅設施使用率較低的區(qū)域,而活動區(qū)域周邊及空間過渡處座椅設施使用率高,公眾經常駐足停留的地區(qū)座椅設施布置數(shù)量不足,并且座椅設施分布位置不符合公眾行為習慣。
廣場中座椅的形式較為單調,無法滿足使用者社交需求。調研中城市廣場主要的使用者為老年人群體和兒童,這兩類人都擁有較強的社交需求,老年人希望在戶外活動中相互交流信息,排解負面消極情緒,兒童希望結交新朋友。目前廣場中多為直板長條座椅,還有部分圍著樹布置的環(huán)形座椅,座椅設施形式單調,座椅使用者之間交流不方便,無法滿足廣場使用社交需求。
廣場中座椅設施材料選用不合理,使用體驗較差。城市廣場中休息設施座面材料多數(shù)采用石材和金屬材料制成,冬季氣溫低與夏季太陽直接暴曬的情況下座面與人體直接接觸,使用體驗不佳。在調研中也發(fā)現(xiàn),有部分廣場使用者自帶坐墊在廣場座椅設施休息,還有部分兒童的父母選擇坐在孩子的玩具車也不在廣場設置的座椅設施上休息。
三、廣場使用者的特征和需求分析
1.廣場使用者的行為特征
首先,城市廣場公眾活動具有聚集性。城市廣場中發(fā)生活動的場地吸引公眾聚集在此,如健身區(qū)域、兒童游樂區(qū)域、廣場舞區(qū)域等,是公眾駐足的場地。通過城市廣場活動,將興趣愛好相似的廣場參與者聯(lián)系在一起,共同發(fā)揚特長愛好,傾訴內心的煩惱,分享生活的美好,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激發(fā)了城市廣場的空間活力。
其次,城市廣場公眾活動具有時間規(guī)律性。城市廣場早上和上午的時候多為鍛煉身體的人群,下午時多為休息娛樂的人群,晚上的時候又以健身人群為主。并且老年人和兒童在城市廣場停留時間較長,青年人和中年人在廣場停留時間較短。進行廣場休息設施設計要明確各類人群使用時間,有針對性設計而不至于資源浪費。
最后,城市廣場公眾活動人群具有穩(wěn)定性。城市廣場的活動者多為居住在附近的居民,來廣場的頻率很高。并且公眾對活動區(qū)域也有一定的習慣性,到廣場后會直接前往固定區(qū)域活動,也會選擇相對固定的區(qū)域休息。在進行廣場座椅設計時要對各空間主要使用人群進行分析。
2.廣場使用者對座椅設施的需求
廣場使用者的生理需求:由于城市廣場座椅設施與人體直接接觸,對座椅設施的材質造型設計要格外慎重,應選擇具有溫和柔軟質感的材料,并且在造型設計上應依據人體工程學理論,為廣場使用者設計出更人性化的休息座椅設施;在傍晚太陽落山后,廣場使用者視線變差,對色差小,顏色深的物品辨別能力降低,因此在廣場道路兩邊的座椅休息設施應設置路燈、地燈、燈帶等照明設施,減少廣場使用者因光線差看不清周圍環(huán)境而產生不便的情況;最后,廣場使用者對休息環(huán)境小氣候較為敏感,陽光和風是保證小氣候舒適的關鍵因素。據研究表明,風速每增加1米/秒,使體感溫度下降2℃~3℃,陽光下與陰影中體感溫差相當于7℃。這要求休息設施的設計要和周邊植被相配合,構造背風并且有陽光照射的舒適休憩空間。
廣場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城市廣場的多數(shù)使用者為老年和青少年群體,他們閑暇時間多,內心容易產生孤獨與失落感,而城市廣場為市民提供了一個相互交流的場地,讓市民有空間展示自己的興趣愛好,豐富自身人際關系,充實廣場使用者的內心情感。因此城市廣場座椅設施設計要迎合廣場使用者的社交需求,增強休息時與外界環(huán)境的互動,使得空間有活力,讓廣場使用者感受到一定的人文關懷,給予其心理上的安慰。
廣場使用者的行為需求:日常情況下廣場步行的理想距離為200~300m,最長不超過500m,對兒童、老人和殘疾人來說,合適的步行距離通常要短得多。多數(shù)人在使用空間時有“邊緣性”傾向,尤其是獨自一人或者小團體活動時并不希望引起廣場上其他人的關注。公眾停留的位置多處于廣場的邊緣,如廣場硬質鋪裝和植被種植區(qū)的過渡地帶或者周邊有遮擋倚靠的區(qū)域。駐足后,如果緊接著發(fā)生停留行為,經常停留的位置是在離駐足暫停的地點30m以內的范圍內且多傾向處于轉角。因此在進行休息座椅布置的時候要注意座椅之間的距離以及座椅與周邊場地的關系,讓座椅的布置符合廣場使用者行為習慣,讓公眾使用更舒適。
四、城市休閑廣場休息設施創(chuàng)新設計方法
1.根據廣場使用人群停留時間設置足夠的休息座椅
優(yōu)秀的城市廣場座椅設施設計,首先要保證有充足的座位,合理的廣場座椅設施總周長為廣場周長的0.8~1倍。如卡爾加里城市廣場如圖3所示,休息設施總長度與廣場周長相仿,可滿足人流高峰期公眾休憩需求。對于人流量大的城市廣場而言座椅設施的設置可在上述基礎上增加10%-20%之間才可滿足使用需求。[5]
廣場使用者中,不同人群在廣場中停留時間以及對休息座椅的需求也不同,要設置不同形式的休息座椅滿足使用者多樣的需求。根據調研可知,老年人在城市廣場中停留時間最長,使用座椅設施常常多人聚在一起。他們使用座椅設施不僅僅是休息需求,還要人與人之間互相交流的社交需求。 [6]因此,針對老年人群體可在活動場地邊界區(qū)域布置一些“L”形座椅、多重轉角座椅等滿足他們聊天、下棋、打牌、奏樂等社交需求。
家庭群體是兒童和陪同的家長為主,他們多數(shù)都攜帶很多物品或推著嬰兒車來到城市廣場參與戶外活動。針對此類人群可設置桌椅組合型座椅設施如圖4所示,形狀可根據需要自行組合,方便放置隨身攜帶的物品和照看嬰兒,但要注重尺度的合理,防止使用過程中磕碰受傷。除常規(guī)形式的固定座椅設施外,還可在主要休息場地內點狀布置可移動座椅,滿足使用者多樣化的需求。
兒童對于座椅設施的類型很少挑剔,有時甚至會選擇席地而坐,但對于座椅設施的趣味性較為敏感。如圖5四川像素樂園兒童活動區(qū)所示,在兒童活動場地內可針對兒童設置色彩明亮、造型抽象、形狀具有特色的互動型座椅設施帶給兒童豐富的感官體驗,激發(fā)兒童使用的欲望。此外座椅設施還可結合涂鴉、認知標識、科普圖案等形式激發(fā)兒童對周邊環(huán)境的興趣。[7]有趣的活動才能聚人氣,眾多孩子的游戲活動與家長的聚集可提升城市廣場活力,促進城市廣場健康發(fā)展。
2.休息設施的設置與廣場公眾停留區(qū)域相結合
在城市廣場中公眾并不是均勻分布的,而是多集中在幾個活動場地周邊停留,在進行座椅設施設計時,要合理分配廣場中不同區(qū)域的休息設施數(shù)量。廣場中發(fā)生活動的場地,如健身區(qū)域、兒童游樂區(qū)域、廣場舞區(qū)域等公眾偏好停留的地點是休息設施布置的主要區(qū)域。休息設施最好在這些活動區(qū)域邊界明顯處組團布置,這樣不僅方便尋找,還可以將人群聚集,滿足公眾的交流需求。[5]同時多數(shù)人在使用空間時有“邊緣性”傾向,休憩時希望看到廣場活動又不想被他人注意。因此休息設施應沿活動場地邊緣、凹處、背靠植物有心理依托的位置設置,朝著活動的方向。這樣不但可以觀察到廣場各種類型的活動,還方便休憩與活動兩種行為相互轉換。此外,公眾在廣場活動時經常有一些個人物品如背包、水杯、衣物需要放置,物品堆放在座椅設施上影響座椅設施使用。因此,廣場座椅設施應增加懸掛、放置物品的功能。比如在座椅設施側邊設置掛鉤,在座椅設施下方設置隔板燈帶,為廣場活動者提供便利。
其次,廣場中主道路兩旁的休息設施由于周邊人流量大、干擾多,休息設施使用率較低,不宜布置太多,應將座位之間的距離設置在300-400為宜。并且路兩旁的座椅不要面對面布局,應采用交錯布局的方式,避免休息時面對面的尷尬,保障使用時的相對隱私性。座椅設施周邊應設置路燈或者地燈等照明裝置,在夜晚時方便廣場公眾快速尋找,提高使用時的安全性。
最后創(chuàng)造休息空間良好的小氣候舒適性,日照與風是廣場座椅設施選址的重要因素。選址要處理好周邊建筑、植物與休息設施之間的關系,保證冬季有充足的陽光,夏季不長時間暴曬。如圖6所示,休息設施冬季風方向種植針葉樹,遮擋冬季風創(chuàng)造良好的小氣候,總體背風向陽。休息設施周邊的植物不可對人體有刺激性、無毒,盡量避免有果實掉落污染休息設施。休息設施與植物結合設計不僅可當作城市廣場景觀小品,凈化空氣,還能讓使用者在休息時與綠色自然接觸,放松身心,提升使用舒適度。
3.座椅設計充分考慮人體工程學
座椅設施作為城市廣場公眾基本休息需求的公共設施,(圖7)其尺度需要符合人體工程學以保障公眾使用舒適度。城市廣場公共座椅設施座面的高度應在38cm-44cm之間,座深應在38cm-42cm之間。座椅應設置靠背功能,靠背到地面高度應在79cm-84cm之間,座面和靠背之間呈95°-110°之間,對人體腰部背部進行支撐,供公眾休息,緩解疲勞。將人機工程學運用于座椅設施設計可保障人與座椅設施之間的優(yōu)良關系,達到城市廣場、公眾、座椅設施之間的和諧狀態(tài)[8]。
材質選擇:城市廣場座椅設施處于戶外常年遭受風吹日曬,還要保證使用時的安全、舒適。因此座椅設施的座面材料選擇上要具有穩(wěn)定的熱功性能,同時還要耐腐蝕性能好,不宜吸水,環(huán)保。座面材料應優(yōu)先選擇觸感較好,冬夏使用都溫度舒適的木塑復合材料等,少使用石材、金屬等冷熱傳導性高的材料。不同地區(qū)的城市廣場可將當?shù)厥a的天然材料運用到座椅設施設計中,如四川盛產竹子,就可在當?shù)爻鞘袕V場布置部分竹編座椅。隨著材料科學不斷發(fā)展,可用于戶外公共設施的材料越來越多,設計中要挖掘新材料特性,根據座椅設施所處的環(huán)境來滿足使用者物理與心理需求,為廣場座椅設施賦予更多功能。此外,座椅設施座面最好采用若干條狀間隔布置的方式,這種布置方式有很好的排水性,能適應雨雪天氣還具有一定的自清潔功能。
4.充分利用輔助座位
在城市廣場人流高峰期對座位需求大增的情況下,除了凳子椅子等基本座位外還需要有許多輔助坐位。輔助座位是指在城市公共空間內原本擔任其他功能,在必要的時候又可供人群坐憩的構成元素,如臺階、基礎、梯級、矮墻、水池、花池側沿和踏步欄桿等。設置輔助座位有個最大的優(yōu)點,能減少基本座位的布置,避免在廣場人流量較少的情況下,大量空置的座椅設施給人造成廣場蕭條的印象。
另外,采取“座席景觀”的形式能提供一種特殊類型的輔助坐位,“座席景觀”是城市空間中多功能的小品,既可作為觀景點,也能臨時充當座位使用。如圖8所示廣東時代美術館“人民公園”互動裝置,其設施就像積木一樣,使用者可根據自己的想法隨心所欲地移動到任意位置,并互相穿插組合成不同形態(tài),使其充滿各種可能。具有不同使用方式的多功能城市廣場“座席景觀”應該得到普遍推廣,因為它們可以和休息設施使用者產生更多有趣的互動,并使人們能更加多樣化地使用城市廣場休憩空間。
結論
座椅設施是城市廣場建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是公眾的放松地帶,體現(xiàn)著廣場對待公眾的態(tài)度。文章通過分析廣場中公眾活動規(guī)律與需求,結合優(yōu)秀座椅設施設計案例,提出了城市廣場座椅設施創(chuàng)新設計方法,幫助提高公眾在城市廣場休息時的舒適度,提高廣場的活力。希望文章的研究能為城市廣場座椅設施的設計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