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娟
青春期是親子沖突的高發(fā)期,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身心發(fā)展正在經(jīng)歷一場巨變。孩子們在變,父母卻常常沿用先前的思想觀念、教養(yǎng)方式對待孩子,這是親子沖突在青春期表現(xiàn)明顯的一個主要原因。親子沖突是親子間由于認知、情感、行為、態(tài)度等不相容,產(chǎn)生的心理或外顯行為的對抗狀態(tài),它表現(xiàn)為分歧、爭吵甚至身體沖突等。身體沖突是沖突形式中最為激烈的一種方式,對青少年的身心發(fā)展也最為不利。
教給青少年積極主動與父母解決沖突的方法,才能使親子沖突不至于對親子關系產(chǎn)生更大的不利影響,或能使得親子沖突成為親子關系改善的契機。在后一種情況中,高質(zhì)量地解決親子沖突,會促進青少年個性的形成、社會認知和社會技能、自我意識等方面的發(fā)展,提高他們處理問題的能力及調(diào)控情緒的能力。
如何恰當、合理解決與父母的沖突?在本個案中,老師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首先,態(tài)度積極,主動交流;其次,改變看法,改變從他人、外界找原因的視角,轉(zhuǎn)而從自身找原因;最后,發(fā)展自己,提升自己,改善自己可以做到的部分。
● 個案簡介
本案例中的女生是家中的長女,筆者給她化名“丫丫”。丫丫有一個上小學的妹妹,媽媽是全職媽媽,中學學歷,主要在家負責她和妹妹的生活和學習,家中靠爸爸賺錢養(yǎng)家,爸爸長期在外地工作。在丫丫的成長過程中,爸爸出差是常事,很少回家。平時家中多是她、妹妹和媽媽相處,她小學時奶奶和她們一起生活過一段時間。她家中經(jīng)濟狀況不算差,爸爸一個人賺錢,可以供養(yǎng)他們一家的生活,以及提供姐妹二人的各種興趣班、輔導班等教育費用。
上小學時媽媽督促她學習,再加上小學時學習內(nèi)容簡單,她學習成績中上。剛進入初中,學習的科目增多,內(nèi)容更多、更深,需要更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她時常覺得力不從心,學習成績在班級末尾。而且她的學習主動性不強,學習習慣也不太好,會因為背書、默寫、測驗沒完成等,被任課老師在班級群里點名。這讓脾氣本就不好的媽媽很惱火,甚至時常對她非打即罵,恨鐵不成鋼。她很畏懼媽媽,很害怕媽媽打罵她,在媽媽懲罰她時也不敢反抗。據(jù)她反映,她小時候因為沒有達到要求,媽媽經(jīng)常打罵她。爸爸經(jīng)常不在家,偶爾爸爸在家遇到媽媽打她的情況,介入程度也不深,幾乎每次都是“平息事態(tài)”而已,并不能改變她被媽媽打罵的處境。
在學校她有親密的朋友,正常的同學、師生之間的交往。在平時的生活中,她比較懶惰,生活上依賴媽媽,自己的房間都是媽媽幫著收拾,飲食起居也是媽媽照顧得多。
與丫丫不太一樣,妹妹是令大多數(shù)家長滿意的“別人家的孩子”。妹妹乖巧懂事,學習方面很優(yōu)秀,在生活、學習各方面很讓人省心,媽媽很喜歡妹妹,也會常常拿她和妹妹比較。比如媽媽給她們姐妹二人的零花錢,妹妹用來買文具,而她用來買明星畫報,媽媽發(fā)現(xiàn)后會生氣,并將她的畫報撕去。不過,她和妹妹的關系并沒有因為媽媽的區(qū)別對待而變得僵硬,所以說明丫丫是個明事理、溫柔善良的孩子。
這次促使她來到心理輔導室的直接原因是她前一天的小測驗成績很差,心情糟糕,沖動之下將自己的測試卷撕爛,回到家后媽媽看到撕毀的試卷非常生氣,對她一頓打罵,并告訴她可以考得不好,但絕對不可以態(tài)度不端正。媽媽“罵”得句句在理,她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但是她被媽媽打很疼,感到很委屈,又想起自己之前各種被打罵的經(jīng)歷,內(nèi)心更是無比痛苦。讓她更加不安的是,本來平靜的一天在放學之前被打破了,老師在群里發(fā)了個別英語單詞聽寫不好的被留下來的學生名單,其中有她。媽媽在家長群一定看到了,今晚回到家等待她的會不會還是一場“暴揍”,她心里越想越害怕,覺得自己除了離家出走沒有別的辦法,這才想起來尋求心理教師的幫助。
根據(jù)輔導老師本人的觀察和會談中丫丫的言談舉止,她身體健康,精神狀況正常,無感知覺障礙,思維正常,自知力完整,意識清醒,接觸交談很合作,語言表達清晰明白,沒有幻覺妄想、注意力不集中、記憶下降等情況;社會功能狀況正常,能正常來校上學,課堂上能用心聽講,配合老師的測驗活動,由好朋友陪同來心理輔導室。目前的害怕?lián)膩碜跃唧w的事件,即被媽媽打罵引起,持續(xù)一天時間,擔心害怕的心理狀態(tài)沒有泛化。綜合以上情況,該女生的問題屬于由親子沖突引起的心理困擾,是學校心理輔導的范圍。
● 輔導目標
根據(jù)以上的資料和個案分析,老師和丫丫協(xié)商,制定了輔導的近期目標和長遠目標。
1.近期目標與具體目標:幫助她緩解、釋放內(nèi)心害怕的不良情緒,嘗試改變對媽媽的看法,改善母女關系狀況。
2.長遠目標:建設性地完善自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健全自己的性格和心理健康水平,主動在改善親子關系中實現(xiàn)自我的成長。
● 輔導過程(部分)
1.第一次輔導(2018年12月25日下午)
【目標】
建立咨詢關系,收集資料,初步確定輔導目標,交代保密原則。
【方法】
攝入性會談,尊重、熱情、傾聽、積極關注、共情等技術,開放式提問。
【過程】
第一步,簡單介紹心理輔導中的有關事項與規(guī)則。
第二步,通過傾聽、共情、無條件地積極關注,讓學生盡情傾訴,與其建立良好的關系。
第三步,用開放性問題收集相關資料,初步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目前的狀態(tài)。探尋她的心理矛盾。
【總結(jié)】
通過第一次輔導,丫丫明白了心理輔導的保密原則,對輔導老師產(chǎn)生了極大信任,建立起信任關系。她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是可以得到解決的,愿意向心理教師求助,嘗試理性情緒療法。她通過傾訴紓解了害怕、擔心,同意老師的建議,放棄離家出走的念頭,很大程度平復了消極情緒,答應老師一定回家,明天來見老師,后面慢慢解決問題。
老師收集到丫丫目前經(jīng)歷的事情、擔心的事情,她目前的情緒、生活學習狀態(tài),以及她大致的家庭情況。
2.第二次輔導(2018年12月26日中午)
【目標】
進一步收集來訪者資料,全面、深入了解來訪者的家庭成員及互動,全面了解來訪者成長經(jīng)歷,目前進入初中的適應情況、學習狀況,加深咨詢關系,學習放松技術,緩解不良情緒。幫助丫丫簡單了解心理輔導的技術及原理,初步商定輔導目標。
【方法】
會談法,深呼吸放松練習,合理情緒療法。
輔導片段截?。?/p>
第二天她如約而至,情況好了許多,不再苦著一張臉,臉色也不再那么蒼白,有幾絲禮貌而又自然的笑意??吹剿臉幼?,我內(nèi)心如釋重負。
丫:“老師,昨天晚上爸爸接我回家的,媽媽也沒有打我?!?/p>
師:“有的時候事情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糟糕,是不是?”
丫:“昨天我回到家媽媽沒有說什么,家里挺平靜的?!?/p>
師:? “那你心里覺得怎么樣?有沒有平靜一些?”
丫:“我心里平靜多了,但是媽媽像什么都沒有發(fā)生過一樣,我做不到,心里還會有點兒害怕,害怕媽媽還像之前那樣打我?!?/p>
師:“心里還是有點兒害怕。還有什么嗎?”
丫:“心里總覺得跟媽媽有種距離感。”
師:“媽媽打了你,你覺得一時間沒辦法和她親近,是嗎?”
丫:? “是的,我覺得和媽媽的距離比之前更遠了。昨天是爸爸回家的,又是爸爸當了和事佬。之前也是,媽媽打了我,總是爸爸出來找我,跟我說好話,媽媽從來沒有跟我道歉過,為什么呢?她為什么就不能認識到自己的錯呢?”
師:? “你覺得媽媽差你一個正式的道歉,是嗎?”
丫:“是的,好像她從來都沒有錯?!?/p>
3.第三次輔導(2019年1月4日)
【目標】
加深師生關系,嘗試挖掘不合理信念,引導、幫助她進一步、全面地認識自己與母親、妹妹的關系,認識到母親區(qū)別對待她和妹妹的具體原因。
【方法】
會談法,合理情緒療法。
【過程】
第一步:家庭作業(yè)的反饋,她練習深呼吸放松的過程、體會,期間是否遇到困難。
第二步:詳細解釋ABC理論,讓其明白人們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并非由事件本身引起,而是由人們的信念決定的,不同的想法可能會導致不同的情緒和行為結(jié)果。從而根據(jù)ABC理論,她可以結(jié)合自己的問題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如她印象中總是媽媽打罵她,似乎對她沒有任何關愛,這一想法讓她不安、委屈,害怕媽媽。但如果她換個視角,想想自己成長過程中媽媽對她好的事情。她改變想法之后,心情就會改變,看到家庭和媽媽在她成長過程中帶給她的溫暖。
第三步:家庭作業(yè)——寫下自己和媽媽之間的5件具體的愉快事件,可以是媽媽對自己的關愛、照顧等,下次輔導的時候和老師探討。
片段截?。?/p>
師:“你想想媽媽有沒有關心你,對你好的時候呢?”
丫:“我小時候?qū)W跳舞,學了一星期,拉韌帶實在是太疼了,我不能忍受,媽媽就幫我把舞蹈課停了?!?/p>
師:“很好,媽媽心疼你,怕你受罪,就把你的舞蹈課停了?!?/p>
丫:“我妹妹學什么都很認真,媽媽很少打妹妹?!?/p>
師:“媽媽對待你和對待妹妹的方式不一樣,是嗎?”
丫:“是的,媽媽對妹妹很好。”
師:“你有想過為什么媽媽對你和對妹妹不一樣嗎?”
丫:“我妹妹不那么讓媽媽操心?!?/p>
師:“具體說說呢?比如你和妹妹有什么具體的不一樣?”
丫:“比如說,對于零花錢,我都是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像是明星畫報、漫畫書等,而妹妹都是攢著媽媽給她的零花錢買文具。還有我和妹妹一起上寫字課,我還沒有妹妹學得好。媽媽總是會指責我,你看看你妹妹都用錢買文具,而你就會買些沒用的東西。你怎么那么笨,還不如你妹妹?!?/p>
4.第四次輔導(2019年01月11日下午)
【目標】
進一步轉(zhuǎn)換看問題的視角,全面看待自己與母親的關系,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發(fā)現(xiàn)不足,積極改正。總結(jié)在來訪中所學,在實際學習、生活中應用所學,深化、鞏固和輔導老師的關系,嘗試結(jié)束輔導。
【方法】
合理情緒療法,與不合理信念辯論。
【過程】
第一步:反饋過去一段時間的情況,對她的體驗給予鼓勵,并與其進行修正補充。
第二步:根據(jù)合理情緒療法,采用與不合理信念辯論的方式向她提問。
第三步:幫助她認識到不合理的信念常常會反復,而且有時候意識不到,要有反復辯駁、反復成長的心理準備。
就作業(yè)中的問題進行探討,鞏固對不合理觀念的辯駁。
【片段截取】
又過了一周,丫丫按時走到輔導室。她臉上綻放著笑容,步履輕快,坐下來跟我說:“老師,我們作業(yè)挺多的,我跟您說一會兒就回教室。”她反饋媽媽這段時間常帶著她出去玩,和她關系緩和了許多。
● 輔導效果與反思
我們結(jié)束輔導的時間正值緊張的期末復習周,丫丫似乎完全從與媽媽的激烈沖突中走出,她不再擔心害怕,她的心思被即將來臨的期末考試填滿,想的都是完成作業(yè)和好好復習。這終究是個心思單純的、處在學習階段的孩子,她能將心思都撲在學習上,令我欣慰許多,至少她明白目前她的主要任務是什么。丫丫還跟我說最近她和媽媽的關系和諧多了,她越來越感覺到媽媽為改善彼此之間的關系所做的各種嘗試,比如盡量帶她出去玩,給她買喜歡的東西。而她也很愿意在學習方面朝著媽媽的要求努力,提高自己的學業(yè)成績,剛剛進入初一的她對自己充滿信心。
以人為中心療法被心理學界譽為第三勢力,這一思想和治療體系是每一個接觸心理咨詢的學習者必然要接觸和學習的,對于大多數(shù)學習者而言,深入的鉆研和體悟可能談不上,但是一定程度的認識總是有的。“自我實現(xiàn)”“無條件地積極關注”“真誠一致”“同感”等等名詞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但是在實際的心理輔導實踐中,真正去踐行對來訪者的無條件接納、尊重、認可、欣賞,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輔導的進程中,我一直提醒自己慢下來,不要急于引導、改變丫丫,給她時間,聽她訴說。丫丫很多時候能在我的引導下實事求是地敘述事情的來龍去脈,在敘述的過程中和結(jié)束后,不用我提說,她便明白很多事理。她自己想明白比我說任何“至理名言”都要令她印象深刻。我覺得這次輔導的成效很大程度上歸功于無條件的愛與接納,歸功于慢慢地、耐心地跟隨丫丫,不到時機絕對成熟的時候,我不上前引導。
有人說,“不出意外的話,我們的孩子終將平凡”。坦然接納孩子的平凡,對于抱著“孩子一定要優(yōu)秀、要成才”的迫切心情的家長來說更不容易。在自己的期望、要求與孩子的資質(zhì)、實際水平、現(xiàn)有基礎之間找到平衡,與孩子達成一致,親子雙方攜手向前,這樣或許比一味地要求孩子更能促進孩子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