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短視頻時代,文史類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者們積極嘗試,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述文史故事,取得一定成效。本文以《“字”從遇見你》《畫里有話》《微觀歷史秀》等多部文史類微紀錄片為案例展開研究,探討短視頻時代文史類紀錄片的創(chuàng)新表達:“輕”體量“厚”內容,深耕文化內涵;影像技術賦能,實現趣味科普;創(chuàng)新聲音元素,營造沉浸體驗;關注當代性,與時代同頻共振,并針對該類紀錄片在創(chuàng)作中的不足,提出優(yōu)化路徑。
【關鍵詞】短視頻? 文史類? 微紀錄片? 創(chuàng)新
麥克盧漢提出,媒介即訊息。在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短視頻作為一種新的媒介形態(tài),以其輕量化、碎片化、娛樂性、社交性等特點,成為各媒體平臺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必然選擇。近年來,各短視頻平臺流量迅速上漲,短視頻信息超過圖文信息,成為占據用戶時間最多的互聯(lián)網信息。①短視頻不僅帶來了全新的敘事方式,而且創(chuàng)新了視聽語言的表達,感染力強、傳播速度快,已成為中國人最主要的娛樂視頻休閑方式。我們已經進入全民短視頻時代。
依托短視頻的發(fā)展勢頭,各節(jié)目類型與短視頻嘗試融合,紀錄片也不例外。2012年,《故宮100》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每集6分鐘,共100集,以微視角講述故宮的歷史流變。它帶來了一個紀錄片形態(tài)和傳播的趨勢,微紀錄片由此真正走上“臺面”。②2016年,《故宮100》在微博上再次“翻紅”。2018年,《如果國寶會說話》系列成功“出圈”,在每集5分鐘的時間里,向觀眾“訴說”文物的傳奇故事,豆瓣評分高達9.5,文史類微紀錄片在全網掀起一股熱潮。隨后,央視繼續(xù)發(fā)力,推出《微觀歷史秀》《超級古兵器》《古物天工》《“字”從遇見你》《畫里有話》等多部5分鐘左右的文史類微紀錄片,其中創(chuàng)作可圈可點,但也暴露出紀錄片在嘗試用短視頻這一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表達的些許問題。本文試圖對此展開探討,希望為文史類微紀錄片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參考與借鑒。
一、文史類微紀錄片的創(chuàng)新表達
(一)“輕”體量“厚”內容,深耕文化內涵
“微紀錄片”作為一種獨立的紀錄片樣式,是為適應新媒體語境和新媒體受眾衍生的一種新型媒介產品。③由于時長和篇幅的限制,微紀錄片無法像傳統(tǒng)紀錄片那般按照完整的敘事邏輯展開敘事,創(chuàng)作者們在摸索中創(chuàng)作,逐漸挖掘出適合微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風格,各集內容獨立成章,短小精悍,充實豐富,用“輕”體量承載“厚”內容。
在《“字”從遇見你》中,從漢字的造型來源及文化發(fā)展,挖掘漢字背后的文化密碼,呈現漢字之美。如第一集“中”字,從甲骨文開始追根溯源,考究字形與字義,繼而挖掘“中”的深層含義,有“天下的中心”“中國的來歷”以及“中庸精神”;再如“貝”字,片中先講述了它的本義為“貨幣”,繼而延伸出由“貝”構成的其他字,如得、買、敗、貯,形象生動,使?jié)h字的學習過程不再枯燥。如果說“中”和“貝”的字形字義在現代生活中還有跡可循,那么,“郭”“?!倍謩t讓網友大呼漲知識:片中講述了“郭”的本義是“城墻”,特別指外城的城墻,它框定著人類活動的范圍;“?!钡谋玖x是“酒”,其甲骨文像一個釀酒的古物,糧食富裕還可釀酒,“幸?!敝x由此而來,延續(xù)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字”從遇見你》創(chuàng)作團隊并不滿足于單純講述漢字知識,而是將多種傳統(tǒng)文化形式融合其中,進一步豐富漢字的內涵。如用皮影戲演繹“敗走麥城”“西游記”等典故;用昆曲唱“春香鬧學”,講述古代教學中棍棒的意義;用中國鼓演繹的古樂名曲《牛斗虎》,配以與“虎”相關的歷史故事如武松打虎、義虎報恩等。此外,片中還利用文物器物、古畫、詩歌、成語等多種傳統(tǒng)文化載體來解讀漢字,讓觀眾在欣賞漢字之美的同時,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在《畫里有話》中,每集講述一幅古代名畫,通過多維度、全方位地剖析,凸顯畫作的獨特內容和形式。如第一集《虢國夫人游春圖》,全畫八騎九人,片中從畫作布局、坐騎特點、騎馬者的穿著、發(fā)型、五官、面部表情等細節(jié)展開分析,將專業(yè)的畫作鑒賞知識與歷史常識娓娓道來,詮釋了“細節(jié)決定主角”的深刻內涵,給觀眾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美術課。
除了保證優(yōu)質內容的輸出,文史類微紀錄片在排篇布局上多采用“單集輕量化+多集系列化”的敘事策略,進一步實現“輕”體量與“厚”內容的融合。如《“字”從遇見你》第一季,共有25集,一集一漢字,分為5個系列展開敘事,每個系列包括相互關聯(lián)的5個漢字,既保證了每個漢字獨立成集,又使相關內容成組出現,形成內部聯(lián)動。
(二)影像技術賦能,實現趣味科普
紀錄片的作用在于通過影像來觀照現實,講述真實的人物故事,還原事件全貌。與其他題材紀錄片不同的是,文史類紀錄片講述的是過去發(fā)生的人和事,并沒有現場畫面與聲音為整體敘事做支撐。因此,創(chuàng)作者多通過挖掘與展示文獻資料,如考古資料、博物館珍藏資料、舊影像資料等,采訪專家學者等方式講述歷史文化故事。但是,在短視頻時代,信息呈爆發(fā)式增長,人們的選擇太多,能沉下心來感受歷史、品味文化的人數有限,因此,需要對嚴肅的、抽象的歷史文化進行影視化、年輕化呈現,擺脫說教意味,增加趣味性,才能在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吸引受眾。
在短短的5分鐘內,創(chuàng)作者不僅要把文史故事講清楚,更要講精彩。講精彩,一方面要追求內容精彩,另一方面還要從表現方式上尋求突破。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各種影視形態(tài)的邊界日益模糊,影視技術的融合成為創(chuàng)作常態(tài)。在文史類微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中,多采用實景拍攝、動畫設計、CG合成、AI技術等手段,使靜態(tài)的畫面“動”起來。在《“字”從遇見你》中,“鼎”字的開篇通過動畫技術打造若干個可愛、俏皮的“中國版hello kitty”(劇中鼎字的動畫呈現),與后文的權利象征“鼎”字形成鮮明的反差萌;繼而,在“海內三寶”之一大盂鼎的介紹中,用動畫人物來演繹歷史故事,使書中靜態(tài)的歷史故事活躍于熒屏。在《畫里有話》中,通過AI技術、動畫摳圖和修復技術,讓畫中人物、動物“活”起來,生動呈現當時場景,為觀眾營造一種沉浸式的觀影體驗。如《貨郎圖》中,貨郎“背”著貨架從遠處走來,孩童、婦孺“簇擁而上”,活靈活現,描繪了南宋貨郎走街串巷的熱鬧場景?!段⒂^歷史秀》則采用歷史小劇場和定格動畫的表現形式,再現了中國古代人們的妝容裝束、飲食習慣和出行方式等,展示多姿多彩的古代生活與工作場景。這些曾經被視為“陽春白雪”的古代文化在技術與藝術的合力下大放異彩,以生動活潑的樣貌走入“尋常百姓家”;以萌制勝,成功出圈,捕獲了各年齡層觀眾的“芳心”。
(三)創(chuàng)新聲音元素,營造沉浸式體驗
在影像作品中,聲音的作用不可小覷。紀錄片中的聲音有現場同期聲、解說詞、音樂和音響等。由于文史類紀錄片缺乏現場同期聲,加上微紀錄片篇幅小、視角轉換快等特點,使得解說詞的作用更加凸顯。從《“字”從遇見你》的彈幕、評論中可以看出,這部微紀錄片最受關注的地方之一是解說詞的配音演員楊天翔。作為新生代配音演員,楊天翔多次給游戲、廣播劇、電影配音,深受年輕人的喜愛與認可,很多網友甚至留言說“是被小天(楊天翔)的聲音吸引而來”。可見,一部好的紀錄片離不開聲音的“貢獻”。
過去,文史類紀錄片的解說詞配音多選用渾厚音色體現宏偉敘事,給人以歷史的厚重感。但是,這份“莊重”卻讓觀眾感受到歷史與我們之間時隔幾千年的距離。在《“字”從遇見你》中,解說詞的聲音塑造之所以如此成功,不僅源于配音演員的音色具有極高的辨識度,且他的配音作品使他在年輕群體中有較好的群眾基礎,更在于他的自然、不做作的表達方式。富有親和力、感染力和交流感的表達為受眾帶來全新的聽覺體驗:仿佛一位同齡人在你耳邊敘說著關于漢字的故事,偶爾還會跟你聊聊天,甚至跟你調侃、開個小玩笑,無形中拉近了受眾與影片的距離,也縮短了年輕受眾與歷史的距離。
在文史類微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中,音樂、音響的巧妙使用也能為作品增色不少。如《畫里有話》之《文會圖》中,在茶官煮茶、篩選茶末、點茶等環(huán)節(jié),配以音響及古箏演奏的背景音樂,使宋朝文人雅士品茗雅集其樂融融的場景更加真實。
此外,讓古人“開口說話”也是這類微紀錄片的創(chuàng)新嘗試。如《畫里有話》之《乾隆皇帝涉獵圖》中,面對逃跑的狡兔,乾隆皇帝一邊追趕一邊說道:“狡兔,往哪兒跑?看箭!”再現當年乾隆皇帝的颯爽與霸氣;再如《微觀歷史秀》中,在描述古代“外賣”服務時,外賣小哥說道:“您的外賣到了,記得給個五星好評!”讓受眾感受到滿滿的現場感。讓古人“開口說話”,不僅利用不同的人聲調整了整個片子的敘事節(jié)奏,讓受眾的注意力一直“在線”,而且彌補了文史類微紀錄片在創(chuàng)作中現場同期聲缺位的遺憾,讓受眾“身臨其境”、沉浸式觀影,使文史類微紀錄片更加有趣。
(四)關注當代性,與時代同頻共振
關注當代熱點,喚起受眾共鳴。如果文史類微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只關注歷史,就事論事,必然會脫離現實,容易落入“說教”的俗套,引起受眾反感。只有與時代同頻共振,關注現當代熱點,才能迅速調動受眾的觀影興趣。如《“字”從遇見你》的開頭“哎呦,那字怎么寫來著?”及結尾“今天,你寫字了嗎?”,這兩句“靈魂拷問”在提筆忘字成為常態(tài)的當下,極易引起受眾的共鳴。在《微觀歷史秀》中,更是隨處可見的當下熱點,如在外漂泊點外賣的心酸、忙里偷閑“喝咖啡+刷微博”的小確幸、為了變美絞盡腦汁的年輕人等等,消弭了古人與現代人之間的距離感,讓受眾眼前一亮。
用現代語言講述古代故事。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創(chuàng)作者不僅要解決“說什么”,更要解決“如何說”。在海量信息的今天,“如何說”與“說什么”同等重要。幽默的話語、輕快的節(jié)奏,用現代流行語講述古代故事,使文史類微紀錄片受到年輕人的青睞。如《微觀歷史秀》在介紹唐朝驛站時,將其比喻為現代的快遞服務,“和現在各大App流行的生鮮配送一樣,隋唐官府開鑿了大運河,開通全國生鮮服務?!瓧钯F妃在長安就可以品嘗到南方的荔枝了,快遞水果的保鮮技術起了很大的作用?!倍潭處拙湓?,涵蓋了唐朝驛站、隋唐大運河、楊貴妃吃荔枝的典故、古代科技等知識,內容豐富、淺顯易懂。再如《超級古兵器》之《戰(zhàn)車》中,請現代軍事專家設計戰(zhàn)車撞擊實驗,模擬牧野之戰(zhàn)中戰(zhàn)車對抗步兵的情況,得出古代戰(zhàn)車“速度之快、力量之大”的結論,以此證明“由商到秦期間,戰(zhàn)車數量代表了各諸侯國的軍事力量,成為戰(zhàn)爭中的決勝關鍵”,讓受眾隔著屏幕便能感受到古代兵器的超級威力。
理性思辨,探討古代精神在當代的延續(xù)。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綿延不絕,在一代代中華兒女的保護和傳承下,不僅文化的物質載體得以較好保存,而且文化中所蘊含的精神力量也得以延續(xù)。如《微觀歷史秀》在講述宋人的生活方式與娛樂方式后,勸諫人們“放下忙碌,像古人一樣享受生活中的幸福感”,發(fā)人深思。《“字”從遇見你》中“行”字,在解釋了道路、行走這兩個本義后,通過絲綢之路引出第三層含義“其實我們早就行了,而世界才剛剛知道”,彰顯文化自信。在文史類微紀錄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古人的人生哲學與生活智慧,這些古代智慧都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啟發(fā)、激勵著現代人。
二、文史類微紀錄片的提升路徑
(一)利用短視頻平臺,增強傳播效果
一部微紀錄片的成功,離不開精彩的內容與高效的傳播。如果內容不夠扎實,那么宣傳做得再好,也無法長久留住受眾;如果傳播渠道受阻,那么,再好的作品也無法到達它的目標受眾。相比于其他題材,文史類微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難度更高:不僅對前期調研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更好地還原歷史真相,而且還要從龐雜的歷史脈絡中梳理出敘事主線,確定內容之后還需要考究表現形式等,這些都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反復打磨才能使作品最終問世。然而,除了《如果國寶會說話》系列獲得現象級關注,其他文史類微紀錄片均反響平平。究其原因,在于宣傳不到位。
這幾部文史類微紀錄片在央視紀錄片頻道、央視網、央視頻App、學習強國App等多個平臺播出,但是在B站、抖音、快手等短視頻主流平臺的官方賬號卻未做相關推薦和宣傳。以《“字”從遇見你》為例,這部微紀錄片于2022年4月3日在央視首播,但直到同年8月9日,B站紀錄片頻道才正式上線。除此之外,在“愛優(yōu)騰”及抖音、快手、B站等平臺,均為網友自發(fā)傳播,影響力度有限,大大限制了該部微紀錄片的傳播范圍。
研究表明,2022年2月,B站月活躍用戶達1.86億,抖音6.76億,快手4.57億,而央視頻僅0.13億。④鑒于B站、抖音、快手的用戶量之大,這三個平臺的傳播效果是不容忽視的。此外,B站有彈幕功能,抖音、快手這兩個平臺的評論、點贊、分享功能相對完善,網友在看劇的同時能夠積極參與,針對片中內容進行隔空討論,這不僅是對文史類微紀錄片的最大肯定,而且討論內容還可以為創(chuàng)作者提供新的創(chuàng)作思路。因此,文史類微紀錄片應考慮在短視頻平臺上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傳播效果,讓優(yōu)秀的微紀錄片作品被更多人看到。
(二)打造精品內容,講好文史故事
短視頻的時長一般在5分鐘以內,研究表明,在短視頻平臺上,1至5分鐘的短視頻內容占絕對優(yōu)勢,達85%。⑤因此,5分鐘左右的文史類微紀錄片在時長上具備一定的收視優(yōu)勢。但是,僅5分鐘,卻要容納豐富的文化知識,其中重點、難點,需要創(chuàng)作者慎重把握。若在5分鐘內呈現過多內容,看似面面俱到,實則缺乏深度與敘事邏輯。如《微觀歷史秀》中,在5分鐘的時長內介紹了多達10件古代物品或事件,畫面切換之快,語速之快似乎開了1.5倍速,導致受眾理解作品內容都存在困難,更不用說回味、欣賞或對作品進行二次傳播了。因此,創(chuàng)作者需對內容進行嚴格把關、優(yōu)中選優(yōu)、適當取舍,進而合理布局,控制好整體的敘事節(jié)奏。
短視頻時代,文史類微紀錄片的最大特點是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故事,傳承文化精神。為了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創(chuàng)作者可以適度迎合年輕受眾,在保證內容創(chuàng)作的基礎上,嘗試新穎的表達形式。但是,如果刻意迎合年輕受眾,一味追求形式,犧牲內容創(chuàng)作,導致作品的整體效果大打折扣,必將得不償失。如《“字”從遇見你》第一季最后一集“象”字,一改之前的畫風,一集5分鐘有將近2/3的時長在唱rap。也許創(chuàng)作者想通過rap這一年輕人流行的音樂形式結束這一季,但是從彈幕和評論看,受眾是持反感態(tài)度的。他們認為,這段rap破壞了整部片子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文化水準。由此可見,受眾真正想看的依舊是高品質的內容。盡管各種流行文化元素推陳出新,但是內容為王依舊是恒久不變的主題。優(yōu)質內容是保障,在此基礎上,新穎、創(chuàng)意的表現形式才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滿足受眾的審美需求,提升文化底蘊。
三、結語
短視頻時代,媒體傳播發(fā)生了重大變革。短視頻帶來了全新的內容生產與表達方式,為影視創(chuàng)作提供了新的思路。當文史類紀錄片“遇見”短視頻,二者碰撞融合,或許可以探索出一條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路徑。中華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文化精彩紛呈。短視頻時代,文史類微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者們在摸索中前進:以輕量化的傳播方式呈現厚重歷史,以年輕化的語態(tài)講述文化傳承。
此外,科技賦能助力視聽語言技術不斷創(chuàng)新,為文史類微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帶來更多可能。我們相信,未來必將有更多優(yōu)秀的文史類微紀錄片涌現,它們肩負著文化傳播的使命,與歷史對話,與時代共振,為觀眾獻上豐盛的“文化大餐”,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貢獻新的力量。
【本文系廈門大學嘉庚學院2019年度校級科研孵化預研項目“主流媒體的短視頻傳播策略研究”(項目編號:YY2019W01)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王威.2016年短視頻產業(yè)發(fā)展的八個關鍵詞[J].出版廣角,2016(24):60-62.
②高一然.微紀錄片《故宮100》的敘事話語與傳播渠道[J].當代電視,2016(12):32-35.
③安玉青.新媒體語境下微紀錄片發(fā)展問題與對策[J].當代電視,2020(02):81-84.
④易觀分析.2022年3月視頻行業(yè)用戶洞察:用戶增長,長短視頻探索共贏新模式[OL].https://www.woshipm.com/it/5437880.html,2022-05-13.
⑤2021短視頻行業(yè)發(fā)展分析報告[OL].https://new.qq.com/rain/a/20220815A0486R00,2022-08-15.
作者簡介:何加晉,廈門大學嘉庚學院講師
編輯: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