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鵬 周友濤
摘要:某款增程器在開發(fā)過程中,在發(fā)動機缸蓋-缸體-正時罩蓋三結合面處,出現(xiàn)了整車耐久路試滲油現(xiàn)象。通過理論分析,并對該發(fā)動機滲油處三結合面的結構、受力、模態(tài)等各個維度進行了CAE分析,并通過產(chǎn)品結構的優(yōu)化和工藝改善,完成了增程器總成的臺架和實車耐久驗證,成功解決了增程器三結合面滲油品質問題,保證了整車的開發(fā)周期并減少了成本投入。
關鍵詞:增程器;三結合面;滲油;密封
增程器是一種使用其他能源(如汽油)給電動汽車電池進行電能補給的裝置。傳統(tǒng)意義上的增程器是指發(fā)動機與發(fā)電機的組合,而發(fā)動機包括了發(fā)動機缸體、缸蓋和正時罩蓋,三者在裝配時形成了三結合面密封結構。該密封結構的密封性能,對于溫度、振動、材料、清潔度、粗糙度、加工刀紋以及密封膠類型等因素都極其敏感,任何參數(shù)的變化都可能導致密封性能的失效,引起滲油(漏油)等品質不良。
由于REV增程式電動汽車使用工況的特殊性,增程器是REV電動汽車的核心補能裝置,其起動工況比傳統(tǒng)燃油車更加頻繁。一般而言,傳統(tǒng)燃油車只有在車輛行駛或怠速時需要起動發(fā)動機,起動頻次相對較低,起動間隔相對較長。而增程器則根據(jù)電池SOC和VCU控制策略反復頻繁起動發(fā)動機(比如較低SOC或者車輛高速行駛時均會在電量平衡點處進行增程器起動充電,超過閥值則關閉增程器)。整個起動與停機過程會使發(fā)動機本體承受較大的沖擊載荷(尤其低溫冷起動工況更加惡劣),頻繁的起動載荷振動會給發(fā)動機本體的三結合面密封性帶來較大影響,嚴重時會導致潤滑系統(tǒng)功能惡化,造成曲軸軸瓦磨損甚至曲軸拉缸抱死。
盡管相關技術可對此類密封問題進行優(yōu)化緩解,比如增加密封涂膠量或使用密封性能更好的密封膠,但不能根除此類問題,行業(yè)內(nèi)也尚未有一個完整的三結合面優(yōu)化方案來解決該處易滲油的問題。
本文從實際工程應用角度出發(fā),結合某款增程器開發(fā)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三結合面滲油問題,并通過對產(chǎn)品結構的性能CAE仿真、零件結構優(yōu)化和耐久試驗驗證,進行了完整的優(yōu)化改進,并引申提出了一種三結合面滲油問題的改善思路和方法。
增程器滲油問題描述
1.問題現(xiàn)狀
某款增程式電動SUV汽車,在前期整車耐久路試過程中(主要為山路和結構壞路測試工況),發(fā)現(xiàn)發(fā)動機進排氣三結合面處有明顯滲油痕跡(見圖1),檢查機油液位無明顯下降,三結合面處無異常磨損碰傷。對應故障里程約為1.5萬km。將滲油位置清洗后繼續(xù)路試,行駛約1000km后,發(fā)現(xiàn)仍有滲油痕跡。
將該增程器進行拆解,發(fā)現(xiàn)正時罩蓋儲膠充盈完整且連續(xù),通過紫光照射,發(fā)現(xiàn)進、排氣側三結合面處均有明顯機油滲出(熒光顯色乳白色為機油,見圖2),由此判斷密封層被機油穿越且已失效。
經(jīng)初步排查確認,該批次增程器均通過了生產(chǎn)線氣密性檢測以及整機下線臺架熱試,且該增程器所使用的基礎燃油版機型為量產(chǎn)成熟發(fā)動機,未反饋開發(fā)階段和售后市場有三結合面滲油的抱怨。
2.故障復現(xiàn)確認
針對該發(fā)動機滲油問題,后續(xù)連續(xù)跟蹤若干臺耐久路試車輛,均發(fā)現(xiàn)發(fā)動機的三結合面處有滲油痕跡,首次故障分布里程范圍約為8000~45 000km,路試工況覆蓋高環(huán)、壞路、山路以及普通公路(見表1和圖3),將油漬擦拭后繼續(xù)路試仍有輕微油液滲出。據(jù)此,初步判斷該問題為發(fā)動機三結合密封面耐久失效故障。
滲油問題原因排查及解析
1.裝配面差及安裝力矩確認
實測故障機正時罩蓋的安裝螺栓力矩均符合設計要求,其中M8螺栓擰緊力矩按照(23±3)N·m,M10螺栓擰緊力矩按照(50±5)N·m。采用扭力扳手檢測,螺栓無明顯力矩衰減,滿足設計要求,可以排除螺栓擰緊力矩對密封面滲油的影響。
另外,實測故障發(fā)動機缸蓋與缸體進排氣兩端的前后高度差均小于0.1mm(見圖4),小于基礎機型的缸體與缸蓋前端面面差的設計范圍±0.236mm。同時追溯該平臺傳統(tǒng)燃油機型未有市場滲油問題發(fā)生,所以判斷高度差不是該處滲油的主要原因,但基于經(jīng)驗可以通過調(diào)整缸蓋與缸體間的銷孔、銷套裝配公差,進一步縮小缸蓋與缸體的高度差,使密封效果更佳。
一般而言,缸蓋與缸體之間的高度差產(chǎn)生主要原因是缸蓋與缸體間的相對運動。通常,缸蓋與缸體之間靠結合面上的兩個定位銷套進行定位。如果定位銷套與安裝孔的配合間隙設計不合理,則會導致缸蓋、缸體安裝時的定位精度降低。從表1中,調(diào)整前后銷套和安裝孔的相關尺寸及公差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調(diào)整后提高了缸體與缸蓋裝配時的定位精度,降低了缸體與缸蓋裝配后密封面的高度差,因此密封性能可以得到提升。
2.三結合面密封結構
為保證缸體、缸蓋前端面與正時罩蓋充分密封結合,常規(guī)的工程方案一般在正時罩蓋結合面處設計儲膠槽結構,并在內(nèi)部邊緣設計有0.5mm的倒角,并結合面壓測試判斷壓痕是否清晰連續(xù)且具備適當寬度,一般設計寬度范圍為4.8~9.0mm(見圖5)。
對于該故障機的正時罩蓋采用雙層傘狀儲膠槽,拆解過程中可以判斷密封槽儲膠相對完整且連續(xù),密封膠無明顯剝離斷裂現(xiàn)象,通過面壓測試其壓痕也相對完整但不連續(xù)。
在缸蓋、缸體結合面處仍可以看到清晰油跡,且突破了雙層密封膠。從滲油軌跡判斷,缸蓋缸體上下結合面有明顯油跡斷層,且第一層儲膠槽不連續(xù),可能導致機油溢出(見圖6)。據(jù)此,可對第一層儲膠槽進一步優(yōu)化,將儲膠槽貫通,并增加螺栓結合面料厚,使螺栓孔連線位于正時罩蓋內(nèi)部,進一步優(yōu)化面壓。
另外,基于正時罩蓋的面壓測試結果,以及從滲油具體位置分析,判斷缸蓋處有改善空間,通過增加缸蓋外側邊緣倒角(高3.5mm,傾角8°)來增加該位置的掛膠量,可以改善缸蓋與缸體間的儲膠空間以提升密封性能(見圖7)。
3.結合面外力影響
由于該發(fā)動機的正時罩蓋為非獨立懸置(懸置端與正時罩蓋一體鑄造),正時罩蓋安裝螺栓的應力分布相對集中,尤其三結合面處較為明顯。因行駛路況的限定(山路、坑洼路面),在行駛過程中發(fā)動機的振動力極易通過發(fā)動機懸置傳遞到正時鏈罩與缸體、缸蓋的三結合面處并產(chǎn)生微觀扭曲形變。該形變量大于該處密封膠的填充量,由于毛細作用,導致密封膠密封性能降低,從而出現(xiàn)滲油故障。
故在排除了其他滲油原因后,應將正時罩蓋受力結構進行優(yōu)化,進行單獨懸置布置或增加固定螺栓,參考市場其他成熟機型也有獨立懸置支架的應用來分散發(fā)動機傳遞過來的振動應力(見圖8和圖9)。
4.工藝制程及部品管理
除上述原因分析,該處的滲油問題在工藝制程以及部品管控等方面也需要管控改善,其中改善的關鍵因素如下:
1)密封面的加工刀紋一般采用魚鱗式交叉刀紋加工,避免貫穿性加工紋理(見圖10),且應合理控制密封表面粗糙度(一般按Rz12.5mm),以增加密封膠料的附著力。
2)密封面清潔度也尤其重要,尤其是靠密封膠密封的金屬表面,當密封面油污過多時,會影響密封膠的正常密封效果。
針對該滲油問題,通過現(xiàn)場點檢判斷,發(fā)現(xiàn)了若干項影響滲油的工藝制程及部品質量因素,并提出了相應改善建議,見表3。
綜合上述滲油問題分析,提出下述初步的改善方案(見圖11),并進行CAE仿真進一步驗證。
對策1:三結合面缸蓋處增加倒角(高3.5mm,傾角8°),加強密封膠填充性。
對策2:將正時鏈罩第一道儲膠槽進行貫通,并延長第二道密封槽防線空間。
對策3:在三結合面兩處螺栓孔中間增加壁厚(缸蓋/缸體/前罩殼),降低螺栓應力以優(yōu)化三結合面面壓。
對策4:正時罩蓋密封面進行魚鱗紋加工,并嚴格控制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和清潔度。
對策5:增加增程器右懸置獨立托架,并與前罩殼固定螺栓孔位共孔,以改善螺栓應力分布,減少正時罩蓋懸置端振動力的影響。
三結合面滲油問題方案優(yōu)化及驗證
1.仿真分析及解決措施
為論證上述滲油問題原因解析以及改善方案的有效性,按照整車工況進行CAE仿真,并針對密封面各部件的模態(tài)、張開量、滑移量、螺栓應力分布及面壓各維度進行分析,評估方案改善的有效性。
(1)仿真模型搭建 模型輸入:總成模型(含缸蓋、缸體、正時鏈罩、懸置托架),其中基礎模型按正時罩蓋無獨立懸置支架,改善模型為正時罩蓋包含獨立懸置支架方案(見圖8);模型材質:缸蓋為ADC12,缸體為HT250,正時鏈罩為ADC12,懸置托架為QT450;螺栓力矩加載:M8為(23±2)N·m,M10為(50±5)N·m;計算工況加載:按懸置28工況選擇部分工況進行仿真(主要選擇8kPH ±11g前后碰撞,垂直上下加載±5g/橫向左右加載±3g)。
基礎模型CAE分析 基于CAE分析匯總結果可以得出如下判斷(見表4):
1)QT450獨立懸置托架模態(tài)滿足要求(>500Hz)。
2)進氣側增加加強筋后,改善了三結合面密封槽處的前后張開量。排氣側最大值由1.2μm降低至0.3μm,進氣側最大值由1.5μm降低至1.3μm。并使最大值外移至正時罩蓋邊緣處,使密封膠槽密封性得到改善,排氣側三結合面張開量有所改善。
3)三結合面左右滑移量較原狀態(tài)有所改善,最大值由4.8μm降低至3.2μm。
4)獨立懸置托架正時鏈罩三結合面處抗拉應力減小明顯(由210MPa降低至108MPa),整體變形量小,提升密封性能。
由以上CAE分析可以判斷,上述改善方案的仿真計算可以滿足設計要求,可以進行改善樣機的試做及耐久驗證。
2.臺架及整車耐久試驗驗證
將改善方案導入的增程器進行500h臺架耐久試驗,15萬次起停驗證及3萬km整車耐久路試,無滲油問題再發(fā),判斷三結合面密封結構改善有效,且滿足設計要求。
結語
本文結合增程器滲油問題進行了充分解析及驗證,并對于發(fā)動機三結合面的密封性能提升提出了具體改善方案??偨Y而言,對于任何結合面處,要保證密封的4個要素是:
1) 直線度、平面度、粗糙度、清潔度及密封面的形狀設計的結合表面狀況。
2) 密封介質狀況,包括密封結構設計和密封膠的選配等。
3) 緊固力的大小和分布,面壓均勻性分布,結合面張開量和滑移量的影響。
4)增程器裝配及部品質量一致性保證。
對此,結合上述實際工程案例分析,提出了下述增程器三結合密封面密封性能優(yōu)化的基本方法,并在后續(xù)開發(fā)應用中予以參考(見圖12)。
參考文獻:
[1] 丁國棟.某型號柴油機機體和機座結合面漏油問題的原因分析[J].內(nèi)燃機與動力裝置,2012(5):52-53.
[2] 張明興. 缸體缸蓋結合面平面度超差問題的解決[J].汽車工藝與材料,2010(5):24-27.
[3] 董峰. 發(fā)動機缸體缸蓋結合面密封性方法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2.
[4] 韓進宏,遲彥孝. 互換性與技術測量[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5.
[5] 林樺. 發(fā)動機防漏密封技巧[J]. 汽車維修,2002(6):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