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敏衡?白美保
摘要:故事教育法是指教師運用讀故事和講故事的途徑進行教育的方法。故事教育法是班主任教育學生的有效方式,它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在運用故事教育法時首先要懂得結合教育契機。其次,選擇故事時要靈活,善于從學生身邊的人和事發(fā)掘資源,生成故事,以此激勵、啟迪學生。如此,故事教育法才能發(fā)揮最大的教育作用。
關鍵詞:班主任;班級管理;故事教育法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3)16-0075-02
故事是指有連貫性、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的真實或虛構的用作講述對象的事情。故事教育法是指教師運用讀故事和講故事的途徑進行教育的方法。故事教育法相對于機械死板的說教更具有吸引力和啟發(fā)性,因為它不是簡單地告訴學生是非對錯,而是用故事的感染力熏陶學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一、故事教育法適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征
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其心理處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狀態(tài),具有明顯的獨特性和過渡性,其特點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自我意識逐漸增強
初中學生的自我評價比小學生更客觀,自尊自重意識更強,渴望別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但當他們的成就動機遇到阻礙,成就行為失敗時,自尊心又很容易轉化為自卑感,內心脆弱敏感。而故事教育法既能啟發(fā)他們直面挫折,又能保護他們的自尊。
(二)以自我為中心
作為一個人個性特征的自我中心,是在身心發(fā)展過程中隨著個性的發(fā)展而形成的,是自我意識發(fā)展的畸形產(chǎn)物。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多少都會有自我為中心的特點。面對具有強烈的自我中心意識的學生,直接的批評說教往往會激起他們的逆反心理。而采用故事教育法,不直接批評,寓批評教育于故事中,既能避免與他們直接沖撞,又能激起他們的反思。
(三)智力水平提高
初中學生處于從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為主的過渡階段,開始能夠理智地思考問題,他們不會輕信別人的結論,更傾向于獨立地判斷是非,但仍然需直觀的、感性經(jīng)驗的支持。用故事教育法代替直接說教往往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故事中往往又飽含情感,能更好地達到動之以情的教育效果。
二、故事教育法實施策略
在初中階段實施故事教育法要結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靈活運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結合教育契機
教育契機是指在教育過程中事物發(fā)展或轉化為其他事物的關鍵、樞紐、決定性的環(huán)節(jié),是教師對學生教育的最佳時機。杜威曾說:“學校中每一件偶發(fā)事件都孕育著培養(yǎng)道德的可能性”。班主任要善于抓住偶發(fā)事件的機遇,觀察現(xiàn)象,分析背后的原因,然后有針對性地選擇故事對癥下藥,這樣方能產(chǎn)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次臺風過后,我們班因為放學前沒有關窗,學生的書桌狼藉一片。學生回來后紛紛抱怨。這次事件凸顯了學生薄弱的責任意識,他們每次離開教室,都鮮有主動關上門窗電燈的習慣。多數(shù)班主任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會指定一兩位同學專門負責關燈鎖門。但我認為專門安排人不但沒有使他們認識到責任感的重要性,而且加重了他們的依賴意識。每一位學生都是班里的主人,都有義務在最后離開課室前關燈、關好門窗。這次臺風造成的影響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于是給他們講了一個故事:修船工幫船主刷油漆時,發(fā)現(xiàn)船底有個小洞,順便幫船主補上而使船主三個孩子在出海時免于海難。
講完這個故事后,我談到了這次臺風雨對班里的嚴重影響。假如坐在窗邊的同學放學前順手關一下窗,同學就不會因為書本全濕掉而一整天發(fā)愁了。同樣,如果每一位同學懂得離開前順手關燈、關門,也能避免同類事情的發(fā)生。學生聽完后都沉默不語。自此以后,本班放學后的門窗都關得緊緊的。有些學生不是最后一位離開教室,但也會叮囑后走的同學關好門窗。
這個故事讓學生認識到,一個再簡單不過的舉動,有時可以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抓住教育契機講故事,比單純地講故事,更能使故事的教育意義最大化。
(二)靈活取材
在利用故事進行教育時,要注意故事取材的多樣性和新穎性。對初中生講故事,如果取材單一,勢必會導致審美疲勞。有些故事已經(jīng)耳熟能詳了,再用這些故事教育學生會讓教育效果大打折扣?,F(xiàn)在成功勵志書籍泛濫,學生不缺學習的榜樣,但榜樣離學生太遠,其勵志作用難以充分發(fā)揮。從學生周圍的人和事中取材,生成故事,這樣的故事因真實和切近更能發(fā)揮教育作用。
1.讓學生成為勵志故事的主角
我校每年都會舉行藝術節(jié)。有一位性格內向、成績平平的男生報名參加了朗誦比賽。于是我訓練他的朗誦技巧,不斷地給他信心和鼓舞。在朗誦比賽當中,他顯得格外淡定,一氣呵成,繪聲繪色地朗誦了李白的《將進酒》,一舉拿下了朗誦比賽的第一名。班里的其他同學似乎比那位男生更加激動和高興,因為他們不敢相信這位平時毫不起眼的學生居然會有那么出色的表現(xiàn)。當天晚上,我讓那位男生把自己參加比賽的動機和訓練過程寫下來,第二天早讀課向全班同學講述。學生們都聽得格外入神,他們的眼神中充滿著對這位男生的欽佩,渴望自己獲得同樣的成功。之后很多學生都非常踴躍地參加學校的各項比賽,他們都希望像那位男生一樣,發(fā)掘自己的最大潛力。
學生當中的勵志故事真實而親切,它的感召力和感染力比偉人名人的故事更強,班主任要懂得發(fā)現(xiàn)這些資源,生成故事。
2.用班主任的故事啟迪學生
班主任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是經(jīng)驗經(jīng)歷的分享者。班主任可以從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中提取故事,與學生分享。很多班主任都忌諱講自己的故事,怕學生了解自己太多,背后議論。其實,分享自己故事的班主任,更讓學生感覺到親近,能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所謂親其師才能信其道。班主任講述自己的故事,更能使故事教育法產(chǎn)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一次親子溝通的主題班會公開課上,我講述了自己與父親因長期沒有溝通而造成深重隔閡的經(jīng)歷。我從小就恨父親的棍棒教育,長大后才明白,因為父親沒有機會讀書,他繼承了他爸爸的教子方式,于是我主動做出改變,修復了親子關系。這節(jié)公開課上,在場的學生和教師都聽得極為專注。此次公開課的最后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自由發(fā)言,談談自己有愧于父母的地方。因為有我的真誠講述,所以,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的發(fā)言也比較踴躍,很多學生都能夠真心地反思自己的過錯。因此,在日常的教育中,班主任不妨挖掘一下自身的故事,生成教育資源,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3.用家長的故事打動學生
每個家庭往往都有著感人的親情故事。家長們的故事是促進班集體建設的豐厚資源。我經(jīng)常在確定下周班會課主題后,詢問是否有家長愿意來班上參加班會課,講講自己的故事。家長們把親身經(jīng)歷和感悟說出來,因為真實而顯得特別感人。在班會課聆聽家長們的故事,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父母深深的愛,從而更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
綜上所述,故事教育法寓情理于情節(jié)中,是班主任教育學生的一個有效方法。班主任要善于抓住每一個教育契機,靈活取材,把道理蘊含在故事中,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成長。
編輯/ 衛(wèi) 虹 終校/ 張 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