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岱的和陶詩現(xiàn)存四十首,主要見于他的《和陶集》與《張子詩秕》。這些和陶詩在創(chuàng)作上深受張岱自身的家學傳承和時局變動的影響,在內(nèi)容上表達了張岱向往自然、熱愛詩書、堅守志節(jié)的思想。同時,張岱的和陶詩直接展現(xiàn)出他在明朝滅亡前后從身份到心境的巨大變化,集中凸顯了張岱對陶淵明的仰慕之情。
關鍵詞:張岱;陶淵明;和陶詩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4580(2023)01—0019—(06)
DOI:10.19717/j.cnki.jjus.2023.01.004
張岱(1597-?),字維城、宗子、天孫、石公,號陶庵、蝶庵等,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史學家。近代文學界多關注張岱的散文與小品文,對其諸多詩作關注較少,尤其是其中的四十首和陶詩。
張岱現(xiàn)存的和陶詩分兩處記載,一是《和陶集》,另一是《張子詩秕》。張岱的《和陶集》有一稿本存于上海圖書館,李劍鋒在《張岱和陶詩輯佚與研究》一文中認為該稿本為清抄本[1],其后在《張岱手稿的最新發(fā)現(xiàn)——就上圖藏張岱評<和陶集>訪夏咸淳研究員》中夏咸淳認為是張岱稿本[2]。2019年鄭凌峰等整理校點《和陶集》,“將可靠的張岱手跡和上海圖書館藏本核對,筆跡顯然不同”[3],遂認為此本為張岱倩人謄寫的清稿本。筆者此次選用鄭凌峰等整理的校點本《和陶集》為研究對象?!逗吞占钒諟Y明原詩及蘇軾與張岱的和作,其中有陶詩137首、蘇詩109首、張詩28首。而周作人言“張宗子補和者二十五首”[4],鄭凌峰則說“書中收張岱和陶詩計十六題、四十四首”[5],應是由于算法不同或誤記?!稄堊釉婏酢酚址Q《瑯?gòu)衷娂罚F(xiàn)今的上海圖書館與國家圖書館分別藏有其抄本與稿本。詩集共分為五卷,其中四言、七言的古詩各一卷,五言的古詩、排律與律詩各一卷,總計有一百余首詩作,2014年出版的《張岱詩文集(增訂本)》對其做了全面收錄[6]。其中的和陶詩有:《和有會而作》《和述酒》《和挽歌辭三首》以及《和詠貧士七首》,共四題十二首。
目前夏咸淳《論張岱詩稿——張子詩秕》、李劍峰《張岱和陶詩的輯佚與研究》、孟凡《蘇軾與張岱和陶詩之比較研究》等學術(shù)成果對張岱的和陶詩有所關注,但尚未有學者對張岱的和陶詩作具體深入的探尋[7][8]?;谝陨涎芯楷F(xiàn)狀,筆者試圖從詩人與詩作本身出發(fā),通過“知人論世”,分析張岱的和陶詩。
一、張岱和陶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
張岱的和陶詩并非同時所創(chuàng),從部分詩作中透露的時間點來看,整體可以明朝滅亡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和陶集》本第一首和陶詩為《和榮木》,小序中有“三十不遇,不得不言田舍也”一句,自張岱誕辰算起,其30歲那一年為丙寅年,即1626年。推之《和周家墓柏下》與《和七月還江陵夜行途中》中的“癸酉”年是指1633年,《和蠟日》與《和酬丁柴桑》副題中的“甲戌”則是指1634年,時間都在明朝滅亡(1644)之前。而《張子詩秕》本《和陶詠貧士》序言“避兵西白山中”,是在清順治三年,即1646年。由以上可以基本確定,《和陶集》本和陶詩作于張岱三十歲后、明亡之前,《張子詩秕》本和陶詩則作于明亡后張岱隱居避難期間。因此,張岱和陶詩的創(chuàng)作,既有家學文化的悄然影響,也有來自山河破碎的深刻沖擊。
(一)家學傳承的潛移默化
張岱成長于明末鐘鳴鼎食的名士詩書之家,故明亡之前,他不但汲取了豐厚的經(jīng)史文化學問的養(yǎng)料,也承蒙長輩提攜,愛好眾多,游歷豐富,見多識廣,好友遍布,可謂既恣意瀟灑又文采風流。張岱的曾祖父是張元忭,隆慶五年的進士狀元郎,是張氏家族的一個重要人物。他不僅學識淵博,為人也正統(tǒng)剛毅,受到當時人們的敬重,也是張岱自幼崇拜的長輩。祖父張汝霖對張岱的影響很大,是他學習和進入學術(shù)界的引路人,其治學讀書的方法也來源于祖父的教導。明代“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使讀書人大都苦讀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并以其為宗,而張汝霖卻反其道而行之。張岱就曾在《四書遇》序文中記述,祖父自幼時便教導他“不讀朱注” [9],閱讀經(jīng)史子集時要將各家各派的注疏熟諳于心。這樣的讀書方法不僅使張岱建立起批判性的學習方式,而且大幅拓展了他思想的深度和廣度,使其對很多問題都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父親張耀芳雖成就不及曾祖、祖父,但也是博覽全書。他待下人十分寬厚,每見到兒輩疾言厲色斥責仆人時,就會誦讀陶淵明的《誡子書》“彼亦人子,可善視之”[10]等語。張岱自幼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對陶淵明抱有很大好感。
張岱的父祖皆是科舉出身,參加科舉考試、求取功名自然也成為張岱最初的目標。然而當他飽讀詩書、自信滿滿地走進考場后,卻屢屢碰壁,名落孫山。在這樣的境遇下,張岱創(chuàng)作了《和榮木》,在序文中他感慨“三十不遇,不得不言田舍也”,屢試不第后不得不選擇了歸隱田園的生活。然張岱并未失去斗志,他仍在詩中發(fā)出“祖父貽謀,余敢云墜。世路坎坷,豈不足畏。志在千里,伏櫪老驥”的慷慨之聲,可以看出,雖然科舉的失敗給張岱帶來了一些打擊,讓他感受到世路的坎坷與人生的失意,但來自父祖?zhèn)兊慕陶d使他很快就從消沉中振作了起來,從精神上擺脫了功名的束縛,使之能自由游弋于詩書的海洋。張岱在家學傳統(tǒng)中受到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影響,對其日后的和陶詩及其他學術(shù)成果的創(chuàng)作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易代之際的情感迸發(fā)
崇禎十七年是張岱一生中最重要的轉(zhuǎn)折點。在這一年里,崇禎皇帝自縊,吳三桂降清,大清的鐵騎一舉攻入并迅速占領了北京。改明換清的消息如一聲晴空霹靂炸響,給了當時的漢人們迎頭一棒。此后清軍四處攻克,對抗清志士展開緊密追捕。不久后紹興淪陷,支持并參加過魯王抗清斗爭的張岱不得不攜家?guī)Э诘靥与x原住地,另尋避難之所。
張岱一行人先是來到了位于紹興離縣西南的一個偏僻之地——越王崢佛寺,但稍有安頓后就不幸被人認出,身份暴露,只好再次倉促逃走。同年八月,張岱輾轉(zhuǎn)來到嵊縣西白山中,生活境況大不如前,《和陶詠貧士》序文中言“避兵西白山中,風雨凄然”,雖有家眷、仆從隨行,但一路匆忙,物什大多散落,且“村醪遠不繼,日午廚無煙”,前后無村落,遠近無人煙,即使到了正午也只能忍饑挨餓。《和有會而作》中張岱感嘆自己“未曉舂瓶粟,將寒補衲衣”,從不知谷物可以放在瓶中,天氣涼了才想起要修補衣服。“婢仆褰裳去,妻孥長作悲”,看著忙碌不停、常發(fā)悲音的婢仆與妻兒,張岱真正感受到了山林生活的不易與艱辛。在《自為墓志銘》中,張岱總結(jié)這段時期的生活是“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shù)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疏食,常至斷炊”[11],國破家亡、親友逝去、生活困苦,多重打擊使張岱的內(nèi)心倍受煎熬,對此時的他來講,殉身守節(jié)或許是更為容易的選擇。然而張岱絕不甘心無為而死,他曾說:“然余之不死,非不能也,以死為無益之死,故不死也,以死為無益而不死,則是不能死,而竊欲自附于能死之中,能不死,而更欲出不能死之上。”[12]筆者以為,此時張岱的情感厚度及對于生死的理解已遠非明亡之前可比,他在這一階段創(chuàng)作的《和挽歌辭三首》《和有會而作》等和陶詩,在價值與深度上也更勝往昔。
二、張岱和陶詩的思想內(nèi)容
張岱和陶詩雖僅有數(shù)十首,但其內(nèi)容豐富,意蘊深厚,頗具哲思,在一定程度上展現(xiàn)出了張岱在人生中晚期的思想特征,筆者試將其做分類論述。
(一)對自然的向往
張岱自幼極愛四處游歷,自“三十不遇”后,更是將眼光付諸田舍山林。張岱和陶詩中常有描繪自然美景之妙語,如《和酬丁柴?!分袑懮搅种械穆暸c靜“念昔笙歌,聲聞九里。近惟空山,靜若太始”;《和七月還江陵夜行途中》寫蘭亭夜景“酒氣通泉味,清風帶月明。白云無意出,秋水上溪平”;《和五月中都還歸林阻風》寫雨后曹山深林“何來巨靈斧,開此洪荒居”“高岡多古木,倒薜更森疏”等等,字句中充滿對所臨景色的贊賞與喜愛之情。
張岱自言“好美食”,并戲謔地稱自己為“茶淫桔虐”,這在其和陶詩中也有所體現(xiàn)。如《和述酒》寫日鑄雪芽茶的制作要格外精細,需“茶筐和露采,旗槍為我馴。佐以文武火,雪芽呈其身”;《和歸鳥·日鑄雪芽》寫茶的色與香“氣吹蘭畹,色并雪岑。涼風生腋,秋月沁心”;《和歸鳥·湘湖楊梅》寫楊梅成熟時節(jié)的盛景“楊家果熟,茜染霞飛?;瘕R滿樹,磊落相依”;《和歸鳥·破塘筍》寫竹與筍“萬株寒玉,抽此柔條”等等,一詞一句皆聲色兼?zhèn)洌x來頗覺清新雋永,極富靈動自然之美。
自然界的美景與美食引發(fā)了張岱對自然生活的無限憧憬。在其和陶詩中,他時常表現(xiàn)出對歸隱自然的向往,如在《和讀史述九章》中,他所稱賞的九人為季札、范蠡、魯仲連、張良、王羲之、陶潛、李泌、邵雍、蘇軾,前八人皆是最終選擇了歸隱山林,蘇軾雖并未選擇歸隱,但確為熱愛自然、極富生活情趣之人?!逗团c從弟敬遠》中,張岱得一精美玉石,卻言“余欲煮服之,石髓度王烈”,隱有效仿王烈歸隱修道之心。明亡之前,張岱或曾有過一段時間的隱居生活,在《和有會而作》序文中他感嘆:“爐峰山趾,筑室數(shù)楹?!幼魇?,澹然自飽。閑攤書卷,倦枕石頭?!馃粢槐K,萬念俱墮,不知身之在何境也。”閑適恬淡之情溢于言表。“山中無俗事,粗糲可充饑”“不藉松為飯,無勞薜作衣”“不求今日是,不知昨日非”等詩句,也可看出張岱此時是極享受山中隱居生活的。不過顯然這只是世家少爺?shù)囊粓龆虝旱纳搅稚铙w驗之旅,山中靜謐的氣氛、粗糙的餐食帶給張岱新鮮又奇妙的體驗,使之頓生流連之感。
(二)對詩書的熱愛
張岱生于書香門第,深受祖輩們影響,自幼飽習詩書,見識廣博?!逗兔印分校瑥堘飞钜浴拔易嫦筚t,文不在茲”為傲,又言“茂先博奧,庶其企爾”,其中“茂先”就是指張岱在西晉時期的先祖、《博物志》的作者張華?!逗唾涢L沙公》序言:“博聞洽記,余慕吾家茂先?!痹谠姼柚?,張岱更是對張華極力稱頌,“牙簽萬軸,琮碧圭璋”“聲出金石,字挾風霜”“胸吞云夢,筆涌三江”,表達對張華博學多識、筆力遒勁的仰慕與向往。先輩們淵博的學識令張岱十分仰慕,故在《和榮木》中“卜筑郊圻,偶事耕鑿”生活較為清苦之時,他仍言“詩書宿好,宿好是敦”“書惟好古,交不忘舊”,即使忍饑挨餓也要堅持買書,以致“瓶粟常空,緗帙日富”,可見張岱對詩書的熱愛。
張岱一生筆耕不輟,著述甚多,其《自為墓志銘》中自評:“好著書,其所成者,有《石匱書》《張氏家譜》《義烈傳》《瑯?gòu)治募贰睹饕住贰洞笠子谩贰妒逢I》《四書遇》《夢憶》《說鈴》《昌谷解》《快園道古》《傒囊十集》《西湖夢尋》《一卷冰雪文》行世?!?[13]這其中大部分作品都是在明亡之后著成的。遭逢巨變后的張岱身心皆受到沉重打擊,為了緩解這種痛苦,他全身心投入到了自己所熱愛的詩書中,在《和陶詠貧士七首》其二中自嘆“愧非仲舒子,目不敢窺園”“殘書手一卷,埋頭自鉆研”。頃刻間翻天覆地的變化使張岱頓感時日無多、人生苦短,他決意要潛心著述。為了勉勵自己,他寫下“天宇盡寥闊,誰能容吾身?余生有幾日,著書敢不勤”(《和述酒》),“但恨《石匱書》,此身修不足”(《和挽歌辭》其一)等詩句。未成的《石匱書》是支撐張岱熬過親友離世、國破家亡之后那段極為困頓痛苦時期的重要動力,他懷著一腔悲憤,“五易其稿,九正其訛”“事必求真,語必務確”[14],歷經(jīng)數(shù)十年,終于創(chuàng)作出《石匱書》這一部體例完備、長達二百二十卷的明代史學巨著,為明代史的整理、留存與傳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三)對志節(jié)的堅守
早在明亡之前的和陶詩中,張岱就對古代的仁人志士十分稱賞,如《和悲從弟仲德吊》中“父在洪濤沒,慷慨一命傾”的曹娥、《和讀史述九章》中“桓桓大國,棄如塵土”的季札、“蕭然韋布,義不帝秦”的魯仲連等等。國變之后,張岱被迫逃至山林,其和陶詩也多抒發(fā)生活的艱辛與內(nèi)心的悲憤,他一邊嘆息“四壁無所有,凄然張斷琴”[15],一邊發(fā)出了“我死備千辛,世界全不覺。千秋萬歲后,豈遂無榮辱”[16]的悲鳴,字字血、聲聲淚,道出了明末志士茍活于世、又不甘無為而死的艱辛與酸苦。
在如此身心備受摧殘的困境下,張岱依然堅決不擁護當時的清王朝。在風雨交加的深林,張岱在饑寒交迫中寫下《和陶詠貧士七首》其一的“悄然思故苑,禾黍忽生悲”;面對不得不另謀生路的仆從們,他在《和挽歌辭》其二中發(fā)出“婢仆各自散,若敖悲異鄉(xiāng)”的哀嘆,詞句中蘊滿對故國的思念。思之愈深,悲之愈切,此時的張岱想到了慷慨就義的荊軻,他寫下《和述酒》“胸抱萬古悲,凄涼失所群。易水聲變徵,斷琴奏南薰”,《和挽歌辭》其三“凄凄蒿里曲,何如易水歌”,表達出自己愿舍生取義、以身救國的悲憤心情。奈何張岱身為一介文人,身單力薄,悲傷痛苦的心情復雜交織,最終也只能在《和陶詠貧士》其四中無奈地哀嘆“天柱即已折,杞人復何憂”。此時的張岱雖然已經(jīng)認識到時局的不可逆轉(zhuǎn),但他仍然堅定地寫下“蟬不棲松柏,正氣不可干”“身不事二姓,何如楚兩龔”“張子自覓死,不受人鬼促。義不帝強秦,微功何足祿”[17]等詩句。不事二姓是張岱內(nèi)心不可撼動的堅守,即使因此赴死也毫不畏懼。在明亡后的數(shù)十年時間里,張岱一直以荊軻、魯仲連、田疇、陳咸、陶淵明等有高尚情操的古代仁人志士為榜樣,固窮守節(jié),堅定地以明朝子民自居。
三、張岱和陶詩的主要特征
張岱的和陶詩雖然不多,但每首都獨具特色??傮w來看,張岱在國變前后創(chuàng)作的和陶詩的詩風發(fā)生了較大的轉(zhuǎn)變,同時這些和陶詩作集中表現(xiàn)出了張岱對陶淵明深切的仰慕之情。
(一)易代前后的明顯變化
明朝滅亡帶給當時文人們的影響是巨大的。在明亡前后,張岱都有和陶詩的創(chuàng)作,從作品內(nèi)容風格來看,其前期的和陶詩風格放曠清奇,情感上比較理性;后期則感慨轉(zhuǎn)深,情感更為真摯動人。張岱和陶詩詩風前后變化明顯,足可見朝代更迭給他帶來的深刻影響,亦可由此管窺易代之際其內(nèi)心激烈的情感動蕩。
張岱前期和陶詩的內(nèi)容較為豐富,涉及詠物、紀事、詠史、記游、感懷等多種題材,再現(xiàn)了明亡前張岱豐富而愜意的生活情景。此時張岱的和陶詩作風格曠達空靈,韻致清新自然,如《和與從弟敬遠》中贊嘆玉石的精妙“萬杵搗蒼霞,夾親云與雪。晶潤如凝酥,馬肝遜其潔”,《和五月中都還歸林阻風》描繪田園的美景“石借藤蘿系,花隨流水辭”,凡此種種,均是自然靈雋,渾然天成。張岱前后期的和陶詩都是有感而發(fā),在紀實中言情抒懷,但與后期詩作的沉郁頓挫相比,前期的和陶詩在情感上更為清醒理智,典型的如《和周家墓柏下》中嘆六陵風雨“散發(fā)六陵下,悲歌失所歡”,《和六月遇火》中惜虎丘火災“頃刻灰燼盡,興亡如等閑”“風波一日里,滄海變桑田”等等,雖有感傷情懷,但絲毫沒有身陷其中的悲憤,而是一個旁觀者的感懷與理悟。
國變之后,張岱和陶詩的基本寫作風格仍是紀實明志,但更多抒發(fā)亡國遺恨、故國之思,嘆息生活的困頓與愁苦,情感上無疑更為激憤。如《和陶詠貧士七首》“豈無長安米,茍得非所欽”“重九尚爾饑,何以抵歲寒”“西山歌虞夏,我唱無人酬”,《和有會而作》“彼但悲歧路,詎知世事非”等等。這12首和陶詩中除少數(shù)幾首略顯曠達以外,其余大都具有杜甫后期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特征,情自肺腑,滲透著一種揮之不去、濃墨重彩的深沉悲哀,感人至深。其悲情濃郁的情感基調(diào)似乎與陶詩平淡自然的詩風相去甚遠,但二者在精神上達到了高度的一致。王雨謙評價張岱的《和陶詠貧士七首》“字字清深,錚錚作響,初非有意摹陶,自然有磁鐵之合,誠以得之性情也”[18],精確獨到的點評,集中展現(xiàn)了張岱后期和陶詩的主要特征。
前期的和作雖感懷尚淺,但亦有獨到風流、自然傳神之處。但國家與身世境遇的滄桑巨變引發(fā)了張岱更多的思考,其和陶詩作也隨之“愈窮而愈工”;可見張岱的和陶詩不同于那些亦步亦趨、只模擬陶詩表面風貌的和作,而是情由衷出、真誠無偽,每首詩作都是氣凝神完、力透紙背,不得不讓人感嘆張岱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與難得的藝術(shù)靈性。
(二)慕陶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
張岱有一重要的號,為陶庵,甚至有文集名為《陶庵夢憶》。古代以陶庵為號的文人雅士頗多,如明代的黃淳耀、歸子慕,清代的汪堯德等等,其原因總是與魏晉時期的著名詩人陶淵明有關。人們或崇其詩才,或慕其情操,或二者兼有——顯然張岱就屬于最后一類。張岱的慕陶思想在其和陶詩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
古代的賢人隱者眾多,獨陶淵明的詩歌引發(fā)了張岱的共鳴,這絕非偶然。從生平際遇來看,兩人的祖上都曾受朝廷重用,然而顯赫一時之后又都因為種種原因跌至落魄。陶淵明雖志在恬淡閑適的田園,厭惡官場上的等級相軋、爾虞我詐,但因受儒家入世思想的影響,也曾幾番在仕隱之間徘徊。當然最終他還是選擇了歸隱田園,并作《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等表明心志。陶淵明這種放棄仕途、返璞歸真的處世態(tài)度引起了張岱的強烈共鳴,他隱居田園、淡泊名利的志趣與情操也令張岱十分欣賞與仰慕。這種情感在他的一些和陶詩作中十分清晰地表露了出來,如《和讀史述九章》中描述陶淵明的生活境況是“庭栽五柳,環(huán)堵蕭然”,然而即便如此他卻仍然“北窗高臥,無懷葛天”。寥寥數(shù)筆,陶潛其人栩然如見,張岱的傾慕之情也躍然紙上。不難看出,張岱后來做出為國守節(jié)、離世歸隱的人生選擇也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陶淵明的影響。
從詩歌創(chuàng)作來看,陶淵明與張岱之間最大的相通之處,就是二者都在詩歌中抒寫真情真意。陶淵明詩句中充溢著坦然與真誠,是歷來最受學者們稱道的魏晉風流的代表,袁行霈盛贊其是“最風流的風流”[19],蘇軾也曾評價他“貴其真也”[20]。陶淵明年少時心懷壯志“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21],也曾積極投身仕途“投策命晨裝,暫與園田疏”[22]。然而在“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23]后,陶淵明再次叩詢自己的內(nèi)心,在《歸去來兮辭》中發(fā)出了“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的慨嘆。倦鳥歸巢,迷途知返,陶淵明終于回到自己眷戀的田園,他縱情吟詠“有酒有酒,閑飲東窗”“有風自南,翼彼新苗”[24],字句蘊滿“豪華落盡見真淳”的美感。而張岱的成長經(jīng)歷及所處時代,也造就了他別樣的真性情。前期張岱的詩作靈動飄逸,情隨意合,已頗具率真自然之美。后期在經(jīng)歷了家國巨變,度過死生同難的苦悶之后,張岱大徹大悟,對人生的感觸更加深刻。這是一種在超脫生死、洞悉生命真諦之后,回歸平淡而處變不驚的心領神會,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明凈與脫俗。陶詩中所傳達出的這種追求本真、堅持氣節(jié)的思想,千百年來深入人心。對于張岱而言,陶淵明是照亮他漂泊流離晚年生活的一盞明燈,是支撐著他繼續(xù)前行的一股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兩人所處時代雖相隔千年,但卻產(chǎn)生了更深層的心靈交流與共鳴,并由此產(chǎn)生了這數(shù)十首優(yōu)秀的和陶詩,為后人遺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自蘇軾之后到明清時期,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創(chuàng)作和陶詩的作者大概有二三百人之多,研究陶淵明的人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這一現(xiàn)象不僅說明了陶淵明對后世影響的深遠,也表明“陶淵明已經(jīng)成為中國文化中的一個符號”[25]。然和陶作品雖多,其中真正能夠觸及陶詩境界,抒發(fā)自我真情實感,風格特征鮮明,有自身特殊的內(nèi)在邏輯和獨特價值的優(yōu)秀作品并不多,張岱的和陶詩雖現(xiàn)存較少,卻可以擔得起這一“優(yōu)秀”之名。
參考文獻:
[1]李劍鋒.張岱和陶詩的輯佚與研究[J].文獻季刊,2011(1):86-94.
[2]程潔,梁昕照.張岱手稿的最新發(fā)現(xiàn)——就上圖藏張岱評《和陶集》訪夏咸淳研究員[N].社會科學報,2012-04-05.
[3][5][21][22][23][24](明)張岱纂,鄭凌峰,路偉點校.和陶集:陶庵對偶故事[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9.1-120.
[4]周作人.知堂書話(增訂重編本上冊)[M].??冢汉D铣霭嫔?,1997.677.
[6][15][16][17][18](明)張岱著,夏咸淳輯校.張岱詩文集(增訂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27-31.
[7]夏咸淳.論張岱詩稿——張子詩秕[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shù)季刊,1986(3).
[8]孟凡.蘇軾與張岱和陶詩之比較研究[J].漢字文化,2021(18):74-75.
[9](明)張岱著,朱宏達注.四書遇·自序[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70.
[10](明)張岱著,高學安,佘德余標點.快園道古[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12.
[11][13](明)張岱著,淮茗評注.陶庵夢憶[M].北京:中華書局,2008.167.
[12](明)張岱:石匱書·義人列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72.
[14](明)張岱著.瑯?gòu)治募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4.
[19](晉)陶淵明著,袁行霈評注.陶淵明詩·陶淵明與魏晉風流[M].北京:中華書局,2014.19.
[20](宋)王質(zhì)等撰,許逸民校輯:陶淵明年譜[M].北京:中華書局,1986.16.
[25]袁行霈.論和陶詩及其文化意蘊[J].中國社會科學,2003(6).
(責任編輯 吳國富)
收稿日期:2022—09—12
作者簡介:劉玉龍(1999—),女,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古典文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