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格
統(tǒng)編教材選編了不少小古文,小古文作為母語學習的重要載體,對于學生感知我國傳統(tǒng)文化特點,弘揚我國優(yōu)秀文化,在學生對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統(tǒng)編教材小古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揣摩編者意圖,把握小古文的教學價值,尊重小古文文體特征,不僅要關注學生對小古文內容的理解,還要注重對學生小古文學習興趣的激發(fā),注重對小古文優(yōu)秀文化的滲透等,以更好地凸顯小古文的教學價值,提升小古文的教學質量。
一、關注學生興趣,設置趣味學習形式
由于古代語言與現(xiàn)代語言在語言習慣或者語法規(guī)范等方面的差異,許多學生在閱讀小古文時會有一種排斥心理,或由于畏難情緒不愿意閱讀小古文。為了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讓小古文教學契合學生接受認知事物的特點,教師可以依據小古文的特點,設置與之匹配對應的學習形式,引領學生在豐富可感的學習情境中學習小古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愛上小古文。
如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課,教師可以依據課文內容把其改編成課本劇的形式讓學生演一演。故事的起因是“王戎與諸小兒游”,事情的經過是“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事情的結果是“取之,信然”。教學時教師可以在學生大致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嘗試用故事中人物的角色,緊扣故事中對人物描寫的語言、動作,把這個小故事演一演。為了增強學生的演出效果,教師可以把一些比較高大的盆栽放在過道兩旁的桌子上,然后讓七八個同學參與表演,一人扮演王戎,其他小朋友扮演諸小兒,尤其是“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這句話里的描寫,鼓勵學生加上自己的想象把諸小兒爭相摘李子的表情動作表演得生動形象一些,怎樣才能表演得更到位呢?除了想象之外,還需要學生結合注釋里對“競走”一詞的理解去表演,扮演王戎的同學與其他學生相比較要顯得淡定許多,表現(xiàn)出王戎的善于觀察思考得出結論,鎮(zhèn)定自若的品質特點。
在小古文教學中,注重對學生興趣的激發(fā)可以讓學生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閱讀學習活動中去,結合故事內容教師讓學生適當?shù)匮菀谎荩梢詭椭鷮W生將語言文字內化到學生自身的意識當中,更好地實現(xiàn)學生對小古文的解讀。
二、關注字詞理解,引領學生觸類旁通
統(tǒng)編教材選編小古文的目的并不是讓學生學會某一篇或者某一課,而是讓學生可以借助小古文對古代語言有初步的了解,幫助學生積累基本的語言范式,以使學生逐步具有閱讀小古文的能力,為學生中學階段的文言文閱讀學習奠定基礎。
如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下冊《守株待兔》這篇課文,課文中“兔走觸株,折頸而死”這句話里的“走”在古代漢語里表示“跑”的意思。當學生理解“走”一詞的意思以后,教師不能只滿足于當下學生對“走”字的理解,而要讓學生順勢說說“走”在現(xiàn)代漢語里面的意思。當學生認識到同樣的漢字在古代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意思上有明顯的差異以后,教師趁機對學生說我們把這樣的字叫作“古今異義字”,并讓學生想一想學過的古詩文中有哪些這樣的字,有學生很快想到了楊萬里的古詩《宿新寺徐工店》中“兒童急走追黃蝶”這句詩中的“走”也是一個古今異義字,在詩中“走”表示“跑”的意思。有了這樣的認知以后,學生在學習《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課中“諸兒競走取之”時就可以運用學過的理解詞語的方法理解“競走”一詞的意思。教師這樣引領學生學習小古文,注重學生所學知識的遷移運用,有利于學生小古文閱讀能力的提升。
在小古文教學中,理解字詞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更好地理解與把握,教師鼓勵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活學活用,觸類旁通,可以幫助學生把學到的知識轉換為能力,為學生的小古文閱讀學習掃清障礙。
三、關注語言形式,引領積累建構語言
小古文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許多學生覺得小古文閱讀理解困難的主要原因就是對小古文承載的語言文化缺乏初步的感知。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古文,引領學生在多維誦讀的基礎上,感知文本中語言形式的基本特點,幫助學生積累建構全新的語言范式,以幫助學生掃清閱讀障礙,為學生積累語言、建構語言、發(fā)展語言提供條件。
如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司馬光》一文,“群兒戲于庭”是狀語后置,在古漢語中非常常見。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文本語境讓學生理解這句話的意思,讓學生明白“群兒戲于庭”就是指許多小朋友在庭院玩耍,“戲于庭”就是在庭院嬉戲玩耍的意思,當學生明白這點以后,教師啟發(fā)學生想象還有哪些可以嬉戲玩耍的地方,學生想到了樹林、野外、河邊等,于是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仿照著課文的形式把這些句子描述為“戲于林、戲于野、戲于河邊……”在遷移運用中學生的表達能力得到了提升。
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師挖掘文本中的典范句式,通過閱讀品味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其言語規(guī)律,幫助學生積累基本的表達范式,鼓勵學生運用這樣的形式進行表達,可以更新學生的認知圖式,促進學生對文本典范句式的內化,提升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
四、關注文化傳承,注重聯(lián)系統(tǒng)整對比
小古文作為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對學生繼承和傳承我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師不光要把小古文中蘊含的故事信息傳遞給下一代,還要注重對學生傳統(tǒng)文化內在心理與具體語境的傳遞,注重相機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馁Y料補充,注重對小古文蘊含知識的聯(lián)系統(tǒng)整,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小古文蘊含的獨特文化。
如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下冊《文言文二則》中編排了《囊螢夜讀》《鐵杵成針》兩篇跟勤學有關的故事。學習《囊螢夜讀》一課,教師引領學生通過閱讀感受“胤練囊盛數(shù)十螢火以照書,夜以繼日”等引領學生感受車胤不知疲倦地想辦法讀書的精神。學習《鐵杵成針》一課,教師引領學生感受要想把鐵杵磨成細針,需要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明白了學習要刻苦,要具有沒有條件想辦法創(chuàng)造條件以及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等勤學精神。當學生明白這點以后,教師向學生拓展《鑿壁偷光》《懸梁刺股》等故事給學生,讓學生說說這些故事與課文中的故事有什么相通之處,讀了這些故事以后對于自己的閱讀學習等方面有什么幫助等,引導學生感受小古文中蘊含的勤學文化的魅力,從而讓學生通過閱讀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內涵。
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師注重對小古文中隱含的文化內涵的挖掘,巧妙地融入了文學和文化的特質,注重對小古文中隱含文化價值的開掘與滲透,以凸顯小古文的教學價值,更好地傳承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師要以小古文為教學載體,從激發(fā)興趣、字詞理解、語言形式、傳承文化等方面展開教學,符合學生接受認知事物的特點,促進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