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魯辛
摘 要:鄭州城隍廟現(xiàn)存碑碣可分為三大類:記事碑、功德碑和書法碑,其中記事碑碣10通,學(xué)術(shù)價值較大。通過對記事碑碣內(nèi)容的考察,可梳理出該廟宇的歷史演變脈絡(luò),這一過程中呈現(xiàn)出三次營建高潮:第一次在清康熙三十年至康熙五十三年間,時間跨度達23年;第二次在清光緒十六年至民國十年間,時間跨度達31年;第三次是指20世紀80年代后到21世紀初,時間跨度達20余年。這些明清碑碣也側(cè)面印證了明清城隍信仰由官制性質(zhì)逐漸向民間化特質(zhì)演化的歷史趨勢,呈現(xiàn)出由“神—官—民”的互動模式向“神—民”互動模式的轉(zhuǎn)變。
鄭州城隍廟,又名“城隍靈佑侯廟”,是目前鄭州城內(nèi)保存最為完整的一組明清時期古建筑群。廟內(nèi)供奉漢初將軍紀信,他以“滎陽誤楚,身殉漢皇”而贏得“漢代孤忠”的美名。據(jù)載:“漢軍絕食,乃夜出女子?xùn)|門二千余人,被甲,楚因四面擊之。將軍紀信乃乘王駕,詐為漢王,誑楚,楚皆呼萬歲,之城東觀。以故漢王得與數(shù)十騎出西門遁。”[1]除氣勢磅礴、絢麗多彩的建筑本身,該廟宇承載著豐富的古代禮制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意蘊,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被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于2013年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現(xiàn)存碑碣及分類
鄭州城隍廟目前已知存碑達24通,立于城隍廟東西院兩側(cè),其中東側(cè)16通,西側(cè)8通,包括《鄭州節(jié)判石君去思之碑》《福贊碑》《鄭州太守劉公感神碑記》《重修城隍廟大殿拜廈二門記》《重修城隍廟寢宮記》《重修城隍廟樂樓記》《城隍廟迎送鑾駕碑記》《大清國河南開封府鄭州京水鎮(zhèn)女會建立城隍廟碑記》《儀仗碑記》《重修城隍廟進膳司之記》《重修三圣堂三仙殿碑記》《南馮保進香碑記》《重修城隍廟戲樓記》《重修城隍廟前后大殿暨拜廈兩廊記》《城隍廟眾善之記一》《城隍廟眾善之記二》《重修進膳侑膳二司并金樁神像碑記》《建修樂樓碑記》《西關(guān)南蒼接送會碑記》《南馮保完滿碑記》《道光十五年碑》《道光十一年碑》《城隍廟重修記碑》《無名碑》。
上述碑碣從內(nèi)容上可劃分為三大類,即記事碑、功德碑和書法碑,記事碑的學(xué)術(shù)價值較高。其中《重修進膳侑膳二司并金樁神像碑記》與《重修三圣堂三仙殿碑記》二碑,從碑題看反映的是廟宇建筑的變遷情況,但內(nèi)容上實為捐資人名,因此歸為功德碑類。從時代歸屬上看,明代碑3通,清代碑16通,民國碑1通,當(dāng)代碑1通,年代不確定者3通。各碑基本情況詳見表1。
二、廟宇歷史鉤沉
歷史上最早的城隍廟,一般認為是三國東吳赤烏二年(239年)安徽蕪湖建的城隍祠。據(jù)《賓退錄》載:“蕪湖城隍祠,建于吳赤烏二年,高齊慕容儼、梁武陵王祀城隍神,皆書于史。”[2]鄭州城隍廟的始建年代現(xiàn)無可考,但從廟內(nèi)祀奉的城隍神身份考究,應(yīng)早于明代?!俺勤蛑耄r未知有聞。至漢以紀侯初平江南有功,因祀之,為城隍神,南唐進封輔德侯?!保?]可見,作為鄭州城隍神的紀信被奉為城隍神的年代遠在明代以前。為了紀念紀信,鄭州很早就建有紀公廟。《順治滎澤縣志》載:“紀公廟,在古城西,宋建。明正統(tǒng)三年(1438年)追封滎澤侯,謚忠烈,命有司致祭?!保?]從紀信在鄭州地區(qū)的影響看,推斷鄭州城隍廟始建年代可能早在唐宋時期,只是廟宇規(guī)模形制較后世卑隘粗陋。
(一)明代碑碣
鄭州城隍廟可考歷史始于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太祖下詔“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封鄭州城隍神為靈佑侯,鄭州明清縣志中均收錄有《明敕封城隍文》。[5]有明一代,鄭州城隍廟至少有過三次重修,“弘治十四年(1501年),知州石純粹重修。嘉靖六年(1527年),知州劉汝輗重修。隆慶四年(1570年),知州李時選重修”[6]。前兩次重修分別從《鄭州節(jié)判石君去思之碑》和《鄭州太守劉公感神碑記》中可得到印證。
石君去思碑(《鄭州節(jié)判石君去思之碑》,現(xiàn)立于鄭州城隍廟廟院東側(cè))開篇講,“仕非難也,而稱其職者為難,稱職難也,而得人心者為尤難。得人心于一時者,固已難矣。況得人心于既去后悠久而不忘,豈不為尤難耶”。接著介紹了石純粹的籍貫和就職履歷,來鄭州做官“勤以勵己,慎以處事,鋤其強,扶其弱,使鞠人、謀人之各保其居”,因此當(dāng)?shù)孛癖姟澳毁N貼然服,家喻戶曉,唯令是從而弗有讖湏違忤意,此其得人心于見任”。任職九載將離任西歸之時,百姓“環(huán)泣于城隍廟”。此碑之所以名“去思碑”,因鄭州城隍廟“乃公功遺跡,觀其跡則思其人,思其人則欲遺諸福,故昕夕必于此焉。禱之今日,思之明日,思之久久,無以據(jù)其誠,乃相與丐文,勒于貞珉,以垂示于無窮”??梢?,通篇碑文是對知州石純粹為官政績的褒揚。
劉公感神碑(《鄭州太守劉公感神碑記》,現(xiàn)立于鄭州城隍廟廟院東側(cè))著力于宣敷神明之威力,作為一方父母官的劉汝輗似乎對其深信不疑。碑文說他“來蒞茲土不半年令行禁止,所謂外而格人心,內(nèi)而感鬼神,公其有焉”,“惟茲鄭水旱頻仍,民不聊生,今雨復(fù)愆期,苗將槁矣。我州主,實生民司命,方奉公歸自長葛,不忍形見,即拂塵易服,率僚屬禱于城隍”。碑文列舉了不少劉公致禱城隍而靈應(yīng)的案例,從中也側(cè)面反映了那個時代鄭州的社會百態(tài)。當(dāng)時有個叫王廷高的重囚越獄出逃,劉公向神明禱告,第二日清晨告獲。又有蝗災(zāi)泛濫,“公與神約,望而祭之,遂盡徙境外”。鄭州北部京水鎮(zhèn)有賈彥清父子,合謀殺死郭三兒,尸體掩埋在自家廚房下,長達五年未被發(fā)現(xiàn),因城隍神托夢于劉公,這樁冤案才浮出水面,使兇手最終伏法。“古有一婦御冤,三年不雨,我公能雪五年之冤”。鄭州西北的石佛一帶有巨寇宋愷,劉公出兵前曾向神明禱告,“一日之內(nèi),根株悉拔,是皆天心所向,神化所感”。此碑落款時間大明嘉靖三年(1524年),早于縣志記載的重修年份嘉靖六年(1527年),可知立于重修之前,盡管目前未發(fā)現(xiàn)有嘉靖六年的碑碣,但從碑文中劉公禱神之誠心可推知,知州劉汝輗對鄭州城隍廟重修之事當(dāng)為可信。另外,碑文末又介紹了劉公的家世情況,凸顯了其家族尊貴地位。“公名汝輗,字□大,江西吉之安成人,登嘉靖癸末進士,其先世自西晉以來,詩書禮樂相承不乏,至宋有學(xué)士賜號龍云先生,則有《龍云文集》行于世,迄于我朝科甲連云金紫耀地,祖父三世登進士者七人焉?!?/p>
劉汝輗禱神之舉表面上看不太符合其為官身份,但如從當(dāng)時社會背景上考究,著實為精明之舉。官府參與祈禱城隍神,可追溯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北齊書·慕容儼傳》載:“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號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保?]經(jīng)過隋、唐、宋、元幾朝代的積淀,城隍信仰影響力在官府與民間進一步加深。明代以降,明太祖于洪武二年(1369年)下詔“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其神格又獲得躍升之機。
洪武二年,禮官言:“城隍之祀,莫詳其始……按張說《祭荊州城隍文》曰:‘城隍是保,甿庶是依。則前代崇祀之意有在也。今宜附祭于岳瀆諸神之壇?!蹦嗣右苑饩?。京都為承天鑒國司民升福明靈王,開封、臨濠、太平、和州、滁州皆封為王。其余府為鑒察司民城隍威靈公,秩正二品。州為鑒察司民城隍靈佑侯,秩三品??h為鑒察司民城隍顯佑伯,秩四品。[8]
此詔文明確了長期以來一直凌亂不堪的城隍封爵,試圖將城隍祭祀進一步制度化、規(guī)范化和理論化,以便更好地借助神力震懾臣民。明太祖曾說:“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9]有明一代,“各地城隍由當(dāng)?shù)刈罡唛L官主祭,并規(guī)定地方官上任必須到城隍廟向城隍報到,初一月半還要到城隍廟上香;城隍廟的建制也完全按照政府衙門的格式。這樣,城隍廟就逐漸成了與陽世相對應(yīng)的冥世衙門” [10]??梢?,城隍神的神權(quán)凌駕于地方官員的世俗權(quán)力之上,發(fā)揮著“督官懾民”的作用,這就不難理解“感神碑”中劉汝輗的一系列禱神之舉。
(二)清中前期碑碣
清代以降,據(jù)民國縣志記載有過四次重修:“康熙三十年(1691年),知州陳一魁重修。五十三年(1714年),知州張鋐重修樂樓。乾隆五年(1740年),知州張鉞重修。光緒十六年(1890年),知州吳榮棨重修?!保?1]除乾隆五年張鉞重修外,都有碑碣以印證。而此次重修距乾隆十三年(1748年)修志僅八年時間,但該志書中卻未提及張鉞重修城隍廟一事,實感費解。張鉞,“字有虔,號毅亭。直隸保定府清苑縣人。雍正甲辰科舉人,庚戌科進士。由新鄉(xiāng)縣知縣于乾隆三年(1738年)正月升任”[12]。他在任期間為民辦有不少實事,尤為重視當(dāng)?shù)貧v史遺跡的保護傳承,《乾隆鄭州志》藝文志中收錄其《重修城垣記》《重修南城樓記》《文廟重修記》《關(guān)帝廟重修記》《崇圣祠記》《重修西城樓記》《呂祖軒建亭記》等多篇文章。未提及城隍廟重修之事當(dāng)是此次重修較其他修建工程僅是一次小的修繕,影響較小。
從現(xiàn)存碑碣考察,康熙年間先后對城隍廟做過三次重修,分別記錄在《重修城隍廟大殿拜廈二門記》《重修城隍廟寢宮記》《重修城隍廟樂樓記》中。表面上看是三次重修,實在為一體。第一次是對廟內(nèi)大殿、拜廈、山門、儀門等建筑的重修,第二次是寢宮,第三次為樂樓,前后歷時23年之久,可謂是鄭州城隍廟自創(chuàng)建以來迎來的第一次營建高潮。
距明隆慶四年(1570年)重修,已120余年,當(dāng)時廟內(nèi)建筑頹敗不堪,《重修城隍廟大殿拜廈二門記》(現(xiàn)立于鄭州城隍廟廟院西側(cè))載:“奈歷年久遠,廟宇摧殘中遭寇焚□□修□。迨我朝定鼎之后,民始完聚,又苦于工程浩大,難以驟舉,日復(fù)一日,凋敝益甚?!笨芍?,經(jīng)歷明末清初戰(zhàn)亂,元氣大傷,官方一直無暇顧及廟宇重修之事,直到康熙朝才予以關(guān)注。蓋因當(dāng)時財力原因,第一次僅對廟內(nèi)最重要的大殿、拜廈及二門進行了重修。此次營建活動,參與的相關(guān)方范圍十分廣泛,調(diào)動了官方、民間與廟方等多方力量。最初李檙、李紹等四人“目擊廟貌荒涼、慨然興嘆,遂同心協(xié)力,共圖修補倡先率作以首其事”,又有善人弓纘、楊爾蘊等人“不憚煩勞、持□募化”。當(dāng)時城隍廟主持吳陽正積極響應(yīng),其弟子侯來儀“英年練達,為之出入,掌理以任其責(zé)”。官方層面,原任鄭州知事陳一魁、時任鄭州知事何錫爵、州判張爾質(zhì)、原任吏目饒士達、吏目胡煌、儒學(xué)學(xué)正徐杜等主要當(dāng)?shù)毓賳T均參與了此次廟宇重修。社會層面,又有訓(xùn)導(dǎo)、信士、會首、化主、妙會等多方渠道組織其眾募捐,這從重修碑文落款所刻大量人名可見一斑。經(jīng)過此次重修,鄭州城隍廟內(nèi)的主體建筑又重?zé)ㄉ鷻C,碑記載:“由是鳩□合作,殘缺者補上,損壞者易之,又□而樸斫□□之,又從而黝堊丹艧之□□如新增華為潤。迄今大殿、拜廈、二門,壯麗異常,廊廡門垣,尊嚴可仰?!边@是此歷史建筑群得以傳承至今的關(guān)鍵一環(huán)。
碑碣《重修城隍廟寢宮記》為一殘碑,多處文字不可見,更不幸的,碑文立碑時間落款處恰為殘缺部位,給該碑的年代認定造成障礙。幸有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重修城隍廟樂樓記》碑碣作參照,筆者經(jīng)過一番考究,這一問題得到解決。兩座碑均出現(xiàn)有張菁、賈亮選、焦方、張陽印、張來信等人名,證明兩碑屬同一時期。根據(jù)康熙五十三年碑,碑文落款有原任鄭州正堂王克明與現(xiàn)任鄭州正堂張鋐。縣志載:“王克明,直隸保定府容城縣人。由戊午科舉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任”[13],“張鋐,陜西商南籍,江南江都人。由拔貢,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任”[14]。該碑是張鋐上任兩年后立。根據(jù)重修寢宮記殘碑落款,“□□□□徐,□□□□河僉判張菁,□□□□賈亮選,□□□□學(xué)訓(xùn)導(dǎo)焦方”,可知張菁為鄭州判官。依照古代禮制,排在判官前的官員即為鄭州正堂或知事。再查閱縣志,這一時期名字末尾帶有“徐”字的,只有鄭州正堂“靳治徐”,“順天府籍。由拔貢,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任”[15]。查閱志書知州名錄知,接任其任的即為王克明,因此靳治徐在位時間可明確,由此知殘碑《重修城隍廟寢宮記》(現(xiàn)立于鄭州城隍廟廟院西側(cè))立于康熙四十二年至康熙四十八年間,即1703—1709年間。
寢宮是城隍神休憩之所,其設(shè)置效仿官署建筑“前朝后寢”的建筑格局。明初誥封城隍神后,知縣上任前,需先拜謁文廟和城隍廟,并在城隍?qū)媽m院齋宿一日,以“聆請神教,端正為官之德”,成為定制,清代沿用此習(xí)。樂樓,亦稱戲樓,是明清時普遍采用的一種建筑形態(tài),它伴隨戲曲藝術(shù)的發(fā)展而產(chǎn)生。戲樓雖與大殿同處中軸線上,卻“坐南面北”而建,形成“城隍爺廟對戲樓”的格局??既珖蟠笮⌒〕勤驈R,基本遵循這一定制。每當(dāng)戲樓上有演出,大殿內(nèi)的城隍神也能一同觀看,有祭神娛神之意涵。兩座碑碣對重修前的寢宮和樂樓狀態(tài)也有描述,寢宮“第年久膠解,風(fēng)吹木裂,不能無剝落耳。迨日甚一日,剝落殆半,古跡將隳不□□□爾觀瞻”。樂樓(《重修城隍廟樂樓記》,現(xiàn)立于鄭州城隍廟廟院東側(cè))“明柱闌干皆已朽腐,前后方椽皆已摧折,上棚磚瓦皆已解”??梢?,從破舊程度看確有百余年未修之貌。經(jīng)過此番修葺,“豈其維神降靈,俾古跡勿壞耶,豈班垂殳戕之復(fù)生也,不然何其已壞而不壞□□然”,“明柱闌干□換,礎(chǔ)石方椽磚瓦盡換新料,美奐美倫,璀璨奪目,斯飛斯翼,巍煥改觀”。至此,城隍廟建筑整體上達到煥然一新的面貌。
有關(guān)樂樓的重修,還有一名為《建修樂樓碑記》的碑碣,落款時間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碑文中說樂樓在“廟門以南”,即位于廟外,而鄭州城隍廟樂樓是在廟內(nèi),《建修樂樓碑記》中的樂樓應(yīng)另有所指。并且,碑文通篇未提及有關(guān)城隍神的信息,所供奉的“郊□圣母”是“生養(yǎng)育化神,配享于天”,可知郊□圣母是職掌人間生育的神明,與城隍廟中的祀神身份不符。查閱清代鄭州縣志,可認定上面的推測?!多嵖h城及四關(guān)圖》顯示當(dāng)時城隍廟東西分別有廟宇與之毗鄰,東邊的為岳公廟,西邊的是郊禖廟,碑文中的“郊□圣母”即郊禖圣母。鄭玄箋云:“姜嫄之生后稷如何乎?乃禋祀上帝于郊禖,以祓除其無子之疾而得其福也。”[16]綜上,《建修樂樓碑記》碑碣為過去郊禖廟之碑,因毗鄰城隍廟,廟宇被毀后將廟碑移于城隍廟內(nèi)。
需要說明的是,在雍正時期對廟宇也曾進行過修繕。碑碣《重修進膳侑膳二司并金樁神像碑記》(現(xiàn)立于鄭州城隍廟廟院西側(cè))從內(nèi)容看雖屬功德碑,但從碑題及落款可獲知,雍正六年(1728年)曾修繕廟內(nèi)的進膳司和侑膳司兩座建筑,這也是該廟營建史上不可忽視的一環(huán)。
(三)清中后期以后碑碣
自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經(jīng)雍正初年知州張鉞稍加整飭,直到嘉慶七年(1802年)才有廟宇重修記載。碑碣《重修城隍廟進膳司之記》載:“州治靈佑侯寢宮右側(cè)有殿宇五楹,名為進膳司。自古侯王□□□□城隍職列侯爵,陰陽一道,建立玉廚敬事神圣,由□□□□忍坐視,邀請男女會首余人共相募化,重修廟(進膳司)?!笨芍?,此次也是小規(guī)模修繕。另有功德碑《重修三圣堂三仙殿碑記》,立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但鄭州城隍廟并未建有過三仙殿,翻閱鄭州方志,明清時州治內(nèi)曾建有三圣堂,載有:“三圣堂,一在州治東北回回營,一在州西外小北巷。”[17]可知,此碑也屬他廟碑碣移入城隍廟情形。
至清末,距康熙朝大修過去170余年,鄭州城隍廟又迎來了一次營建高潮。如同康熙朝,修建過程也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在光緒十六年(1890年),由知州吳榮棨主持。第二階段為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知州湯似慈主持重修了戲樓。第三階段包括民國五年(1916年)某軍閥統(tǒng)領(lǐng)徐儀庭捐資重修前后大殿、拜廈及兩廊等建筑,以及民國十年(1921年)城隍廟住持趙合祿道長重修廟宇山門。整個修建過程時間跨度長達31年。
有關(guān)重修的第一階段,《民國鄭縣志》載有“光緒十六年(1890年),知州吳榮棨重修”[18],盡管此時距重修僅隔20余年,但未有其他詳細記載,重修具體情況不得而知。從碑碣《重修城隍廟戲樓記》與《重修城隍廟前后大殿暨拜廈兩廊記》中對廟內(nèi)建筑破敗程度描述看,推測此次重修力度不大。知州吳榮棨其人,縣志載:“江蘇常州府宜興縣人。由監(jiān)生,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一月任。東里書院租地年久無人整理,拖欠侵種,弊竇百出。公認真催討,膏火修金,諸項充裕,善后之舉,公有力焉?!保?9]
第二階段是當(dāng)時鄭州知州湯似慈主持重修廟內(nèi)戲樓。此次重修的直接原因是,新上任的湯似慈感觸戲樓之破敗?!吨匦蕹勤驈R戲樓記》(現(xiàn)立于鄭州城隍廟廟院東側(cè))載:“戊戌春,自臨湍移牧是邦,謁城隍神祠,殿廡階墀規(guī)模粗備,獨酬神演劇之臺頹廢不治,其不足以壯觀瞻,猶未無以答神祜順輿情,則誠司牧之責(zé)也?!痹诋?dāng)?shù)剜l(xiāng)紳馬汝驥、李啟元、李連三幾人響應(yīng)下積極籌措善款,工程付諸實施,“鳩工庀材,鏤楹刻桷,輪奐內(nèi)美,丹漆外敷,鞏然煥然而成”。湯似慈重視對戲樓修繕的深層次原因,是出于其對戲樓敦風(fēng)化俗社會功能的認知,碑碣載: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醫(yī)物。神所馮依,將在德矣。不明德而薦馨香,雖甕簝在左,斝簋在右,感格之效弗應(yīng),矧區(qū)區(qū)乎。一俳優(yōu)之臺,竊□州人士渾噩其風(fēng),敦龐其俗呂(侶),明德繳福于神祇。是則余之志也,故樂為之記。
可見,湯似慈在尊神敬神的同時,更強調(diào)人們內(nèi)在的道德修養(yǎng),力圖喚醒民眾的道德意識。據(jù)載:“湯似慈,順天府大興縣人。由監(jiān)生,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任。剛斷果決,懷德畏威。庚子之役,拳匪肇興,公竭力彈壓,人民安堵。辛丑卒于官,民悼惜之。”[20]歷史上的湯似慈應(yīng)是一位正面形象的官員,但民間野史卻將湯似慈塑造成一位愛財如命、貪婪成性的貪官形象,并流傳有關(guān)于他的“龐振坤巧戲州官”的故事。龐振坤乃清乾隆年間河南鄧州一才子,而湯似慈為清末人士,二者生活年代相距一百余年,關(guān)于其民間傳說可謂張冠李戴或杜撰之作,不符合歷史實情。
第三階段重修于民國五年(1916年),記于《重修城隍廟前后大殿暨拜廈兩廊記》,此次重修規(guī)模甚大,包括前殿、寢宮、拜廈、兩廊等廟內(nèi)大部分建筑。“鄭縣舊有城隍廟一座,屢經(jīng)歲修,奈風(fēng)霜剝蝕,前后大殿暨拜廈兩廊均就傾圮,滿目蕭然”,是對當(dāng)時歷經(jīng)近二百年歲月侵蝕建筑的真實寫照。有關(guān)此次重修的具體細節(jié),碑碣語焉不詳,僅交代了重修廟宇的倡議者是當(dāng)時第八混成旅步一營督連長李培臣,其上司徐儀庭為重建捐資。五年后,廟宇住持趙合祿又重修過山門,其中所用的木構(gòu)件殘段現(xiàn)保存在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內(nèi),殘件上留有“民國十年(1921年)舊歷四月住持趙合祿經(jīng)理重修”的字樣。
民國以來直至改革開放前,鄭州城隍廟長時間被學(xué)校占用,廟內(nèi)建筑屢遭破壞,損毀嚴重。進入20世紀80年代,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對這一歷史文物的保護,陸續(xù)對這一古代文化遺產(chǎn)進行修復(fù),前后持續(xù)長達20余年,使這一宏大的古建筑群在進入21世紀后重新煥發(fā)昔日光彩,可謂是鄭州城隍廟迎來的第三次營建高潮,立于2004年的《城隍廟重修記碑》(現(xiàn)立于鄭州城隍廟廟院東側(cè))就是這一段史實的見證。正如碑記所言:“時逢盛世,躬敬文物史稱,以期三千六百年古都文化時代傳承,中原人文血脈綿延相襲,立城市文化根魂。故勒斯碑志之。”
三、明清城隍信仰演變路徑發(fā)微
前文已提及,明代城隍信仰是在過去千年的信仰積淀下發(fā)展而來的,在推翻外族政權(quán)的背景下,朱元璋試圖建立一個制度化和體系化的神學(xué)體系,以服務(wù)于鞏固自身政權(quán)。城隍信仰作為本土眾多民間信仰之一,也被納入進這一體系之中。為了強化城隍神與官員間“幽明共理”的理念和淡化民間城隍信仰的“淫祀”成分,繼洪武二年詔令后又發(fā)布了洪武三年改制,“詔去封號,止稱某府州縣城隍之神。又令各廟屏去他神。定廟制,高廣視官署廳堂。造木為主,毀塑像舁置水中,取其泥涂壁,繪以云山”[21]。這一規(guī)定大大降低了民間對城隍信仰的參與度。
民間信仰的變化發(fā)展有其自身規(guī)律性,自宣德后,多地城隍廟為神塑像之風(fēng)漸興,形成神像與木主并置的現(xiàn)象。盡管如此,有明一代,這種官神共治的氛圍影響還是深遠的,這從留存的明代去思碑(《鄭州節(jié)判石君去思之碑》,現(xiàn)立于鄭州城隍廟廟院東側(cè))與感神碑(《鄭州太守劉公感神碑記》,現(xiàn)立于鄭州城隍廟廟院東側(cè))中也可察覺到。兩通碑文內(nèi)容均不是介紹廟宇營建事宜或其他與該廟有關(guān)的具體之事,而是對石純粹與劉汝輗兩位官員的溢美之詞,此外還強調(diào)了神的職責(zé)和民心的重要性。例如,感神碑有:“惟神與人幽冥相契,我惟不德民,故告乏天而不雨,神亦不能辭其責(zé)?!比ニ急v:“民雖至愚也,而有至神者存。茍欲得其心,違道干譽不能也,聲音笑貌不能也,刑罰禁令不能也。必有實得于己,而推以及人,使大小賢愚各得其分,然后可焉?!?/p>
質(zhì)而言之,明代城隍信仰范式較前代有所不同,呈現(xiàn)出“神—官—民”的互動模式。在這一模式下,官員階層是城隍神與民眾間的交通中介,且城隍神的神力會關(guān)系到所轄地區(qū)官員的政績優(yōu)劣,而城隍信仰與民間社會間的直接互動成分則較少。
不過,自建立起制度化、體系化的城隍信仰起,城隍信仰就在開始走向其反面向著民間化、世俗化的方向演化。入清后,盡管官方仍然延續(xù)著城隍祭祀的禮制形式,但城隍信仰的內(nèi)核已逐漸滲透到更廣泛的社會領(lǐng)域。這一變化表明,“明清時期政府對城隍廟的管理日益松弛,使普通民眾可以參與到城隍廟活動中來,地方官員意圖通過城隍神靈在社會民眾心中形成的權(quán)威來發(fā)布國家政令,以便快速獲得民眾的認可與接納,實現(xiàn)官方的政治目的”[22]。
這一流變趨勢在現(xiàn)存碑碣中也得到印證。明代碑落款主體由同知、判官、吏目、訓(xùn)導(dǎo)等官吏階層構(gòu)成,而清代碑則除官吏人員,還包括信士、會首、化主等民間人士。特別是“會首”,在清代碑碣中多次出現(xiàn)。另落款中由明碑“廟祝”到清碑“住持”的變化,也折射出由官祀向官民互動模式的演化。而留存下來的多個清代“功德碑碣”,如《城隍廟迎送鑾駕碑記》《大清國河南開封府鄭州京水鎮(zhèn)女會建立城隍廟碑記》《儀仗碑記》《南馮保進香碑記》《城隍廟眾善之記》等,更直觀地呈現(xiàn)了鄭州城隍廟與當(dāng)?shù)厣鐣拥臉討B(tài),反映了城隍廟由神靈空間向世俗公共空間的蛻變。
“會首”一詞可追溯至唐代,唐釋智昇《開元釋教錄》載:“睿宗嗣歷,復(fù)于北苑白蓮華亭及大內(nèi)甘露等殿,別開會首,亦親筆受。”[23]這里的含義是“佛教講經(jīng)大會”之意。進入清代,會首已演化為一種身份,指民間某組織的發(fā)起人。他們常由當(dāng)?shù)赜忻泥l(xiāng)紳出任,成為官府與民間的溝通橋梁。入清后有關(guān)廟宇的重建雖由官府出面組織,但重建所需財物官府往往不承擔(dān),而由會首動員當(dāng)?shù)剜l(xiāng)民捐獻。這一過程中,會首既協(xié)助官員完成任務(wù)并按禮制維護其權(quán)威,同時也便于獲得名譽上和經(jīng)濟上的好處??傊?,會首的出現(xiàn)反映了城隍信仰民間化、世俗化和功利化的歷史趨勢。較明代城隍信仰的“神—官—民”的信仰模式,清代更多地體現(xiàn)出“神—民”的互動模式。
四、結(jié)語
作為中原地區(qū)重要的“道學(xué)文化”縮影,鄭州城隍廟承載著鮮活的中國化、本土化的信息。蓋建民教授說:“提出構(gòu)建道學(xué)研究的‘中國學(xué)派話語體系,以求中國道學(xué)研究在西方宗教學(xué)話語體系下朝本土化、中國化方向上的范式轉(zhuǎn)化,不只恰逢其時,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同時還是未來中國道學(xué)研究的必由之路?!保?4]筆者認為,不囿于現(xiàn)有各種學(xué)術(shù)理論藩籬,對鄭州城隍廟進行實地田野考察,即是堅持道學(xué)研究本土化、中國化方向的最可靠手段。
一座廟宇不僅僅是一處文物本身,往往還是歷史與文化的載體,只要深入挖掘就能發(fā)現(xiàn)諸多有價值的信息。通過對鄭州城隍廟現(xiàn)存記事碑碣整理研究,結(jié)合地方志文獻,多可互為印證,基本能還原該廟宇的歷史發(fā)展脈絡(luò)。歷史的發(fā)展總是非線性的,鄭州城隍廟同樣如此,時而沉寂,時而耀眼。在其自明之后600余年的變遷中,對紛雜的歷史瑣事?lián)茉埔娙眨沙尸F(xiàn)出比較清晰的三次營建高潮,每一次營建高潮均涉及廟內(nèi)各主體建筑的重修重建,使鄭州城隍廟能較完好地留存至今。這三次營建高潮如下:第一次是清康熙三十年至康熙五十三年,前后長達23年。第二次是光緒十六年至民國十年,前后長達31年。第三次是自20世紀80年代初至21世紀初,前后長達20余年。
一座廟宇也是信仰的載體,映射出明清時期城隍廟由神靈空間向世俗空間的蛻變過程,這一變化從現(xiàn)有碑碣中也得到進一步印證。明代碑落款中涉及的主體人員來自官方,清代碑中除官員外,還包括大量會首、信士和化主等民間人士。從碑文內(nèi)容看,明代碑重在渲染神靈的威力和官員的政績,清代碑則側(cè)重于廟宇修建之事實的記述。此外,城隍廟內(nèi)還留存有不少功德類清代碑碣,反映了“城隍出巡”“進香還愿”等民間信仰活動,揭示了城隍信仰由明代“神—官—民”為主導(dǎo)的互動模式向清代以“神—民”為主導(dǎo)互動模式的流變。
參考文獻:
[1] (漢)司馬遷.史記(一):卷八[M].北京:中華書局,2014:316.
[2] (宋)趙與時.賓退錄:卷八[M].北京:中華書局,2021:135.
[3] [10] 鄭土有,王賢淼.中國城隍信仰[M].上海:三聯(lián)書店上海分店,1994:92-93,120.
[4] 順治滎澤縣志[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18.
[5] [12] [13] [14] [15] [17] 乾隆鄭州志[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290-291,120-121,119,119,119,34.
[6] [11] [18] [19] [20] 民國鄭縣志[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80,80,80,182-183,183.
[7] (唐)李百藥.北齊書:卷二十[M].北京:中華書局,2017:281.
[8] [21] (清)張廷玉.明史:卷四十九[M].清光緒三年湖北崇文書局刻本:15-16,16.
[9] (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三[M].北京:中華書局,2011:47.
[16] (戰(zhàn)國)毛亨.毛詩注疏:卷十七之一[M].(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明崇禎三年汲古閣刻本:2.
[22] 劉玉堂,張帥奇.國家在場、民間信仰與地方社會——以明清江南城隍廟為中心的歷史透視[J].湖北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20(1):107-115,2.
[23] (唐)釋智昇.開元釋教錄:卷九[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232.
[24] 蓋建民.百年中國道學(xué)研究與“文化自信”的初步思考[J].世界宗教文化,2021(5):3-9.
基金項目:202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西南道教文獻整理與數(shù)據(jù)庫建設(shè)” (21&ZD24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