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霞
2022年版課標、“雙減”政策、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等各種文件與政策的提出,為小學語文教師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又要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能力。因此,如何上好一節(jié)語文課成為語文教師探究的重要課題。但是,目前小學語文教學存在“新瓶裝舊酒”的問題,許多教師因意識欠缺、能力不足等問題,依舊只關注“教師教學”,忽視學生內化與能力拓展,使得學生學習體驗不佳、教學質量不高。鑒于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在備課、教學、作業(yè)等多個環(huán)節(jié)關注學生內化,讓語文課變成語文“好課”。
一、備課與設計全面,讓內化更充分
小學語文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通過自身扎實過硬的教學基本功與語文專業(yè)能力,對教材深入鉆研,對課文進行整體把握,設計集知識、能力、思想于一體的教學內容,從而啟發(fā)學生思考,推動教學活動展開,最終達到整體性的教學目標。而學生也會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教師備課的全面性,進而使知識內化更充分。如教學《落花生》一課時,教師在備課環(huán)節(jié)便為學生學習內化做足了準備。
首先,“備”教學目標,其目的是學生達到什么程度的內化。如知識方面:正確認讀本課生字詞“居然”“榨油”“愛慕”等;能力方面:學會運用抓住關鍵詞語和對比的方法,學習作者主次分明的寫法,了解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思想方面:學習花生樸實無華、默默奉獻的品格,體會做人的道理。
其次,“備”教學環(huán)節(jié),其目的在于通過層層設計將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進行融合,形成一個個完整且相互關聯(lián)的教學模塊。如導入環(huán)節(jié)可采用“摘花生”視頻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發(fā)學生對摘花生的討論。新課講述環(huán)節(jié)則需要更加細致地劃分:第一步,以分段朗讀的形式引導學生掌握文章大意;第二步,以分角色朗讀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花生的可貴之處;第三步,從閱讀與寫作角度入手,突出本文的寫作特點;第四步,引導學生思考題目中的“落花生”,延伸出與花生相關的知識。
最后,“備”學生作業(yè),其目的在于進一步促使學生完成對課堂知識的內化。教師可以提前設計好多種問題,引領學生思考,同時幫助學生鞏固學習成果。如:“父親是怎樣說明花生最可貴之處的?說一說我們生活中哪些人也像落花生那樣不圖虛名,默默奉獻。你能用本文的寫作特點,描寫一種植物嗎?”由此學生便需要將所學內容落到實處,真正地實現理解與內化。
二、重點與難點突出,讓內化更明確
目前,很多小學生表示,上完語文課后,只知道今天學習了哪節(jié)課內容,對于具體有哪些知識需要理解、消化與應用并不清楚,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也從側面證實了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有待提高。因此,“讓學生內化哪些內容”“怎樣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與內容”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注意的重點問題,即讓內化更明確。
教學重點與難點是教師教學的中心與核心,也是學生在本節(jié)課學習中要重點突破、解決的問題。教師對重點、難點胸中有數,明明白白,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才能成就一節(jié)好課。因此,教師在教學實施中,要突出重點、難點知識,并明確引導學生思考重點難點問題。
例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田忌賽馬》第二課時內容,其重點難點已經從第一課時的“復述故事,講獲勝原因”轉變?yōu)椤敖Y合賽馬對陣圖,推想為何這么安排,并體會人物性格特征”。實際上,這兩個重點、難點之間存在內在聯(lián)系,因此教師在突出第二課時的重點難點時,可以將第一課時的重點難點作為“引子”,然后圍繞“為什么會贏,怎樣贏”設計具體的教學內容與步驟:
總學習任務:孫臏是如何想到改變賽馬出場順序的?
分任務一:孫臏對田忌說“讓您贏”時用什么表情和語氣?田忌是怎樣的反應?
分任務二:孫臏是如何發(fā)現馬的腳力可以分為上中下三等的?借助對陣圖,說一說為什么不可以按照上中下順序進行比賽?孫臏如何調整對陣布局?田忌的態(tài)度又有什么變化?
分任務三:最后,贏得比賽之后,田忌、孫臏、齊威王會有什么反應與變化?
基于以上學習任務的設計與提出,學生不僅能明確且深刻地理解孫臏調整賽馬順序的整個過程與意圖,同時對孫臏、田忌的人物性格也能進行詳細的揣測,能意識到孫臏細心觀察、足智多謀、胸有成竹;田忌不動腦筋;齊威王驕傲自滿。由此學生在回顧本節(jié)課時,其腦海中自然地浮現出賽馬過程中三個人的具體表現,同時也能理解與掌握為何要調整賽馬順序。
三、群文與實踐拓展,讓內化更深刻
“知行合一”既是上好一節(jié)語文課的關鍵,也是檢驗與深化學生內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知”是學生課堂學習的“知識”,“行”則是對知識的拓展與實踐。因此,教師可以通過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模式、課外實踐拓展活動,幫助學生實現知識視野的拓展,也能讓學生對已學知識進行反復思考與應用,從而達到深化的目的。
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北京的春節(jié)》時,以春節(jié)作為中心議題,引入《年的味道和聲音》《龍脊背秋人》兩篇文章,通過分析與對比,引導學生學習與鞏固抓住事物不同方面詳略得當的寫法,同時著重體會作者生動表達的特點。與此同時,學生也能實現文學視野的拓展,在閱讀中繼續(xù)了解一些傳統(tǒng)的民風民俗,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民族美德。
當學生完成群文閱讀學習任務之后,教師便可以開展實踐拓展活動,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在生活中。如教師要求學生課下寫一篇關于春節(jié)的文章,從不同方面展現出春節(jié)的熱鬧,以及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有的學生從聽覺、味覺、視覺、觸覺四個方面寫春節(jié),展現出不同的春節(jié);有的學生從“我眼中的春節(jié)”“爸爸眼中的春節(jié)”“爺爺眼中的春節(jié)”三個角度寫春節(jié)在不同時代的不同特征,既寫出傳統(tǒng)文化的演變與傳承,也呈現出時代的變化。最后,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寫作進行評分,選出優(yōu)秀文章進行嘉獎,以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由此,學生的學習視野得到了拓展,知識儲備更加豐富,知識應用能力也實現提升,進一步深化了知識內化。但是教師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要關注實際情況,不能為了幫助學生實現知識拓展而盲目選擇文章,也不能為了讓學生進行生活實踐而盲目設計活動,否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不斷降低,課堂教學質量也會降低。
綜上所述,上好一節(jié)語文課,不僅要求教師在備課講學中按照科學流程明確目標、突出重點,為學生內化做足準備,還要拓展語文知識、緊密聯(lián)系課內外知識,以知行合一的原則讓學生的內化更深刻,從而實現對語文知識的深刻理解與有效應用。因此,教師要充實自我,設計出“藝術珍品”般的語文課,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實現語文知識的充分內化,也讓整節(jié)課變得更有價值。
(作者單位:河南洛陽市嵩縣鶴鳴小學)
責任編輯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