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文科 楊麗萍 孫瑞澤 吳建靜 劉永紅
天麻(Gastrodia elata Bl.),蘭科天麻屬,是一種腐生草本植物,名貴中藥材之一,入藥歷史2 000年以上。周鉉等人根據其花色、莖稈顏色、塊莖形狀等指標,將天麻劃分為紅天麻、綠天麻、烏天麻、黃天麻、毛天麻、松天麻6個變型。上世紀末前,全國主要以野生狀態(tài)分布,目前,商品天麻在全國集中主產區(qū)有4個,即陜西漢中為中心的秦巴山區(qū)、云南昭通市、大別山區(qū)、湖北宜昌等地。
1? ?生物學特性
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天麻逐漸失去自養(yǎng)功能,根已經完全退化,無法吸取土壤中的水分和其他營養(yǎng)元素,葉子呈鱗片狀,高度退化,除綠桿天麻外幾乎不含葉綠素,天麻殘葉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徐錦堂先生總結的天麻生活史為:種子→圓球莖→營養(yǎng)繁殖莖→米麻→白麻→箭麻。天麻種子存在于蒴果中,數量大,細小,解剖結構僅具原胚細胞,無胚乳等營養(yǎng)物質,發(fā)芽非常困難。其一生營養(yǎng)供給呈現出三段制:種子到圓球莖階段,靠萌發(fā)菌即小菇屬侵入種胚形成共生結構提供營養(yǎng),生產上常用紫萁小菇、石斛小菇兩大類;從天麻圓球莖到商品麻階段,主要依靠蜜環(huán)菌為天麻籽粒的膨大提供營養(yǎng);種麻生殖生長階段,營養(yǎng)幾乎完全來自塊莖,外界僅需補充部分水分。
2? ?野生立地條件
秦巴山區(qū)包含甘肅隴南、陜南、河南東部、四川北部、湖北西部、重慶等地區(qū),漢中是秦巴山區(qū)的腹地。天麻野生分布集中在海拔600~1 800 m的山區(qū)。植被以櫟木、山毛櫸等非油性樹種為主,腐葉土層厚度達30 cm以上,郁閉度50%~70%,陰涼濕潤。天麻生長發(fā)育最佳土壤濕度50%~60%,含水率<30%,蜜環(huán)菌生長受到抑制,停止生長,天麻也停止生長;含水率>60%,造成塊莖腐爛。生長環(huán)境溫度為 14~30 ℃, 20~25 ℃生長最快。天麻必須經低溫春化,否則翌年麻籽長勢衰弱,甚至僵化不萌動,低溫春化不達標的種麻會出現生殖生長障礙。
3? ?有性繁殖栽培技術的源頭及創(chuàng)新
天麻栽培歷史中,一般依靠采用野生天麻種進行無性繁殖,由于來源有限,且在生產上連續(xù)栽培超過3代以后,會出現產量、質量雙下降,甚至“拐本”(種子也不見了)。有性繁殖技術采用“天麻之父”徐錦堂研究員的“兩菌一果”技術,即通過人工授粉獲得天麻種子,用蜜環(huán)菌和萌發(fā)菌栽培獲得大量商品麻和零代籽,在秦巴山區(qū)又做了必要的創(chuàng)新,如設施栽培、無土栽培等。本文主要總結露天人工栽培方法。
3.1? ?選地? ?天麻既可坡栽,亦可大田栽培,近年來設施栽培也取得成功。秦巴山區(qū)多為山坡地,在海拔1 200 m以上區(qū)域栽培盡量選擇陽坡,海拔900 m選擇陰面。山坡地自帶疏水功能,水分相對容易排出。大田人工栽培要做好排水工作,深挖排水溝30 cm,謹防濕度過大引起爛麻。
3.2? ?基質選擇? ?天麻栽培基質優(yōu)先選擇黑色疏松的櫟木類腐殖土,也可選用粒徑1 mm以上的中粗砂,土壤疏松、團粒結構好,也易獲得高產高品質的天麻。選擇栽培基質應把握兩個基本要素:一是疏松透氣,二是利于保濕,在此基礎條件下還應充分考慮經濟因素,盡量尋求性價比高的基質。
3.3? ?優(yōu)選“兩菌”? ?天麻萌發(fā)菌最初用的較多的是紫箕小菇,由于種源退化近年來石斛小菇也漸受歡迎。其外觀判定為:菌索潔白發(fā)亮,無雜菌滋生,外觀上無黃色異色及腐點。蜜環(huán)菌一般為瓶裝,選擇生長錐多、色澤良好、生長旺盛、對基質附著性較好、結合力較強的品種。因為菌種退化,最初1窩1袋萌發(fā)菌1瓶蜜環(huán)菌的栽培方法已被許多地方淘汰,現在常用1袋萌發(fā)菌,2~3瓶蜜環(huán)菌。
3.4? ?輔料準備及預處理? ?地栽天麻提前準備好輔料并預處理。輔料包括樹棒、樹枝、樹葉等。一般1窩需要直徑8 cm、長度50 cm的櫟木類樹棒10根,干落葉0.5 kg,粗2.5 cm枝條2.5 kg。
輔料采伐最佳時間為霜降到立春之前,采集后充分晾干,樹棒三面均勻剁魚鱗口,栽植前用清水浸透,利于萌發(fā)菌、蜜環(huán)菌的生長和天麻種子的萌發(fā)。
3.5? ?蒴果培育及種子獲取? ?選擇個大、形正、芽挺、健康種塊作為種麻,用百菌清800倍液浸泡20分鐘后,在室內鋪砂10 cm、芽距10 cm、蓋砂10 cm栽入框內。維持室內溫度20 ℃左右,50天左右即可開花。花后6小時至3天內完成人工授粉,堅持雜交授粉,切忌同花授粉。授粉后半月左右蒴果成熟開裂,應在開裂前1~2天采收。萌發(fā)實驗結果表明,當天采摘當天播種萌芽率最高,因特殊原因不能播種的,可在2~5 ℃下保存,以保證萌發(fā)能力。
3.6? ?大田栽培? ?秦巴山區(qū)創(chuàng)造性提出雙層栽培的方法。
1)挖穴。挖深15 cm、寬70 cm坑,半坑栽培。地勢低洼容易積水的地方,不用挖穴可用基質鋪平地面后“明栽”,干旱缺水的地塊洇濕穴底。
2)混拌。塑料洗衣盆內按10個天麻蒴果撕開抖落拌入1袋萌發(fā)菌拌勻,確保種子均勻附著在萌發(fā)菌上。
3)播種。在穴底鋪1~2 cm厚的濕樹葉,均勻撒入拌勻的萌發(fā)菌。樹葉用辛硫磷乳液或顆粒劑處理,防治地下害蟲及蟲卵,邊鋪邊栽,做好個人防護。
4)菌棒組合。按3~5 cm間隔擺放好浸透水的樹棒,在樹棒兩端及魚鱗口位置均勻擱置蜜環(huán)菌,切忌撒施,埋砂蓋住樹棒后超過1~2 cm即可。第1層栽培完畢后,重復上述步驟栽第2層。
5)覆蓋。覆蓋能保溫、增墑,埋土深度10 cm以上并覆蓋5 cm左右樹葉后,用遮陽網固定以防風吹。種子萌發(fā)過程中需要較高的濕度,因此栽后用薄膜覆蓋15天左右再揭膜,可以提高萌發(fā)率。
6)溫濕度管控。大田栽培天麻,要管控好溫濕度,防止積水爛麻。夏季栽培層土溫不超過28 ℃,冬季不低于-5 ℃,濕度控制在30%~50%。
參考文獻
[1] 張躍進,季景玉.天麻屬(蘭科)新變種——卵果天麻[J]. 西北植物學報,2010,30(06):1 277-1 278.
[2] 章慶華,陸衛(wèi)明.天麻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06,17(09):53-54.
[3] 王秋穎,郭順星,樊錦艷.不同蜜環(huán)菌菌株生物學特性及菌絲體多糖含量的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2001,36(9):588-590.
[4] 張濤,陳鐵柱,周先建,等. 四川省野生天麻資源調查研究[J].中國藥房,2011,22(31):? 2 961-2 963.
[5] 楊先義,施金谷,余剛國,等.天麻種植技術[J]. 農業(yè)與技術,2016,36(23):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