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文獻《禹貢》《水經》《水經注》中多次出現(xiàn)的潛水,曾引起歷代學者的討論,并引發(fā)一些爭議。本文通過對相關原始文獻和學術成果的爬梳與分析,發(fā)現(xiàn)三種文獻里提到的潛水實指之水各不相同。而《禹貢》梁州篇中“浮于潛,逾于沔,入于渭,亂于河”一句中提到的潛水,應當是位于四川省廣元市的潛溪河。
【關鍵詞】《禹貢》;《水經》;《水經注》;潛水
【中圖分類號】K2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標號】2096-8264(2023)21-008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1.026
潛水①,按文獻記載時間來看,首次見于《尚書·禹貢》篇“沱潛既道”。[1]148? 《禹貢》全文僅1194字,但卻在“荊州”“梁州”中四次提到了潛水。而后《水經》引《漢書·地理志》提到“潛水出巴郡宕渠縣”。[2]688《水經注》載:“潛水,蓋漢水枝分潛出,故受其稱耳。今爰有大穴,潛水入焉。通岡山下,西南潛出謂之伏水,或以為古之潛水?!盵2]688出現(xiàn)在三種不同文獻中的“潛水”,因記載過簡,歧說迭出,引起了古往今來眾多學者的關注。
對于“潛水”的研究,歷代皆有學者涉及,清代尤盛。20世紀以來,學界也有不少相關著述,只是這些成果通常將“潛水”相關問題置于對漢水研究尤其是“漢源”研究的框架之下??傮w而言,這些前期成果主要以傳統(tǒng)“釋水”的方式進行,即通過文獻推理“潛水”的具體位置,進行相關地名的古今比定,以及關于《禹貢》“梁州”下“西傾因桓是俫,浮于潛、逾于沔、入于渭、亂于河”這一記載研究。
通過對歷代潛水研究相關成果的整理與分析,不難看出,潛水研究的爭議主要來自釋名與釋地兩個方面。因此,本文擬以這兩個方面為線索,對歷代學者有關潛水的研究進行梳理,以期厘清潛水的名實問題。此外,歷來對潛水問題的研究都離不開《禹貢》《水經》《水經注》這三部傳世文獻。由于年代久遠、版本眾多,有關潛水研究還牽涉到版本??钡葐栴},本文在涉及相關論題時對諸家之說擇善從之。
學界關于“潛水”名實的看法,大致可分為兩種。其一:認為潛水并非實指某條水,而是一種泛指,下文稱為“通名說”。這其中又包括漢水枝津說和水文現(xiàn)象說,其論據之一主要是《禹貢》之潛水分別在荊州、梁州被提到,很難用一條具體的水去比對。其二:認為潛水是一條實際存在的水,可視作“專名說”。不過作為“專名”的潛水,其具體位置又有不同說法。
此外,除了名實之爭,有關《禹貢》“浮于潛、逾于沔、入于渭,亂于河”這一記載的討論也牽涉到潛水的問題,下文也將略做分析。
一、通名說
對“潛水”的解釋,自東漢末年就已出現(xiàn)。鄭玄注《尚書·禹貢》“沱潛既道”曰:“水自江出為沱,漢為潛。今南郡枝江縣有沱水,其尾入江耳,首不于江出也。華容有夏水,首出江,尾入沔。蓋此所謂沱也。潛則未聞象類。”[3]28因《禹貢》“沱、潛”并舉,鄭玄以出自江水的支流都為沱水,出自漢水的支流都為潛水。以此解釋荊、梁二州皆有沱水、潛水的記載。此觀點不乏支持者。宋人項平甫認為“江、漢夾蜀山而行,自梁至荊數千里,凡山南谿谷之水,皆至江而出,山北谿谷之水,皆至漢而出。其水眾多,不足盡錄,故南總為沱,北總為潛。” [4]27宋元之際的吳澄亦認為“凡江、漢支流,或大或小,或長或短,皆名沱、潛,不拘一處”。[5]118胡渭則認為“項說大謬,吳說亦汗漫??傆刹恢G、梁之沱、潛實有其處所,遂各為異義耳”。[3]279
顧頡剛也認為“沱字、潛字原是通名,而不是專指某一條水”,“但確也有水稱為沱水、潛水,大抵是與江、漢相關的某一水”,并列舉出多條同名異水的沱水、潛水,同時認為“這些很難指實為《禹貢》所載之水?!盵4]657祝中熹亦持此說。[6]1
辛樹幟另辟蹊徑,從召南民歌中的“沱汜”出發(fā),提出從“沱潛”本身涵義出發(fā)方為正解。指出“(前人)不從沱、潛本身涵義作了解,因而造成了種種糾紛”,并進一步提出“沱潛”是江漢流域的地勢所造成的水流形態(tài)。也就是將“潛”理解成一種水文現(xiàn)象而并非實水。而這種現(xiàn)象存在于荊、梁二州還未得到深入開發(fā)的上古時代,所以《禹貢》“沱濳既道”實際上是對先民平治水土,變“沱濳”為“澤塘”這段歷史生產活動的刻畫。[7]157-161
今天看來,以鄭玄為代表,歷代學者提出的“潛水通名”的觀點可以看作是對《禹貢》文獻過于精簡而內容龐雜的一種妥協(xié)。對于“通名說”的不同意見,古已有之??装矅岢觥般摪l(fā)源此州(梁州),入荊州”[1]149,認為梁、荊二州的潛水其實為一水。對作為專名的“潛水”的考釋也是歷代學者重點關注的對象,出現(xiàn)了不少研究成果,以下試作梳理。
二、專名說
上文已提到,《水經》有“潛水”之目,并明確給出了水的位置、流向等信息。其文云“潛水出巴郡宕渠縣,又南入于江”。巴郡,秦置,治江州,漢屬益州,在今重慶。宕渠縣即今四川省渠縣地區(qū)[8]334-336?!稘h書·地理志》巴郡載:“宕渠,符特山在西南。潛水西南入江?!?[9]1603由此可見,《水經》“潛水”可能即引自《漢志》中的“潛水”。楊守敬等綜述前代文獻,已對其沿革變遷作了詳細的考證說明:《水經》潛水即宕渠水。[10]2459而宕渠水今稱渠江,上游巴河與州河交于三匯鎮(zhèn),南流至今重慶合川區(qū)東北入嘉陵江。所以任乃強認為巴河為《漢志》中的潛水[11]50。
問題是,《漢志》 《水經》提到的“濳水”和《禹貢》“濳水”是否是同一條水呢?胡渭認為:“此水(宕渠水)源出巴嶺,巴嶺在南鄭縣南百余里,綿亙深遠,高聳千尋,冬夏積雪不消,中包孤云、兩角、米倉諸山……其險遠如此,禹必不以為貢道,潛不在宕渠無疑矣?!盵3]278從貢道的角度否認了宕渠水為《禹貢》中的潛水的可能性。
今天學界普遍認為潛水是今嘉陵江干流。趙炳清、周運中認為潛水正式指代嘉陵江干流是六朝時期[12]350-351?!稘h志》《水經》中的潛水只是今嘉陵江的一條支流,而非嘉陵江干流。酈道元在《水經·桓水注》中曾引用《尚書·禹貢》“西傾因桓是來”,試圖打開釋桓水的思路。雖然囿于班志桓水的記載,酈道元認為岷山、西傾山都有桓水,從而引來胡渭的批評。但是酈道元仍然在注文中以《禹貢》為基礎詳細的考證了桓水從西傾山到潛、沔、渭、河的流路。其中不難發(fā)現(xiàn)桓水與潛水的聯(lián)系,無論是把西傾解釋為西戎還是西傾山,這條水道的第一段都是從桓水到潛水?;杆?,今天已知為發(fā)源于西傾山南麓的白龍江[13]43,屈而東南流至今甘肅舟曲縣東與古羌水即今岷江合,又東南至今文縣與古白水即今白水江合,東南流入今嘉陵江。[14]60而白龍江和今天的渠江在地理上是沒有交匯過的,所以《水經·桓水注》中的潛水應當是作為干流的嘉陵江,這也與《水經·潛水注》中的記載相吻合。
嘉陵江源遠流長,潛水自不可能指代整條江水。潛水的具體位置,酈道元分別在“潛水”“桓水”的注文里給出了線索。如上文所述,《水經》“潛水”和《水經注》“潛水”非為一水。酈注在“潛水”引庾仲雍“墊江有別江出晉壽縣,即潛水也。其南源取道巴西,是西漢水也”。[2]688-689再看酈注“桓水”的引文:“然自西傾至葭萌入于西漢,即鄭玄之所謂潛水者也?!盵2]823注文中的“葭萌”為秦置縣,兩漢因襲,至蜀漢時改為“漢壽”,西晉又改為“晉壽”。其治所大致為今天的四川省廣元市西南昭化鎮(zhèn)。西漢即西漢水,是嘉陵江上源之一。因此注文里的“西漢”應當指代的是嘉陵江。厘清了這兩個地理要素的涵義后,注文潛水的位置也就呼之欲出了。即桓水(白龍江)在今天廣元匯入嘉陵江的這一段水道,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標注的潛水也包含了這一段位置。[15]43-44
三、有關《禹貢》“浮于潛、逾于沔、入于渭,亂于河”的討論
《禹貢》中潛水前兩次都是以“沱、潛既道”的模糊說法出現(xiàn),第三次出現(xiàn)也是諸水并舉、指向性不強,故多被視為“通名”;但第四處潛水,卻是以一條水上交通路線的形式出現(xiàn),具有明顯的地理指向,是可以被確指的水。正是這一記載,引發(fā)了歷代學者有關“潛水”具體地理位置的討論。
鄭玄曾嘗試考證過《禹貢》梁州之潛水,鄭玄注云:“潛蓋漢,西出嶓冢,東南至巴郡江州入江,行二千七百六十里?!?[5]29劉淵林在左思《蜀都賦》“演以潛沫”句下注曰:“有水從漢中沔陽縣南流,至梓潼漢壽縣,入穴中,同岡山下,西南潛出,今名復水。舊說云:禹貢潛水也?!?[16]120酈道元在《水經·漾水注》也引了此注,但似乎并未點明此水源流。鄭玄考梁州潛水的觀點遭到胡渭的反對,他認為鄭玄“謂潛水出隴西嶓冢山,誤由班志” [3]277。
酈道元在《水經·桓水注》中對《禹貢》梁州下“浮于潛、逾于沔、入于渭,亂于河”的記載進行了詳細考證,這段考證成為后世相關研究經常引用的重要文獻。茲錄于下:
余考校諸書,以具聞見,今略輯綜川流沿注之緒,雖今古異容,本其流俗,粗陳所由。然自西傾至葭萌入于西漢,即鄭玄之所謂潛水者也。自西漢遡流而屆于晉壽界,沮、漾枝津,南歷岡穴,迤邐而接漢,沿此入漾,《書》所謂浮潛而逾沔矣。歷漢川至南鄭縣,屬于褒水,遡褒暨于衙嶺之南,溪水枝灌于斜川,屆于武功而北達于渭水,此乃水陸之相關,川流之所經復,不乖《禹貢》入渭之宗,寔符《尚書》亂河之義也。[2]823
這段注文的重要性自不必說,它所回答的問題主要是《禹貢》梁州貢道接續(xù)的行程。不過酈道元的這段考證也有微瑕。如鄭玄所謂的潛水并非如酈道元所說是“自西傾至葭萌入于西漢”而是自隴西嶓冢山南下的西漢水,也就是嘉陵江。若非訛誤,就應當是酈道元自己弄錯了水道。
唐代司馬貞在《史記·夏本紀》“沱、潛既道”下注:“潛出漢中安陽縣(直)西[南],北入漢。故《爾雅》云‘水自江出為沱,漢出為潛?!薄妒酚浾x》引《括地志》載:“潛水一名復水,今名龍門水,源出利州綿谷縣東龍門山大石穴下也?!盵17]61
胡渭在《禹貢錐指》中對潛沔貢道進行了考證:“以今輿地言之,浮嘉陵江至廣元縣北龍門第三洞口,舍舟從陸,越岡巒而北,至第一洞口,出谷乘舟,至沔縣南,《經》所謂‘浮潛而逾沔也。”[3]295胡渭認為梁州潛水是發(fā)源于廣元龍門洞,并西南流入嘉陵江的一條小水,即今天廣元市朝天區(qū)內潛溪河。此水發(fā)源于陜西省寧強縣境內龍門洞,現(xiàn)存北宋蘇元老《龍洞記》碑一通。[18]208潛溪河自東北流向西南至朝天鎮(zhèn)流入嘉陵江,由于此地喀斯特地貌的特殊性,河道中有地下河段,寧強與廣元又相接壤,古人對潛溪河的發(fā)源歸屬問題產生了歧義,所以文獻中既有發(fā)源廣元說也有發(fā)源寧強說。
但胡渭對龍門洞的考證似乎也有值得探討的地方。清末魏源有詩《三龍洞》二首,注曰:“在漢中府沔縣,即《禹貢》潛水通東沔、西漾之穴也。有第一門、第二門、第三門,皆在數里內。沔水入第三門,出第一門,入嘉陵江。蓋古時嘉陵江水高,故可入沔,今則倒流。天下洞壑之奇,莫過此者?!?[19]532此注也有訛誤,龍門洞當在寧強、廣元而非沔縣。且沔水(沮水)自留壩縣南流至勉縣西入漢水,斷無入嘉陵江之理。而魏注的關鍵在于指出龍門洞三門的地理分布位置,即自南向北分別為第一門、第二門和第三門,與胡渭所述正好相反。而今潛溪河上游至沔縣即今勉縣并無水路可達。即使?jié)撱尕暤勒嫒绾纤裕敲匆矐撌歉〖瘟杲翉V元朝天鎮(zhèn)第一洞口,行船至第三洞口出,再行陸路至今寧強,然后入漢水(沔水)。而且這還沒有考慮到潛溪河地下河道部分在古代是否能行船的問題。不過,從今天的地圖看,《禹貢》中梁州貢道“浮潛逾沔”的路線中,潛溪河—玉帶河一段的確是路線最短、耗時最少的選擇。
胡渭綜古今之說,遍考志書,對《禹貢》“浮于潛”一句的考證分析可謂是鞭辟入里。以今潛溪河指代《禹貢》梁州潛水至少解決了兩個重要的問題。其一,關于“潛”字涵義的解釋。歷代學者釋“潛”,大都以“潛藏”“伏水”之類來解釋,即潛水不是一條地表徑流。但《禹貢》中用“浮”字匹配潛水,很明顯潛水是可以行船的,這就產生了矛盾。而潛溪河的部分河段因喀斯特地貌的緣故,是穿行于溶洞中,這也正合“潛”字之意。其二,如果將潛水單純的理解成嘉陵江干流,那“逾于沔”就無從說起了。今天的嘉陵江水系與漢水水系在四川被大巴山山系隔開,在地表上并無水系交匯。而從潛溪河一路遡行,至上源后棄船越嶺,翻過山嶺后,就可以到達漢水(沔水)上源即玉帶河,符合《禹貢》“逾于沔”的文獻記載。
注釋:
①文獻中的“潛”有多種古字指稱,為便于敘述,一律寫作“潛”,文獻仍引原文。
參考文獻:
[1]孔安國,孔穎達撰,廖明春,陳明整理,呂紹剛審定.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酈道元著,陳橋驛校證.水經注校證[M].北京:中華書局,2007.
[3](漢)鄭玄注,(清)王應麟輯,孔廣林增訂.尚書鄭注[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4]項安世.項氏家說附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5.
[5]吳澄.書纂言卷二[M].欽定四庫全書.
[6]祝中熹.嶓冢山與漢水古源——對一樁史地疑案的梳理[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6,(03):1-12.
[7]辛樹幟.禹貢新解[M].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64.
[8]周振鶴.漢書地理志匯釋[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9]班固.漢書卷二八[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0]楊守敬,熊會貞.水經注疏[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11]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趙炳清,周運中.漢初武都大地震與漢水上游的水系變遷之質疑——與周宏偉先生商榷[J].歷史地理,2013,(02):349-357.
[13]漆子揚.禹貢古桓水水系考釋[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4,(02):43-46.
[14]周侃.白龍江[J].甘肅水利水電技術,2014,(04):60-65.
[15]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16]吳玉貴,華飛.四庫全書精品文存[M].北京:團結出版社,1997.
[17]司馬遷.史記卷二[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8]陜西漢中地區(qū)文化局.漢中地區(qū)名勝古跡[M].陜西漢中地區(qū)文化局,1983.
[19]魏源全集編輯委員會.魏源全集·古微堂內外集·古微堂詩集·補錄[M].長沙:岳麓書社,2004.
作者簡介:
曹陽,男,安徽馬鞍山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西南歷史人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