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
當人們還在睡夢中時,她已經(jīng)開始迎接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她身著紅馬甲、戴雙層手套,每天在垃圾桶旁值守四個小時,義務分類、轉運垃圾,十年如一日。她用溫柔的言語,傳遞環(huán)保的思想;用堅定的腳步,丈量文明的方向。她就是北京市西城區(qū)西交民巷社區(qū)垃圾分類指導員、環(huán)境衛(wèi)生監(jiān)督員柳素霞。
每天四小時將垃圾進行分類
走進西交民巷27號院,一塵不染的道路旁擺放著四組干凈整潔的垃圾桶。這個看似不太起眼的垃圾桶站,柳素霞已經(jīng)守護了10年。她每天堅持托運垃圾、義務分類,并為居民講解垃圾分類知識。
1988年,柳素霞進入社區(qū)居委會工作。在這期間,她和片區(qū)居民打成一片,居民的大事小情她都爛熟于心,居民們也都非常信任她。
2011年,柳素霞參觀了垃圾填埋場。在那里,廚余垃圾經(jīng)過處理后制成了有機肥料的場景,深深地觸動了柳素霞,她深感垃圾分類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事。
參觀完之后,她下定決心,要把垃圾分類在小區(qū)里推行下去。從此,柳素霞成為了社區(qū)垃圾分類志愿者和指導員,她每天值守四個小時,義務分類、轉運垃圾,一干就是十年。街坊四鄰都知道,垃圾分類不明白,找柳素霞,“她門兒清!”
不過,在最開始,社區(qū)居民并不理解垃圾分類的作用,柳素霞做好了不被人理解甚至奚落的準備。她調(diào)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穩(wěn)定好情緒,踏踏實實投入到工作中。
柳素霞聽到最多的就是這種說法:“反正最后拉走的時候都放一起,咱們分不分的沒用。”遇到持這種認識的居民,她便苦口婆心,反復勸說,耐心向居民宣傳垃圾分類的好處。
柳素霞知道,要想居民認可垃圾分類,就得從自身做起。每天早上6時30分,很多人還沒起床,柳素霞就出現(xiàn)在27號院的垃圾桶旁。她穿著紅色馬甲,系著圍裙,戴著雙層手套,左手拿著鐵鉤,右手拿著鐵夾。
輕輕鉤開一個廚余垃圾桶蓋,小山似的垃圾袋冒出頭來。柳素霞眉頭都沒皺一下,用鐵夾夾出一袋一袋廚余垃圾。探頭確認桶內(nèi)沒有“打包”垃圾后,再逐一用鐵鉤鉤破垃圾袋,將廚余垃圾傾倒入桶。
柳素霞每天一干就是四個小時。通過身體力行告訴大家,垃圾分類工作就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好事。
后來,社區(qū)成立了“垃圾分類指導員”隊伍。隊伍成立后,她二話沒說,就帶上袖標,把垃圾投放點作為自己的陣地,積極配合居委會向居民發(fā)放垃圾分類宣傳冊、宣傳品以及垃圾桶、袋,并通過展板的形式,詳細向大家講解垃圾的具體分類。
為垃圾分類寫攻略
柳素霞活到老學到老,利用休息時間,她結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和自己十年垃圾分類的經(jīng)驗,把生活中常見的投放誤區(qū)和注意事項寫成了攻略,在街道和社區(qū)各個平臺推廣。現(xiàn)在,柳素霞的攻略早已“沖出”西交民巷,幫助更多西城居民精準分類垃圾。在她建議下引入第三方為居民積分兌換禮品,工作更加順暢。
在她努力帶動、積極倡導下,社區(qū)環(huán)境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居民對垃圾分類也有了深刻認識,現(xiàn)在居民看到柳素霞,都會親切地說:“阿姨,您辛苦了!”
她影響了無數(shù)人,而且有越來越多的人更加理解和支持垃圾分類工作,這讓她感到無比欣慰。
柳素霞投身垃圾分類工作,得到了家庭溫暖和堅定的支持。柳素霞有時候會顧不上家里的事情,但是她的家人特別理解,對她的志愿服務工作也十分支持。她的兒子也是一名志愿者,只要有時間,他都會參加社區(qū)的垃圾分類和志愿服務活動。小孫子也在她的影響和帶動下,常常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平凡的柳素霞,感動了無數(shù)人,她的家庭被評選為2020年度“十大首都最美家庭”、2021年全國“最美家庭”。柳素霞還被評為2022北京榜樣。
2022年11月,西城區(qū)文化館創(chuàng)作了原創(chuàng)話劇《紅墻守護者——西城大媽》,此部話劇就是以柳素霞等志愿者為原型,把這些年來“西城大媽”不辭辛苦服務基層治理的真實故事用話劇的形式反映出來。
如今,柳素霞每天仍在堅持義務值守垃圾分類崗位,并隨時更新自己整理的“垃圾分類攻略”,她說:“只要能干得動,我就接著干。同時加強學習,更好地給大伙服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