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鋒 劉碧玉
課標是燈塔,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作為一線教師,我們需要深刻理解課標精神,抓住《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對語文課程的定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讓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學習、積累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陡笎壑邸肥墙y編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作者描寫的場景、細節(jié)中蘊含的感情”以及“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教師要以“新課標”為導向,引導學生在文中找細節(jié)、悟父愛,隨即有感而發(fā),訴父愛。
【課例呈現】
一、說文解字,感知文本
師:有時候一個夢,一段情緒,一種感情,一番流露,就是一篇文章。讀題目。
生:《父愛之舟》。
師:這個題目由兩個詞組成。一個是“父愛”,另一個是“之舟”,“之”的意思是“的”,同學們,“舟”是什么?
生:船。
師:《說文解字》中說,寬大者為船,那舟呢?
生:小船。
師:是的,小船為舟,那有誰見過小船?舟是什么樣子?
生:下面有底座,上面有個蓬。
【點評】課題往往是課文內容的濃縮,本單元的主題是“舐犢情深”,所選課文均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深刻感情有關,愛是抽象的,需寄托在具體的事或物上,姜老師通過對課文標題中“舟”字的講解,讓學生把閱讀重點聚焦于此,明晰“舟”是承載父愛之物。
二、緊扣“舟”字,再現漁船場景
師:既然課文以“舟”為題,證明它一定和舟有關系,同學們看一看,課文中哪些句子和舟有關,畫下來,邊畫邊想:這是一條怎樣的小船?
生:“我又見到了姑爹那只小漁船?!?/p>
師:所以這只小船是——
生:別人家的。
生:“父親送我離開家鄉(xiāng)去報考學校和上學,總要借用姑爹那只小漁船?!?/p>
師:這只小船每次都需要——
生:借用。
生:“雖然姑爹小船上蓋的只是破舊的篷……但姑爹的小漁船仍然是那么親切,那么難忘……”
師:所以姑爹的這條小漁船——
生:破舊。
生:“船上備一只泥灶,自己煮飯吃?!?/p>
師:說明這條漁船——
生:功能多。
生:“為了節(jié)省路費,父親又向姑爹借了他家的小漁船。”
師:哪個字闖入了你的眼睛?
生:又。
生:“我什么時候能夠用自己手中的筆,把那只載著父愛的小船畫出來就好了!”
師:也就是說,小船不但能走,不但能用,還能——
生:畫出來。
(出示畫出來的小漁船)
師:沒錯,這就是姑爹家的那只小漁船。你們看,我們讀一讀書,找一找文,就找到了這么多和這條小船有關的句子,看來,作者吳冠中的確很喜愛這只小舟,所以他的題目就叫——
生:《父愛之舟》。
師:但是我們會發(fā)現作者吳冠中不但會寫舟,還會——
生:畫舟。
師:沒錯,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許許多多形態(tài)各異、用途多樣的小舟。
師:吳冠中善于寫船,更善于畫船。其靈感來源,就是姑爹家的這只小漁船。但是你們想一想,課題側重的是“舟”字嗎?
生:不是,側重的是父愛。
師:那我們去文中找到父愛這個詞。
【點評】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姜老師沒有直接將父愛展現出來,而是將教學重點放在了“舟”的講解上,除了讓學生體會作者寫的舟,他還引導學生欣賞作者畫的舟,將審美教學融入語文學習。有了姜老師的鋪墊,學生能體會“舟”的特點:這是一只從姑爹家借來的、破舊的、需要手動搖的舟。也能理解“舟”是本文的線索,將一幅幅零散的畫面串聯起來。
三、由“舟”載“愛”,感父愛如山
生:“我什么時候能夠用自己手中的筆,把那只載著父愛的小船畫出來就好了!”
師:既然作者能在文中把這個詞用出來,證明這個詞——
生:很重要。
師:既然很重要,那我們就需要——
生:重讀。
師:我們齊讀。這句話你們能體會出他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生:我讀出來了吳冠中對父親的感恩。
師:是啊,我們能畫出來的是小舟,畫不出來的是——
生:父愛。
師:重要的話要說——
生:三遍。
師:對,重要的話說三遍。小舟在文中出現了多次,可父愛這個詞,文中只出現了一次。是不是我們的判斷出現了問題?
生:不是。
師:既然同學們都持否定的態(tài)度,我相信體現父愛的內容一定就藏在文章中,就藏在字里行間,同學們再仔細看書,找找哪些細節(jié)、哪些場景能讓你們看到父愛,找出來,畫下來,可以把感受在旁邊寫出來。
生:“朦朧中,父親和母親在半夜起來給蠶寶寶添桑葉?!?/p>
師:好的,說說看。
生:“我”看到了父母半夜起來給蠶寶寶添桑葉,很辛苦。
師:一個“半夜”,就能看到父母的辛苦,她是個會發(fā)現問題的同學。
生:“茶房說沒辦法,要么加點兒錢換個較好的房間,父親動心了。”
師:你從哪兒可以看出這是父愛呢?
生:因為父親平時很節(jié)約,可這次為了“我”,想換貴一點的房間。
師:課文用了一個詞叫“動心了”,平時父親是個什么樣的人?
生:節(jié)儉的人。
師:對,課文中說到了父親平時節(jié)省到了極點。我們不知道父親平時是怎么節(jié)儉的,我們可以想象得到:父親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但是——
生:但是父親卻愿意花多一點錢,只為讓“我”能夠睡得舒服一點。
師:我覺得他剛才有一個詞用得特別好,父愛是一份“愿意”。
生:“父親從家里帶了粽子,找個偏僻的地方,父子倆坐下吃涼粽子。吃完粽子,父親覺得我太委屈了,領我到小攤上吃了碗熱豆腐腦,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p>
師:你從哪兒感受到的父愛?
生:父親平時很節(jié)儉,卻為了“我”買了一碗熱豆腐腦。
師:非常好,那你們有過這樣的體驗嗎?假如現在我就是你們的父親,如果遇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你們會怎么對父親說呢?
生:爸爸,我想吃肉包子,可以給我買嗎?
生:爸爸,我想要一個變形金剛,可以嗎?
師:可以啊,好孩子,只要你想要的是合理的,爸爸都會努力幫你實現。如果說,愛有溫度,那么從這些話中,你們感受到的父愛是——
生:暖洋洋的。
師:還有哪些細節(jié)描寫呢?找一找,畫一畫。
生:“我從艙里往外看,父親那彎腰低頭縫補的背影擋住了我的視線。后來我讀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時,這個船艙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顯,永難磨滅了!”
師:此時此刻,父愛就是一個——
生:背影。
師:全文中對父親外貌描寫不多,但是他卻著重寫了父親——
生:彎腰低頭縫補的背影。
師:這是一個什么樣的背影?
生:縫補棉被的背影。
師:一般在家都是誰縫縫補補?
生:母親。
師:但這里卻是——
生:父親。
師:這就是一個辛勞的背影。
生:錢很緊,但家里愿意把錢都花在“我”身上。
師:我又看到了那個詞,哪個詞?
生:愿意。
師:一個愿意是愿意,兩個愿意那就是——
生:付出。
師:無論是一份辛苦,或是一份付出,更或是一碗熱熱的豆腐腦,那都是父愛,是父親對“我”的愛,如果給這個愛計算分量的話,它有多重?有辛苦,有愿意,有背影,有付出。
生:無法計量。
師:這就是父愛,沒有那么多的大場景,就是這樣一些小細節(jié),那我們把這樣一份沉甸甸的父愛再讀一遍。
生:“我什么時候能夠用自己手中的筆,把那只載著父愛的小船畫出來就好了!”
師:這是一份沉甸甸的父愛,這是一份厚重的父愛,看完了這些場景后,吳冠中的父親在你們心里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生:愿意為了兒子付出一切。
師:父愛是沉甸甸的,更是暖洋洋的,我們用暖暖的語調把這句話再讀一遍。
(生齊讀)
師:這是一份暖暖的父愛,如果多年后吳冠中再回憶此刻,讓他對父親說一句話,你們覺得他會說什么?
生:父親,我愛您。
生:父親,謝謝您為我做了那么多。
師:父親,我愛您,謝謝您為我付出那么多。
師:是啊,吳冠中的語言非常的平實,但他的感情卻非常的真摯,吳冠中曾經這樣說——
生:我是幸福的畫家。
師:幸福是吳冠中對自己的定義,是對自己人生的定義,看到這里,你們知道吳冠中的幸福是什么嗎?
生:幸福是吳冠中有一個疼他的父親。
師:幸福是一條小舟,一份父愛,一份體會。當你們讀完《吳冠中散文精選》《美丑緣》后,相信你們對幸福的認識會更加深刻,希望你們也是幸福的。
【點評】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作者描寫的場景、細節(jié)中蘊含的感情”以及“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姜老師是緊扣語文要素來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的。在教學中,姜老師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去課文中找作者回憶的場景,從一個個細節(jié)描寫中感受父愛之深,并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將感受表達出來。
【總評】
《父愛之舟》是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二篇課文。
這一單元以“舐犢情深”為主題,編排了精讀課文《慈母情深》《父愛之舟》和略讀課文《“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展現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點點滴滴,字里行間蘊含著真摯的情感,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和思考。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作者描寫的場景、細節(jié)中蘊含的感情”以及“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新課標”在課程理念中強調要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促進學習方式變革。在《父愛之舟》課文教學中,姜老師引導學生思考探索,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找出課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就藏在這一個個具體的場景中,藏在一個個感人的細節(jié)里,藏在一行行流淌著愛的文字里。在學生自讀自悟中實現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難點。
一、以課題為抓手,于課題中解內容
課題往往是內容的濃縮,在閱讀中學生經常會跳過標題,直奔課文。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姜老師采用說文解字的方法讓學生重視對課題的閱讀、理解,將課題拆解為父愛和舟,讓學生理解小漁船是文章的線索,文章通過小漁船再現了一個個場景,“舟”作為情感載體,承載了父親的愛與對孩子無盡的期望。
在整個課文教學中,姜老師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在與學生的談話中,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思考、分析、表達,如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關于“舟”的場景描寫,與父親相處點滴的描寫,引導學生體會父愛的真切。
二、重視方法指導,促進能力提升
姜老師在執(zhí)教過程中,非常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他以課題為切入點,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姜老師引導學生找出文中與父愛有關的句子,關注“小漁船”在文中出現的次數。通過分析,學生能體悟文中對父愛的直接描寫雖然只有一次,但父親在小漁船上搖櫓、做飯、縫補棉被的種種行為,都是為了省吃儉用供作者上學,而父愛的形象就在這一個個場景中、細節(jié)描寫中體現出來了。
這篇課文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篇長文,如何做到長文短教?姜老師給了我們很好的示范,他積極落實“新課標”中倡導的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這一要求,創(chuàng)設思辨課堂,與學生交流,讓學生思考,鼓勵學生閱讀,還原一個真實而真摯的課堂。
三、遷移真實情境,培養(yǎng)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新課標”強調,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積累語言經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guī)律,培養(yǎng)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陡笎壑邸访枋龅碾m是平凡小事,卻小中見大,讓讀者切身感受到父愛的偉大。因此,在教學中,姜老師能夠適時引導學生進入真實的情境中,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如姜老師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暖洋洋的父愛。姜老師還適時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你是吳冠中,你會對父親說什么呢?讓學生能夠有邏輯、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積極落實“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這一單元語文要素。
姜老師的這堂教學,緊抓單元語文要素,充分以學生為主體,在落實單元要素的同時,還能將“新課標”倡導的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融入其中,達到了“潤物無聲,以文化人”的效果。
(作者單位:江西省廬山市星子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