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上海小組與中國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發(fā)軔

      2023-06-21 10:17:45楊起予
      西部學刊 2023年12期

      摘要:上海小組是中國最早的共產(chǎn)主義組織。它最先開辟了以《新青年》雜志、《覺悟》副刊和《共產(chǎn)黨》月刊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宣傳陣地。其小組成員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翻譯、闡釋、教學和論爭,為共產(chǎn)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奠定了理論基礎。其正式成立之后,又聯(lián)絡、發(fā)起成立了各地共產(chǎn)主義小組和組織籌備了中共“一大”的召開。作為中國最早的共產(chǎn)主義組織,上海小組在中國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發(fā)軔中做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

      關鍵詞:上海小組;中國共產(chǎn)主義運動;中共“一大”

      中圖分類號:K261.3;D2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3)12-0157-04

      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思潮傳入中國,并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一部分。由思潮到共產(chǎn)主義政黨的成立,由學說轉(zhuǎn)化為社會運動,中間不能不經(jīng)歷一個思想深化為指導實踐的理論的轉(zhuǎn)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各地共產(chǎn)主義小組,尤其是上海共產(chǎn)主義小組起到了重要作用。具體地說,一方面它是在組織上籌備了中共一大的召開,另一方面它在思想上促成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由一種思潮向一種指導實踐的理論的轉(zhuǎn)化。

      一、中國最早的共產(chǎn)主義組織

      五四以后,中國思想界涌現(xiàn)出一批早期共產(chǎn)主義者,他們著力宣傳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及蘇俄十月革命的經(jīng)驗,倡導以社會主義為方向改造社會,不僅對當時的知識界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而且為后來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和中國的共產(chǎn)主義運動提供了最初的方向。

      在這個過程中,出現(xiàn)于上海的致力于論述社會主義學理的人物尤其引人注目。1920年上半年,因五四運動而在北京被捕的陳獨秀出獄后,在李大釗的幫助下來到上海,并將在新文化運動中產(chǎn)生過巨大影響的《新青年》雜志一并搬來。同一時間,陳望道、施存統(tǒng)等一批浙江第一師范學校的教員和學生因“一師”風潮而紛紛離開學校也到了上海,之后結(jié)識了上?!睹駠請蟆贰缎瞧谠u論》等刊物的主編邵力子、戴季陶、沈玄廬,以及商務印書館的沈雁冰和共學會的張東蓀等人。在他們之后,李漢俊、李達等留日歸來的青年學者此時也在上海,他們因經(jīng)常投稿的緣故而與邵力子、戴季陶等人交往甚密。

      這些會聚于上海的早期社會主義者一開始以學術社團的形式,圍繞馬克思主義學說進行探討、研究和宣傳,并于1920年5月正式成立了上海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根據(jù)邵力子的回憶,研究會的成員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為留日學生、二為杭州一師的師生、三為國民黨中的一部分成員[1]68。其中,《星期評論》的創(chuàng)辦人沈玄廬和戴季陶,以及《時事新報》主編張東蓀等人,當時因推崇社會主義思想而參加過最初的幾次活動,但后來又因為種種原因而退出了研究會。

      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的日常工作最初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翻譯和宣傳為主的。由于那個時候,與馬克思主義相關的著述大多從日本輸入,所以李達、李漢俊、周佛海、陳望道等留日學生便承擔了學會的絕大部分工作。除文字工作外,研究會成員還兼“做一些聯(lián)絡同志的事”。此外,商務印書館的沈雁冰、楊賢江所編的《婦女雜志》和《學生雜志》也分擔了與此相關的部分工作[1]68-69。針對當時的一些反馬克思主義言論,研究會成員皆出手駁斥,與之群起論爭。其論爭對象主要是上海的《時事新報》及其副刊《學燈》和北京《晨報》的論說。這兩份刊物在當時的青年中都曾有過很大的影響力。

      在同一個時間段里,第三國際代表魏金斯基受共產(chǎn)國際的委派來華,經(jīng)李大釗介紹后赴滬,與陳獨秀及其周圍的社會主義傳播者會晤。不久,便提出了建立一個更嚴密的政黨組織的建議[1]7。但在那個時候,這一建議卻不能為所有成員所接納。在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成立之初,其目的只是為了聚合一群志趣相近的知識分子,以期能在學理層面探討和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用其理論的科學性提高各自的認識,并通過翻譯和宣傳,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思想傳播給更多的中國人。成員中的一部分人其實并無意于加入一個有紀律的嚴密的組織。因此,當成立共產(chǎn)主義組織的倡議發(fā)起時,一些成員遂沒有接受這種轉(zhuǎn)變。邵力子后來回憶說,從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到共產(chǎn)主義小組轉(zhuǎn)變,“是經(jīng)過一番曲折的過程的。”在學會中存在著兩種意見:第一種意見主張建立一個嚴密的組織,所有成員一起過組織生活;第二種意見則是不反對有嚴密組織的團體,但自己卻不愿意參加組織生活。由于兩種意見最終無法達成共識,所以部分成員先后因各種原因而退出了學會[1]62-69。其中,張東蓀直言,以中國目前的情況,還遠未達到實行共產(chǎn)主義的條件,而中國現(xiàn)有的社會基礎也無法實行馬克思主義。他對中國在當下建立共產(chǎn)黨和進行社會主義的運動,均持否定態(tài)度。因此,在參加了幾次秘密商談后,便不再參與建黨的組織和籌備[2]。而戴季陶則表示,因自己“與孫中山先生的深切關系”,不能成為一個共產(chǎn)黨員,但其實內(nèi)心“很想加入”,卻“不能如愿以償”[3]。與他們相比,多數(shù)留下的成員則都贊成應有一個嚴密的黨組織,并開始著手籌備組織建黨。之后,上海共產(chǎn)主義小組于1920年8月正式成立。

      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前身,上海小組的成立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它是中國最早的共產(chǎn)主義組織,并為之后中共“一大”的召開提供了人員、組織和理論的準備。

      二、開辟馬克思主義宣傳陣地

      上海小組成立之后的主要任務之一,便是廣泛宣傳蘇俄的社會主義制度和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原理。因此,亟須開辟新的宣傳陣地。

      《新青年》月刊當時已是一個聲望卓著的刊物,其主編又是上海小組的發(fā)起人陳獨秀,所以便很自然地被考慮改組為黨的宣傳園地。于是,從1920年9月1日出版的第8卷第1號起,《新青年》月刊便成為了中共上海小組的機關刊物。改組之后,《新青年》就與之前一直負責發(fā)行的益群書社脫離了關系,其同人或主要撰稿人也進行了一次大調(diào)整。由原先的胡適等人換成了上海小組成員陳望道等人。此外,自第8卷起,《新青年》還新開了一個“俄羅斯研究”專欄,全面介紹蘇俄的社會制度、經(jīng)濟制度、農(nóng)業(yè)制度、平民教育、以及職工運動等各方面情況,先后一共刊登了33篇文章[4]196-197,極大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但由于《新青年》在創(chuàng)刊之初是以介紹各個流派的西方學說為宗旨的,所以在刊物性質(zhì)轉(zhuǎn)變的初期,《新青年》仍刊載了部分非馬克思主義的作品。

      在《新青年》改組的同時,陳望道和邵力子也將當年6月、首次出現(xiàn)于上海的《民國日報》的《覺悟》副刊,轉(zhuǎn)變成了馬克思主義宣傳陣地。他們將其篇幅擴大為四開二頁,不久之后,又改成單行的八開對折四頁,隨報附送,每月發(fā)行匯刊單行本[5]118-119。作為全國的“三大副刊”之一,《覺悟》副刊在當時極富影響力。其內(nèi)容以“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主要旨歸。自1919年6月18日、19日初刊“李達的《什么叫做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目的》兩文”到五卅運動為止,期間從未間斷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介紹和宣傳。有譯作,也有專論。此外,該刊還登載了諸多介紹蘇俄各種制度的文章,如俄國的《婚姻律》《文化政策》《勞動法典》《經(jīng)濟組織》等;以及俄羅斯進步文章,如屠格涅夫、高爾基、托爾斯泰、以及愛羅先柯等人的作品[5]123-124。同時,大力支持婦女解放運動和工人運動,“引導青年深入農(nóng)村”,關注“農(nóng)民問題”[5]134-138。這些內(nèi)容切入社會,使《覺悟》副刊成為了一份廣受歡迎的刊物,對我黨早期的馬克思主義宣傳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

      除了改組的刊物之外,上海小組還于1920年11月出版了機關刊物《共產(chǎn)黨》月刊的創(chuàng)刊號,該刊由李達任主編,是一份秘密的宣傳刊物[1]8。月刊一共出過6期,其主要撰稿人均為上海小組成員[4]195。在陳獨秀為該刊寫的發(fā)刊詞中,明確宣稱:“經(jīng)濟的改造”在“人類改造”中占據(jù)“主要地位”。我們要以階級戰(zhàn)爭為手段,打倒一切資產(chǎn)階級,從他們手中奪取政權(quán),并以勞動者專政的制度,建設勞動者的國家,使資產(chǎn)階級永不發(fā)生。“一切生產(chǎn)工具歸生產(chǎn)勞動者所有,一切政權(quán)歸勞動者執(zhí)掌,這是我們的信條?!保?]以其旗幟鮮明的立場,促使小組成員以高度的自覺認清共產(chǎn)主義的性質(zhì)和目標。

      這幾個宣傳陣地的相繼開辟,對國內(nèi)馬克思主義的早期傳播和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順利開展都產(chǎn)生過深遠的影響。

      三、推動馬克思主義傳播由思想潮流向科學理論的轉(zhuǎn)變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首先表現(xiàn)為一場思想運動,而要從一場思想運動轉(zhuǎn)變?yōu)橐粓錾鐣\動,則不能不以理論的穩(wěn)定性、深刻性和科學性作支撐和延續(xù)。在思想潮流之后,馬克思主義以一種理論體系進入中國并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由上海小組完成的,而小組成員中的留日學生對此作出了重要貢獻。

      上海小組中的留日學生多半都是通過日語文獻了解社會主義學說和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并因此而成為中國早期社會主義理論先識門徑者。因此,這個群體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以翻譯日文文獻為自覺,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引入中國。據(jù)相關統(tǒng)計,僅1919年至1923年間,由上海小組中的留日學生群體所翻譯的日文文獻中,書籍類約有16部,文章類約有50余篇。其中以李漢俊的《馬格斯資本論入門》、陳望道的《共產(chǎn)黨宣言》、李達的《唯物史觀解說》、施存統(tǒng)的《馬克思學說概要》等最富代表性。此外,他們還翻譯了不少其他國家的外文文獻。

      除自覺移譯外文文獻中的馬克思主義原理外,上海小組中的成員還撰寫和發(fā)表了大量馬克思主義相關著述。就時間順序而言,他們最關注的主題依次是歌頌十月革命、宣傳和介紹馬克思主義學說、社會主義討論、學生運動、婦女解放和工人運動等,并相繼圍繞這些主題展開討論。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初始地完成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理論化和體系化的介紹、轉(zhuǎn)述及闡發(fā)。李達、李漢俊、周佛海在《什么叫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目的》《馬克思還原》《自由批評與社會問題》《社會主義的性質(zhì)》等文中對社會主義的目的和性質(zhì),以及科學社會主義的本質(zhì)內(nèi)涵作了系統(tǒng)論述,明確回答了“社會主義究竟是什么”這一問題。李漢俊、施存統(tǒng)發(fā)表的《怎么樣進化?》《強盜階級底成立》《唯物史觀在中國底應用》《關于馬克思主義的一個誤解》等文則比較集中地闡發(fā)了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并對當時思想界普遍存在的對馬克思主義的偏見與誤讀進行了解釋和分析。此外,小組成員翻譯和撰寫的《勞農(nóng)俄國問答》《俄羅斯同業(yè)組合運動》《勞動運動通論》《勞動者與“國際運動”》等文,不僅詳細介紹了俄國勞工運動現(xiàn)狀、理論及國外馬克思主義工人運動的經(jīng)驗,還系統(tǒng)論述了共產(chǎn)國際運動史、俄國布爾什維克黨的斗爭史和政治主張,并對蘇維埃俄羅斯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制度作了進一步的研究與總結(jié)。

      在正面論述學理和分析問題之外,上海小組的成員還通過回應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學說而進一步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由思潮向理論的轉(zhuǎn)變,其間影響最大的是與基爾特社會主義和無政府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的論辯。李漢俊、李達、陳獨秀等人發(fā)表了《社會主義與自由批評》《自由批評與社會問題》《張東蓀現(xiàn)原形》《討論社會主義并質(zhì)梁任公》《社會主義批評》和《獨秀復東蓀先生底信》等文,他們以科學社會主義為立場,反對基爾特社會主義。在同一個時間里,陳獨秀與區(qū)聲白的論爭,以及李漢俊的《自由批評與社會問題》等文,則是秉持科學社會主義立場以反對無政府主義。這些論辯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其間所牽涉的焦點是社會主義學說和社會主義運動在中國展開的歷史理由。

      除闡釋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學理之外,上海小組中的成員還先后著文,嘗試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于中國的實際國情之中,對國家的命運前途作了現(xiàn)實思考,其中富有代表性的有李漢俊、施存統(tǒng)、李達等發(fā)表的《馬克思底共產(chǎn)主義》《馬克思學說與中國》《中國底亂源及其歸宿》《我們?nèi)绾问怪袊谆靵y趕快終止?》等文。他們一方面運用馬克思唯物辯證法的觀點,詳盡分析中國混亂的根源,指出實行社會主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另一方面又以“死板的模型”與“精髓”作對比,說明馬克思主義學理只有經(jīng)過消化和吸收,才能真正對應于中國的實際。

      在今天看來,他們的觀點雖然未必十分準確地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原意,但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宣傳,以及對馬克思主義以外種種思潮的回應,則成為后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由思想向理論轉(zhuǎn)變的實際起點,從而成為今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際起點。這些都為中共“一大”的召開提供了理論準備。

      四、中共“一大”的組織籌備

      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是20世紀中國最偉大的事件之一,而上海小組中的多數(shù)成員都參與了“一大”的組織和召開,并在這個過程中,提供了各方面的準備與支撐。

      上海小組一經(jīng)成立,其成員便開始聯(lián)絡并發(fā)起成立各地共產(chǎn)主義小組。聯(lián)絡工作最先是由陳獨秀與北京李大釗接洽的,在張國燾、張申府等人的共同努力下于1920年10月正式成立了北京共產(chǎn)主義小組。之后,長沙共產(chǎn)主義小組、濟南共產(chǎn)主義小組、武漢共產(chǎn)主義小組、廣州共產(chǎn)主義小組,以及國外的旅日小組和旅法小組兩個支部的組建,也是先由陳獨秀、李漢俊等上海小組成員發(fā)起和聯(lián)絡后才相繼成立的。因此,正如包惠僧所回憶的:“各地黨支部的成立都是由上海黨發(fā)動組織起來的,各黨員的物色工作的分配,黨綱的擬定,工作方針的決定都由上海黨負責,事實上它就形成了中央的作用。”[1]434截至1921年6月止,地方支部的數(shù)量已達到了8個。

      1921年6月初,第三國際派代表馬林和尼克洛夫來到上海,與上海小組的成員接談,敦促成立全國代表大會,以便及早宣告黨的成立。之后,代替陳獨秀和李漢俊擔任中央書記的李達便開始了會議的召集工作。他后來說:“由我發(fā)信給各地黨小組,各派代表二人到上海開會,大會決定于七月一日開幕。據(jù)我的記憶,當時國內(nèi)和東京七個小組,共有黨員約四十余人,巴黎的小組不詳?!保?]10各地代表除了收到會議通知之外,還有每人100元的路費①。在收到大會召集通知后,各支部代表紛紛啟程,前往上海。6月下旬,各地代表都到達了上海。參會代表的住宿被安排在臨時租定的法租界打鐵濱(浜)博文女校的樓上(當時正值暑假期間)[1]316。

      在各地代表陸續(xù)抵滬之后,中共第一次代表大會于7月23日正式召開,地點定于上海貝勒路樹德里李漢俊的寓所,第三國際的代表馬林和尼克洛夫也參加了此次大會。雖然會議一度因租界警察的搜查而中斷,但隨后不久,與會代表們便即轉(zhuǎn)移到嘉興南湖的一艘船上,繼續(xù)進行未完的議程。在討論通過了“章程”和“實際工作計劃”草案,并選舉出由陳獨秀、張國燾和李達組成的臨時中央委員會之后,大會最終順利閉幕。

      “一大”的召開在中共黨史上意義重大,它宣告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正式成立,確定了黨的綱領性奮斗目標,由此開啟了中國革命的歷程。而百年之后,當我們再次回望建黨之初的這段歷史,則不能不關注上海小組。雖然其中的個體人物在歷史的淘洗中結(jié)局各不相同,但作為最早的共產(chǎn)主義組織,其整體的活動則為后來的發(fā)展鋪墊了前路。

      注釋:

      ①據(jù)包惠僧的回憶,上海的來信中,“請廣州支部派兩個人出席會議,還寄來二百元路費?!薄獏⒁姟栋萆貞涗洝罚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68。由此可以推斷,當時會議的召集是給每個地方支部寄了每人100元的路費。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現(xiàn)代史研究室.“一大”前后: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左玉河.張東蓀傳[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127.

      [3]張國燾.我的回憶:第一冊[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103.

      [4]任建樹.陳獨秀傳——從秀才到總書記: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5]朱順佐.邵力子[M].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7.

      [6]陳獨秀.陳獨秀文章選編:中[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出版社,1984:50-51.

      作者簡介:楊起予(1983—),女,漢族,上海人,博士,單位為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五四前后思想史。

      (責任編輯:張震)

      阜平县| 聂荣县| 盐源县| 沂源县| 阿克| 吉安县| 西宁市| 大埔县| 鹿泉市| 武汉市| 咸宁市| 阳信县| 余干县| 陇西县| 琼结县| 米易县| 东平县| 时尚| 新闻| 于田县| 江源县| 宁都县| 香港 | 东乡县| 绿春县| 太湖县| 离岛区| 宜良县| 丹棱县| 开远市| 板桥市| 大化| 古丈县| 五莲县| 庆城县| 泰和县| 视频| 南宁市| 蓝田县| 莲花县| 池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