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道德經(jīng)》“持滿之戒”的得失觀及現(xiàn)代價值

      2023-06-21 10:17:45李雪
      西部學刊 2023年12期
      關(guān)鍵詞:道德經(jīng)老子智慧

      摘要:“持滿之戒”的得失觀是《道德經(jīng)》重要的哲學命題。老子認為,“得”與“失”是一對對立統(tǒng)一的范疇,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衡、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zhuǎn)化的關(guān)系。在其看來,“物極必反”“福禍相依”是自然之理,以“持滿之戒”的心態(tài)平和面對“得失”方為理想的人生境界。從《道德經(jīng)》第九章“持滿之戒”入手,追古論今,認為其“反者道之動”的世界觀、“知止不殆”的利益觀、“身重于物”的價值觀、“戒滿虛己”的養(yǎng)生觀對于指導當下個體、社會以及國家良好道德風尚的形成仍具有重要價值。

      關(guān)鍵詞:《道德經(jīng)》;持滿之戒;得失觀;價值

      中圖分類號:B22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3)12-0165-04

      在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①,處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廣袤中華大地經(jīng)歷了諸侯紛爭、戰(zhàn)亂頻繁、社會禮崩樂壞的歷史陣痛,人文關(guān)懷開始覺醒。亂世促成了諸子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景,各家學派站在不同的階級立場發(fā)聲,華夏文明在激烈的思想爭辯中邁出了人文關(guān)懷的一大步。“六經(jīng)”②《論語》《道德經(jīng)》等具有“元典”意義的文本由此誕生,激蕩著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脈搏。老子的《道德經(jīng)》站在中國哲學的發(fā)端,歷經(jīng)千載,對中國人的文化品格、思維方式等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堅持文化自信,將目光投向古之經(jīng)典,可以更好地汲取人生的智慧和力量。

      一、中國智慧——持滿之戒

      在《道德經(jīng)》第九章中,老子講“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1]41。其中“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指端著一個裝滿水的器皿走路,水就會溢出來,行走要小心翼翼,動作沒辦法游刃有余,不如放下。其中包含了中國人的處世智慧,虛己戒“滿”,這便是“持滿之戒”。

      什么是“滿”的狀態(tài)?

      與《道德經(jīng)》“持滿之戒”的智慧闡述同樣道理的有《說苑·政理》中的一則古代故事:

      這是魏文侯與大臣李克之間由“吳之所以亡者何也?”引出的經(jīng)典對話。這個故事探討了一個問題:屢戰(zhàn)屢勝到底是國之福,還是國之禍?估計很多人會像魏武侯一樣首肯此乃國之福也。然而,掙脫表象的迷霧,“以觀其眇”跳出問題看問題,李克卻洞見了其中的玄機:連年征戰(zhàn)勢必會影響民生,使其疲憊不堪。屢戰(zhàn)屢勝,君主更容易自矜功伐。驕縱的君主指揮百戰(zhàn)疲勞的百姓,則禍將至矣[2]。

      從“屢戰(zhàn)屢勝而亡”的教訓中我們得到的一個啟示:“功遂身退”。這在老子看來就像晝夜更迭、四季交替、寒暑枯榮一樣,“道”就是答案。所以功遂身退,是明哲保身的智慧更是“持滿之戒”的智慧。但吳王夫差就參不透這“天道”,更沒有趙襄子居安思危的德行,想要持續(xù)他的輝煌和優(yōu)越,這樣也就終于走向反面,導致失敗亡國、自刎身亡。運作一個國家,統(tǒng)治者不惜代價,當治國達到極限張力時往往會出問題。對于“滿”的境界,老子是戒滿而憂的。

      又如《史記·項羽本紀》中講的楚漢之爭,項羽終敗于劉邦,正是由于項羽殺戮過重,自矜功伐而不師古。親身經(jīng)歷七十余戰(zhàn),所向披靡,終究落得“持勝甚難”的敗局[3]。

      在《道德經(jīng)》中,老子說:“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1]337老子所言,道是萬物運行的規(guī)律,萬事萬物看起來不一樣,但都被一個看不見的規(guī)則所控制。老子把“道”分為兩種:天之道和人之道。天之道就是自然之道,猶如張弓一般。弓呈弧形,弓與弦處于一種平衡的狀態(tài)。“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碧熘?,遵循的是減少多余的去補給不足。強大的要抑制,弱小的要扶植。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人的處世原則恰恰是減少貧弱的去奉獻給富余的。人有功利之心,有錢有勢的就去巴結(jié);沒錢沒勢就挨欺負。這是人在功利之心的驅(qū)使下創(chuàng)造的游戲規(guī)則,然而打破了“天道”平衡的“人道”往往事與愿違。道法自然,宇宙萬物之間的客觀規(guī)律是發(fā)展變化的,遵循客觀規(guī)律,便是不過分作為。

      二、《道德經(jīng)》中得與失的哲學闡述

      (一)得與失的辯證關(guān)系——物極必反

      在老子的思想中存在著對世界規(guī)律樸素的哲學觀察?!暗馈钡恼軐W視角下描述事物是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相互轉(zhuǎn)化,循環(huán)往復的?!暗馈笔峭ㄍ氨娒睢钡耐緩?,解答世間萬事萬物的問題,皆對立而又統(tǒng)一,皆矛盾而又存在?!兜赖陆?jīng)》中,“得”與“失”成為老子思想中一個非常關(guān)鍵的哲學命題。得與失是對立的兩種狀態(tài),它們辯證地統(tǒng)一于事物運動變化的發(fā)展過程中,隨著事物的環(huán)境、條件的變更發(fā)生變化,進而相互轉(zhuǎn)化。就像福禍、滿虧、陰陽、難易、榮枯、利弊,老子的智慧直面這些矛盾對立的事物,發(fā)現(xiàn)事物內(nèi)部存在的運動變化規(guī)律。它們之間涉及一種轉(zhuǎn)化關(guān)系。在《孫子兵法》中有這樣一個章節(jié),兩軍交戰(zhàn),當敵人被包圍的時候,給對方留一個缺口,這并不是陣型設(shè)計的問題。相反,這是設(shè)計了對方出逃的必經(jīng)之路,當?shù)厝藦娜笨诔鎏訒r,便可精準打擊,事半功倍。這便是“圍師必闕”[4]。以“失”換“得”。老子的得失觀乃是看到事物變化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看到了其間的樸素辯證關(guān)系,物極必反。

      (二)《道德經(jīng)》中的得失闡述——福禍相依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1]14透過《道德經(jīng)》的哲學視角,我們了解到世間萬物的兩面性,既對立又統(tǒng)一。假設(shè)一方面不存在了,那另一方面也不存在。無長不短,無高不下,無難不易,有難才見易之可貴,有長才見短之特點。它們之間是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的關(guān)系,“大音希聲,大象無形。”[1]175世間萬物任何一個方面走向極致,都將無限接近它的反面。此消彼長,循環(huán)往復。正是由于多種多樣的相互對立的存在,才構(gòu)成了紛繁復雜的大千世界。

      禍福相依,得失相和。“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1]248和滿與缺一樣,福與禍可以看作一種得到與失去。福禍得失是一組辯證命題,得而復失,失而復得。禍是一種生活的某方面失去、被剝奪的窘境。但是身處窘境,反而發(fā)人深省,催人奮進,積累經(jīng)驗再出發(fā),陽光總在風雨后。相反,福是一種令人愉悅滿足的狀態(tài),是得到,但是“持而盈之”不是一個能長久保持的狀態(tài)。福禍得失,只是事物發(fā)展變化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短暫屬性,二者“同出而異名”[1]10。當成功的條件與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時,沒有及時分析形勢,調(diào)整應對方式,就會走向相反的狀態(tài),“自遺其咎”。所以老子認為“反者,道之動”[1]172,事物內(nèi)部或事物之間的平衡,只是短暫的狀態(tài),這種平衡隨時可能被打破。事物是不斷運動變化的,物極必反。老子認為應“以道觀物”,站在哲學辯證發(fā)展的視角去看待人生福禍、盈缺、得失,解決問題。

      讀《道德經(jīng)》,老子的得失觀蘊含著管理者智慧的哲學命題。所謂“無為而治”,不是不作為,這里并沒有抹殺“治”的目的性,而是不過度干預,同樣是對“戒滿”的詮釋。這是老子為執(zhí)政者治國為政提供的一種參照物,而最終要做到“治而不為”的,則是“無為”?!盁o為”和“治”,看似對立的兩級,但卻蘊含著大局觀和管理者的眼界和智慧。過分作為、過分干預就是過分強調(diào)得到,反而“不如其已”,易生弊端,招致災禍?!兜赖陆?jīng)》中講“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1]154“廢”與“舉”、“取”與“與”等是矛盾對立的兩面,是矛盾變化規(guī)律的“天道”推動其發(fā)展的。然而“物極必反”,面對暫時的挫折困難,不妨放平心態(tài),充實自己,蓄勢待發(fā)。老子所講“物極必反”的矛盾變化規(guī)律,便是教化人們要站在事情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來看待問題,便會多一分持重與智慧。

      (三)理想的人生境界——持滿之戒

      “上善若水”。在老子眼中,至善之德,莫過于水之德。水澤被萬物而不與物爭,甘居卑下,處眾所厭,故水德最接近于“道”。

      水,以柔弱勝剛強。海納百川,兼容并蓄,潤物無聲。以不爭爭,以無私私,以無為為?!盁o為”“不爭”指的不妄作妄為。道法自然,只有遵循自然規(guī)律,才能更好地順應自然、改造自然。樂天知命,順應自然,才是與道相合,才能真正使人有所悟,得到真正的發(fā)展。面對人生的得到與失去,爭不代表得到,不爭不代表失去。保持一顆虛己之心,守得一份靜獨之境。如果我們一直奔跑在人生旅途中,又怎么能知道慢下來是何等的美妙。給自己獨立思考的空間,不過分與人比較和爭執(zhí),盡己所能做好眼前的事務(wù),慢慢進步,悄悄閃耀。享受“不爭”的過程,生活自有饋贈。同樣,人生戒滿,戒驕戒躁。滿則盈,盈則虧,這是道運行的必然規(guī)律。因此,發(fā)上等愿,結(jié)中等緣,享下等福,即是人生最好的模樣。

      三、《道德經(jīng)》得失觀的現(xiàn)代價值

      與時推移,與物運轉(zhuǎn)。老子所談的“道”是與時俱進的?!兜赖陆?jīng)》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是巨大的,然而老子的思想穿透古今,對現(xiàn)代社會有著巨大的精神價值。我們讀《道德經(jīng)》,品讀老子的得失觀,在物欲橫流道德走低的現(xiàn)世里,需要這份厚重的精神力量來抵御物欲的侵害,尋求智慧虛己之心,提升人格和內(nèi)涵。

      (一)“反者道之動”的世界觀

      老子提出的人生智慧告訴我們:物常在變,矛盾隨時可能發(fā)生轉(zhuǎn)化。著眼當下,身處順境,要居安思危;身處逆境,更要堅定信念[5]。老子言“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1]187。過分偏愛則會耗費過大,太多收藏就會損失巨大。同樣是“物極必反”的道理。在現(xiàn)世社會生活中,總有人為了獲得財富與權(quán)勢,不惜傾盡所有,犧牲了健康,失去了對親人朋友的陪伴,或者付出更多的代價,終而未得。有多少功成名就的父母,因為錯過了陪伴孩子的成長,而懊悔不已。又有多少為名利奔波的子女,因為“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而追悔莫及。任何獲得,都將伴隨著失去。人心是追求完美的,但是天道是拒絕完美的,這就是人生最大的困惑。

      福禍得失,必須我們獨自權(quán)衡。對于每一個奮發(fā)向上的逐夢人,功成名就固然可貴,但清晰目標,明確選擇,對奮斗過程有一個清醒的預判則顯得更加重要,從而更好地規(guī)劃自己的工作與生活。不妨制定一個個具體的、小而美的目標,穩(wěn)步前行,用“跳起來摘桃子”的精神去實現(xiàn)目標。夢想變得更近,更易于實現(xiàn)。

      (二)“知止不殆”的利益觀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6]人生必有得失,心態(tài)決定格局,格局是做事的根基。不患得患失,保持一顆平常心,有分寸,知進退,不卑不亢,從容豁達,能吃苦也能享受人生,這樣就能獲得豐富而快樂的人生。然而,即便功名在握,得償所愿,最終卻被不斷增長的物欲所累。老子諄諄教導世人:“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保?]241要保持平常的心態(tài)。在利益面前,懂得適可而止?!吧ビ校瑸槎ナ?,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保?]14不要貪戀人生的高光時刻,居功自恃。要見微知著,防患于未然。生活中,有很多此類事例。簡單講,諸如你在朋友需要的時刻,對他施加幫助,對方心存感激??僧斈惆堰@次幫助當成恩惠,時常談起,提醒對方不要忘記你的恩德。此時,他反而會覺得你在邀功請賞。這時,對方心里非但不念你的好,反而很可能萌生出許多怨念與反感,進而影響彼此的情誼。不如從內(nèi)心釋懷,懂得放下“功勞”,磨煉一種知止不殆的處世情懷。這樣一來,你所做出的奉獻,施予的幫助才真正為人記懷,受到尊重,這便是老子預見到的效果:“不去”。所以知足者常樂,學會放下,以不爭爭。在面對人生的挫折與困頓時,不妨把“失”當作一種方法,來換取“得”的目的的實現(xiàn)。知足,便是懂得抑制欲望的滋生、蔓延,放棄對完美的追求??墒菍τ谶@一點,很多人還是會渴望追求一種極致,這聽起來似乎是一種普世認可的心態(tài),但也許這是現(xiàn)代人生活中最為隱秘的一個陷阱。適可而止,知足常樂[7]。

      (三)“身重于物”的價值觀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保?]187過分追求身外之物,過分作為,甚至以身試法是不明智的,《道德經(jīng)》闡發(fā)了許多人生戒滿的智慧。“身重于物”教導我們要理性面對當今社會的財富、權(quán)位,切勿因過分的貪念和不斷增長的欲望而喪失了做人的良知。能夠抵御利欲熏心的,便是“身重于物”的思想,克制原始欲望,持守自重。

      當今社會,人們在為人處世過程之中,面對得失榮辱,要用戒滿的得失價值觀來平衡選擇,明白“知止不殆”“知足不辱”的道理。老子始終將目光放眼于結(jié)果,老子所思考的是怎樣在認同目的性存在的前提下,教化人們在“法自然”的層面實現(xiàn)自我價值與發(fā)展。所以老子講的是以柔克剛的逆向思維,既往不戀,當下不雜。以不爭爭,以不變應萬變?!俺侄蝗羝湟选?,在現(xiàn)實生活中,言談舉止、人際交往都需要戒滿的心態(tài),做事留有余地,才有更多空間去實現(xiàn)自我價值,社會生活才會更加從容和諧。

      (四)“戒滿虛己”的養(yǎng)生觀

      《道德經(jīng)》的得失觀,充滿對現(xiàn)代道德的呼喚與對生命的關(guān)注。人生戒滿,享得人間小福便可遠離災禍。不因外物而縈懷,不因物傷性。在面對生活中的得到與失去,坦然面對,泰然處之。得之我幸,失之亦淡然。就像月亮的陰晴圓缺,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得失之間減少精神內(nèi)耗,才能更好地看見自己,成就健康的人生狀態(tài)。得到與失去之間,少一些計較,得失都是我們經(jīng)驗的累積,我們要做到“虛己”,才能真切地感受得失帶給我們的快樂和遺憾。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保?]241淡化比較,關(guān)注內(nèi)心,老子讓我們用一顆嬰兒之心去感受世界,客觀地反映這個世界。人的不快樂大多來自比較。比較成績優(yōu)劣,比較薪資高低,比較房子大小,比較車子貴賤,人的欲望是會不斷增長的,由比較產(chǎn)生的負面心理,會縛住內(nèi)心,反而不利于個人的進步與發(fā)展。所謂“自知者明”,放下攀比心,放下欲念,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獅子有獅子的煩惱,麻雀有麻雀的快樂。《道德經(jīng)》中字字珠璣,要為老子對世人的教誨尋一個最樸素的落腳點,大概是“抱樸守真”。“抱樸守真”,意味著以誠待人,堅守原則,不欺不詐,不媚不諂,不矯揉造作。這里飽含著虛己的智慧,飽含著老子“持滿之戒”的教誨?!氨闶卣妗蹦壑腥A民族做人的操守、原則與美德。能夠做到抱樸守真,便可以從容地做到戒滿虛己。以此來消除人與人之間各種人為的障礙,形成一種和諧的人際環(huán)境,獲得恬靜曠達的環(huán)境,練就淡泊灑脫的胸懷,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

      結(jié)語

      老子的思想穿越千年,成就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審美觀念與文化底色。《道德經(jīng)》的智慧如一朵絢麗的奇葩,在世界文化史上同樣大放異彩。在車馬喧囂、紛繁復雜、信息化技術(shù)迅猛發(fā)展的今天,立足文化自信,《道德經(jīng)》雋永深邃的思想仍熠熠奪目,值得我們認真挖掘,并予以現(xiàn)代性的詮釋。從《道德經(jīng)》我們獲取到形成社會良好道德風尚的諸多有力文化支撐。做人要懂得“知止不殆”“持滿之戒”的道理,方能實現(xiàn)“以不爭爭”“以無為為”。面對人生的種種挑戰(zhàn),更應拿出虛己之心,才能從容以對,在得失之間有所取舍,在“戒滿”之下獲得內(nèi)心的寧靜與事業(yè)的遂成。從老子的得失觀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人生中切實地履之踐之。

      注釋:

      ①軸心時代:是指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前300年間這段時期。軸心時代發(fā)生的地區(qū)是在北緯30度左右。這段時期是人類文明的重大突破時期,在世界不同區(qū)域形成了三大軸心文明,即中國先秦文明、古希臘文明、古印度文明。

      ②“六經(jīng)”:是指《詩》《書》《禮》《易》《樂》《春秋》的合稱,始見于《莊子·天運篇》。

      參考文獻:

      [1]老子.道德經(jīng)[M].陳濤,編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2]劉向.說苑[M].蕭祥劍,等注譯.北京:團結(jié)出版社,2021:186.

      [3]司馬遷.史記[M].文天,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7:78.

      [4]孫武.孫子兵法[M].宿春君,評議.北京:華齡出版社,2017:69.

      [5]張小平.論老子“反者道之動”的動力因思想[J].中華文化論壇,2013(7).

      [6]徐昌盛.絕代奇書:《淮南子》精解[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8:146.

      [7]高長峰.淺析老子思想中的知足與知止[J].中國外資,2014(4).

      作者簡介:李雪(1984—),女,漢族,河北衡水人,山西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和專業(yè)建設(shè)。

      (責任編輯:張震)

      猜你喜歡
      道德經(jīng)老子智慧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道德經(jīng)》的“中和”思想探究
      淺析老子之道:有與無
      智者老子
      《道德經(jīng)》“雞犬之聲相聞”與《桃花源記》“雞犬相聞”
      語文知識(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4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易說道德經(jīng)》
      智慧決定成敗
      呼图壁县| 锡林郭勒盟| 林甸县| 宜城市| 苍溪县| 惠东县| 湘西| 健康| 雷山县| 新昌县| 墨江| 嘉祥县| 大连市| 彩票| 霞浦县| 肥乡县| 广平县| 通州区| 娄底市| 南和县| 黄大仙区| 阿拉尔市| 禹州市| 肥东县| 台江县| 三门县| 华坪县| 临江市| 云和县| 华安县| 芷江| 嫩江县| 花垣县| 应用必备| 儋州市| 天祝| 自治县| 阳新县| 仪陇县| 乾安县| 南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