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劇是一種綜合性舞臺表演藝術(shù),其以敘事為主的戲劇表演結(jié)合優(yōu)美通俗的人聲歌唱和多樣化的舞蹈形體動作,同時融合服飾、布景、燈光等舞臺藝術(shù)的輔助,形成了整體舞臺效果。構(gòu)成音樂劇最重要的三大要素是戲劇、音樂和舞蹈,其所選取的題材往往具有廣泛的大眾審美基礎,與政治背景、時代風尚緊密結(jié)合,以迎合觀眾的心理。它作為一種較活躍的舞臺音樂戲劇形式已經(jīng)走過一個多世紀的歷程。音樂劇相較于厚重的文字,是短而凝練的震撼,表達的內(nèi)容也更聚集。音樂劇《悲慘世界》改編自雨果的同名小說,在劇情上有著名著的保駕護航,作為音樂劇成熟期的經(jīng)典劇目,在音樂劇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故事建立在真實歷史的基礎上,從小人物的命運入手,書寫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壯麗篇章,再加上幾首經(jīng)典唱段的加持,觀看后令人感覺蕩氣回腸,悵然若失,久久難忘。音樂劇中的唱段部分對表達人物感情、塑造人物形象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癐 dreamed a dream”是音樂劇《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中經(jīng)典的女聲獨唱作品選段,該唱段表達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女性對浪漫愛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對黑暗殘酷的現(xiàn)實社會的控訴,演唱時,要把握好語氣、音色和力度,采用講述一段故事的方法,運用寬廣的音域、強大的爆發(fā)力來呈現(xiàn)歌曲的主題思想,塑造符合唱段和角色的音樂形象?;诖?,文章主要探討該唱段的演繹方式,以供參考。
關鍵詞:音樂??;《悲慘世界》;演繹;音樂
中圖分類號:J61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5-00-03
“I dreamed a dream”這一唱段將芳汀(Fantine)這一形象刻畫得生動鮮明。芳汀的這首經(jīng)典唱段對演唱者的音樂素養(yǎng)和表演狀態(tài)要求極高,表演者在塑造該角色時,應透徹了解角色的人物特征,在此基礎上進行演唱,使演唱更加符合人物形象。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如何演繹此唱段。
1 唱段“I dreamed a dream”相關概述
1.1 作曲家
克勞德-米歇爾·勛伯格(Claude-Michel Schroenberg),法國著名作曲家。勛伯格從小就熱愛音樂,雖然沒能在專業(yè)的音樂院校學習,但他憑借天資和樂感,在酒吧、歌舞廳練就了扎實的流行音樂基本功,掌握了大部分聽眾的欣賞習慣和音樂口味,不久后結(jié)識了阿蘭·鮑伯利(Alain Boublil),共同的志向使兩人一拍即合。勛伯格的音樂本身張力十足,還能將音樂與戲劇完美結(jié)合,從而增強表演的戲劇性。
1.2 創(chuàng)作背景
唱段“I dreamed a dream”選自經(jīng)典音樂劇《悲慘世界》,該音樂劇改編自浪漫主義時期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的同名小說。1978年,勛伯格和鮑伯利開始創(chuàng)作史詩性的音樂劇作品《悲慘世界》。1980年9月,音樂劇《悲慘世界》于巴黎體育館上演。1982年,英國音樂劇監(jiān)制卡梅隆·麥金托什(Cameron Mackintosh)將這部音樂劇制作為英文版本,邀請赫伯特·克雷茨默(Herbert Kretzmer)填寫英語版歌詞,并于1985年在倫敦巴比肯藝術(shù)中心首演,大獲成功。1987年,該劇被搬上了紐約百老匯舞臺,英文版歌詞也成了該劇的官方版本。
1.3 唱段
劇中芳汀是主人公冉·阿讓(Jean Valjean)的工廠里的一名貧苦女工,她的青春是坎坷的,懷上男友的骨肉卻被拋棄,只能忍住內(nèi)心的苦痛,獨自在巴黎謀生,定期寄錢給幫忙寄養(yǎng)女兒的酒店老板,但因私生女一事被同廠女工揭發(fā)而被趕出工廠,只能無奈賣了自己的飾品、頭發(fā)、牙齒,甚至身體。出于對苦難的同情和對一名不幸者的幫助,冉·阿讓伸出了援助之手。幸運的是,芳汀逝去之前將女兒的未來托付給了冉·阿讓。唱段“I dreamed a dream”就是芳汀被現(xiàn)實摧殘后的一段自白。
2 唱段“I dreamed a dream”的音樂剖析
對歌曲進行曲式分析,有助于演唱者理解作曲家的想法和情緒,幫助演唱者找到人物情感更合適的表達方式,更加準確地詮釋作品,并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
該音樂劇唱段在曲式結(jié)構(gòu)上采用了帶再現(xiàn)的單三部曲式結(jié)構(gòu),分為A、B、A這三個部分,通篇采用大調(diào)調(diào)式。曲式結(jié)構(gòu)雖然比較簡單,但重復和對稱是這一唱段曲式結(jié)構(gòu)上的一大特點,通過這種手段將情緒逐漸推向高潮,在復雜劇情中更能抒發(fā)情感和突出人物形象[1]。
A樂段(17~32小節(jié))是一個重復樂段,共包含兩個分樂段,a1在a的基礎上改變了個別節(jié)奏,旋律無變化,四個樂句為一個樂段,每樂句4個小節(jié)。第一樂句初次呈現(xiàn)了主題材料,開頭弱起,這也是音樂劇、流行音樂等常見的用法,弱起小節(jié)往往速度自由,可以緩慢進入,起到襯托芳汀回憶往事時的氛圍的作用。運用一些附點節(jié)奏,這些弱拍或弱位上的短音的不穩(wěn)定性催促音符向下一強拍發(fā)展,對音樂有很強的推動力,能夠增強訴說感和故事感。
B樂段(33~42小節(jié))是一個單樂段,作連接用。調(diào)性是bE大調(diào),依然采用弱起節(jié)奏型進入唱段,第一樂句是該樂段形成的基礎,四個樂句伴奏類型與音型相差不大,重復和摸進仍然是旋律發(fā)展的基本手段。風格與A段形成鮮明的對比,全段大量使用附點節(jié)奏,故事感和訴說感更加強烈,對音樂的推動也更急切。A段明朗瀟灑,B段深沉苦痛,將人物形象刻畫得生動鮮明。整段的旋律起伏呈波浪式,整體音高較低,沉痛且絕望,唱詞時伴奏織體簡單,長音時伴奏織體較復雜,其中加入的一些柱式和弦都在弱拍位置。該段末尾的華彩是一個長音,顯示了一種被強調(diào)的絕望情感,于42小節(jié)以開放式結(jié)構(gòu)結(jié)束在屬和弦上,結(jié)束感不強,反而加強了與A1段的連接,為之后的抒情唱段奠定了情感基礎。
A1樂段(43~67小節(jié))是A樂段的變化再現(xiàn),由三個單樂段組成,是對A樂段中主題樂段的三次重復、變化。其中,a2是對主題樂段“同頭變尾”的變化再現(xiàn);a3、a4有了調(diào)性上的變化,主題旋律由bE大調(diào)轉(zhuǎn)向F大調(diào)上展開;節(jié)奏上也有細微的變化,a3、a4開頭都運用了一個三連音,進一步強調(diào)芳汀夢想破碎的絕望以及隱秘的一絲期待。在第三次對主題樂段的變化重復過程中,a4段第二樂句節(jié)奏突然收緊,獲得了音樂的動力與緊張度,與最后樂句形成鮮明對比,張弛有度,為樂句從容完整地結(jié)束奠定基礎,此處樂句變得不再方整,這種創(chuàng)作方式有利于情感表達。全曲在帶有連貫性的3小節(jié)尾聲漸弱結(jié)束。
3 唱段“I dreamed a dream”的演唱分析
3.1 氣息與支撐
“I dreamed a dream”的節(jié)奏節(jié)拍比較簡單,歌曲旋律性較強,學會不難,但想要完美地完成演繹,正確運用呼吸是極其重要的一步。
氣息是支撐聲音穩(wěn)定和推動的基本動力,正確運用呼吸要求演唱者對自己的氣息有很強的掌控和運用能力,因為這直接影響演唱者推動歌曲情感的力量、音色的處理。音樂劇唱腔中氣息的支撐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于不同作品中多次磨合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而來,具有兼容性、多樣性的特點[2]。氣聲就是其中一種用氣方式,此唱段多處運用氣聲,筆者認為氣聲的運用在于歌曲中情緒和語氣的需要,以及演唱者對氣息的掌握與熟練程度。
同時,中氣十足且爆發(fā)力強的長音也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例如單詞“shame”在樂句中是一個高音長音,且音高以一個全音為基礎逐步升高純五度,由小字1組的降e升到小字1組的降b,需要足夠的氣息支撐轉(zhuǎn)音和時長,同時要控制音準和越來越爆發(fā)的情緒,需要氣息完美配合,以美聲方法為基礎,真假混聲配合,沉浸伴奏和情緒的同時控制好呼吸,只有這樣才能完美地將聲音唱出。
3.2 情感與演唱
A樂段主要講述了芳汀曾經(jīng)對她夢想中的浪漫愛情及美好生活的憧憬,歌詞在全唱段中最柔和平靜。尤其要注意“dreamed”這一單詞,其作為該唱段中心詞之一,同時也是一個動詞,演唱時應稍加強調(diào),將對浪漫愛情及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表現(xiàn)出來?!癐 dreamed that love would never die, I dreamed that god would be forgiving”[3]這句歌詞唱出了芳汀曾經(jīng)對愛情、對上帝的期待與堅信,作為一個被現(xiàn)實殘酷洗禮過的母親,當她再想起這段美好的回憶時,應該采用一種比較隱晦的情緒基調(diào),內(nèi)心雖然痛苦,但是不能聲嘶力竭。
B樂段歌詞與上一段形成鮮明的對比,“But the tigers come at night, With their voices soft as thunder”是對當時社會及芳汀自己人生的暗喻,因此演唱這段時要增強語氣感,隨著芳汀希望的破滅和絕望的加深,歌唱力度也有較大變化,將歌詞中殘酷無情的現(xiàn)實顯露出來。這段旋律起伏變化較大,且音區(qū)對女生來說較低,在中低音區(qū)徘徊,因此,演唱時要注意真假聲混合比例,穩(wěn)住氣息保持腔體,避免打斷演繹時的連貫性。同時,唱詞中“tigers”“tear”“shame”這些單詞在演唱時應加大咬字時的力度,加重此時痛恨而又無能為力的語氣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表達人物內(nèi)心的情感,增強戲劇的感染力。在這一段中,“As they turn your dream to shame!”這句唱詞成了整個唱段中的第一個情緒頂點,起著強大的推動作用,將演唱向高潮推進。特別是“shame”這個詞,因為是處于高音位置的一個長音,高音的穩(wěn)定能夠為演唱增光添彩,同時能將觀眾的情緒有效調(diào)動
起來。
A1樂段中a段是芳汀對曾經(jīng)深愛的情人的回憶,前四句旋律與第一段主題旋律完全相同,但在情感處理上一定要有明顯的對比,此段的前四句應用更加沉痛的語氣和音調(diào)來表現(xiàn)芳汀被深愛之人欺騙并拋棄時的無助與痛苦,還應加重第四句中“gone”這個單詞的語氣和力度,凸顯并加強芳汀對被拋棄的悲傷情緒。此段相對于第一段會沉重許多,旋律相同,但要運用不同的情緒語氣,更需要表演者深入探索芳汀這個人物的內(nèi)心和經(jīng)歷。
在A1樂段中a2和a3段唱詞之前,歌曲以簡短且緊湊的兩小節(jié)間奏推進并加強了歌詞的情緒。芳汀此時內(nèi)心非常煎熬,既對拋棄自己的情人充滿怨恨,又對他能回到自己身邊好好生活抱有一絲期望,但她知道不可能實現(xiàn),在這無比的矛盾中,歌曲達到了高潮。最后一句唱詞“Now life has killed, The dream I dreamed”表現(xiàn)了此時芳汀對生活的徹底絕望,這一句需要迅速且自然地改變力度和語氣,回歸平靜來演唱,用一種較為暗淡無力的聲音結(jié)束演唱,表現(xiàn)此時芳汀對現(xiàn)實的殘酷無可奈何的狀態(tài)。該句作為唱段的結(jié)尾句,情感語氣的把握尤為重要,能提升唱段的完整性。
3.3 舞臺的表演
“I dreamed a dream”的舞臺表演整體來說不需要肢體上過多的夸張表達,而言重點注意面部的微表情及眼神,還可以在唱高音時有一些恰當?shù)?、符合情?jié)且能幫助高音的動作。
這首歌最初旋律優(yōu)美、曲調(diào)委婉,訴說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愛情的忠誠與真摯,以及對未來無限的憧憬。此處的音量不大,是循序漸進的敘述,眼里要有光,望向遠方,就像曾經(jīng)的愛人正向自己奔來。這時手可以放在胸口,感受內(nèi)心波動的情緒,對于“never die”的演唱,情感表達要重點把握。之后殘酷無情的現(xiàn)實社會就像一把錘子,擊碎了所有美好的夢,此處的表情悲傷痛苦,可以握緊拳頭,表現(xiàn)情緒的同時給自己一些力,幫助低音往嘴巴前面走。
情節(jié)繼續(xù),演唱聲音由弱變強,在“to shame”長音之前搶換氣,氣息不斷將聲音推高、情緒推進,情緒越強烈,表情越憤怒。此時可以將手臂張開,腿隨著高音的上升微微向下蹲,在幫助高音演唱的同時貼合演唱的情緒和情境,在輔音“m”上強收[4]。
再之后的演唱則應保持高昂的情緒,被愛人背叛的現(xiàn)實很痛苦,但強烈的絕望中還夾雜著一絲希冀。這種矛盾讓演唱的表情和眼神都會比較復雜,且隨著力度逐漸加大而復雜加深。最后對現(xiàn)實完全絕望。眼神一定要到位,表現(xiàn)出絕望的情緒,腳步可以踉蹌往后退,也可以站在原地作出“快要倒下”的狀態(tài)。演唱到“storms”“killed”“hell”這幾個單詞時,輔音力度必須加大。另外,要把握住歌詞內(nèi)涵、邏輯重音,情感表達也要慎重。結(jié)尾句中“the dreamed I dream”手放胸口,面部平靜但不是面無表情,單詞間該斷的地方則要斷干凈。最后一個“dream”稍強起,然后減弱,拖到伴奏快結(jié)束的時候弱收,眼神越望越遠,歌聲停止時頭部靜止不動,眼神看向遠方。
4 結(jié)語
音樂劇《悲慘世界》中,芳汀這一人物角色的凄苦人生令人唏噓不已。在“I dreamed a dream”這個唱段中,芳汀的演唱風格要從角色自身的情感變化出發(fā),從希望到絕望,從期待美好生活到遺憾而終,芳汀的演唱特點與風格會體現(xiàn)在演唱時的音色、氣息、音量和語氣上,引導觀眾產(chǎn)生情感共鳴,給人以強烈的畫面感與巨大的想象空間。
參考文獻:
[1] 張曉菲.音樂劇《悲慘世界》芳汀的角色塑造和唱段分析[D].濟南:山東藝術(shù)學院,2018.
[2] 肖航芳.音樂劇《悲慘世界》經(jīng)典唱段的演唱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4.
[3] 伊文婧.音樂劇選段中的角色塑造[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5:6-9.
[4] 趙苑琦.淺論音樂劇《悲慘世界》芳汀的演唱風格[J].黃河之聲,2018(20):14-15.
作者簡介:向嘉琪(2000—),女,湖南長沙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音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