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彝族他留支系世代生活在他留山,此地自古以來就為中原屯墾戍邊的重鎮(zhèn),地理位置特殊,自然條件優(yōu)越,由此形成了獨特的他留文化。文章的研究對象是他留人生命禮儀中最重要的物品——火草麻布衣。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彝族他留傳統(tǒng)火草麻布衣,不論是紡織材料、傳統(tǒng)紡織技藝,還是極具民族特色的紋樣與色彩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因此,文章從形制、色彩、紋樣等角度分析他留服飾的審美特征,并根據(jù)服飾的使用場合來解讀火草麻布衣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彝族他留人;服飾文化;火草麻布衣
中圖分類號:TS941.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2-00-03
服飾是一個民族藝術審美標準和歷史文化的縮影及展現(xiàn)。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服飾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必然與周邊民族相互融合、相互借鑒,同時又會保留一部分本民族的特色。彝族支系他留人就是這樣一個神秘且獨特的民族,其服飾無論是形制、技藝、紋樣都有著民族融合的痕跡,但又保留著獨有的民族特色,這種特色是其居住環(huán)境、生活習俗以及宗教信仰的結合。近年來,隨著社會及學術界對“非遺”傳承與發(fā)展的重視,藏在深山里神秘的他留人及他留人獨特的服飾文化逐漸引起社會的關注,不同領域的學者也對他留文化展開了諸多研究。他留人的服飾文化除了持續(xù)引起外界關注的火草麻布衣這項傳統(tǒng)的手工紡織技藝之外,其服飾形制、色彩、紋樣及其穿戴背后蘊含的文化意蘊也有著豐富的研究價值。
1 彝族他留服飾概述
他留人生活在永勝縣境內的六德傈僳族彝族鄉(xiāng)的他留山中,在民族界定中屬彝族眾多支系中的一支。長期生活于他留山的他留人形成了屬于本民族的生活習俗、信仰以及民族個性。服飾的呈現(xiàn)更是與生活離不開,小到日常生產勞作,大到婚喪嫁娶,他留人的服飾在每個儀式中都被賦予了獨特的意義。古時流傳于他留山的《他留大調》就有對他留火草麻布衣的細致描寫:“娃娃就要與母體分離,扎臍帶的麻線,是從密林中采來……用什么裹娃娃?父母穿的麻布衣裳行不行?麻布衣裳是父母給花準備,麻布衣是母親齊的麻織成,麻布衣是父親采的火草織成,漂亮的麻布衣飽含父母的深情?!保?]從這段傳統(tǒng)的他留唱經可以看出,火草麻布衣是隨他留人出生入死的物品,是見證他留人每個重要時刻的物品,是維系他留人情感的物品,更是凝聚他留人民族精神的物品。他留人的火草麻布衣從出生到入棺,不同性別在每個階段的服飾與搭配都不同,且有著代表該階段的獨特意義。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留人在成年禮及婚喪嫁娶場合所著的服飾。
女性在從孩童過渡到成年時期會舉行成年禮,有著相對隆重的換裝儀式。在他留,經歷過月經初潮的女孩子便可以接受成年禮。這一階段的他留女子會將少女時期穿著的白色火草麻布上衣?lián)Q掉,改為著綠色或藍色的右衽漢布短款上衣。下身則穿著用橡子殼染成黑色的全苧麻裙。黑色棉布折疊成的頭帕蓋在頭頂,在頂端的中間位置用辮子固定住,頭帕的緄邊處同樣繡有寬邊花紋,繡花通常為花草紋樣與幾何紋樣排列組合。成年女性佩戴頭帕需將黑色整齊折子的一端放在前面,繡有緄邊花紋的一端佩戴在頭的后方。此階段女子會佩戴用火草與苧麻織成的白色腰帶,其邊緣處繡有包邊繡花。為了增強佩戴的美觀效果,會在底端縫綴彩色的穗子。成年禮及換裝代表著他留女孩從此可以進行正常的社會活動。
他留男性的成年禮換裝儀式相則對簡單,服飾搭配上也更為簡潔。相較于女性服飾的變化,他留男性的階段性服飾變化不明顯,并且呈現(xiàn)簡單、質樸的風格。成年男性的上衣從形制上看與女性無太大差異,為火草與麻織成的短款右衽胸襟式白色上衣。腰部系上一條火草麻布腰帶,本色、無花紋,或是黑色棉布緄邊繡花腰帶。下裝為用橡子殼染黑的全苧麻長褲。成年男性需佩戴包頭,一塊白底花色的毛巾包裹在頭頂,再將黑色棉布做成的包頭布裹在毛巾外,固定于頭部。黑布的兩端繡有紋樣簡單的窄幅花邊,花邊上縫有顏色鮮艷的穗子,佩戴時通常將穗子墜于包頭的兩側。
他留人在禮服與孝服的制作上會耗費更多材料與時間,且相對復雜。男女服飾在形制上的差別不大,均為長衫。他留人的禮服是一個家庭中造價最高昂的一件服飾。穿戴場合通常為結婚及節(jié)日慶典等活動。女子的盛裝為對襟大開領長衫,男子為右衽圓領長衫,都是由火草和苧麻織成的白色麻布剪裁縫制而成。女子盛裝除形制與男子不同外,制作工藝也比男子盛裝更為復雜。比如,大開領及袖口的位置都是用大面積的手工刺繡與黑白紅相間的棉布拼接而成的,平時不論是存放還是穿著都需將領子翻折過來,露出大面積的花紋,袖口的花紋與開領處在顏色選取與紋樣的搭配上相統(tǒng)一。而男性禮服則通體為白色,無花紋,圓領領口右衽開襟邊緣做黑布緄邊處理。男女盛裝均需佩戴腰帶。他留人對孝服非常重視,他留男女的孝服形制相似,都為通體本色的火草與苧麻制成的長衫,無裝飾,無其他顏色。
2 彝族他留服飾的審美特征
2.1 視覺色彩——崇黑尚白的觀念
在系統(tǒng)整理他留人服飾相關信息資料后發(fā)現(xiàn),他留人服飾的主體顏色為黑白,其次以紅色和其他顏色或繡花做少量點綴。這種現(xiàn)象并不單單存在于他留族群內,彝族大體民族支系直至今天仍然有“崇黑尚白”的觀念,他留作為彝族眾多支系中的一支,在長期與周邊民族往來的過程中必定會有相同的審美觀念,這也是各民族在審美觀上相互借鑒與融合的結果。
他留人崇尚白色的特點同周邊少數(shù)民族一樣,其認為白色是神圣與質樸的象征。由于他留人從古至今世代居住在深遠的山中,自入主他留山起便能充分利用廣袤山河給予他們的資源饋贈。從植物資源中取材制衣,火草葉捻成的線呈天然的白色,居住于此的他留人深知這是大自然贈予的顏色,便利用這種資源將其世代穿在身上。除了崇尚白色,黑色也是他留人服飾上常見的顏色之一。他留人染黑色所用到的材料為其居住地附近山中能夠輕易采摘得到的橡子殼,經過煮水等工序便可用以染布。男孩、女孩換裝后的成年裝多以黑色為主體顏色,黑色在他留人的傳統(tǒng)觀念中是端莊沉穩(wěn)的代表,這種換裝活動也表達了長輩對他留少男少女跨入成年階段后的期望,希望經過成年禮的男子、女子都能像黑色的寓意一樣端莊、大氣且沉穩(wěn)。
2.2 服飾紋樣——民族風貌的展現(xiàn)
他留人服飾紋樣的主要工藝為刺繡。他留人的服飾相較于周邊其他少數(shù)民族風格上更偏向質樸、端莊、大氣。而刺繡便成為他們質樸服裝上恰到好處又增添氛圍的點綴。刺繡常見于頭帕、腰帶、女子常服及盛裝,男子的服飾上僅有頭帕和腰帶會以刺繡紋樣做點綴。刺繡紋樣普遍為漢族刺繡中常見的花草題材,少見動物紋樣?;ú荽汤C通常與幾何圖形進行排列組合,在形式上使其紋樣布局更加協(xié)調。他留人的服飾刺繡紋樣為植物題材,其種類有松、竹、菊、蘭、牡丹、蓮花、芙蓉、月季、梅花、桃花、靈芝、水草等。繡花紋樣在視覺呈現(xiàn)上一般比較直觀、形象。在紋樣的組合方面,多采用連續(xù)紋樣的形式將每個單位的紋樣通過幾何圖形巧妙連接起來,這種規(guī)矩的規(guī)律變化所排列出來的圖形韻律呈現(xiàn)自然緊湊且優(yōu)美流暢的視覺感受,這一巧妙又規(guī)矩的形式規(guī)律正是他留人行事風格及生活習俗的展現(xiàn)[2]。
筆者對永勝六德傈僳族彝族鄉(xiāng)的他留婦女進行采訪后得知,現(xiàn)在的繡片基本上是從鎮(zhèn)子或者縣城集市買來的,多為漢族刺繡紋樣,因此可推測他留服飾上的刺繡應為漢族刺繡師傅所做。據(jù)史料記載,他留人在舉行盛大節(jié)日活動與喪葬儀式時有請當?shù)貪h族藝人來扎繡球、紙花等手工的傳統(tǒng),并且一直流傳至今,可見他留人作為世代居住于他留山的土著民族,在中原文化滲入此地后便和漢族交流往來頻繁,由此促進了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他留服飾上的刺繡工藝也是彝漢文化互動的藝術體現(xiàn)之一。
3 彝族他留服飾的文化內涵
3.1 他留服飾里的女性主體文化
由于傳統(tǒng)社會男耕女織的生產生活方式,他留婦女成為他留服飾制作尤其是紡織技藝的主體。一個家庭的火草麻布衣的制作,從原材料的種植與采摘到織布制衣的全過程都是由這個家庭中的女性主導的,并且對于材料種植的土地,家庭中的婦女享有絕對的處理權利。由于紡織技藝在他留女性間的代代傳承,紡織也被賦予了更深層的含義,即紡織不僅是女性家庭內部的工作,還是他留女性在社會交往中的重要媒介,是他留女性與社會溝通、維系家庭以及族群和睦的載體。
他留婦女通過織布這項工作與族群里的其他女性產生聯(lián)結。在農耕文明的影響下,紡織成為他留婦女必備的生活技能之一,他留婦女也因此經常結伴去山間采集火草,農閑時聚集在附近村民家里扯火草、割麻、織布,一邊做著手里的活兒,一邊閑聊聯(lián)絡鄰里情感。由于他留人對重大節(jié)慶及喪葬儀式的重視,服裝的款式、顏色、搭配都有與其節(jié)日文化相對應的文化內涵,是整個族群文化的外在展現(xiàn)。因此,女性作為服飾制作的主體,就必然會間接承擔起維系家庭乃至家族和睦的重任。他留女子在成年禮的換裝儀式準備過程中,由其母親為她梳洗穿戴,換裝的過程中母親會告誡女兒成年初入社會需要注意的事情,教導女兒以后的人生路應該怎樣正確地走下去,這個過程看似平淡,實則飽含了母親對女兒的愛與擔憂。
從家庭到族群再到社會,這些看似簡單又十分復雜的紡織技藝和流程,以及日常生活中瑣碎又有秩序的勞作成為他留女性交往的媒介,能夠從中深切感受到他留女性對家庭、生活以及紡織的深厚情感。
3.2 他留服飾里的邊屯文化
由于他留人世代居住的地理位置較為特殊,是歷史上中原來此實行邊屯活動的重鎮(zhèn),因此他留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中原文化的沖擊。長此以往,便形成了今天他留文化呈現(xiàn)給世人的樣貌,即既有民族融合的痕跡,又保留了本民族文化的一種復合型文化。學界則將中原來此地屯墾戍邊并留于此處世居,與當?shù)赝林褡寤佑绊懙慕Y果稱為邊屯文化。他留服飾體現(xiàn)的邊屯文化特點值得深入挖掘。
3.2.1 服飾形制的轉變
《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指出:“蓄發(fā)冠帶右衽是華夏族的重要特點,有別于四夷的披發(fā)左衽,斷發(fā)文身?!保?]從此段文字可知,古時區(qū)分少數(shù)民族與華夏族的最顯著特點,即華夏民族服飾形制為右衽,而少數(shù)民族的服飾形制為左衽。雖然無法親眼所見他留服飾是否經歷開領方向的轉變,但根據(jù)諸多古籍文獻可以確定,在真正與中原民族進行交流互動之前,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服飾形制多為左衽。據(jù)考證,右衽的形制主要是為了適應轉變?yōu)橐赞r耕文化為主的社會。中原地區(qū)在農耕方面發(fā)展相對成熟,因此在實行邊屯制度的過程中帶來了先進的中原農耕與紡織技術,導致當?shù)厣贁?shù)民族的生活方式由游牧轉為農耕,服裝形制也由左衽轉變?yōu)橛荫?。另外,中原文化的引入使得儒家思想在此地生根發(fā)芽,他留人服飾形制的轉變也符合華夏民族左右尊卑的禮儀習慣。
3.2.2 儒家孝文化觀念的體現(xiàn)
他留文化中受儒家思想影響最大的是他留人對出生入死的重視以及濃重的孝文化觀念。他留人重喪葬,并認為去世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對喪葬儀式的過程分外講究,這種孝文化觀念貫穿于他留喪葬儀式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其中,孝服當屬喪葬儀式中最重要的物品,其是族群內部人員與親人及祖先建立聯(lián)結的橋梁,是展現(xiàn)親情的載體。
早期,這種觀念僅為永勝漢族的傳統(tǒng),服喪稱為戴孝,即服喪期間需披麻戴孝。永勝縣居住的漢族多為明朝到此屯墾戍邊的中原漢族士兵,在長期生活的過程中,便由一開始軍事性質的駐守發(fā)展成為地方居民,并世代居住于此。他們在軍屯的過程中與當?shù)匕ㄋ粼趦鹊纳贁?shù)民族互相交流,吸收了各地的文化,加之高土司大力宣傳儒家文化,他留人不可避免地吸收了儒家倡導的孝文化觀念。從服飾到工具,麻線貫穿了他留喪葬儀式的整體,他留人披麻戴孝的習慣正是吸收儒家文化、與中原文化融合的體現(xiàn)。
4 結語
服飾作為他留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族群遷徙與定居,他留服飾經歷了發(fā)展與演變并世世代代傳承下去的過程。目前,他留服飾被外界關注較多的仍然是其獨特的紡織技藝,但他留服飾整體的審美價值與服飾背后的文化內涵更值得解讀、剖析。服飾的審美價值是服飾藝術表現(xiàn)的重要部分,不僅如此,服飾也是表達與傳播他留傳統(tǒng)文化、他留人文風貌的重要媒介。通過對他留服飾的考察研究可知,家庭中的女性是紡織技藝的主體。女性在最初通過紡織媒介與中原文化形成交融;通過紡織媒介來維系家庭內部和諧,保證家庭日常所需;通過紡織媒介參與社會交往,并與自然產生聯(lián)結。剖析他留服飾的審美特征與文化內涵,能夠使人們充分了解他留的民族精神與生活習俗,以更好、更全面地傳播他留文化。
參考文獻:
[1] 簡良開.神秘的他留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223.
[2] 郭廷華.邊屯文化論文精選[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7:199-202.
[3] 黃淑娉,龔佩華.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
作者簡介:孫詩琪(1997—),女,遼寧葫蘆島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民族藝術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