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繼榮
摘要:高職院校開展思政課教學應注重方式方法,要立足高職學生的實際情況,考慮思政課的特點,還要結合社會生活,不斷創(chuàng)新、優(yōu)化思政課程內容和教學模式,讓學生受到良好教育和啟發(fā)。當前部分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存在不重視課內實踐教學的問題,這對深化推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構成了阻礙,必須予以解決。文章采用問卷調查方式,以某高職院校為研究對象,調查了解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的現(xiàn)狀,并根據調查結果提出針對性的改進策略,以期促進高校思政教學工作的全面深入和高質量開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現(xiàn)狀調查;改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17-0033-04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笨倳浀闹v話明確了高校思政課的教育目標,指明了教學工作的具體要求。高職院校應當加強思政課教學改革,通過持續(xù)改進和創(chuàng)新思政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突出教育的親和力、針對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成長為有利于國家和社會的優(yōu)質人才。目前,部分高職院校的思政課存在課內實踐教學不足、不合理等問題,導致思政課教學效果不佳,達不到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目的。基于此,筆者結合自身經驗進行問題剖析并提出一些個人見解,以供參考、交流。
思政課作為高職院校的基礎課程,擔負著高職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大責任,有助于高職大學生保持思想先進、信念堅定,提升他們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增強其社會責任感等。思政課教學除了包括思政理論教學外,還有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是思政課堂得以延伸和充實的有效途徑,可以讓學生獲得更加直觀、深刻的感受。就思政課實踐教學而言,其既有課外實踐教學,又有課內實踐教學。課外實踐教學強調“創(chuàng)造性、探索性、研究性”,一般是以開展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為主,以鍛煉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課內實踐教學則強調“基礎性、知識性、應用性”,一般是利用課內時間,基于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偏好、思想動態(tài)等,科學設計課程內容和實施方案,將知識講解透徹,讓學生有效參與討論,促進學生對所學理論的深度思考,并實現(xiàn)靈活應用。
在“大思政”教育環(huán)境下,高職院校的思政實踐教學受到了廣泛關注,關于高職思政實踐教學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多。筆者以“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上搜索到990條文獻,而以“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為關鍵詞,僅搜索到26條文獻。筆者以現(xiàn)有文獻為依據,通過對其觀點進行梳理和歸納,發(fā)現(xiàn)學者們普遍認為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作用巨大、意義深遠,不同學者研究的切入點不同,結論及觀點也存在一定差異性。比如,夏天靜(2014)以“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為分析視角,探討高校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的困境與突破,認為高校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的最大困境是“教師中心觀念和模式”,學生只能被動、機械地接受思政理論,沒有自己的思考和觀點。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將傳統(tǒng)的“講授范式”轉變?yōu)椤皩W習范式”,給予學生自主學習、思考和研究的空間。懷艷杰(2017)在《高校思想政治課課內實踐教學探索》一文中指出:課內實踐教學具有成本可控、學生參與面廣等顯著優(yōu)勢,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常用形式。但現(xiàn)階段的高校思政課課內實踐由于機制不夠完善,教學模式不夠先進,課內實踐教學的育人功能發(fā)揮不充分,因此完善課內實踐教學機制、優(yōu)化創(chuàng)新實踐課程內容和模式至關重要。鄧會敏(2019)以皖南醫(yī)學院“基礎”課課內實踐教學為例,提出借助微電影增強實踐教學效果的新思路,其認為微電影的直觀、生動,更具有視覺沖擊力,有助于解決傳統(tǒng)教學課堂的枯燥乏味問題,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是發(fā)揮教師引導作用、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以課堂為空間載體而開展的課內實踐項目。其具有以下基本特點。其一,實施可行性強。相比課外實踐教學,課內實踐教學具有學生集中、場所固定、教學條件充分、經濟實用等特點,能突破課外實踐教學天氣環(huán)境、組織安排、資金支持、師資力量和安全風險等因素的限制,實施起來更加方便。其二,重視學習體驗。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的說教模式,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教師通過引入典型案例、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組織學生自主分析、探討、辯論等,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不斷強化學生的理論理解和知識印象,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其三,強調知識應用。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是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的基本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再事無巨細地大包大攬,而是采取任務驅動法,以問題為導引,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和思考,用所學思政理論分析具體的時政問題,解析最新的方針政策,預判發(fā)展形勢,提出自己的見解等。
1.調查設計
本調查以某科技職業(yè)學院為對象,采用問卷調查法,調查該校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的開展狀況。問卷涉及“學生對思政課課內實踐的認識”“學生期望的教學形式”“教師常用的思政課課內實踐形式”“實踐教學的不足”等內容,通過問卷星網站向該校三個年級師生發(fā)放1200份,共收回有效問卷1190份,回收率99.17%。
2.調查結果
(1)學生對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認識不充分。在“您所認識的思政課課內實踐”的調查中,42.3%的學生不能闡述清楚思政課課內實踐的概念,多數(shù)學生知道課外實踐活動;21.1%的學生認為課內實踐無法達到課外實踐效果;2.34%的學生對思政課不夠重視,到課率不高。這說明有較大部分高職學生對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不夠了解,不太重視,也反映出學校和教師的宣傳教育工作不到位。
(2)學生的實際學習期望未得到充分滿足。在“您希望的思政課課內實踐學習形式是什么”的調查中,25.5%的學生選擇“課堂互動學習”,34.2%的學生選擇“多媒體學習”,另有17.1%的學生選擇“案例分析學習”,僅有5.21%的學生選擇“理論解說學習”。由此可見,高職學生普遍傾向于動態(tài)化、創(chuàng)新化、開放化的課堂學習形式。為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學習期望,在“您最感興趣的實踐活動是什么”的調查中,54.47%的學生希望通過觀看時政新聞等視頻的方式來學習,25.66%的學生希望以辯論、討論、演講等方式來學習,16.33%的學生希望通過閱讀代表性書籍或學習會議文件精神的方法來學習。然而在“當前思政課主要課內實踐方法”的調查中,理論教學占44.3%,電視和網絡視頻等媒體教學占7.16%,交流討論和辯論等活動教學僅占4.3%。這說明學生的學習期望未得到滿足,這也是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原因。
(3)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未聯(lián)合其他課程教學。高職院校以培養(yǎng)實用型職業(yè)人才為主要任務,因此需要讓學生掌握多學科專業(yè)知識,并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水平,這樣才符合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要求。將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與專業(yè)教學相結合,具有思維導引、觀念更新和價值觀培養(yǎng)的重要作用,可以引導學生以正確的動機和良好的心態(tài)努力學習專業(yè)課知識,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職業(yè)素養(yǎng)。但相關調查顯示,部分思政課教師并不具備與專業(yè)課教師進行融合教學的意識。
基于以上問題,筆者認為高職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應以“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為指導,結合職業(yè)教育特點和學生學情,通過完善教學機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模式等手段,實現(xiàn)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質量提升的突破。具體策略如下。
1.完善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機制
(1)優(yōu)化教學設置。高職院校應結合自身現(xiàn)狀,對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大綱、教學標準、教學實施方案等項目進行完善和優(yōu)化。如每學期開課前,可以召開思政課教師教學工作會議,要求全體思政課教師根據最新的教學文件,結合上學期課程教學實際,回顧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對之前的教學方案和實施程序、相關制度等進行適當調整,生成更加合理的課內實踐教學計劃、教學工作標準等。
(2)更新教學內容。高職思政課教師應加強對社會時政熱點的關注,保持政治上的敏感性和先進性,要在基本理論原理教學基礎上,注意將最新的思政理論、會議精神和領導人的重要講話等內容引入實踐教學,如“‘十九大‘二十大會議精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鄉(xiāng)村振興”“黨的政治能力建設”等,讓學生能夠及時了解、學習黨的先進思想和理論,保持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與社會發(fā)展同步。另外,還要將具有代表性的時政案例引入實踐教學,如黨政熱點新聞報道、黨員干部先進事跡,又如國際關系和政治動態(tài)等,以進一步豐富思政課的內容,帶給學生更加全面的知識。
(3)強化考核評價。關于思政課教學的考核評價,應該是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結果的綜合考核和客觀評價,絕不能以結果為唯一導向,輕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態(tài)度、情感體驗和所付出的努力等,既要考查學生對理論原理的理解情況,也要考查學生對理論原理的應用能力。因此,教師應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采用定量評價結合定性評價,學生自評、互評加教師點評的多種評價方式,這樣才能得到準確的評價結果,以更好地指導實踐教學。
2.加強高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
(1)提升思政課教師理論教學水平。思政課教師的理論水平直接決定著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的效果。高職思政課教師應當按照“八個相統(tǒng)一”要求,主動關注最新的政治動態(tài),積極學習先進的思想,堅持原原本本讀原著,學深悟透精神內涵,從而持續(xù)更新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保持自身思政層面的先進性,這樣才能有效指導學生深度學習,使學生思政素質得到整體性提升。
(2)增強思政課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實踐教學強調實踐意識培養(yǎng)和實踐能力鍛煉,高職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對思政課教師的社會實踐意識和經驗有著較高要求,雖然實踐教學強調學生的主動探索,但由于學生社會經驗不足,尤其是對某些民生政治內容認知不夠,要想透徹理解某些理論原理,就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啟發(fā)和解析。如果教師的理論修養(yǎng)不夠,就難以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和有效教育。因此,高職院校要重視思政課教師的培養(yǎng)和教育,一方面應要求教師樹立終身學習意識,自覺閱讀紅色經典著作,深研會議精神,做好自我反思和總結,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論修養(yǎng)。另一方面應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各類社會實踐研修活動,如參加社會考察調研活動,深入了解社會生活實際,讓思政課教學貼近社會現(xiàn)實,組織教師積極參加思政方面的學術研討、交流活動,不斷吸收他人的先進思想和教學觀念。此外,還要利用學?;鶎狱h、團組織,集中開展多元化的思政教育、民主生活等活動,促進思政課教師拓寬視野,提升綜合素養(yǎng)。
(3)形成思政課實踐教學合力。高職院校應按照“三全育人”理念,對思政課教學工作進行統(tǒng)一組織和部署。為提升思政課教師的課內實踐教學能力和教學效果,高職院??梢圆捎谩半p指導”教師制,即讓思政課教師擔任學院兼職輔導員,并加強與專職輔導員的交流,整合思政課教師思想導引和輔導員學習、生活輔助等方面的優(yōu)勢,結合學生專業(yè)學習、校園生活及社會活動等,共建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項目,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思政課協(xié)同育人教學團隊。思政課教師可以實施“三集三提”備課機制,通過集體備課來提高課程設計的科學性,給予學生全方位、全覆蓋的思政教育。
3.創(chuàng)新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模式
(1)采用多元實踐教學方法。思政課課內實踐要緊緊圍繞學生這個中心加強教學活動的創(chuàng)新設計與組織,帶給學生更豐富的學習體驗。第一,可以采取課堂辨析式教學模式,包括專題研討、案例分析和辯論等學習形式,營造以學生為主體的活躍的課堂環(huán)境,讓學生在辨析中加強對思政原理的理解,在參照對比中實現(xiàn)認知更新,在自主思考和探究中增強自信、提升實踐能力。第二,可以采取情境式教學模式,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融合多種信息技術,營造生動逼真的教學環(huán)境和濃厚的學習氛圍,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比如教師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多媒體,以圖文、視頻的方式將靜態(tài)文本轉化為動態(tài)信息,通過動態(tài)演示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和建構知識體系;可以利用VR技術,以黨的重大會議、領導人重要講話或時政熱點新聞為背景,創(chuàng)設仿真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多維度思考、多途徑探究,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沉浸式學習、領悟,并通過綜合分析,獲得深刻的學習體驗。
(2)搭建多層實踐教學平臺。高職院校應加強教學資源整合,不斷拓展和搭建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平臺。比如,可以以思政課教材為參照,將其劃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可以邀請社科類專家、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員等深度講解馬克思主義理論,解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fā)展進程。第二部分是“國內外形勢與政策”,可以邀請黨政機關干部、校黨支部書記等擔任主講人,聚焦國內外時政熱點,解讀當今國際政治關系及政策,探討未來發(fā)展變化方向,幫助師生認清形勢、明確方向、堅定信仰。第三部分是“踐行中國夢”,可以邀請各領域模范代表、先進工作者、高校名師、優(yōu)秀畢業(yè)生等,通過專題講座、講演、報告等方式,為學生樹立學習報國、奉獻社會的光輝榜樣。
(3)開展系列課內實踐活動。高職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要做到以教材為基礎,以活動為載體,以學生為主體;要發(fā)揮思政課教師的組織、指導作用,基于對學生真實的學習需求和興趣的了解,按照思政教育的熱點及要求,結合一些時政熱點及社會生活現(xiàn)象,將思政課實踐教學與現(xiàn)實社會緊密銜接,創(chuàng)設學生喜愛的思政課系列實踐項目,如“青山綠水”和“家風家教”征文活動、“反腐倡廉”演講、“核心價值觀”詩歌朗誦比賽、“四史”讀書活動,組織師生觀看《開國大典》《南昌起義》《百團大戰(zhàn)》等紅色影片,學習黨的“十九大”和“二十大”會議精神等,以筑牢學生的思想根基,引領學生的情感升華。
新時代背景下,高職思政課應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在強調課外實踐教育的同時也要強化課內實踐教學。高職院校要深入調查分析當前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全面了解學生的思政理論水平和學習需求,并以“三全育人”理念為導向,著力優(yōu)化和完善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機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持續(xù)創(chuàng)新課內實踐教學模式,從而充分發(fā)揮思政課的立德樹人功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中華民族復興大業(yè)培養(yǎng)棟梁之材。
參考文獻:
[1]夏天靜.高校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的困境與突破———以“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為分析視角[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4(06).
[2]懷艷杰.高校思想政治課課內實踐教學探索[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 2017(13).
[3]鄧會敏.用微電影演好思政課育人大戲———以皖南醫(yī)學院“基礎”課課內實踐教學為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9(08).
[4]張曉艷,龔亞萍.新時代強化高校思政課實踐育人的價值意蘊與路徑選擇[J].安徽商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2(03).
[5]丁楓.論高校思政課從教學體系向認知體系的轉化———思政課課內實踐環(huán)節(jié)探討[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4(02).
[6]劉佳欣.民辦高校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優(yōu)化探析———以晉中信息學院為例[J].西部學刊,2022(20).
Exploration of Investigation and Improvement Strategy Practical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Xu Jirong
(Shanxi Politics and Law Institute for Administrators, Taiyuan 030012, China)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methods and methods of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combining with social life, continuously innovating and optimizing the content and teach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o that students can receive good education and inspiration. At present, there is a problem in som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at do not attach importance to practical teaching in class, which hinders the deepen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must be addressed. The article adopt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taking a certa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investigate and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propose targete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survey result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work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practical teaching; curr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improvement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