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豪
一、前言
朱光潛認為,教育的功用在于要順應人類求知、向善、愛美的天性,使每個人在這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調(diào)和發(fā)展,以達到完美的生活。教育的目的則在于啟發(fā)人性中所固有的本能。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很容易發(fā)現(xiàn)歷史與美感之間的聯(lián)系,我們總是希望通過不同手段和策略重現(xiàn)歷史情景,彰顯歷史之美感,以期能夠帶來與歷史情景的情感交流。
回顧漫長紛繁的歷史進程,我們力求通過一些細節(jié)去深入了解時人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去探索隱藏在其中的歷史奧秘和意義?!拔沂钦l?”“我在何處?”“我從何而來?”這困擾著人類的基本問題亦是古代兩河流域和埃及人所探索的課題。統(tǒng)編版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下)》中對埃及上古神話作了一番概括性的描述:古代埃及有豐富多彩的神話和文學故事。統(tǒng)編版歷史選擇性必修3中對古代兩河流域也有類似描述:《吉爾伽美什》……中間穿插大量神話故事,包括著名的洪水故事。簡略的文字描述令人回味無窮,也給高中歷史教師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思考和探索空間。筆者試圖從古代兩河流域及埃及兩地的神話故事和傳說著手,做一些資料補充,探求兩地人神關(guān)系的特點和內(nèi)涵,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強化對歷史知識的認知。
二、古代兩河流域的人們對命運的屈從
古代兩河流域地區(qū)的人們對人神關(guān)系持著悲觀的態(tài)度,“他們以為,人生來只是為神服務,神的意志和行為是無法預言的”。這種人們內(nèi)心的彷徨與不安的緣起,可以從西亞的地理環(huán)境來探討:幼發(fā)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不定期的泛濫帶來破壞性的洪水;在波斯灣一帶,大浪與南風所帶來的損害亦使該地的人們感到痛苦不堪。在久歷風霜洗禮以及認識到了未來生活的不確定性后,他們表現(xiàn)出深信命運的觀念,因而認為神造人只為了一個明確的目的:要人去為神明上供起廟,殷勤奉祀。他們深信人在神威莫測之前,根本無從逃避,人生即是永遠的無常與不定。所以,他們縱使在像基督教圣經(jīng)中的約伯蒙受冤苦之時,也絕不會向天神發(fā)出吶喊,反而被教誨應該不呼枉叫屈,而只承認自己的確具有不可避免的纏身之孽。由上我們意識到,古代兩河流域的人們產(chǎn)生了對自然力量的畏懼,往往是源于外界的環(huán)境困擾。
在史詩《吉爾伽美什》的第五部分記述著這樣的故事:吉爾伽美什是烏魯克城的國王,其早已被神告知無法不死,但好友恩奇都之死使他傷心欲絕,也因而激起他對死亡的恐懼,轉(zhuǎn)而抗拒命運,為了追求世間的榮譽和永生而做了各種努力。他越過死亡之水,見到了大洪水之后唯一的幸存者烏特那庇什提牟,追求永生的吉爾伽美什于是向烏特那庇什提牟討教生死的真理。吉爾伽美什對遙遠的烏特那庇什提牟說道:“給我談談吧,你是如何求得永生,而與諸神同堂?”烏特那庇什提牟告訴他世上沒有永遠存在的事物。吉爾伽美什仍不死心,繼續(xù)追問著如何能像他一樣進入天神之國而無慮死亡。烏特那庇什提牟于是述說了洪水的故事,勸告他從哪里來,就回到哪里去。
在不懈的努力之下,吉爾伽美什終于得到仙草,可以恢復因長久尋求永生而失去的青春。卻因一時不慎,仙草被花香誘來的蛇所竊,吉爾伽美什雖有智慧能力,但最后仍然不能超越凡人的命運,必須接受死亡的召喚。這首史詩生動地反映了人們探索生死奧秘這一自然規(guī)律的愿望,也表現(xiàn)了人們反抗神意但最終難免失敗的悲劇色彩。
通過以上所引用的材料,筆者希望借助詩歌語言的美感,以及故事的悲劇性渲染,一方面使學生更能深入了解及體悟西亞文明,另一方面希望能啟發(fā)我們的青年學子,重新審視自己的內(nèi)心,對生命不僅要歡喜贊嘆,而且更要有哀矜而勿喜的胸襟。再則,也許是筆者個人比較浮光掠影的想法,在漫長迷離的人生中,盼望著能捕捉住任何片段的美感。
三、古代埃及和諧的人神關(guān)系
古代埃及人認為生命是宇宙的一部分,因而也是永恒的、善的。世間的惡只是暫時的,人的死亡只是到達永生的必經(jīng)之路。埃及的神明也是宇宙秩序的一部分。這種和諧的人神關(guān)系與古代埃及自然地理環(huán)境有關(guān),尼羅河定期的洪水泛濫,就如旭日東升和夕陽西下一般,古代埃及人生活得更有秩序,更有規(guī)律。這種觀念滲透到埃及人的全部生活。
在古埃及的全部歷史中,不斷有神出現(xiàn),而最早的神常常以動物形象出現(xiàn),如:安努貝斯是一條黑色有點像豺狼的狗,有時以人身狗首的形態(tài)出現(xiàn),是主持制作并保護木乃伊的神明;何露斯則是一只老鷹,代表國王,也會以人身鷹首的形態(tài)出現(xiàn)。據(jù)相關(guān)學者研究,這些神是由于古代人們看到自然界的動物具有一些人所驚異且不能理解的行為,因此把動物當成是一種信仰的對象,即所謂動物崇拜。也有學者認為這并不是因為人對動物的實體崇拜而來,而是人對動物背后所代表的力量的崇敬。
埃及人是隨時不忘他們的世界是在神的統(tǒng)治之下,正義和公理也是神所保證的,正義的觀念可以說是埃及人道德行為的最終指導原則。埃及人的道德準則,一方面來自實際的人際交往經(jīng)驗,一方面也與其人神關(guān)系的思想有密切關(guān)聯(lián)。在埃及神話中,有一個倫理觀念被稱作為瑪特,代表神的意志和宇宙間的正道和真理等。
埃及的神明種類繁多,但與人們關(guān)系最密切的是奧塞利斯。奧塞利斯是一位人神一體的君王,可能是被神化了的現(xiàn)實的統(tǒng)治者,亦可能是個司職生殖的原始神。我們可借助奧塞利斯的故事來闡釋埃及“永恒”的觀念。奧塞利斯由于弟弟塞特的嫉妒而被殺害丟入尼羅河中,他的妻子伊茜絲鍥而不舍地走遍大地。在伊茜絲不屈不撓的意志下,奧塞利斯復活了。他已被刻上死亡的印記,賜予他永世不滅的生命,埃及木乃伊的濫觴及死而復活的信仰皆由他而來。在埃及人的認識中,過去和將來都不可能是一個更好的時代。這樣的理念決定了埃及人對死的重視,對此生的懷念,對來世更充滿了向往。我們也可從伊茜絲堅定的意志,燃起生命之原動力,對于人生的發(fā)展也有極好的啟示。
從伊什妲爾下冥府與奧利塞斯的傳說等史料中所呈現(xiàn)的截然不同的比較中能夠看出,古代兩河流域悲觀的人神關(guān)系與埃及和諧的人神關(guān)系判若鴻溝。但當比較過二者后,古希臘神話中西西弗斯的故事亦能提供一個良好的對比認識。西西弗斯激怒了神,被罰由山下推一塊大石上山。一旦到達山頂,大石卻又滾回山下,于是,他只有重新努力。西西弗斯的故事,象征著人在永無休止地和命運抗爭,為了自己的榮譽和人格的完善,仍然竭盡全力去實踐他所能掌握的部分。
我們在以上所述兩河流域及埃及的人神關(guān)系中,不乏以神話來呈現(xiàn),要破譯其深層意義并非易事。在敘述的過程中,我們能感受到神話生命魅力之強大,這可賦予我們平淡的生活以詩情和意義。它是架在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一座虹橋,同時,也是溝通夢想、現(xiàn)實、欲望的一條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