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明天啟丁卯年南社祠堂祭器初探

      2023-06-25 23:19:08滕衛(wèi)
      收藏家 2023年4期

      滕衛(wèi)

      關(guān)鍵詞:天啟丁卯年 南社祠堂 祭器圖式 大明集禮

      “國有廳堂,以祭偉烈;族有家祠,以祀先人?!? 崇拜祖先,是國人自古以來就有的習(xí)俗;建立宗祠,是記錄宗族歷史興衰的載體。《禮記· 曲禮下》記載“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為次,居室為后”,2 意為國君、士大夫?qū)⒁獱I造宮室,應(yīng)先營建祭祀祖先的宗廟,再建馬廄和倉庫,最后才建自己的住所。《禮記· 祭法》云:“王為群姓立社,曰大社。王自為立社,曰王社。諸侯為百姓立社,曰國社。諸侯自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 社,用于祭土神。王社,用于祭祀王畿內(nèi)的土神。國社,用于祭祀一國的土神。侯社,用于祭祀其都城的土神。大夫以下,至庶人族居百家以上者曰成群,則共立一社。

      “祠堂”這一名稱最早出現(xiàn)于漢代,但漢代的祠堂建在墓地旁,這與后世將其建在宗族居住的中心又有所不同?!肮耪咛熳印⒅T侯、卿、士大夫皆有廟以祀其先,而庶人獨無廟,惟立影堂。自文公改影堂為祠堂,而元明□之?!? 祠堂,作為載歷史、溯往事、追宗親的重要紐帶,是家族集會議事、宣講族規(guī)家訓(xùn)、化解糾紛、執(zhí)行家法的場所。

      明代嘉靖皇帝對禮制進行了重大的變革,“許民間皆聯(lián)宗立廟”,放寬了臣民祭祀祖先的規(guī)定。在當(dāng)時士紳階層的積極努力下,宗族祠堂的建設(shè)潮流擴展至民間,不論是達官貴人還是普通的百姓都可以建立祠堂以序昭穆而聯(lián)其情,財力豐厚者,甚至鑄造祠堂專屬祭器?!翱技婪?,自王以迄官師,皆得立廟,雖數(shù)有多少不齊,而展親報本之情一也?!?

      一、明天啟丁卯年南社祠堂祭器

      山東博物館藏大明天啟丁卯年造南社祠堂祭器,便是其中重要的3 件器物,包括青白釉獸耳簋1 件、青白釉雙耳簠2 件。

      大明天啟丁卯青白釉獸耳簋(圖1), 高12.5 厘米,口徑16.5 厘米,重1466 克。橢圓形子母口,直腹壁,壁底部斜下折,四連體撇花足,相鄰兩足面被挖去三角面,雙夔龍耳,通體施青白釉,可惜失蓋,且磨損較重。器腹正面青花雙排豎書八字“大明天啟丁卯年造”,另一面雙排豎書六字“南社祠堂祭器”。該器為1974 年山東博物館以時價5 元購自山東省文物總店。

      明青白釉雙耳簠(圖2),2 件。兩器均高15.1 厘米,口徑10.7 厘米,腹徑20.8 厘米,底徑9.5 厘米,一器重1695 克,另一器重1799 克。圓柱直口壁,四方體,腹寬于口部,四面方體足小于腹部。底面緊接于足背處,底不施釉。肩面短于腹壁,肩與腹壁相接處露胎,腹壁兩側(cè)有一對象首鼻耳。整器內(nèi)外施青白釉,惜多處剝釉,且磨痕較甚。爐正面青花單排豎書六字“南社祠堂祭器”。該器為山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撥交,1954 年入藏山東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有1 件大明天啟丁卯年白瓷豆(圖3)。無蓋,圓口,淺盤,粗柄,下有喇叭形圈足,豆足上部一面青花雙排豎行書八字“大明天啟丁卯年造”,另一面青花雙排書六字“南社祠堂祭器”。6 旅順博物館有1 件明天啟款影青釉“南社祠堂祭器”爐(圖4),7 通高12.1厘米, 腹徑25.1 厘米, 口徑16.6 厘米。子母口, 無蓋,直腹較淺,圜底,四足外撇,口沿外有雙獸耳。通體施影青釉,釉面瑩潤,爐一面有青花楷書雙排豎行八字“大明天啟丁卯年造”,另一面有六字“南社祠堂祭器”,形制與山東博物館所藏明天啟丁卯青白釉獸耳簋一致。這些器物當(dāng)與山東博物館藏的3 件南社祠堂祭器同屬一批,燒制時間為明熹宗朱由校天啟丁卯年,即1627 年,后又散落到各地,被不同的博物館所收藏。

      南社祠堂,具體位置,暫不可考。但在今廣東省東莞市茶山鎮(zhèn)有一南社古村,位于東江之南、寒溪河之東的馬頭嶺與樟崗嶺間,是我國至今保存較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據(jù)史料記載,南宋初年這里即已立村,有戚、席、麥、陳、黃等姓民眾在此生活,到了南宋末年,蒙古人南侵,生活于江浙一帶的謝氏因避戰(zhàn)亂落腳于此后,再也不曾離去。他們是南社村的第一代謝姓人氏,也是這座以謝氏家族為主的血緣村落的始祖。南社祠堂或許為此而建。

      白瓷始燒于北朝,至唐代極受推崇,到宋代也是高等級瓷器。元初自世祖中統(tǒng)(1260 ~ 1264)始便非常重視祭祀之禮,因此元早期燒造了大量有官窯性質(zhì)的卵白釉瓷(樞府瓷),這應(yīng)該也與當(dāng)時元廷需要質(zhì)“純” 的祭器有關(guān)。直至今天,最重要的宴會接待用瓷一定是白瓷。明代白釉瓷器燒造時間長,燒造數(shù)量廣,種類齊全。自20 世紀(jì)70 年代以來,通過景德鎮(zhèn)珠山明代御器廠遺址考古發(fā)掘證實,自洪武二年(1369)朝廷在景德鎮(zhèn)珠山設(shè)置陶廠,建文四年(1402)更名為“御器廠”,清代更名為“御窯廠”,專門為皇家生產(chǎn)日常、祭祀及對外賞賜所用瓷器。明宣德(1426 ~ 1435)時奉先殿的白瓷祭器、嘉靖(1522 ~ 1566)之后祭祀月壇所用白瓷祭器等,都說明白瓷在某種意義上代表莊嚴(yán)肅穆,適合作為祭祀天地、先祖的祭器,為統(tǒng)治者指定的祭祖瓷。這5 件天啟青白釉南社祠堂祭器,胎細,釉薄,釉色中帶青,尤其是山東博物館藏的3 件,歷經(jīng)近400 年歲月的洗禮,簋、簠口沿、耳、足及身多處已露胎,磨損痕跡非常明顯,又書“祠堂祭器”字樣,使白瓷作為祭祀用瓷的實用功能更加確切。

      二、南社祠堂祭器的樣本與圖式

      《大明集禮》卷六宗廟篇除有“品官家廟”“家廟圖”“祠堂制度”等記載外,還記述了“神主式”“櫝韜藉式”“櫝式”“品官享家廟儀”諸條,這是明代關(guān)于祠廟祭祖最早的規(guī)定,可以作為討論明朝祠堂禮制的出發(fā)點。8洪武初年,太祖朱元璋擬定新朝禮制,建立了明代祭器的基本樣式。與前代相比,最大的變化是用瓷范圍的普遍化和代替化?!睹魈鎸嶄洝肪硭氖挠涊d:

      洪武二年八月。丁亥,禮部奏,按《禮記· 郊特牲》曰:郊之祭也,器用陶匏瓦器,尚質(zhì)故也。《周禮· 籩人》:凡祭祀,供簠、簋之實。疏曰:外祀用瓦簋。今祭祀用磁已合古意,惟盤、盂之屬,與古之簠簋登豆制異,今擬凡祭器皆用磁,其式仿古之簠簋豆登,惟籩以竹。詔從之。

      《大明會典》卷二百一記載:

      (洪武)二年,祭器皆用瓷。

      (嘉靖)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黃色,日壇赤色,月壇白色,行江西饒州府,如式燒解。計各壇陳設(shè):太羹碗一,和羹碗二,毛血盤三,著尊一,犧尊一,山罍一,代簠、簋、籩、豆、瓷盤二十八,飲福瓷爵一,酒盅四十,附余各一。

      (嘉靖)十七年,饒州府解到燒完長陵等陵白瓷盤、爵共一千五百一十件,附余一百五十件,行太常寺收貯。

      幸學(xué)釋奠,題準(zhǔn)白瓷尊、爵、盤、碗,內(nèi)承運庫取用。

      嘉靖二年,令江西燒造瓷器,內(nèi)鮮紅改作深礬紅。簡要說,就是瓷器“如式燒造”,且由原來宋元時期作為銅器之外輔助性的祭器提升到核心用器,并以瓷碗代替了登、铏,用瓷盤代替了籩、豆、簠、簋。故宮博物院王光堯?qū)⒋烁爬榧榔鞯摹按善骰焙汀叭沼闷骰薄?

      大明天啟丁卯青白釉瓷簋與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大明天啟丁卯年白瓷豆,均可與《大明集禮》中《吉禮二· 祀天》祭器圖中簋和豆的圖相對應(yīng),卻又與卷七《宗廟祭器》的簋、豆不同。區(qū)別在于祀天圖中的簋光素?zé)o紋,宗廟祭器圖中的簋周身布滿紋飾(圖5);祀天圖中的豆盤外飾一周圓珠紋,豆柄微有束腰,與宗廟祭器圖中的豆則完全不同(圖6)。大明青白釉雙耳簠與成書于北宋的《三禮圖》中的簠(圖7)比較相似,區(qū)別在于南社祠堂簠有雙夔龍耳,且為瓷制,惜失蓋,不能了解其全部形制,也與聶崇義提出的祭祀宗廟簠用木制的想法不同。據(jù)《新定三禮圖》記載:

      《舊圖》云:“外方內(nèi)圓曰簠,足高二寸,挫其四角,漆赤中?!背悸櫝缌x案,《掌客注》云:“簠,稻粱器?!庇帧犊脊び洝罚骸皵肴藶轶岸?,皆以瓦為之?!彪m不言簠以簋,是相將之器,亦應(yīng)制,在旊人,亦有蓋。疏云:“據(jù)祭天地之神,尚質(zhì),器用陶匏而已?!惫省督继厣吩疲骸捌饔锰辙?,以象天地之性也。”若祭宗廟,則皆用木為之。今以黍寸之尺計之,口圓徑六寸,深七寸二分,底徑亦五寸二分,厚八分,足底徑六寸,厚半寸,唇寸。所盛之?dāng)?shù)及蓋之形制,并與簋同。10

      目前從各地元代墓葬出土及博物館藏中,出現(xiàn)了一種外方內(nèi)圓、上有龜形紐蓋的器物,往往稱之為“陶盒”或“陶倉”,如陜西興平西郊元墓、西安北郊紅廟坡元墓、寶雞元墓、甘肅漳縣汪世顯家族墓均曾出土;此外還有西安博物院2003 年征集的“寄寄老人”款陶方盒、臨汾市博物館展出的元龍紋灰陶方盒,這些器物均比較一致。從傳世禮書看,把這類器物稱為簠或更為恰當(dāng)。在《大明集禮》中,祀天用的簠也與宗廟祭祀用的簠(圖8),略有差別:祀天用的簠,光素?zé)o紋,簡單中更顯莊嚴(yán)大方;宗廟祭祀的簠,周身布滿紋飾,還有獸紐卡扣,底有雙層葉尖狀缺口。

      從南社祠堂祭器實物來看,《大明集禮》祭器圖式承襲了成書于北宋的《三禮圖》和《博古圖》,并一直影響到后世。

      中華文明的傳統(tǒng)基因譜系,其根源來自于千萬個家族基因的精粹。祠堂文化是中國幾千年文明不朽的傳承。宗祠不但是祖先英靈安憩之所,更是家族聲望的象征和宗族文化的具體體現(xiàn)。著名學(xué)者徐揚杰說:“宗祠是宗族的整體象征,是確立宗族源脈、守護子孫的根本。祠堂從精神上團聚了宗族。祠堂和族譜一起用以尊祖敬宗,強調(diào)血緣關(guān)系,規(guī)定家規(guī)家法,從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tài)方面維系家族制度,祠堂對于一個家族來說意義非凡,其不僅標(biāo)志著家族的正式形成,也象征著家族的強勢與進一步發(fā)展?!?1南社祠堂祭器即是明代眾多祠堂祭器的一個縮影。

      1 趙復(fù)興:《固安地區(qū)民俗輯錄》,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年,第150 頁。

      2 陳戍國導(dǎo)讀、校注:《禮記全本上》,岳麓書社,2019 年,第18 頁。

      3 陳戍國點校:《周禮· 儀禮· 禮記》,岳麓書社,2006 年,第394 ~ 395 頁。

      4 劉澤民總主編, 李玉明執(zhí)行總主編, 張培蓮主編:《三晉石刻大全· 運城市鹽湖區(qū)卷》,三晉出版社,2010 年,第244 頁。

      5 上海圖書館編,陳建華、王鶴鳴主編,王鶴鳴整理:《中國家譜資料選編16 · 圖錄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第99 頁。

      6 孫彥、張健、萬金麗:《中國歷代陶瓷題記》,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年,第152 頁。

      7 王家勝、郭富純總主編:《旅順博物館館藏文物選粹:陶瓷卷》,文物出版社,2009 年,第104頁。

      8 參閱王鶴鳴、王澄:《中國祠堂通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第131 頁。

      9 參看高憲平:《明嘉靖時期祭祀用瓷新探》,《文物》2020 年第11 期。

      10 (宋)聶崇義:《新定三禮圖》,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5 年,第180 頁。

      11 徐揚杰:《宋明家族制度史論》, 中華書局,1995 年,第20 頁。

      ( 責(zé)任編輯:田紅玉)

      九龙县| 龙井市| 绥中县| 武平县| 九江市| 惠水县| 肥西县| 卫辉市| 都兰县| 海晏县| 新化县| 天台县| 德庆县| 苍南县| 保山市| 兴文县| 乌审旗| 涿州市| 资溪县| 罗城| 陇南市| 黄冈市| 德化县| 富川| 青浦区| 阳曲县| 射阳县| 石河子市| 三明市| 祥云县| 黔东| 五指山市| 珠海市| 田阳县| 通许县| 安塞县| 广元市| 和静县| 宜州市| 望城县| 闽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