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共產黨宣言〉漢譯本與馬克思主義話語中國化研究》一書從馬克思主義重要“概念”著手,著重論述概念的原初語境、進入中國語境后的概念流變,詳細地呈現(xiàn)馬克思主義話語變遷的歷史進程。該書的主要特點,一是以概念語詞變化呈現(xiàn)馬克思主義話語中國化的歷史過程,二是微觀實證史學研究范式下推動馬克思主義文本研究,三是運用多學科研究方法推動馬克思主義文本研究。該書為中共黨史研究提供一個新的學術生長點。
【關鍵詞】《共產黨宣言》 黨史研究 概念 文本
《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是發(fā)行量最大、影響范圍最廣的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之一,影響與塑造著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與政治信仰。以往對《宣言》這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研究更多的是注重對著作思想的闡釋,系統(tǒng)研究譯本版本演變,并在比較分析基礎上進行語境、概念整體研究的比較少。事實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中,眾多馬恩經典著作漢譯本的變化折射出中國人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接受、理解的過程。可以說,版本考證與概念詮釋是深化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研究的重要領域。
華東師范大學陳紅娟教授新著《〈共產黨宣言〉漢譯本與馬克思主義話語中國化研究》一書由科學出版社出版(以下簡稱陳著),立足百年黨史,進行術語分析、概念比較、版本考證、背景透視,通過梳理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漢譯本的發(fā)展歷史,著眼學術前沿,全方位探尋百年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傳播、接受與內嵌于中國思想體系的歷史過程,總結經驗及其現(xiàn)實啟示。視角新穎獨特,論述自成體系。該書從馬克思主義重要“概念”著手,著重論述概念的原初語境、進入中國語境后的概念流變,詳細地呈現(xiàn)馬克思主義話語變遷的歷史進程,深化和拓展了《宣言》的研究視域,為深化馬恩經典文本研究、呈現(xiàn)馬克思主義話語中國化歷程以及提升當今中國話語傳播力提供了方法指引與思想鏡鑒。
一、以概念語詞變化呈現(xiàn)馬克思主義話語中國化的歷史過程
近代以來,伴隨著“信仰重建”和劇烈的社會革命,對《共產黨宣言》的認識過程,其實也是一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這也使得研究漢譯本的演變包括詞語和概念等話語體系具有深刻的意義。學界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研究多重宏大敘事,集中于從整體上梳理與描述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變化,提出革命話語體系、建設話語體系、改革話語體系等,較少以某一概念為著力點透析話語變遷趨勢。陳著以概念為切入點,放在歷史的語境下,通過同一概念在不同文本中的變化來管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百年發(fā)展趨勢,以小見大,凸顯實證與微觀研究的優(yōu)勢,說理透徹,有較強的說服力。
其一,作為“天朝”皇權的支撐,“天道”信仰作為中國傳統(tǒng)精神信仰體系的基石,維系著基本的綱常倫理,構成封建君主專制體系和社會信仰的思想基礎。近代外敵入侵,西學東漸,堅船利炮伴之以現(xiàn)代化的生產方式和西方現(xiàn)代科學知識體系在客觀上沖擊了中國傳統(tǒng)的信仰體系。皇朝的倒臺造成“天道”信仰的崩塌,而社會革命亦催生著思想革命。在“再造信仰”體系價值觀的過程中,經歷了各種“主義”潮起潮落后,自我意識不斷被詢喚,繼之喚起了對國家、民族命運的責任認知與文化自覺。我們看到,在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中共建黨實踐過程中,《共產黨宣言》多個漢譯本的廣泛流傳,無疑發(fā)揮了獨特的關鍵作用。在標識出近代信仰走向的同時,對于中國要怎么革命、要建成一個怎樣的新中國的目標和路徑選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關鍵。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革命精神譜系成為近代以來重塑信仰的精神表征,構成百年信仰和百年中國道路的精神總結。這一切,不僅可追溯到《共產黨宣言》的漢譯過程中“革命認識”的不斷深化,而且使得研究漢譯本具有深刻的歷史和現(xiàn)實意義。
其二,在“再造信仰”的過程中,陳著展現(xiàn)出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馬克思主義核心術語、基本范疇的變化過程。馬克思主義核心概念必須經過跨語際翻譯與傳播,方能為社會大眾所理解所接受。然而,源自他者語境的馬克思主義文本并不是一開始就完全融合與內嵌于中華文化,中西文化的差異使其表達形式、語言結構的轉化成為必然。馬克思主義核心術語進入中國后,首先在跨文化旅行中遭遇著“時空擠壓”,原初語義發(fā)生顯著變化。區(qū)別于以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宏大敘事,作者以《宣言》多個漢譯本為個案,通過不同時期概念的變化探析相關概念在中國語境中的嬗變,呈現(xiàn)馬克思主義話語中國化的歷程。比如,“公理”在晚清時期主要表現(xiàn)為政治正當性的基礎,社會主義思潮進入中國后,“公”觀念由與“私”相對立的價值、規(guī)范和意義轉向與“私”合為一體,綜合私之利益為“公”?!肮敝饾u成為代表“大多數(shù)”、社會全體的共同利益。隨著時代的變遷,譯者“革命”認識不斷深化,觀念下的語義場也不斷改變,也影響了時代讀者并統(tǒng)攝著社會的認知方式。作者正是通過諸如“公”“社會”等核心概念的變化,在《宣言》譯介與傳播中描繪馬克思主義核心概念中國化的進程。
其三,《宣言》核心話語的詮釋轉移呈現(xiàn)中國人對《宣言》的理解與變遷。任何階段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譯介的“效果歷史”都是一定“視域”與“處境”相互作用的結果。譯者在譯介《宣言》的同時也在理解、接受和闡釋《宣言》。在解釋學的框架下,譯本之間概念語詞的選擇是譯者詮釋、交流和理解的重要過程。譯詞的使用與變化,恰能反映特定時期時局的變化與譯者的認知。《宣言》譯介的話語風格與語詞使用因時代情境與譯者風格的差異而發(fā)生顯著變化。陳著中對新中國成立前后《宣言》不同版本的話語變遷進行入微分析,折射出中國人認知觀念的轉變。比如,新中國成立前《宣言》多個漢譯本關于共產主義特征的論述中,由陳望道譯本中“只是廢除資本家的財產”到成仿吾、徐冰譯本,博古譯本中的“而是廢除資產階級的財產”,再到陳瘦石譯本中的“而在廢除資產階級的財產”的話語闡釋的變遷,折射出認識的深化。通過考察話語的變遷,作者強調從陳望道譯本到博古譯本語氣色彩更加強烈,關涉對象愈發(fā)擴大化,已從資本家個人上升到資產階級。作者通過概念、話語的變化,指出其背后正體現(xiàn)了時代局勢的變遷。
其四,概念變化與語義重構的歷程折射當下話語建構。與歷史學研究概念史主要集中于爬梳概念變遷過程不同,陳著在呈現(xiàn)出百年間《宣言》話語語詞變遷與詮釋轉移的脈絡并進一步總結經驗的同時,也為當下話語建構提供了借鑒。畢竟,厘清馬克思基本概念的原初語義與概念的語義建構,既有助于從中探尋革命歷史的演進,也有助于探析社會大眾認知方式的變化。新媒體時代的馬克思主義話語權受到多方面的挑戰(zhàn),馬克思主義核心概念,如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專政、資本家等成為缺乏具體概念的抽象定性詞語,部分青年對此概念缺乏明確的認知和判斷。社會大眾對歷史概念與書寫概念之間的現(xiàn)時代的差異感知是一個現(xiàn)實問題,也是當前提升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研究中所應該加以關注的問題。當下,傳播媒介的多樣化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傳播的載體,同時為傳統(tǒng)革命史視域下話語建構模式、話語特色以及話語表達的中國化時代化提出全新的要求,這彰顯出馬克思主義話語塑造的復雜性。只是,當前的話語權研究偏重于從理論到理論的論證,陳著通過總結《宣言》話語變遷的經驗對該問題進行觀照,不僅展現(xiàn)出中國共產黨人建構自身理論的努力與實踐,而且為當下馬克思主義話語建構提供了經驗借鑒??梢哉f,陳著所研究的馬克思主義話語中國化的問題,牽涉到對問題的跨學科解讀。
總之,陳著聚焦馬克思主義話語中國化進程中相關譯詞的調適與流變,拓寬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研究領域。
二、微觀實證史學研究范式下推動馬克思主義文本研究
陳著帶有典型的微觀實證色彩,通過微觀實證研究和比較史學方法,于細微處見精神,在實證中察變遷,恰當平衡了為人忽視的語言學與社會存在實踐的張力,洞察馬克思主義話語在中國的曲折發(fā)展的歷史進程,發(fā)掘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一個新的學術增長點。作者通過《宣言》漢譯本描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話語延續(xù)性與承繼性的同時,展現(xiàn)出作者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和扎實的史料考證和辨析功底。
其一,版本考證扎實、史料翔實?!缎浴窛h譯本版本眾多,工作量大,其中包括相關漢譯本資料的收集檢索、版本或版本譯者信息的考證辨?zhèn)我约跋嚓P資料整理分類等。作者注重史料的科學性,在相關譯介版本的選擇過程中求實存真,重視史料的考辨、訂正。作者在第二章、第四章對新中國成立前后《宣言》的眾多漢譯本進行了翔實的考證,對新中國成立前五個《宣言》漢譯本、新中國成立后的六個譯本進行考證,從譯本的產生背景、譯者履歷、版本源流以及文本價值等角度展開細致的辨析、比較和論述,為我們讀者清晰地呈現(xiàn)出《宣言》譯介的歷史過程與流傳。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鑒定了新譯本,認為喬冠華譯本對成仿吾譯本、徐冰譯本有實質意義的修改,實際上是一個新的譯本。同時,陳著廓清了以往對《宣言》的誤解,提出經過辨析考證后的新觀點,如陳望道譯本主要依據的藍本不是英譯本而是日譯本;博古譯本的發(fā)行量超過30萬冊不是夸大事實,根據已有的統(tǒng)計至少發(fā)行34.6萬冊;陳瘦石譯本首次出版時間不是1943年而是1945年等。
其二,歷史材料的廣泛搜集和精確解讀。陳著征引的史料大致有四類。第一類為《宣言》的各種版本。第二類為辭書,特別是作者關注了不同年代、不同辭書的直觀對照,并指出流變的生成及條件。如作者搜集了近代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西學新語《新爾雅》的1906年版、1977年版,以及相關辭書1929年版(高希圣、郭真、高喬平等編:《上海科學大詞典》,世界書局1929年版)、1934年版(郝墨卿:《新名詞辭典》,新生命書局1934年版)、1935年版(高希圣、郭真等編:《經濟科學大辭典》,科學研究社1935年版)、1980年版(許滌新:《政治經濟學辭典(上冊)》,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1989年版(趙永良主編:《無錫名人辭典》,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1992年版(邊春光主編:《出版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版)、1994年版(孫懷仁、雍文遠主編:《經濟大辭典(政治經濟學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版)、1999年版(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1999年版縮印本)》)、2007年版(董大年主編:《現(xiàn)代漢語分類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版)、2011年版(《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上、下冊)》,中國書籍出版社2011年版)、2017年版(商務國際辭書編輯部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7年版)等眾多版本。可見,作者探討具體概念的原初指涉時關注原始資料的辭書,這也契合歷史語義學的重要原則。第三類是報刊譯著,作者尤其關注到近代中國早期流行的日本相關社會主義譯著,如《近世社會主義》《社會黨》《社會主義神髓》等。這可能也與作者早年留學日本有關,在文獻的運用和解讀上不難看出其語言和閱讀功底。第四類是資料匯編,如《五四時期重要期刊匯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近現(xiàn)代出版新聞法規(guī)匯編》等??梢哉f,論證史料頗為豐富。與此同時也挖掘了一些學界較少關注的日本一手文獻,如河上肇的《マルクスの社會主義の理論的體系》等的展現(xiàn)與利用,實現(xiàn)了史料方面的創(chuàng)新。總之,作者引用大量一手資料,收集與《宣言》中重要概念變遷相關的思想史史料,將《宣言》譯詞的變化放置于歷史變遷的大環(huán)境之中進行考察,其以小見大的思想史研究方法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文本研究。
三、運用多學科研究方法推動馬克思主義文本研究
陳著以政治學、中共黨史黨建為基礎,借鑒了詮釋學、考據學、文本學、歷史學、語言學等其他學科的理論與研究方法,交叉運用多學科方法推進了馬克思主義文本研究。
首先,作者在第二、四章運用版本學的方法,對《共產黨宣言》這一經典文本的不同版本之間的差異和演變進行考證,以支撐馬克思主義話語中國化思想研究,探究中國讀者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認識和傳播。
《共產黨宣言》這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多個漢譯本,很大程度上為推進近代中國的社會革命運動提供了理論的支撐和合理合法性,中國共產黨人以此確立信仰、保持純潔性,在實現(xiàn)社會革命的同時實現(xiàn)了自我革命。毛澤東說他最早讀的三本書之一就是《共產黨宣言》漢譯本:“有三本書特別深刻地銘記在我的心中,使我樹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這三本書是:《共產黨宣言》《階級斗爭》《社會主義史》。”【《毛澤東自述》,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頁?!棵珴蓶|后來在延安時期接受美國記者斯諾采訪時說:“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論上而且在某種程度的行動上,我已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而且從此我也認為自己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1920年)在上海,我和陳獨秀討論我讀過的馬克思主義書籍。陳獨秀談他自己信仰的那些話,在我一生中可能是關鍵性的這個時期,對我產生了深刻的印象?!薄尽裁馈嘲5录印に怪Z:《西行漫記》,東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117頁?!科浯危髡哒緯蚤喿x史的方法論為基本線索,對閱讀主體、讀者的理解接受進行細致入微的考察詮釋。例如,作者通過綜合1920—1949年對《宣言》閱讀的日記、筆記等史料,得出閱讀主體從社會知識精英拓展到中共黨員的基本判斷。如延安整風時期,《共產黨宣言》漢譯本就是廣大高級黨員干部的必讀書,成為延安整風學習運動的一個重要內容。
再次,作者借鑒了詮釋學的研究方法。與以往舊觀念不同,在詮釋學視域下,將《宣言》視為一個開放的體系,是一個不斷被詮釋與進行意義生產的過程。在第三章運用伽達默爾的前理解觀點,論述新中國成立前中國人對《宣言》革命話語的前理解。因為理解者處于特定歷史環(huán)境、歷史條件和歷史地位,所以他總是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去理解和體驗他所面對的文本以及不斷變化的世界。
中國早期知識分子基于自身的知識結構、傳統(tǒng)文化解讀《宣言》,其中大同思想充當了中國早期知識精英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前理解”。由于時代和地域的局限,“五四”前后多數(shù)人關注的是與“不患寡而患不均”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觀念觀照下的共產主義社會圖景的描述,感知現(xiàn)代卻未完全走出傳統(tǒng)。
最后,作者將著作放置于概念史研究框架中去探求思想的流變,綜合了德國的概念史學派、英國劍橋學派、法國話語分析學派的方法論原則。概念史研究正是要打破從詞語到事物和從事物到詞語的簡單循環(huán)、在概念和現(xiàn)實之間引發(fā)的緊張關系【孫江:《鏡像中的歷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205頁?!?。正如,作者著重探討了“階級”“階級斗爭”“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消滅”“消滅私有制”“暴力”等詞語在《宣言》譯文中對應詞的源起、語義變遷及理解。當然,這里作者在研究概念時也借鑒了語言學中的詞頻分析法,通過圖表繪制詞頻變化趨勢,以微觀實證的方式佐證了話語變遷的趨勢。可以說,作者運用概念史的研究方法,通過詞頻統(tǒng)計,展現(xiàn)百年間《宣言》革命話語的變遷歷程。
四、有待深入探討之處
當然,筆者在讀完陳著后,也有些與該書議題有關問題的思考。這里呈現(xiàn)出來,一方面為日后該書再版、修改、完善提供線索,另一方面為該主題進一步深化研究梳理方向。
其一,同時期文本的比較研究。陳著以語詞為線索對同一語詞在不同文本中的詞頻進行了統(tǒng)計,通過圖表的方式直觀地呈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話語中國化的過程。對于《宣言》漢譯本則主要集中于文本考證,對同時期不同譯本文本的整體性比較著墨較少。比如博古譯本與陳瘦石譯本,兩個譯本相差兩年,卻是兩種不同話語系統(tǒng)形成的文本,值得進一步展開文本比較。當然,還有相同底本的漢譯本,在篇幅和語詞上也有差別,值得深入探討。
其二,話語的穩(wěn)定性與變動性。從馬克思主義話語中國化的過程來看,其話語主題隨著不同的中國共產黨理論主題的變遷而不斷嬗變,《宣言》譯本話語中國化與馬克思主義話語中國化整體歷程之間是否存在同步性,值得商榷。從學界對馬克思主義話語中國化歷程的研究來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主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推動馬克思主義話語中國化的主題是“革命”,之后則由新中國成立后以“建設”為中心的話語向改革開放以后以“改革”為中心話語體系不斷演變。而《宣言》譯本話語是否也沿著“革命—建設—改革”的主題性話語不斷變遷呢?還是受制于文本話語自身的穩(wěn)定性,而難以反映馬克思主義話語中國化歷程呢?馬克思主義話語中國化的變動性與《宣言》文本話語的穩(wěn)定性之間存在怎樣的關聯(lián),有待更為詳盡的分析。
其三,概念史中單一概念與概念叢之間的關系。概念史的理論與方法近些年逐漸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應用,一些理論問題尚待厘清。第三章中作者對新中國成立前《宣言》中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考察,圍繞“為什么要革命”“誰革誰的命”“怎樣革命”的問題展開,對公理的考察主要以與之相關的“共產”“國有”“共有”“平均”等概念叢進行研究,是否遮蔽了“公理”概念本身的個性及其所承載的語義演變?如何處理概念本身以及概念叢之間形成的語義張力問題需要在學理上進一步探討。
概而言之,陳著立意很高,角度新穎,在《宣言》甚至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研究領域取得新突破,既有核心概念、話語的遷徙流變,呈現(xiàn)百年來馬克思主義話語中國化的演變歷程,又觀照當下,具有鮮明的現(xiàn)實價值,為中共黨史研究提供一個具有新的學術生長點的樣本。
〔作者忻平,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An Example of New Growth Points in the Research of the Partys History: A Review of Chen Hongjuans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and the Study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Discourse
Xin Ping
Abstract: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and the Study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Discourse takes important concepts of Marxism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It mainly discusses the original context of the concepts and the changes of the concepts after entering the Chinese context. Through this, it elaborate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changing of Marxist discourse detailedly. There are several main features of this book. First, it present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discourse by looking 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ceptual terms. Second, it promotes the study of Marxist texts under the micro-empirical-historical research paradigm. Third, it promotes the study of Marxist texts with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s. This books research covers both the core concepts and the migration of the discourse, setting an example of new academic growth points for the study of the CPC history.
Keywords:The Communist Manifesto, the research of the Partys history, new growth point, concept, 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