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
小品文作為蘇軾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的一部分,具有獨特的文學(xué)價值和藝術(shù)魅力,尤其是其中包孕的趣味性,使得蘇軾的小品文千百年來久經(jīng)不衰。而這種趣味性最富代表的當(dāng)屬文字中流露出來的機警幽默的諧趣、含蓄雋永的理趣和殷誠真切的情趣,這是作者心底最誠摯情感和放曠豁達天性的生動反映。
作者:李勝,湖北大學(xué)文學(xué)院。
作為北宋文壇上的一顆明珠和整個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一代大家,蘇軾以獨樹一幟并臻化境的詩詞文顯示了其過人的文學(xué)天賦。除卻文學(xué)成就外,蘇軾亦是一個精通多樣本領(lǐng)的天才,于書法、繪畫、醫(yī)藥、制藝乃至美食等領(lǐng)域皆有所涉獵,且成績斐然。但更吸引人之處,在于蘇軾身處人生逆境、面對窮厄挫折時始終積極向上、隨緣自適的豁達心態(tài)和高尚人格。林語堂先生說:“中國老百姓在遇到艱難和挫折的時候就會想起蘇軾,然后,嘴角就浮現(xiàn)出一絲會心的微笑?!闭\如斯言,蘇軾的這種人格魅力是他千百年來仍為后人所敬仰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這種魅力往往通過他的文字作品體現(xiàn)出來,尤其是蘇軾那些短小精悍、流淌著真情實意的小品散文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這些主要由各式書簡、題跋、尺牘乃至一些雜說、游記、散文賦等為代表的小品,皆是蘇軾真誠心靈的自然袒露,他在寫這類文章時,多信手拈來,隨意揮灑,最能體現(xiàn)其開闊的胸襟和坦蕩幽默的個性,生動具體地反映了他生活和思想的各個方面。因而,蘇軾的這些小品文無不帶有其赤誠人格的影子,因其人格魅力和天性之趣的投射,也自然而然地蘊含無窮的趣味。
一.機警幽默的諧趣
所謂幽默,是一種因所指對象富有趣味或意味深遠而使人發(fā)出會心一笑的美學(xué)范疇,它不同于那種淺俗油滑的揶揄,亦有別于咄咄逼人的挖苦譏訕。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指出:“古之嘲隱,振危釋憊。雖有絲麻,無棄管蒯。會義適時,頗益諷誡??諔蚧乱舸髩??!倍K軾小品文中的幽默往往是發(fā)自性靈,是他坦率真摯人格的真實寫照,輕松活潑卻又不流于俚俗,使得文字間充滿著一種機警明快的諧趣。如他的《書臨皋亭》:
東坡居士酒醉飯飽,倚于幾上。白云左繚,清江右洄,重門洞開,林巒坌入。當(dāng)是時,若有思而無所思,以受萬物之備,慚愧!慚愧!
這是一篇很具有代表性的小品,在這篇文章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頗為風(fēng)趣的東坡居士形象。起首說自己酒醉飯飽,心情舒暢,倚靠在亭幾上休憩。面對“白云左繚,清江右洄,重門洞開,林巒坌入”的美景,蘇軾似乎感覺自己靈機頓悟,有什么想法將要呼之欲出,然終“有所思而無所思”,只能自嘲白白享受了這眼前天地萬物的絕美景致,兩句“慚愧”看似是在自責(zé),但讀者讀后領(lǐng)略到的反而是他那輕松灑脫的悠然自得之意,因這種諧謔而發(fā)出淡淡一笑。又如他的另一篇《二紅飯》:
今年收大麥二十余石,賣之價甚賤。而粳米適盡,乃課奴婢舂以為飯。嚼之,嘖嘖有聲,小兒女相調(diào)云,是嚼虱子。日中饑,用漿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氣味。今日復(fù)令庖人雜小豆作飯,尤有味。老妻大笑曰∶“此新樣二紅飯也!”
這篇小品是蘇軾被貶謫黃州期間所作,因生活困頓,故友馬正卿為他請得城東的營防廢地數(shù)十畝,讓他躬耕其中,生活逐步有所改善。此文即記敘蘇軾所種大麥豐收,但因麥價太賤,而家里也到了“粳米適盡”的艱難時日,故蘇軾讓人把這些大麥舂燒成飯。大麥是粗糧,自然是難以下咽,但他的兒女不僅沒有抱怨,反而調(diào)侃是在嚼虱子。后來又用漿水淘洗燒成飯,蘇軾竟覺別有一番味道,評價為“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氣味”。以至于廚子把大麥和小豆混雜在一起做飯,蘇軾仍覺“尤有味”,她的妻子也開玩笑說這是一種新異的“二紅飯”。生活雖苦,但一家人卻能苦中作樂,其樂融融,顯然是受到蘇軾那隨遇而安、觸處皆春的性格感染。明代王如錫評該文是“沒緊要話,一涉筆,都覺有致”。讀者在讀到這樣輕松幽默的文字時,不禁忘卻了蘇軾當(dāng)時所處的艱難困境,所體驗到的唯有那流瀉于字里行間的陣陣諧趣。
蘇軾有時也會用幽默之語來表諷刺之意,但話語平實巧妙,無鋒芒畢露之感。初讀時令人發(fā)笑,然細細思之不覺意味深長。例如他的《記服絹》一文:
醫(yī)官張君傳服絹方,真神仙上藥也。服絹本以御寒,今乃以充服食,至寒時當(dāng)蓋稻草席耳。世言著衣吃飯,今乃吃衣著飯耶!
該文開頭先以一番溢美之詞大肆夸贊醫(yī)官張君的服絹方乃是“神仙上藥”,讀者不禁被深深吸引,并帶著疑惑繼續(xù)往下讀。豈知下文卻筆調(diào)一轉(zhuǎn),從夸贊變?yōu)樽I諷。絹作為一種絲織品,本是穿在身上的御寒之物,可是醫(yī)官卻將其火化成灰作為一劑藥給人服用,實在是荒謬至極。難怪蘇軾會發(fā)出“世言著衣吃飯,今乃吃衣著飯耶”的疑問,雖未直接點明,但前后反語早已將庸醫(yī)誤人的諷刺之旨生動地表露了出來,詼諧而不失深意。又如《僧文葷食名》一文:
僧謂酒為般若湯,謂魚為水梭花,雞為鉆籬菜。竟無所益,但欺而已,世常笑之。有為不義而文之以美名者,與此何異哉!
僧人作為出家之人,本應(yīng)杜絕口腹之欲,可是長時間的素食修行總讓有些人忍受不了,但在佛門弟子戒食酒肉的禁令面前,他們又不好明目張膽地喝酒吃肉,只好為這些佛門“禁忌之物”取個好聽一點的代名,比如“謂酒為般若湯,謂魚為水梭花,雞為鉆籬菜”。在給佛祖一個交代的同時又可心安理得地大快朵頤。蘇軾對這種可笑行為的看法是“竟無所益,但欺而已”,并進一步指出“有為不義而文之以美名者,與此何異哉”,對天下像這些僧人一樣自欺欺人的行徑給予了不動聲色的嘲諷,讀來備感諧謔有味。
像這樣充滿幽默感的文章,在蘇軾的作品中比比皆是。蘇軾不是為了故意引人發(fā)笑而生造硬作的,而是運用自己的慧眼,將生活中親歷或聽聞的種種情狀從腦海中調(diào)度出來,發(fā)揮個人秉性隨手化于筆端,自然天成,不著痕跡。
二.含蓄雋永的理趣
蘇軾詩文中專門大談其理的作品不多,而往往是通過生動的事例,使所傳之理于無聲中悄然自現(xiàn)。蘇軾不是一個愛說教的經(jīng)師老儒,但他卻擁有超乎常人的哲學(xué)家般的思辨能力,這使得他能洞察生活中處處蘊藏的事理,當(dāng)它們與蘇軾詩人般的氣質(zhì)邂逅并和諧融合之時,所造就的必然是富有理趣但絕不令人生厭的生機盎然的作品。這一點,蘇軾的小品文體現(xiàn)得尤為鮮明。比如《書硯》一文:
硯之發(fā)墨者必費筆,不費筆則退墨,二德難兼。非獨硯也,大字難結(jié)密,小字常局促;真書患不放,草書苦無法;茶苦患不美,酒美患不辣——萬事無不然,可一大笑也。
這則小品十分通俗易懂,作者說硯質(zhì)粗糙雖利于磨墨但也容易磨損筆,而細膩的硯臺雖不易磨損筆卻又不便于出墨,這二長不可兼得于同一方硯之中。至于后面所列的“大字”與“小字”,“真書”與“草書”,“茶”與“酒”皆是此理。蘇軾從事物的對立中盡力把握客體的統(tǒng)一,但追求完美實不可得,“非獨硯也”,實則“萬物無不然”。文章雖短,但辭淺理深,自成妙諦。再舉一則與硯相關(guān)的小品,如《硯銘》:
或問居士:“吾當(dāng)往端溪,可為公購硯?!本邮吭唬骸拔醿墒郑湟唤鈱懽?,而有三硯,何以多為?”曰:“以備損壞?!本邮吭唬骸拔崾只蛳瘸帀??!痹唬骸罢媸植粔摹!本邮吭唬骸罢娉幉粔??!?/p>
這篇小品篇幅同樣很短,并以對話的形式展開,作者在此著重探討的是物質(zhì)與精神的相互關(guān)系。所謂“真手不壞”和“真硯不壞”近似于佛家的偈語,辭約義豐,文辭雖短但其中所藏之意已徐徐流出,待讀者反復(fù)品味后更生韻致。
蘇軾有時也會借助比喻、寓言等形式來進行說理,讀起來妙趣橫生。比如《河之魚》:
河之魚,有豚其名者。游于橋間,而觸其柱,不知遠去。怒其柱之觸己也,則張頰植鬣,怒腹而浮于水,久之莫動。飛鳶過而攫之,磔其腹而食之。好游而不知止,因游以觸物,而不知罪己,乃妄肆其忿,至于磔腹而死,可悲也夫。
這里的“河之魚”即是河豚,它在水里游動的時候,無意中觸到了橋柱,本只須繞路而行即可,可它偏偏認為這是柱子的錯,“張頰植鬣,怒腹而浮于水,久之莫動?!睌[出一副非要和柱子分出勝負的姿態(tài),結(jié)果被路過的水鷹叼走,落得個破腹而死的下場。與此篇相似的還有《海之魚》,寫的是一只烏賊在岸邊游玩想避免被天敵發(fā)現(xiàn)而口吐黑墨遮蔽自己,結(jié)果被水鳥看見黑霧而直接抓走了它。蘇軾很欣賞柳宗元的《三戒》,于是也寫了上面的《二魚說》,自謂“非意乎續(xù)子厚者,亦聊以自警云”。《海之魚》是諷戒那些自己犯了錯誤不知悔改反而遷怒于客觀條件之人,而后篇則是對那些欲蓋彌彰者的可笑行徑無情地嘲弄了一番。很顯然,這才是作者想借二魚“聊以自警”之處,也可以看作是用這些道理來警示觀者,不要“步二魚后塵”。
葛曉音先生說:“蘇軾富有理趣的代表作所孕含的哲理雖然涉及社會、人生、自然等各個方面,但大多數(shù)都本于莊子‘任自然的宗旨,兼取禪家的空幻之說,從宦海浮沉、貶謫遷徙的生涯或眼前景物、身邊小事悟出人生的偶然、世事的虛幻,追求自在一時的意趣,歸結(jié)到適意為樂、隨遇而安的處世哲學(xué)。”這概括得十分貼切,至少就蘇軾的小品文來說,確能見出他佛禪老莊思想和內(nèi)圣外儒形象的影子。無論是人生哲理、萬物事理還是道法禪理,蘇軾皆能用通俗淺近、簡潔明了的文字傳達而出,信手拈來,讀者觀之毫無生澀阻滯或枯燥乏味之感。這既顯示了他高超的文字技法,也體現(xiàn)了他小品文含蓄雋永的理趣,更增其作乃至其人的獨特魅力。
三.殷誠真切的情趣
蘇軾利用小品文記錄生活點滴,凡思緒觸發(fā),情致攢動,便隨筆錄之。所記雖都是一些小事,比如飲食起居、游山玩水、平日見聞、品評字畫、親友往來等,但經(jīng)他一番點染,往往涉筆成趣,韻味無窮。由于這些內(nèi)容多是作者親身經(jīng)歷或耳聞目見得來,故里面滲透的情思往往是他心底最誠摯情感的流露,讀來親切自然,毫無矯揉造作之感,因而往往能引起讀者心靈的共鳴。比如《眾狗不悅》一文:
惠州市井寥落,然猶日殺一羊,不敢與仕者爭。買時,囑屠者買其脊骨耳。骨間亦有微肉,熟煮熱漉出,(不乘熱出,則抱水不干)漬酒中,占微鹽,炙微焦食之。終日抉剔,得銖兩于肯祭之間,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數(shù)日輒一食,甚覺有補。子由三年食堂庖,所食芻豢,沒齒而不得骨,豈復(fù)知此味乎?戲書此紙遺之,雖戲語,實可施用也。然此說行,則眾狗不悅矣。
北宋時嶺南地區(qū)為偏僻窮荒之地,惠州亦然,此地雖然市井貿(mào)易不興,但仍每天宰一羊售賣。蘇軾被貶惠州時,身貧窮困,他無力購買上好的羊肉,也不想與豪紳顯貴爭奪,故只能買一些別人剩下的羊脊骨。這些本來只是一些價值不高的邊角料般的東西,只因上面仍殘留一些肉屑且價格甚賤,蘇軾便買回來烹制,“漬酒中,占微鹽,炙微焦食之”。為了吃到美食,他不惜耐著性子,從本無多少肉的羊骨上細細“抉剔”,最后終于得到微量的肉,“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甚覺有補”。他戲言“三年食堂庖”的弟弟是無法理解這種別有一番風(fēng)味的體驗的,結(jié)尾還不忘調(diào)侃,如果自己這種爭搶骨頭烹制的吃法流行開來,那些習(xí)慣以骨頭為食的眾狗則會不悅,讀來令人忍俊不禁,苦中尋樂,實屬難得。又看《擷菜》一文:
吾借王參軍地,種菜不及半畝,而吾與過終歲飽菜。夜半飲醉,無以解酒,輒擷菜煮之。味含土膏,氣飽風(fēng)露,雖粱肉不能及也。人生須底物而貪耶?
這篇是蘇軾敘述自己在海南時自食其力,鋤田種菜的生活,每當(dāng)醉飲之時,則從園中采擷一二菜煮食,用之佐酒。雖不是啥珍饈佳肴,但由于是自己一手栽培,付出辛勤勞動而得,食用起來妙處當(dāng)然無與倫比。坡公自言“味含土膏,氣飽風(fēng)露,雖粱肉不能及也”,本是極為尋常的田蔬,但在蘇軾這里勝過人間一切美味,并發(fā)出了“人生須底物而貪耶”的感受。蘇轍說他兄長在海南時“日啖薯芋,而華堂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這篇如同田園詩般的小品當(dāng)是這句話的一個實證,以苦為美,甘之如飴,蘇軾的生活情趣可見一斑。
總之,蘇軾的小品文在其一生浩繁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可能占不得多大分量,而且他本人也不太看重這些小品,只是把它們當(dāng)作消遣的游戲文字,一時興起隨手而為,然后就棄置一旁。但無法否認的是,這些作者本人都不甚愛惜的小品,卻構(gòu)成了蘇軾整個創(chuàng)作肌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跨越千百年的時間之后,讀者仍能在欣賞這些平易淺近的文字中獲得情操陶冶,領(lǐng)略其中蘊含的真意和趣味,即便不論它們的藝術(shù)性何如,單憑這一點也足以看出蘇軾小品文的深刻價值。
參考文獻
[1] 蘇軾. 蘇軾文集(全六冊)[M]. 中華書局,1986.
[2] 蘇軾. 蘇軾文集[M]. 孔凡禮,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1986.
[3] 蘇軾. 蘇東坡小品[M]. 張毅,孫艷君,選注. 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97.
[4] 蘇軾. 東坡小品[M].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
[5] 林語堂. 蘇東坡傳[M].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
[6] 王水照,朱剛. 蘇軾評傳[M]. 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1.
[7] 王如錫. 東坡養(yǎng)生集[M]. 北京:中華書局, 2011.
[8] 劉勰. 文心雕龍譯注[M]. 陸侃如,牟世金,譯注. 濟南:齊魯書社,1995.
[9] 朱光潛. 詩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0] 蘇軾. 蘇長公小品[M]. 王納諫,評選. 北京:正蒙印書局,1914.
[11] 蘇轍. 唐宋八大家文集[M]. 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7.
[12] 焦印亭. 劉辰翁文學(xué)評點尋繹[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5.
[13] 袁宏道. 袁宏道集箋校[M]. 錢伯,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1.
[14] 傅庚生. 中國文學(xué)欣賞舉隅[M]. 上海:開明書店,1983.
[15] 葛曉音. 論蘇軾詩文中的理趣——兼論蘇軾推重陶王韋柳的原因[J]. 學(xué)術(shù)月刊,1995(4).
[16] 王水照. 論蘇軾散文的藝術(shù)美[J]. 社會科學(xué)戰(zhàn)線,1985(3).
[17] 楊生順. 幽默·情趣·自然人生——蘇軾、林語堂之比較[J]. 青海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3(4).
[18] 呂解頤. 蘇軾小品文中的文藝思想研究[D]. 長春:吉林大學(xué),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