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靜逸
小學語文教學要將德育目標與人文主題融合起來,重視德育內容的逐步建構和完善,有效解決部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出現(xiàn)的德育目標“貼標簽”的傾向,通過融合、熏陶的有效路徑切實發(fā)揮小學語文學科在德育育人方面的獨特功能。
首先梳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主題與載體形式。新課標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主題從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傳統(tǒng)美德三個層面進行了系統(tǒng)闡述。承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主題的形式豐富多樣,從文字方面看有漢字和書法,從語言方面看有成語和格言警句,從故事類文本看有神話、寓言、歷史、民間傳說,從經典類文本看有古代詩詞、古代散文和古典小說,從民族文化方面看有傳統(tǒng)節(jié)日、風俗習慣等。不難看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統(tǒng)編教材中隨處可見。
其次梳理革命文化主題與載體形式。新課標是圍繞“偉大建黨精神”來確定革命文化主題的,主要涵蓋理想信念、愛國情懷等革命傳統(tǒng)。承載革命文化主題的形式也是豐富多樣的,一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作品,如《七律·長征》《清貧》等,包括反映他們生平事跡的傳記、故事等作品,如《劉胡蘭》《黃繼光》等;二是反映黨領導人民革命的偉大歷程和重要事件的作品,如《開國大典》等;三是有關革命傳統(tǒng)人物、事件、節(jié)日、紀念日活動等方面的作品,如《朱德的扁擔》《難忘的潑水節(jié)》;四是闡發(fā)革命精神的作品,如《金色的魚鉤》《燈光》等;五是革命圣地、革命舊址和革命文物等。
再次梳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主題與載體形式。新課標是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確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主題的,強調“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相統(tǒng)一。承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主題的形式也是豐富多樣的,一是反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中取得的重大成就、涌現(xiàn)出來的模范人物與先進事跡的作品,如《千年夢圓在今朝》《青山不老》;二是反映當代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奮斗歷程和重大事件,以及體現(xiàn)中國式現(xiàn)代化新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相關作品;三是反映和諧互助、共同富裕、改革創(chuàng)新、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等方面的作品,如《美麗的小興安嶺》等。
首先在跨學科中聚焦德育主題。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學生在語文學習實踐中,需要聯(lián)結課堂內容、校園內容,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聚焦人文主題中指向德育教育的問題,讓學生在跨學科學習中獲得言意兼得的發(fā)展效果。以“人與自然”這一普遍性的主題為例看,在語文教材中每個學段都安排了以“人與自然”為人文主題的單元;在道德與法治中,也有多個單元安排了以“人與自然”為主題的學習內容;還有科學、勞動、美術、音樂等學科中,也有涉及“人與自然”主題的學習內容。教師在相關單元教學中,讓學生聯(lián)系其他學科感受“人與自然”主題,培養(yǎng)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
其次在跨學段中關注德育主題。在統(tǒng)編教材中,相近的人文主題在不同學段中都有安排,如人與自然、愛國主義等。在教學中,教師需要開展跨學段研究,從中找到對學生循序漸進開展德育滲透的有效方法。以愛國主義主題教育為例,第一學段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家鄉(xiāng)”,學習的課文有《黃山奇石》《日月潭》等。對于小學生來說,愛國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要體現(xiàn)在學生能夠落實的行動上。教師需要在愛家鄉(xiāng)的教育中,滲透愛國的情感。第二學段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家國情懷”,學習的課文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梅蘭芳蓄須》等,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中不同時代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所體現(xiàn)的愛國主義感情。第三學段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家國之殤”,學習的課文有《少年中國說(節(jié)選)》《圓明園的毀滅》等,教師引導學生從國家層面體會強烈的愛國情感。
統(tǒng)編教材采用雙線組元的編寫形式,在每個單元中,人文主題有機融合在語文要素的學習之中。當然,這種融合不是顯性的,需要教師在解讀文本中仔細分析、挖掘才能顯現(xiàn)出來。
比如,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人文主題是“民風民俗”,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指向閱讀的要求是“分清內容的主次,體會作者是如何詳寫主要部分的”,指向表達的要求是“習作時注意抓住重點,寫出特點”。教師將以上幾個方面進行關聯(lián)、分析,就能找出融合點:“民風民俗”對接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主題,是課文詳寫的內容,也是學生學習體會的重點,其表達方法又是學生習作中需要學習與運用的。這樣一來,學生在習作“家鄉(xiāng)的風俗”中,就會呈現(xiàn)自己感知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內容,如在祭祀祖宗時將自己的愿望和取得的進步告慰先人,以此作為重點進行詳寫,有效表達自己對傳統(tǒng)文化的特殊感情,體現(xiàn)自己在課文學習中取得的德育教育成效。
教師在找到單元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的融合點后,還需要進一步設計相應的融合式學習任務,將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落到實處。
比如,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家國之殤”,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有“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師結合單元安排學習的課文,可以提煉出大單元學習主題“我們深愛這片土地”,在此主題下整合課文和各板塊的學習內容,設計系列學習任務:任務一是感悟多災多難的土地,開展的學習活動是細讀課文感受從古至今發(fā)生在這片土地上的事件;任務二是傾聽殘垣斷壁的訴說,開展的學習活動是品讀課文,查找資料,以圓明園一處殘垣斷壁的身份向游客訴說自己的遭遇;任務三是感受仁人志士的赤子之心,開展的學習活動是結合創(chuàng)作背景等資料,理解少年與少年中國的關系。這樣的任務設計融合了單元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學習目標,使語文學科德育內容在語文課堂上發(fā)揮出獨特價值和影響。
另外,在具體落實單元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鏈接生活,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將融合式任務設計逐一落實,讓語文學科德育內容融入學生的整體發(fā)展之中。如在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落實感知“舐犢情深”主題的系列學習任務,用“寫一封信”把自己的心里話告訴父母的表達實踐活動,教師就需要鏈接學生真實的生活,在還原自己與父母相處的場景中捕捉感人的細節(jié),再把自己的體會過程以書信的方式表達出來,讓父母之愛呈現(xiàn)出潤物無聲的效果。
總之,在語文學科德育內容教學中,教師既需要站在宏觀角度把握學科德育內容的主題與載體形式,又要重視在具體單元中有機融合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設計學習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