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堃
摘 要:“大珠小珠落玉盤”形容的是宋代時期磁州窯系盛行的珍珠地劃花瓷器,珍珠地劃花瓷器是宋瓷產(chǎn)品為后世留下的一筆珍貴財富,展現(xiàn)出宋代時期特有的社會文化背景。本文從珍珠地劃花瓷器的窯址、造型、工藝、紋飾、使用群體等多角度進行分析。
關(guān)鍵詞:珍珠地;劃花瓷器;設(shè)計研究
中圖分類號:J5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01-0-03
一、珍珠地劃花瓷器窯址分析
珍珠地劃花瓷器,始燒于晚唐時期河南密縣西關(guān)窯,繁盛于北宋時期,延續(xù)至金代。我國發(fā)現(xiàn)的珍珠地劃花瓷器窯址在河南地區(qū)數(shù)量較多,北宋時期的河北、山西、山東等地部分窯場受河南窯場的影響開始燒制珍珠地劃花瓷器。由于唐宋時期河南陶瓷業(yè)進入鼎盛階段,且是全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當?shù)鼐用窠?jīng)濟條件富足,審美上易接受金銀器鏨花工藝風(fēng)格的珍珠地刻畫工藝,受以上因素影響,河南地區(qū)生產(chǎn)珍珠地劃花瓷器的窯場相對密集,分別為密縣西關(guān)窯、登封曲河窯、魯山段店窯、豫西新安窯等,其中以登封曲河窯生產(chǎn)的珍珠地劃花瓷器數(shù)量最多,工藝水平最高,故在民間常把珍珠地劃花瓷器等同于“登封窯”,把“登封窯”作為生產(chǎn)珍珠地劃花瓷器的窯場代表。
二、珍珠地劃花瓷器造型分析
出土和收藏的珍珠地劃花瓷器造型主要有瓶、枕、碗、洗、缽、盤、盆、罐、爐、執(zhí)壺等10種器型。其中瓷瓶的生產(chǎn)比重居首,從器型上可分為四種類型,分別為梅瓶、橄欖瓶、四系瓶、多管瓶。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主要作為盛酒的器具,如大英博物館藏珍珠地“清”字銘瓷瓶。橄欖瓶腹部飽滿渾圓,如故宮博物院藏珍珠地劃花雙虎紋橄欖瓶。四系瓶瓶身為橄欖型,小口短頸,頸口附四系,主要用于盛水、盛酒。珍珠地多管瓶造型較為罕見,有五管瓶、六管瓶,瓶口處有花式六孔,瓶肩分置六根空管,高度與瓶身齊平,常作為花瓶使用,如故宮博物院藏白釉珍珠劃花六管瓶。
珍珠地劃花瓷枕在各窯口均有出土文物發(fā)現(xiàn),數(shù)量較瓷瓶次之,造型豐富,造型上主要分為圓形、長方形、八邊形、扇面形等;其中以圓形枕數(shù)量最多,又可分為腰圓形、圓梳形、銀錠形、橢圓形、海棠形等,反映當時對圓潤的審美追求。瓷枕造型一般長25厘米,寬14厘米,高8厘米左右[1]。瓷枕于唐代時期開始使用,盛行于宋元時期,出土的珍珠地劃花瓷枕多生產(chǎn)于北宋時期。由于瓷枕冰涼細潤,在夏季有緩解炎熱、清涼怡神的作用,又因瓷枕造型設(shè)計符合人體工程學(xué),更貼近人的頸部,在使用時,頸部處于自然彎曲的狀態(tài),不僅可以使女性發(fā)髻免于凌亂,同時使古人免于頸椎病的困擾,反映了古人高超的造物智慧。唐代珍珠地瓷枕一般棱線直挺,枕面平坦或者微凹;宋代珍珠地劃花枕面微凹,枕面稍大于枕底,枕墻內(nèi)斜,枕前闊于枕后,作梯形狀,前枕墻內(nèi)曲[2],唐宋時期瓷枕造型的細微變化,得以在使用時更加舒適易用。其他類型的珍珠地劃花瓷器如碗、缽、盤、爐、執(zhí)壺等,相對出土數(shù)量較少,常作為生活用具出現(xiàn)(見圖1)。
三、珍珠地劃花瓷器裝飾工藝分析
珍珠地劃花工藝是受唐代金銀器鏨花工藝影響,在我國北方窯場出現(xiàn)的一種瓷器裝飾工藝技法,大體工序如下:先在瓷器胎骨上施一層白色化妝土,在化妝土上刻畫出主體紋飾,再用圓管狀工具(竹、蘆葦或金屬管等)在紋飾的空隙或花紋以外的底子上壓印珍珠紋,后在瓷器表層著一層色粉并用力摩擦(或不著色粉),促使主體紋樣和圓圈紋的凹槽處著滿色粉,最后施一層透明釉入窯燒造即可。由于該類瓷器白赫相間,白地上個個圓圈猶如灑落的珍珠,“珍珠地劃花”由此得名。初燒時期,珍珠地劃花具有一定的唐代金銀器風(fēng)格,珍珠紋小而淺,圓圈規(guī)格約1mm,排列不規(guī)則,分布稀疏;宋代繁榮時期,珍珠紋直徑較大,圓圈規(guī)格通常為2、3、4mm[3],排列整齊,色彩鮮艷,珍珠紋的變化可能受火候、胎體干濕程度、工具類型、審美習(xí)慣等因素影響。
四、珍珠地劃花瓷器裝飾紋樣分析
珍珠地劃花瓷器裝飾紋樣可大致分為五類:動物紋樣、花卉紋樣、人物紋樣、吉祥文字紋樣、幾何紋樣。植物花卉紋樣主要有菊花、牡丹、荷花等,呈纏枝或折枝狀;輔助花卉紋樣如蓮葉紋、葵花紋、卷枝紋、蕉葉紋等。人物紋樣主要有醉翁、送子觀音、嬰戲蓮花等,裝飾在瓷瓶、瓷枕等器表。動物紋樣主要有鸚鵡、鹿、鴨子、兔、鳳凰、羊、老虎等。吉祥文字紋樣主要有吉祥語和詩文警句,吉祥語如“福壽、福德、齊壽、富貴、風(fēng)花雪月、家國永安、福德齊壽”;詩文警句如“富家出貴子,門善出賢良”“金馬玉堂三學(xué)士,清風(fēng)明月兩閑人”等(見圖2)。文字紋樣也有文字和其他圖案的結(jié)合形式,如“福祿”,“?!睘槲淖郑谷∑渲C音“祿”。吉祥文字的出現(xiàn)飽含人們對“健康、長壽、平安、福祿”的美好愿望,對生命延續(xù)、多子多孫的護佑和祝福,還代表著對理想浪漫生活的期許。幾何紋飾主要有錢紋、圈紋、回紋、弦紋、曲帶紋等,該類紋飾主要作為輔助紋飾使用。
唐末創(chuàng)燒初期,鸚鵡、鵪鶉、臥鹿和臥羊等動物紋樣較具特色,花卉紋樣以折枝牡丹、折枝菊花數(shù)量最多,風(fēng)格刻畫簡練;宋代初期至中期為繁榮階段,紋樣類型豐富,以花卉和人物紋樣為主,花卉紋樣主要為菊花、牡丹,動物紋樣少見,刻畫生動流暢;宋代中晚期為衰落期,出現(xiàn)吉祥文字紋樣的瓷枕,并占據(jù)主要地位,花卉紋樣僅剩卷枝紋裝飾瓷器邊角。珍珠地劃花瓷器紋飾的裝飾手法受同時期民間的審美思想影響較大,如富貴、家國永安等吉祥文字筆畫淳樸簡練,充分彰顯民間樸素豪放的審美觀念。該時期裝飾紋樣以吉祥文字為主,其他類型裝飾紋樣減少,可能受宋代中晚期政局的影響,社會動蕩不安,居民思想意識上對家國平安、生活安定的追求更為迫切。
珍珠地劃花瓷器紋飾的裝飾手法常采取格律、開光、環(huán)帶等裝飾手法,采取連續(xù)、對稱、均衡、散點等裝飾手段。瓷瓶的主體紋樣多位于瓷瓶中上部,約占整個瓶身面積的1/2或2/3;瓷瓶的輔助紋樣位于瓶底和瓶口位置處。瓷瓶主體紋樣的位置可能受宋代時期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影響,該區(qū)域范圍內(nèi)瓶身紋樣視覺范圍更佳,主次對比、明暗對比明確,生動形象;或受使用方式影響,如梅瓶作為酒器,使用時一手握頸部,一手托底部,故瓷瓶頸部和底部經(jīng)常觸摸磨損,飾以輔助紋樣,減少對瓷瓶美觀程度的影響。瓷瓶的典型案例如藏于故宮博物院的白釉珍珠地雙虎紋瓶,瓶身刻畫著兩只老虎,一站立,一行走,齜牙翹尾,栩栩如生。瓷枕的主體紋樣多位于枕面中心,枕面裝飾有一朵、兩朵、三朵的對稱花卉紋樣或吉祥文字,構(gòu)圖均衡飽滿,約占枕面面積的4/5。四面枕墻留白較多,紋樣多采取對稱、連續(xù)的裝飾手法,枕面與枕墻紋樣疏密對比強烈,主次鮮明(見圖3)。
五、珍珠地劃花瓷器使用群體分析
珍珠地劃花瓷器受名貴工藝品金銀器的裝飾風(fēng)格影響較大,屬于民間的高檔瓷,滿足使用者追求高貴的心理因素,其使用者應(yīng)屬于等級、身份較高的中小地主和商人[2]。河南禹縣白沙宋墓描寫地主生活情境的壁畫中有類似登封窯高檔瓷器形象,可作為了解宋代使用北方民窯的高檔產(chǎn)品的參考[4]。珍珠地劃花瓷器在滿足物質(zhì)實用性的基礎(chǔ)上,滿足居民對平安富貴、子孫延綿的精神追求,體現(xiàn)出居民簡單淳樸、豁達樂觀的性格特征。
六、結(jié)束語
珍珠地劃花瓷器是唐宋時期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下的產(chǎn)物,是中國古代瓷器歷史長河中一顆耀眼的明珠,對研究該時期的生產(chǎn)技術(shù)和人文文化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周軍,劉彥鋒.珍珠地劃花工藝淺析[J].考古,1995(06):564-571+542.
[2]劉德朋.珍珠地劃花瓷器研究[D].蘇州大學(xué),2008.
[3]張悅.登封曲河窯珍珠地劃花瓷器初探[J].美術(shù)教育研究,2017(17):45.
[4]中國硅鹽酸學(xué)會主編.中國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