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
家訪作為家校溝通的一種典型形式,歷經時代更迭而屹立不倒,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自身教育實踐中的家訪情況,初步探索作為一種“走心”的教育形式,家訪的高度、深度和溫度要如何體現,家訪在家校合作中如何發(fā)揮好的作用,以期對學生教育起到積極的作用。
一、“走心”家訪引領家校合作的高度
每一位教師出于工作需要或教育責任,都曾在或將在家訪的道路上輾轉前行,將其當成家校溝通和合作的橋梁,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真正能夠做到用心去對待每一次家訪,達到“走心”的程度,這樣的教師并不多見。
“走心”家訪給家訪賦予了教育的高度。教師是專業(yè)技術人員,尤其是擔任班主任的教師更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在家訪的過程中,如果教師僅僅淺嘗輒止,那家訪就會失去它本身的價值,教師借助家訪解決的學校教育和教學問題的目的將無法達成,家長借助家訪解決家庭教育和管理問題的期待也將成為泡影。
以筆者身邊的事情為例,有些家長聽說教師要家訪,第一反應是委婉拒絕。他們認為平時與教師溝通得“挺好”,沒必要讓教師再“辛苦”一趟了。即便有家長欣然接受了,在家訪的過程中,也是花樣百出。家長會領著教師參觀孩子的房間,聊聊家常,等到時間差不多了,家訪便結束了,這樣的家訪對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意義不大。
那么應該如何改變呢?兩個字:“走心”。家訪前,教師要先了解學生學情,認真篩選出真正需要家訪的學生,明確家訪的主要目的,預設通過家訪可能取得的成效,然后了解被訪學生的家庭信息,為后面的家訪溝通做好準備。家訪時,除了要注意人際溝通的相關技巧,還需要站在教師的角度上看待學生的教育問題,指導家長合理規(guī)劃孩子的教育。
許多教師會在低年級學生家長面前強調習慣問題,指導家長及時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減少后期學習影響;給中年級學生家長滲透小升初意識,提前規(guī)劃,做好準備;給高年級學生家長謀劃孩子的長遠學習方向等。這種“走心”家訪才能真正體現教育的專業(yè)性,真正訪出教育的高度。
二、“走心”家訪直擊家校合作的深度
每一個家庭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每一個學生也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家長的教育觀念不同,學生的學習問題頻現,這都是正常教育規(guī)律的體現。想要借助一次家訪就一勞永逸,徹底解決家長和學生的教育、學習問題是不切實際的。但是,教師可以通過改變自身的家訪行為,用“走心”的態(tài)度來踐行家訪活動,讓家訪變得有深度、有力量、有魅力。
以我所教班上的一次家訪為例。小張是班級里出了名的“調皮大王”,他喜歡在課間追逐打鬧,課上也坐不住,惹得各科教師頻頻找我訴苦。后來,我選擇聯(lián)合家長開展針對小張的家?!爸委煛?。利用下班時間,我實地走訪了小張家,意外得知了小張父母離婚的消息,明白曾經在學習上要強好勝的他現在就像泄了氣的皮球,萎靡不振的原因。父母離婚后,一直是父母、教師眼中乖孩子的他漸漸自暴自棄起來,以至于如今的小張早已成為別人眼中的“壞孩子”。小張的經歷既讓我感到惋惜,又深深地觸動了我敏感的神經。過去一個月積聚的對小張的怨氣一下子煙消云散了。
之后的教學過程中,我除了一如既往地安撫任課教師和學生的情緒之外,還給自己增加了一個任務——和小張閑聊?!奥犝f你曾經的目標是上市重點中學,能和我聊聊嗎?”“這兩天科學老師沒來告你的狀哦!”“周末有什么安排嗎?”……從學習到生活,再到漫無邊際的瑣碎小事,我和小張的閑聊話題天馬行空。
“小張,今晚我去你們家家訪哦!”小張趕忙抬起頭,“哦”了一聲,驚奇地看著我,自言自語:“不是才去過嘛!”但是,他的眼神里早已沒有了之前的不屑。第二次走進小張的家,小張在書房里安靜地寫作業(yè)。小張的爸爸也告別了以往悲觀消極的情緒,對小張的學習變得格外上心。我和小張的爸爸反饋了小張近期的學習和表現,既對他的進步給予了充分肯定,又提出了需要家長堅持和配合的地方。第二次的家訪,讓我、小張的爸爸以及小張都品嘗到了教育的甜蜜。
就這樣,短短一學期,我對小張進行了三次家訪。每一次的家訪都有所針對,層層深入,帶給我別樣的感覺,也激發(fā)了小張向上向善的動力。如今的小張早已成為班級中的佼佼者。
其實,在對待小張的問題上,我并沒有什么高明的方法,僅僅做到了兩件事情:一是“走心”地對待一切,二是有針對性地多次家訪。我將二者有機融合,讓家訪鑄就了教育的深度,教育和轉化了學生。
三、“走心”家訪彰顯家校合作的溫度
做人要有情有義,做教育也需要有情有義。“走心”的家訪,正是教育有情有義的體現,也是品嘗教育有滋有味的前提,更是傳遞教育溫度的媒介。
小何是我所教班上一名特殊的學生,他無法像其他學生一樣接受來自學校、教師和同學們的愛。12歲的他本該上六年級,可是卻因為身體原因早早休學在家。我接手這個班時,小何以前的同學都已經上六年級了,我沒有教過小何,和他甚至連面都沒有見過。眼見一學期的學習和生活就要結束了,在處理期末繁忙工作之余,我從《成長的腳印》這本學生成績冊中認識了小何。一年級門門全優(yōu),三好學生;二年級依然門門全優(yōu),三好學生;三年級……沒想到,生病休學前的小何竟然這么優(yōu)秀,這個學生的形象不斷在我腦海中浮現出來。
于是,利用學期末的間隙,我決定對小何進行一次家訪,去深入了解一下這個素昧平生卻又讓我牽腸掛肚的學生。
在小何外婆的指引下,我終于見到了小何。他個子不高,身材比較壯實,可能跟長期用藥有關,臉上掛滿了倦態(tài)。我一把抓住了他的手,熱情地和他打了招呼。在小何家里,我們聊了許多,既有生活上的關切,又有學習上的指引,更有我對他勇戰(zhàn)病魔精神和行為的鼓勵。那一天,小何的狀態(tài)非常好,他的家人也表現出了少有的滿足。從小何家里出來,我的內心一下子舒展開來,積壓了一學期的糾結、不安一掃而光。他是我班上的學生,雖然我一天都沒教過他,但是我用家訪彌補了對他缺失的愛,傳遞給他教育的溫暖。
家訪,這種傳統(tǒng)而尋常的家校溝通方式樸實無華,有人喜愛,也有人討厭。但是,一旦家訪變得“走心”,必然能夠收獲奇效,促進家校關系的融合。
只有“走心”才能真正走進家長、學生的心中,只有走進家長、學生的心中,才能讓家訪真正有效。教育不是轟轟烈烈的運動,它貴在做好那些看似平凡瑣碎的事情。讓“走心”家訪彰顯教育的魅力,不也正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推動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一種手段嗎?或許,“走心”家訪正是家校合作的正確打開方式。